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5-11-20
    主编手记
    苏格拉底没有底
    王拥军
    2015, 10(11):  913-914. 
    PDF (18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积极稳妥开展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刘爱华,纪文军,李佑祥
    2015, 10(11):  915-917. 
    PDF (14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纪文军,康慧斌,孙立倩,刘爱华,李佑祥,杨新健,姜除寒,吴中学
    2015, 10(11):  918-922. 
    摘要 ( )   PDF (20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 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 结果 20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男11例(55.0%),女9例(45.0%),年龄(46.2±15.5)岁。位 于P1段4例(20.0%),P2段12例(60.0%),P1-P2段2例(10.0%),P3段2例(10.0%)。单纯弹簧圈栓 塞3例(15.0%),载瘤动脉闭塞11例(5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30.0%)。术后即刻影像学 结果,Raymond分级:1级15例(75.0%),2级5例(25.0%)。术后并发症:缺血事件2例(10.0%),术 后出现肌力1级1例,3级1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6例(80.0%)影像学随访10.5(6.5)个月, Raymond分级:1级13例(81.3%),2级2例(12.5%),术后复发(3级)1例(6.2%)行2次支架辅助栓 塞,6个月影像学随访无再复发。20例(100.0%)临床随访12(9.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 n scal e,mRS)0分9例(45.0%),mRS 1分5例(25.0%),mRS 2分5例(25.0%),mRS 3分1例 (5.0%),预后良好率为95.0%。 结论 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位于P2段,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张长青,王伊龙,王春雪,赵性泉,王拥军
    2015, 10(11):  923-929. 
    摘要 ( )   PDF (17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 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 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 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 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结论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 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1975至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户籍人口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趋势分析
    张欣,杨晓明,褚晓婷,王妍敏
    2015, 10(11):  930-934. 
    摘要 ( )   PDF (19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1975至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户籍人口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 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静安区1975至2014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计算脑血管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40年间死 亡率变化趋势及平均死亡年龄的变化趋势。 结果 1975至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户籍人口脑血管病死亡的平均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分别为 165.60/10万和120.54/10万,男女性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年间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 势(χ 2 趋势=10.58,P <0.001),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线性趋势,用SAS系统中的AUTOREG(自回归) 过程进行时间序列线性趋势拟合,回归模型有意义(t =32.13,P <0.001);脑血管病平均死亡年龄呈 逐年上升的线性趋势,采用时间序列线性趋势拟合,回归模型有意义(t =260.46,P <0.001)。 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上海市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将持续升高,而脑血管病的存活年龄逐年上升。

    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脑内少突胶质细胞再生分化障碍特点研究
    李海龙,郑惠文,刘敏,黎佳思,王云霞,赵善民,毕晓莹
    2015, 10(11):  935-940. 
    摘要 ( )   PDF (26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模型中,缺血性炎性损伤对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少突胶质细胞 再生分化的影响,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缺血性炎症机制提出新的损伤途径。 方法 成年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模型组采用双侧颈动脉反复缺 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模型。造模后4~6 d连续腹腔注射5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bromodeoxyuridine,BrdU)(150 mg/kg)标记新生细胞,分别于术后14 d和28 d每组随机取一半小鼠脑 组织进行脑切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共聚焦检测,标记脑组织室管膜下区和海马区的少突胶质 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观察新生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及分化情况,并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增 生活化情况。 结果 造模后14 d和28 d室管膜下区新生细胞(BrdU阳性细胞)在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均 <0.001),造模28 d模型组新生神经元(BrdU/NeuN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01)。与假 手术组相比较,术后28 d模型组海马齿状回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显著增多(P<0.001);少突胶质细 胞前体细胞显著减少(P =0.006)。造模后28 d模型组海马齿状回新生星形胶质细胞(BrdU/GFAP阳性 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 =0.015)。 结论 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内源性新生细胞增殖区室管膜下区与海马齿状回区均存在新生细胞反 应性增生的情况。新生细胞区分化的主要细胞为星形胶质细胞,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障碍,可能是血 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影像学常见皮层下白质病变的重要原因。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差异meta分析
    刘广志,曹江慧,梅斌,刘煜敏
    2015, 10(11):  941-946. 
    摘要 ( )   PDF (22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 nfarcti on,LI)之间的临床差异。 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查找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2进 行数据处理,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在中国人群中BAD患者年龄小于LI患者(MD -2.70,95%CI -4.29~-1.11,P<0.01);在日本 人群中BAD患者年龄大于LI患者(MD 2.58,95%CI 0.75~4.41,P<0.01)。BAD患者的高脂血症患病 率更高(OR 1.26,95%CI 1.03~1.55,P =0.03)。行敏感性分析后发现,BAD患者糖尿病(OR 1.28, 95%CI 1.02~1.61,P =0.03)、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MD 0.76,95%CI 0.50~1.02,P<0.01)和预后情况(OR 0.54,95%CI 0.38~0.77, P<0.01)在BAD和LI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显著。 结论 BAD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率显著高于LI患者,其早期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均差于LI患者。 中国人群中BAD和LI患者的年龄分布特征与和日本人群相反。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早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杨波,王晶,温淼,宋新杰,刘丽萍,杨中华,赵性泉
    2015, 10(11):  947-952. 
    摘要 ( )   PDF (17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的近期手术疗效,并寻找影响近期手术疗效的 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10年7月至2014年2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接 受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幕上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卒中危险因素、血液学指标、患 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相关信息,并随访患者术后30 d或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score,GCS), 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对近期手术疗效有影响的因素。 结果 入组患者共94例,其中男性60例,年龄23~84岁,平均(54.85±12.70)岁。术后30 d/出院时 预后,清醒或轻度意识障碍(GCS 13~15分)者62例(65.9%),中重度意识障碍(GCS≤12分)或死 亡者32例(3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较高(OR 1.06,95%CI 1.00~1.12)、术前GCS较低 (OR 0.59,95%CI 0.43~0.80)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的短期预后不良与患者年龄较高、术前GCS评分低 有关。

    编者按
    颅内夹层动脉瘤
    李佑祥
    2015, 10(11):  953-953. 
    PDF (1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徐文娟,康慧斌,纪文军,钱增辉,温小龙,李佑祥,姜除寒,吴中学,刘爱华
    2015, 10(11):  954-957. 
    摘要 ( )   PDF (16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 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 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加以探究。

    颅内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李修珍,纪文军,康慧斌,吴日乐,刘爱华
    2015, 10(11):  958-961. 
    摘要 ( )   PDF (16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颅内外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多见于青年,自发性多见,病因目前不甚明确。内膜和内弹力 板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是脑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夹层 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颅内 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类型及目前现状与展望。

    病例讨论
    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康慧斌,纪文军,刘爱华,李佑祥,吴中学
    2015, 10(11):  962-965. 
    PDF (19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致医疗专业者的声明(第十部分)
    译者:徐胜媛,宋哲,王力锋,石瑩心,许保磊,毕齐
    2015, 10(11):  966-973. 
    摘要 ( )   PDF (14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更新版指南的目的是为那些尚未患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提供深入及时的 卒中预防循证建议。循证建议涉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头颈部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介入方法, 以及为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卒中而进行的抗栓治疗。更为深入的建议还涉及遗传和药理学 试验,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卒中预防,如镰状细胞病和卵圆孔未闭。

    综述
    微小核糖核酸在缺血性卒中研究中的进展
    李海龙,毕晓莹
    2015, 10(11):  974-979. 
    摘要 ( )   PDF (16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s,miRN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对基因表达调控具有 调节作用的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分子,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miRNAs在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对有关缺血性卒中的多种危险因素、生物学标记物以及治疗 手段等方面的miRNAs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能够为miRNAs相关的卒中基础、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教学园地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进修医师带教中的应用
    李子孝,王伊龙,赵性泉,董可辉,张宁,王拥军
    2015, 10(11):  980-982. 
    摘要 ( )   PDF (18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进修医师教学查房中的效果评价。 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名进修医师作为病房带教的教学对象,随机分入 角色扮演法教学组或传统教学组。在血管神经病学中最常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教 学过程中分别对2组采用角色扮演法和传统教学法,以问卷调查方法对2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角色扮演法与传统教学相比,进修医师在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临床 分析能力,系统诊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显著提升。 结论 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提高进修医师在血管神经病学科中管理患者的能力。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进修医师的头晕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翦凡,潘华,张宁,鞠奕,王琰,陈梅梅,王春雪
    2015, 10(11):  983-985. 
    摘要 ( )   PDF (16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神经内科进修医师的头晕诊断 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进修医师2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 别采用PBL教学和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分析考试成绩和总成绩显著提高(P分别为0.005和0.013);基 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有增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 结论 PBL教学法是适合于进修医师的头晕诊断学教学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培养进修医师的临床思 维能力。在文献检索培训和基础理论铺垫的基础上开展PBL教学,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从关注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入手,提升血管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浅谈卒中后抑郁教学体会
    王春雪,石玉芝,张宁
    2015, 10(11):  986-988. 
    摘要 ( )   PDF (16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教学对提升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成效。 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在读的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开展卒中后抑郁教育及关注 卒中患者情感障碍活动,评价比较教育前后研究生人文素养。 结果 通过卒中后抑郁教学,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对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关注增加,沟通能力提高、 临床人际关系改善。 结论 对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进行卒中后抑郁教学,可以很好地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