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5-01-20
    主编手记
    卒中:回眸2014
    王拥军
    2015, 10(01):  1-13. 
    PDF (92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分别从临床与细胞水平看睡眠障碍与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
    赵忠新,张照环
    2015, 10(01):  15-19. 
    PDF (16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2014年国际眩晕论坛暨第十届听力眩晕疾病诊疗技术研讨班
    刘博,王楠
    2015, 10(01):  20-21. 
    PDF (21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丘脑卒中伴嗜睡患者血浆下丘脑分泌素和白细胞介素-17含量变化
    田倩倩1,2,崔林阳1,薛蓉1
    2015, 10(01):  22-26. 
    摘要 ( )   PDF (23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急性丘脑卒中伴嗜睡患者血浆中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Hcrt)及白细胞介素-17 (interleukin 17,IL-17)的变化,探索丘脑卒中炎性反应的发生机制。 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头颅影像学检查证实的 急性丘脑卒中的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嗜睡的发生将其分为丘脑卒中伴嗜睡组(18例)和丘脑 卒中不伴嗜睡组(1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Hcrt、IL-17水平的差异,观察比较急性期丘脑卒中睡 眠障碍血浆中Hcrt和炎性因子的改变。 结果 丘脑卒中伴嗜睡组Hcrt水平较不伴嗜睡组增高,P =0.001。丘脑卒中伴嗜睡组IL-17水平较不 伴嗜睡组增高,P =0.001。 结论 Hcrt可能是丘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一个敏感的生化指标,IL-17可能参与了急性丘脑卒 中睡眠障碍炎性病理机制的发生过程。

    慢性失眠患者汉字工作记忆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张斌1,2,张杰文1,李永丽3,王恩峰3,贾燕燕4,李中林5,张红菊1
    2015, 10(01):  27-33. 
    摘要 ( )   PDF (54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患者汉字任务下脑激活区改变。 方法  对40例慢性失眠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汉字工作记忆功能磁共振扫描。 结果  慢性失眠组与正常组脑激活区存在差异:慢性失眠组编码期枕叶、右前额和右边缘叶激活增强;保持期左前额激活下降;提取期激活增强区为右枕叶,激活下降区为左尾状核和右侧丘脑。 结论  慢性失眠患者在文字记忆任务编码期及提取期均出现了右脑皮层的代偿激活,保持期出现了左前额激活下降,提取期出现了皮层下区域激活的下降,提示慢性失眠在文字记忆处理过程出现了相关脑区的损害和异常激活。

    急性脑梗死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丁晓1,邓丽影2
    2015, 10(01):  34-39. 
    摘要 ( )   PDF (22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后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的临床特征,以及其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方法  按照国际不宁腿工作组(International Restless Legs Syndrome Study Group,IRLSSG)定义标准,连续筛查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RLS患者,选择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匹配的同时期住院的非RLS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结果  研究筛查2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RLS患者19例,患病率为6.91%(19/275)。RLS组年龄(62.89±10.26)岁;非RLS组19例,年龄(62.63±9.96)岁。与对照组比较,RLS组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10分的比例更高(57.9% vs 21.1%,P=0.02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5分的比例也更高(47.4% vs 15.8%,P=0.040)。脑梗死后90?d和180?d,RLS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低于非RLS组(P值分别是<0.001和<0.001),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高于非RLS组(P值分别是0.64和0.04)。RLS组14例(73.68%)患者合并周期性腿动,15例(78.9%)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 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RLS患者较无RLS患者睡眠质量及预后更差。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耿培宏,罗洋
    2015, 10(01):  40-44. 
    摘要 ( )   PDF (23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特征。 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uplex sonography,TCD)对30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以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评估,检测双侧动脉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MV)、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及搏动指数(pulsatile index,PI);以肾功能正常、年龄、性别匹配的28例门诊TCD检查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风险因素。 结果  血液透析组ACA、MCA、PCA、BA的MV分别为(67.3±12.7)cm/s(P=0.03)、(76.5±13.4)cm/s(P=0.04)、(66.7±12.5)cm/s(P=0.04)及(51.3±10.7)cm/s(P=0.03),与对照组比较均增加;血液透析组RI、PI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液透析患者ACA、MCA、PCA、BA的MV增加与贫血相关,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1.2(1.1~2.9)、2.2(1.8~3.6)、1.9(1.7~3.2)和1.6(1.5~3.1);上述颅内动脉MV亦与高血压相关,OR值及95%CI分别为:2.4(1.9~3.9)、2.9(1.7~4.2)、2.1(1.7~3.9)和2.6(1.8~3.1)。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此改变与贫血及高血压相关。

    法舒地尔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系统性研究
    李明泉1,舒磊1,刘增军1,刘玲2,王晓霞1,王昕怡1,赵明1
    2015, 10(01):  45-49. 
    摘要 ( )   PDF (20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预防疗效价值。 方法  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预防疗效对照试验,统计模型为随机效应模型,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7项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含709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法舒地尔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合并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为0.54,95%可信区间为(0.38,0.77),P<0.05。分别进行以下因素分层分析:改良Jadad评分≥4的研究结果、不同国别(中国与日本)的研究结果、尼莫地平作为对照组,以上分层分析结果表明法舒地尔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并未显著低于对照人群。 结论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法舒地尔能够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罗建华1,周伯荣1,钟广宏1,石红婷2,刘远波3,郑1
    2015, 10(01):  50-55. 
    摘要 ( )   PDF (23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关系。 方法  连续入组2013年3月~2014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氯吡格雷75?mg/d,于用药前、用药物后10~14?d后应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依据结果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el sensitivity,CS)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MPV水平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MPV水平与CR的相关性。 结果  纳入的150例患者中,有44例(29.33%)发生CR,CS组106例。单因素分析中,CR组糖尿病、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及总胆固醇水平等均高于CS组(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04);CR组MPV水平高于CS组[(9.55±0.40)fl vs(9.28±0.35)fl,P<0.001]。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MPV水平[比值比(odds ratio,OR)10.55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24~44.134,P=0.001]、总胆固醇(OR?1.561,95%CI?1.051~2.318,P=0.027)、既往TIA(OR?6.537,95%CI?2.475~17.262,P=0.000)、糖尿病(OR?7.632,95%CI?2.620~22.228,P=0.000)与CR相关。 结论  MPV水平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作为CR的预测与筛查工具有一定的价值。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脑灌注成像研究
    林盛东,黎红华,陈信坚,崔敏,邹佳妮,易娟
    2015, 10(01):  56-60. 
    摘要 ( )   PDF (22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脑灌注的关系。 方法  对72例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头部320排CTA及CTP检查,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分为2组,对2组CTA和CTP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共入组72例患者,有侧支循环组58例,无侧支循环组14例。有侧支循环组38例(65.52%)MCA闭塞,无侧支循环组中5例(35.71%)MCA闭塞,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1)。有侧支循环组脑灌注代偿率高于无侧支循环组(68.97% vs 21.43%,χ2=10.595,P=0.001);在CTP异常的68例患者中,有侧支循环者54例,无侧支循环者14例,有侧支循环组患侧的脑血容量[35.00(29.92,41.13)ml/100?g vs 26.25(18.23,37.18)ml/100?g]及脑血流量[(2.39±0.73)ml/100?g·min vs (1.75±0.72)ml/100?g·min]高于无侧支循环组,P分别为0.007和0.040。但2组患侧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平均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320排CTA联合CTP检查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侧支循环者脑灌注代偿率高,而且其脑血容量和脑血流量均高于无侧支循环者。

    专题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共患卒中
    冯晶,吴惠涓,赵忠新
    2015, 10(01):  62-65. 
    摘要 ( )   PDF (20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一个常见病,近期的研究显示其是导致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OSAS在卒中患者中高发,OSAS共患卒中的危险因素与传统的OSAS的危险因素类似。OSAS共患卒中的患者中,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可以防止继发性心血管事件,改善神经结局。本综述旨在探讨OSAS和卒中的关系以及OSAS共患卒中患者中的特征及治疗。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赵翔翔,李雁鹏,张瀚文,赵忠新
    2015, 10(01):  66-70. 
    摘要 ( )   PDF (19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对卒中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睡眠障碍这一常见并发症与卒中的关系比预期的更加密切和复杂。例如,在卒中发作急性期,患者睡眠结构破坏,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降低、入睡潜伏期延长,而进入慢性期后随着受损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患者的睡眠质量依然可以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卒中病灶位于不同脑区可能出现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日间过度嗜睡、发作性睡病、睡眠期运动异常和异态睡眠等。随着多导睡眠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师与科研人员对卒中后睡眠障碍展开更多深入的研究。

    病例讨论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主动脉夹层1例报道
    高素颖1,冀瑞俊2,秦尚敏1,颜应琳1
    2015, 10(01):  71-74. 
    PDF (21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第六部分)
    郑天衡*,黄海侠*,张晓林,宋彦彦,肖晶晶,吴卓丽,黄东雅,王少石
    2015, 10(01):  75-83. 
    摘要 ( )   PDF (19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综述
    中美缺血性卒中门诊医疗质量改进项目进展
    陈盼,王拥军
    2015, 10(01):  84-87. 
    摘要 ( )   PDF (19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指南优势(The Guideline Advantage,TGA)医疗质量改进项目为“跟着指南走”(Get With the Guideline,GWTG)项目的门诊延伸,其数据直接通过电子病历和卫生技术平台进行收集,以体现循证医学指南的依从性。中国门诊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刚起步,其中中国金桥工程中的中国城市神经科门诊缺血性卒中登记研究拟对全国约100家医院门诊的1.5万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和随访,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医疗服务现状、二级预防的长期依从性、临床结局等,为进一步的医疗质量改进提供基础数据。

    脑缺血后运动疗法的神经再生与血管再生机制
    翟志永,冯娟
    2015, 10(01):  88-91. 
    摘要 ( )   PDF (19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卒中后的病理生理反应很复杂,单纯注重挽救神经元在临床研究中并不能有效达到神经保护作用。神经血管单位中的“血管龛”假说强调神经再生和血管再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修复脑缺血损伤。本综述中主要简述了运动锻炼对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的保护机制包括增加脑灌注、促进神经再生、侧支循环、血管再生等。本综述旨在认识血管再生的重要性,可望其成为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途径。

    教学园地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培训模式研究
    高峰,缪中荣
    2015, 10(01):  92-95. 
    摘要 ( )   PDF (20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医师培训的方法和模式。 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培训班学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培训后进行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 结果  参与2013年1~2月第一批培训的学员共30名,年龄30~45岁,平均(35.0±6.8)岁。全部学员均完成了培训并进行了考核,理论考试全部通过,理论成绩平均(82.1±4.2)分;操作考核也全部通过,总分平均(80.3±6.3)分。 结论  个体化教学和统一教学结合进行理论和操作技术培训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学员收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