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5-10-20
    主编手记
    科学的机会
    王拥军
    2015, 10(10):  817-818. 
    PDF (19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脑微出血:共识、困惑与研究方向
    田成林
    2015, 10(10):  819-821. 
    PDF (14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脑微出血与脑白质病变及腔隙性梗死关系研究
    高中宝,赵杏丽,王振福,杨扬,管锦群,王婷,吴卫平
    2015, 10(10):  822-826. 
    摘要 ( )   PDF (19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及腔隙性 梗死(lacunar infarcts,LI)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内科病房根据病史及头颅影像学检 查确诊患有脑血管病或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217例。采用GE公司 1.5T磁共振成像行头颅常规序列及T2 *血管加权成像(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SWAN)序列扫 描。记录深部及皮层部位CMBs病灶数,按照Fazekas评分和Scheltens改良量表将脑室旁白质高信号 (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ies,PVH)和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 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 分别评分,根据病灶数量评估LI的严重程度分析CMBs与PVH、DWMH及LI的关系。 结果 随着PVH和DWMH评分的升高,CMBs的检出率分别由41.8%(PVH=1)及40.8%(DWMH=1)升高 至68.8%(PVH=3)及76.9%(DWMH=3);随着LI数量的增加,CMBs的检出率由46.3%升高至75%。深 部CMBs与PVH及DWMH的严重程度有较强相关性(rs =0.345,P<0.001;rs =0.346,P<0.001),与LI 亦显 著相关(r s =0.281,P<0.001);而皮层CMBs与PVH及DWMH严重程度仅呈弱相关(r s =0.219,P =0.001; rs =0.189,P =0.005),与LI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深部CMBs与脑室旁及深部脑白质病变、LI相关。

    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不同亚型与预后关系的系统评价
    陈艳超,雷春艳,刘鸣
    2015, 10(10):  827-834. 
    摘要 ( )   PDF (19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不同亚型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出血转化患者的恰当处 理提供依据帮助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EMbase(1966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中 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logical Medical Database,CBM)(1978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维 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Database 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s,VIP)(1989年1月1日至2014年7 月1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1980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全 面收集出血转化与脑梗死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共1 601篇。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使用 Newcastle-Ottawa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共50 18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发生出血转化者4 492例,梗死后出血转化 发生率8.9%。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高。3篇文献对无症状出血转化的预后进行了比较,其中1篇 文献指出无症状出血转化将使患者最终预后变差,另外2篇文献均指出无症状出血转化不会对患者 长期预后造成不良影响。3篇文献对梗死后出血转化进行了影像分型,指出血肿形成(parenchymal hematoma,PH)2型(PH-2)预后较差,PH-1存有争议。其中1篇文献对远隔部位血肿形成(remote parenchymal hematoma,PHr)的相关预后展开分析,指出PHr预后较差,PH中有PHr则预后更差。 结论 出血转化不同亚型对患者的最终结局会造成不同影响,无症状出血转化可能影响患者长期 预后,但具体预后与其影像分型有关,如为PH-2型则预后较差。影像分型PH-2会影响患者最终预后。 PHr亦会影响患者最终预后,但关于PHr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高收缩压水平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升压治疗对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聂志余,陈玉辉,李艳成,封亮,潘有贵,管强,郭艳,舒豪,靳令经
    2015, 10(10):  835-840. 
    摘要 ( )   PDF (18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升压治疗对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在140~160 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 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选择2011年l月至2014年11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首次 发病48 h内SBP在140~160 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64例,分为升压治疗组29例和常规治疗组 35例,升压治疗组除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常规治疗外加用多巴胺升压治疗,使SBP较入院时血压 上升约20 mmHg,维持3天。于入院时和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 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价,NIHSS减少46%以上视为升压治疗显效;mRS≤2分为预后良好。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入院2周时升 压治疗组显效率为27.6%,与常规治疗组的28.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930)。发病6个月升压治疗 组预后良好率为65.5%,高于常规治疗组的48.6%,但差异无显著性(P =0.174)。 结论 升压治疗对SBP在140~160 mmHg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无明显疗效。

    床旁TCD监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价值研究
    丁则昱,张倩,吴建维,杨中华,赵性泉
    2015, 10(10):  841-848. 
    摘要 ( )   PDF (21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预测和发现脑血管痉挛,减少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 的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内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的完成床旁TCD监测的222例SAH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治 疗及并发症。入院24小时内完成TCD基线监测,根据结果分成正常组85例、流速增快组14例、血 管痉挛组123例,比较患者抗血管痉挛强化治疗的使用率、DCI及不良预后[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4~6分]的发生率和治疗改善率的差异。 结果 3组患者比较,血管痉挛组和血流增快组的GCS评分低、Hunt-Hess分级Ⅰ~Ⅲ级比例少、世界 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y,WFNS)分级Ⅰ~Ⅲ级比例少、改良Fisher 分级3~4级所占比例多、颅内血肿发生率多,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血管痉挛组和流速增快 组患者DCI 发生率高于正常组(68.2%、35.7%、3.2%,P<0.01)。TCD流速增快组和血管痉挛组患者给 予的抗血管痉挛加强治疗(70.6%、100%、4.1%)及脑脊液置换治疗(21.2%、7.1%、5.7%)多,临床缓 解率(56.5%、28.6%、10.6%)高(P<0.01)。90天随访血管痉挛组和流速增快组预后不良高于正常组 (30.6%、21.4%、15.4%,P =0.031)。 结论 TCD结果异常的患者(血管痉挛组和血流增快组)发病后的病情重,出血量大,尽管给予加强 治疗,DCI的发生率及预后不良率仍高于正常组。床旁TCD监测能够筛查出DCI高危患者并评价治疗效 果,是防治DCI所需的有效检测工具。

    医管园地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手术策略研究
    张培峰,曹勇,蔡楚伟,许海雄,王硕
    2015, 10(10):  849-854. 
    摘要 ( )   PDF (24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时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小 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患者12例。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及 随访结果,并展开分析。 结果 男性、女性患者各6例,年龄12~72岁,中位年龄31.92岁,均以症状性脑出血起病。其中11例患 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根据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形态将患者归纳为5 种模式:①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和(或)前方汇入直窦或Galen’s静脉的末端(3例 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②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侧方汇入岩上窦(3例患者),乙 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③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外侧方汇入同侧的乙状窦(2例患者), 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④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汇入横窦(2例患者),乙状窦后入 路切除病灶。⑤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的腹侧进入四脑室汇入室管膜静脉(2例患者), 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术后所有患者无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水肿,其中1例 术后急诊行枕下减压术。所有手术患者在平均随访34.3个月内预后良好且无海绵状血管瘤复发。 结论 发育性静脉畸形的终末分支通常覆盖于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前上方,本研究中未发现发育性 静脉畸形的主干向下方扩展,手术以后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为主。该策略并未引起脑出血或脑梗 死等并发症。

    论著
    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异性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王琰,李菁晶,王子璇,张玮艺,王春雪,赵性泉
    2015, 10(10):  855-860. 
    摘要 ( )   PDF (18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征,并探讨卒中不同类型间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至2012 年12月住院的、确诊为急性卒中患者306例。根据卒中类型分为脑出血组及缺血性卒中组,其中缺血 性卒中组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 化亚组及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所有患者均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患者24 h、白天及夜间 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血压(mean blood pressure,MBP)、脉压(pulse pressure,PP)、心率(heart rate,HR)、发病后21天或出院时的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mRS评分、MBP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 SBP、DBP、MBP、PP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等于SD/平 均值×100%)等。 结果 血压平均值显示卒中急性期血压以点增高为主,24 h MBP指标无显著增高;脑出血组的 24 h DBP、白日DBP、夜间DBP以及24 h HR、白日HR、夜间HR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缺血性卒中组24 h PP、白日PP、夜间PP均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血 压变异性显示脑出血组与缺血性卒中组间血压变异性差异有显著性(SBP及MBP的标准差,SBP、DBP及 MBP的血压变异性各项比较P <0.05),提示缺血性卒中的血压变异性更大;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比较血压变异性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卒中不同类型间血压变异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更大。

    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张长青,王伊龙,王春雪,赵性泉,王拥军
    2015, 10(10):  861-866. 
    摘要 ( )   PDF (19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 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 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 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 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 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 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常见。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护士满意度相关因素研究
    张华,王忠,王彩云,贾金秀,王晨
    2015, 10(10):  867-870. 
    摘要 ( )   PDF (1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影响神经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方法 借鉴国外成熟的测评体系对393名神经科护士满意度进行调查。 结果 家庭/工作(P <0.001)、工资福利(P =0.013)及工作环境(P =0.001)与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管理(P =0.040)则与其呈负相关;与同事关系和工作任务对满意度影响较小;而护患关系和成长发 展则与满意度无显著相关。 结论 实现人性化安排工作时间,积极落实并妥善处理工作和家庭间冲突,改善工作环境及安全 设施,科学合理评估护理的工作价值,进行合理分配收入,切实完善管理机制,以提高护士工作满 意度。

    编者按
    脑微出血
    田成林
    2015, 10(10):  871-871. 
    PDF (14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颅内微出血的影像——病理联系及机制研究现状
    毛颖盈,严慎强,楼敏
    2015, 10(10):  872-877. 
    摘要 ( )   PDF (19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新技术的发展,颅内微出血的检出率大 幅提高,近来相关研究呈爆发式增长,成为脑血管病和痴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涉及微出血影像 学与病理表现关系及机制的研究并不多。本综述将从微出血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研究这两个方面,总 结文献中颅内微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影像-病理联系、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旨在为微出血相关的缺 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提供重要依据。

    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曾凡,王延江
    2015, 10(10):  878-882. 
    摘要 ( )   PDF (17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一种老年人中常见的颅内微 血管病。CAA相关病变(如脑出血、认知功能下降等)的发生主要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于脑血管壁、 继发血管损伤两个重要过程,其危险因素包括ApoE 基因多态性等遗传因素和高血压病等非遗传因素。 免疫治疗和一些天然多酚类物质可防止脑血管内的淀粉样蛋白沉积,而控制高血压等非遗传危险因 素或使用依达拉奉能减轻CAA继发血管损伤。这些方法有望成为今后散发性CAA治疗的发展方向。

    脑小血管病MRI表现对痴呆的预测作用
    李玲,周华东,王延江
    2015, 10(10):  883-887. 
    摘要 ( )   PDF (17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全球老龄化,痴呆发病率快速上升,而且痴呆具有不可逆性、缺乏有效治疗措施,故 探索预测痴呆发生的有效指标成为关键。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被认为与 痴呆密切相关,其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表现为腔隙(lacunes)、新发皮 层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扩 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及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等。本文 通过综述CSVD颅脑MRI表现与痴呆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发现多发静息性或位于基底节区的腔隙性梗死 (lacunar infarction,LI)或腔隙、重度WMH、多脑叶分布性脑叶微出血(lobar microbleeds,LMB),均可作 为预测痴呆发生的有效指标。

    指南与共识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致医疗专业者的声明(第九部分)
    徐胜媛,宋哲,王力锋,石瑩心,许保磊,毕齐
    2015, 10(10):  888-889. 
    摘要 ( )   PDF (1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更新版指南的目的是为那些尚未患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提供深入及时的 卒中预防循证建议。循证建议涉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头颈部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介入方法, 以及为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卒中而进行的抗栓治疗。更为深入的建议还涉及遗传和药理学 试验,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卒中预防,如镰状细胞病和卵圆孔未闭。

    综述
    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张倩,胡荣,郑江,冯华
    2015, 10(10):  890-895. 
    摘要 ( )   PDF (19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脑出血的干细胞治疗策略因其良好的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者 的兴趣。临床前研究表明移植诸如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均 可获得不错的疗效,并揭示了脑出血后干细胞移植治疗起效的可能机制有细胞替代、神经营养与保 护、促血管生成、免疫炎症反应调节等。尽管临床研究也表明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但影响干 细胞移植治疗的几大关键因素尚未确定,例如移植的细胞类型、细胞数量、移植时间、最佳给药途径、 最佳受众人群以及如何追踪细胞等。本文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就以上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 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糖原贮积病1型患者卒中风险的研究现状
    洪月慧,彭斌,邱正庆
    2015, 10(10):  896-901. 
    摘要 ( )   PDF (17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为糖原代谢障碍导致糖原在肝脏、肌肉、肾脏 等组织器官中贮积所致的一组遗传代谢性疾病,根据酶缺陷不同,至少可分为12型,以GSD1型最常 见,GSD1早期可继发显著的高脂血症,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远期并发症,这些 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能增加卒中风险。本文依据GSD1合并卒中的病例报告,探讨GSD1卒 中发生的相关机制,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GSD1患者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的高危人群; 其二认为GSD1有显著高脂血症而卒中发病率小,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本文从以上两方面 分别阐述。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诱惑与现实
    刘宇恒,许治强,梁燕玲,李斯颖,林永强
    2015, 10(10):  902-905. 
    摘要 ( )   PDF (17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由特定的转录因子转录已分化的体 细胞而来,在生物学功能方面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类似。实际应用中,iPSC在细 胞来源、免疫原性和医学伦理等方面面临较少的困境,从而为疾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策略。在治疗 方面与普通干细胞相比,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但iPSC的致瘤性、诱导率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本文将重点探讨iPSC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现状、发展制约及未来展望。

    教学园地
    血管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中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教育初探
    王博,杨智君,王兴朝,王振民,刘丕楠
    2015, 10(10):  906-908. 
    摘要 ( )   PDF (15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在血管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和方法。 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将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引入到血管病方 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结束后对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力、临床决策能力进行考核及评价。 结果 对血管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进行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并提高临床决策能力,显著缩小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差距。 结论 应注重血管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理论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研究生卒中手术带教中的应用
    邸飞,李俊杰
    2015, 10(10):  909-911. 
    摘要 ( )   PDF (18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problem-based learing,PBL)在卒中患者手术带教中的应用实践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专业本科毕业并考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 科专业的研究生136人。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68人)和PBL组(68人)。分别实施传统教学和PBL教 学,比较两组研究生实施不同带教方法后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综合考试成绩和学生对 带教方法的满意度。 结果 PBL组理论成绩得分、操作成绩得分和综合成绩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 有显著性(P<0.05);PBL组总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结论 在研究生卒中手术带教的实践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采用PBL的教学效果更好,是针 对卒中手术带教的理想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