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5-07-20
    主编手记
    好运气要好好使用它
    王拥军
    2015, 10(07):  535-537. 
    PDF (24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春天真的来了吗?
    缪中荣
    2015, 10(07):  539-542. 
    PDF (15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SolitaireTM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研究
    高峰,孙瑄,莫大鹏,马宁,刘恋,霍晓川,缪中荣
    2015, 10(07):  543-549. 
    摘要 ( )   PDF (23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TM支架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连续入组的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使用SolitaireTM支架设备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分析支架,分析取栓治疗的再通率及并发症,评估治疗90?d临床预后,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械取栓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58.6±8.4)岁,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位数25.5分(21.3,29.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中位数8分(6.0,9.8),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中位数5分(5.0,5.0)。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3或2b级]28例(93.3%),6例(20.0%)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9例(30.0%)患者预后良好(mRS 0~2分)。9例死亡,死亡率为30.0%(9/30)。术前患者意识不清(P=0.014)及mRS评分较高(P=0.020)与不良预后(mRS>2分)相关。 结论  使用SolitaireTM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有较高的再通率,能够改善功能性预后。

    缺血性卒中慢性期睡眠质量下降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张宁1,2,3,杨洋5,王铄5,李菁晶2,3,5,王春雪1,2,3,王拥军2,3,4,5
    2015, 10(07):  550-556. 
    摘要 ( )   PDF (23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1年睡眠质量下降发生率及睡眠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组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急性期病灶部位)。随访患者发病后14?d是否存在卒中后抑郁、抗抑郁药物使用与否、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RS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发病1年后随访卒中复发、评定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HRSD、HAM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s,PSQI)。以PSQI≥8分为患者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对可能影响睡眠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研究期间共入组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233例。1年随访时PSQI≥8分,提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患者为31例(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下降与随访时患者是否服用抗抑郁药物(χ2=3.9657,P=0.0464)、发病14?d内的HRSD评分(Z=1.9712,0.0487)、1年随访时HRSD评分(Z=6.7303,P<0.0001)和HAMA评分有关(Z=6.6807,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1年随访阶段的HAMA评分[比值比(odds ratio,OR)1.66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09~2.120,P<0.0001]是卒中患者慢性期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睡眠障碍在卒中慢性期发生率仍较高,慢性期焦虑水平是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中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效果研究
    曹群,刘长喜,宋程光
    2015, 10(07):  557-562. 
    摘要 ( )   PDF (23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终点事件发生率。 方法  回顾2010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单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和联合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90?d终点事件(包括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风险)的发生率。 结果  共有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5±3.6)岁,其中16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治疗,5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支架治疗组90?d终点事件发生3例(18.75%),颈动脉联合中动脉支架治疗组发生1例终点事件(2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952)。两组发生的终点事件均为缺血性卒中复发,无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患者。 结论  对于伴有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与单纯颈动脉支架治疗相比同时进行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未减少术后90?d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

    脑静脉窦血栓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155例病例回顾性研究
    彭圣威1,2,李子孝1,3,宋田4,郑华光1,5,赵性泉3,6,王春雪3,7,8,董可辉6,8,王拥军1,3,6
    2015, 10(07):  563-567. 
    摘要 ( )   PDF (23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对出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CVT病例的临床资料,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1分)与预后不良组(mRS≥2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等与出院预后的关系。 结果  155例CVT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136例(87.7%),预后不良组19例(12.3%)。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中男性比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发热、意识障碍、眼征、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等提示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比值比(odds ratio,OR)13.207,P=0.014]、肌力下降(OR?14.638,P=0.003)、眼征(OR?9.344,P=0.008)对CVT预后不良有意义。 结论  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眼征是CVT患者出院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陈晓霖,马力,王书磊,赵元立
    2015, 10(07):  568-572. 
    摘要 ( )   PDF (23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儿童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临床特点及形态特点,评估其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年龄小于14岁CAVM患者73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入院时CAVM破裂出血与患者性别、年龄、CAVM侧别、DSA最大径、是否合并动脉瘤、病变是否位于深部、是否纯深静脉引流及静脉引流类型(浅静脉、深静脉及浅静脉合并深静脉)等因素的关系。 结果  共73例儿童CAVM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9例入院时合并出血,出血率为67.1%。CAVM直径小是儿童CAVM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0.9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3~099,P<0.05]。 结论  儿童CAVM破裂出血与动静脉畸形大小有关。

    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研究
    李伟1,李少武2,王晶3,张在强1
    2015, 10(07):  573-579. 
    摘要 ( )   PDF (34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病理学特点。 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其临床表现、MRI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共收集9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55.56%),女性4例(44.44%),年龄范围10~47岁,中位年龄30岁。痫性发作4例(44.44%),行为认知异常3例(33.33%),局灶性感觉运动异常5例(55.56%),头晕2例(22.22%),钝性头痛2例(22.22%),面部疼痛1例(11.11%),视物模糊1例(11.11%),行走不稳1例(11.11%)。腰穿异常4例(44.44%)。MRI表现为双侧病灶6例(66.67%),单侧病灶3例(33.33%),其中受累部位分别为额叶9例(100%),顶叶5例(55.56%),颞枕叶4例(44.44%),合并皮层下白质受累6例(66.67%),合并脑膜/脊膜受累3例(33.33%),合并基底节受累1例(11.11%),合并脊髓受累1例(11.11%);病变边界不清8例(88.89%),边界清1例(11.11%);皮层萎缩伴脑室扩大3例(33.33%);病灶及脑脊膜强化6例(66.67%);7例患者行磁共振T2*或磁敏感加权序列(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其中病灶表现低信号4例(57.14%)。2例行脑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脑实质水肿,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坏死和胶质增生。 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多样,病灶合并脑膜和(或)脊膜强化,以及磁共振T2*或SWI序列低信号是其重要影像学特征,脑活检仍是目前重要的确诊手段。

    自发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杜万良,荆京,王伊龙,王拥军
    2015, 10(07):  580-585. 
    摘要 ( )   PDF (26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并探讨自发性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方法  回顾自2001年12月~201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住院和急诊就诊的cSAH病例,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血管影像,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可能的病因。 结果  共纳入54例cSAH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中位数年龄58.5(48.8,70.8)岁。患者中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率:脂代谢紊乱23例(42.6%),高血压21例(38.9%),糖尿病11例(20.4%),吸烟8例(14.8%)。37例患者住院,住院患者症状发生频率:头痛14例(37.8%)、肢体无力13例(35.1%)、麻木8例(21.6%)、构音障碍8例(21.6%);症状呈发作性(n=16,43.2%)或持续性(n=23,56.8%)。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显示cSAH多位于中央沟附近。39例接受血管造影检查,最常见的血管异常是病灶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3例,59.0%),病灶范围内均未发现动脉瘤。50岁以上的cSAH患者30例(76.9%)明显多于50岁及以下的患者9例(23.1%)。并且50岁以上的30例患者中,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在各种病因中所占比例最高(66.7%);50岁及以下的9例患者中,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少见(33.3%)。就cSAH患者中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来说,男性(18例,69.2%)多于女性(5例,38.5%)。 结论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是cSAH的重要原因。

    病例讨论
    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患者视野缺损恢复1例
    刘恋,莫大鹏,宋立刚,缪中荣
    2015, 10(07):  586-589. 
    PDF (24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
    2015, 10(07):  590-606. 
    PDF (27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致医疗专业者的声明(第六部分)
    译者:吴昊1,高文超2,徐胜媛1,许保磊1,王婧冉1,毕齐1
    2015, 10(07):  607-611. 
    摘要 ( )   PDF (16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更新版指南的目的是为那些尚未患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提供深入及时的卒中预防循证建议。循证建议涉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头颈部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介入方法,以及为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卒中而进行的抗栓治疗。更为深入的建议还涉及遗传和药理学试验,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卒中预防,如镰状细胞病和卵圆孔未闭。

    综述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脑缺血后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栋,段淑荣
    2015, 10(07):  612-615. 
    摘要 ( )   PDF (19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脑缺血后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再生的影响因素已成为神经病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实验证明一些相关因子在脑梗死后缺血缺氧条件下被高度表达并参与了脑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如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许多研究利用大鼠脑缺血模型进行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分析来评估内源性NSCs与HIF-1α早期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缺血造成的内环境中,HIF-1α的早期表达能够使内源性NSCs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而且脑梗死后,HIF-1α在缺血缺氧的环境中高度表达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为脑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教学园地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肺炎教学中的应用
    王蓬莲1,2,王伊龙1,2,3,4,赵性泉1,2,3,4,刘丽萍1,2,3,4,王春雪3,4,5,张在强1,3,王拥军1,2,3,4
    2015, 10(07):  616-618. 
    摘要 ( )   PDF (22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肺炎教学过程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的实践经验。 方法  以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0名学生作为教学对象,随机分入PBL教学组或传统教学组。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确定过程中分别对两组采用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以问卷调查方法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医学知识扩展各方面均显著提升。 结论  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肺炎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体化多模式教学在脑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进修护士培养中的临床实践
    蔡卫新1,苏丹2,张俊丽1,典慧娟1
    2015, 10(07):  619-621. 
    摘要 ( )   PDF (21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个体化多模式教学在脑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培养进修护士综合技能的效果。 方法  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重症监护病房的进修护士分为两组,2013年72人为对照组,采用“一对一”传统临床带教模式,2014年74人为实验组,采用个体化多模式教学模式。采用临床带教老师评价、结业综合技能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实验组进修护士结业综合技能考核结果及各项临床护理核心胜任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个体化多模式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进修护士所应具备的各项临床护理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其评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