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1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6-06-20
    当期封面目录
    封面目录
    2016, 11(06):  1-4. 
    PDF (38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想起钱钟书
    王拥军
    2016, 11(06):  425-426. 
    PDF (20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重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研究
    聂志余
    2016, 11(06):  427-430. 
    PDF (13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ASTRAL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价值
    张庆军,王清华,郭艳,李云霞,靳令经,聂志余
    2016, 11(06):  431-437. 
    摘要 ( )   PDF (19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 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预测不同 性别、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 schemi c stroke,AI S)患者3个月预后 的价值,并与PLAN(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 分、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Totaled Health Risks in Vascular Events,THRIVE)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 3个月预测价值进行比较。 方法 记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性别、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 进行分组,然后记录并分别使用ASTRAL评分、PLAN评分与THRIVE评分预测患者3个月预后。通过受 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进行Z 检验来比 较它们的预测价值。 结果 ①本研究共纳入513例AIS患者,男性309例、女性204例;梗死部位:前循环305例,后循环153 例,混合型55例;病情轻重程度:轻型卒中260例,非轻型卒中253例;②ASTRAL预测所有入组AIS患 者的AUC为0.845,预测男性组AUC为0.804,女性组AUC为0.878,两者比较Z 值为1.86(P >0.05);预 测前循环组AUC为0.843、后循环组AUC分别为0.857、混合组AUC为0.814,三者比较Z 值均<1.98(P >0.05);预测轻型卒中AUC为0.714、非轻型卒中AUC为0.855,两者比较Z 值为4.03,其值>1.98(P值 为0.000)。ASTRAL评分、PLAN评分、THRIVE评分预测所有入组AIS患者的AUC分别为0.845、0.783和 0.740,三者比较Z值均>1.98(P值分别为0.000、0.010和0.000)。 结论 ASTRAL评分可对AIS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预测,更适合非轻型AIS患者,预测价值高于PLAN评分、 THRIVE评分。

    轻型卒中90d预后及与药物依从性的关系分析
    王清华,张庆军,李云霞,靳令经,聂志余
    2016, 11(06):  438-442. 
    摘要 ( )   PDF (17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轻型卒中90 d预后及与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4年8月-2015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卒中患者,发病90 d时随访其二级预 防药物依从性、卒中复发情况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定义mRS评分≤2 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分别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恶 化、90 d内卒中复发、用药依从性对轻型卒中90 d预后的影响。 结果 发病90 d时成功随访轻型卒中患者292例,预后良好率为81.6%,90 d内卒中复发占10.4%。轻 型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占8.2%,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预后不良率为58.3%,显著高于无早期神 经功能恶化组的14.9%(P<0.001)。复发组预后不良的比例为86.7%,显著高于无复发组的6.7%(P <0.00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卒中复发促进不良预后发生。轻型卒中患者90 d内抗血栓和降血脂 药物依从性良好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3.5%和78.1%,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与预后无显著相关。 结论 轻型卒中90 d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轻型卒中90 d不良预后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卒中复发 相关;而与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无明显相关。

    缺血性卒中后痉挛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分析
    李宁,滕飞,陈玉辉,聂志余,胡斌,陈晓宇,王戈鹰,靳令经
    2016, 11(06):  443-448. 
    摘要 ( )   PDF (17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国人缺血性卒中6个月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2013年4月1日-7月31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缺血性卒中 后6个月时评估其痉挛情况。痉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所 有患者的痉挛评定均由同一人进行。 结果 纳入患者185例,完成随访114例,32例发生痉挛,上下肢均发生痉挛的有22例。最易受累的是 肘关节(26例),其次为踝关节(22例)、指关节(20例)、腕关节(19例)、膝关节(18例)、肩关节(15 例)和髋关节(7例)。统计分析发现,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痉挛组(4.64,0~23分)显著高于无痉挛组(2.41,0~7分,P =0.001);入 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3,2~6分)痉挛组明显高于无痉挛组(1,0~2分,P <0.001);出院时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痉挛组(71.2分,5~100分)明显低于无痉挛组(91.7分, 45~100分,P <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入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及出院时BI评分与痉挛的 发生存在相关性。 结论 缺血性卒中后,痉挛在上下肢同时发生最常见,上肢较下肢更易发生痉挛,其中肘关节最易受 累,入院时NIHSS评分中瘫痪评分与出院时BI评分有助于预测痉挛的发生。

    胼胝体网络连接性与脑白质疏松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
    何育生,江虹,李云霞,腾飞,聂志余
    2016, 11(06):  449-454. 
    摘要 ( )   PDF (24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患者胼 胝体网络连接性改变,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研究。纳入30例法泽卡斯量表(Fazekas scale)评分为2~3级的LA患 者及20例头部磁共振成像正常的对照组。依据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将LA组再分为认知正常与轻 度认知功能损害2个亚组。所有被研究对象均进行脑血管危险因素登记、血液生化检查、认知功能 评估筛查及3.0T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及DTI检查。认知评估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及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使 用PANDA软件处理DTI数据,提取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 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数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DTI数据变化与认知功能损害 的关系。 结果 LA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脑血管病常规危险因素及血生化之间差异无 显著性,P >0.05。LA组的MMSE及MoCA分值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2和0.008。LA组胝体膝部 (P =0.000)、体部(P =0.000)、压部(P =0.026)3个部位的FA值均低于对照组,而MD值高于对照组,P 值分别为0.013、0.006及0.007。LA组MMSE及MoCA分值降低与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的FA下降均成 正相关,但相关系数从膝部(r =0.78)到压部(r =0.41)呈现逐渐递减趋势。 结论 LA存在胼胝体网络连接性改变,胼胝体FA下降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研究
    刘玥,侯辰,唐鹏,陈丽,张欣,种莉,刘鹏,李锐,赵性泉,李晓青
    2016, 11(06):  455-461. 
    摘要 ( )   PDF (17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7例,随机分为 常规治疗组与个体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治疗组应用 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将高危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低危组给 予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7 d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 stogram,TEG)及CYP2C19基因型 检测,结合TEG及CYP2C19基因型结果,决定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1年,比较个体化治疗组和常规 治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 结果 CYP2C19快代谢基因型、中间代谢基因型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慢代谢 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0.018,P =0.015)。个体化治疗组(112例)和常规治疗组组(95例)终点事 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1)。 结论 CYP2C19快代谢基因型、中间代谢基因型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慢代谢 型。与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方案相比,利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TEG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方 案未显示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终点事件发生率,可能需要更大规模、随访时间更长的研究。

    急性缺血性卒中3 h内rt-PA溶栓的成本效用分析
    潘岳松,王伊龙,廖晓凌,刘改芬,姜勇,王春娟,张润华,王拥军
    2016, 11(06):  462-467. 
    摘要 ( )   PDF (18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在当前中国医疗环境下,急性缺血性卒中3 h内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的成本效用情况。 方法 建立决策树与Markov模型相结合的模型,采用现有数据库分析和文献查阅等方法收集急性 缺血性卒中3 h内rt-PA溶栓治疗的效果、成本、健康效用及转移概率等模型参数。通过模型模拟,计 算溶栓后短期(1年或2年)和长期(30年)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 情况。 结果 溶栓治疗后1年ICER值为93 796元/健康调整寿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years,QALY), ICER<3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105 000元)/QALY。rt-PA治疗后30年ICER 值为5953元/QALY,ICER<1个人均GDP(35 100元)/QALY,rt-PA治疗增加的成本完全值得。 结论 在我国当前国情背景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h内rt-PA溶栓后短期和长期均具有经济性。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卒中病房管理的效果观察
    黄燕南,武美茹
    2016, 11(06):  468-472. 
    摘要 ( )   PDF (20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病房通过品管圈工具的应用,制订出提高卒中单元患者满意度的改进措施和标 准化流程,并组织实施,最终改善患者满意度。 方法 2014年4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学习品管圈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进行 相关满意度调查,设为品管圈改善的基线指标。运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方法,设定品管 圈活动主题、把握现状、分析原因并制订对应策略。4个月后再次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将本次结果 与基线指标进行比较,观察品管圈活动对患者满意度的改善情况。 结果 收集有效的基线调查问卷78份;品管圈活动后调查问卷80份。发现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 对病房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实施前的72%上升为实施后的93%,其中对于病房清洁满意度、病房安 静满意度提高显著(P =0.002,0.006)。此次品管圈活动目标达成率为116.6%,进步率为29.1%,说明 活动采取措施有效,通过品管圈活动,使卒中病房的患者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 结论 品管圈活动对卒中病房管理效果显著。

    编者按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
    聂志余
    2016, 11(06):  473-473. 
    PDF (13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评分的研究进展
    张庆军,郭艳,聂志余
    2016, 11(06):  474-480. 
    摘要 ( )   PDF (15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极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疾病谱中一直 处于前三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障碍和经济负担。若能够早期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的预后,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最近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 后评分的研发及应用。本文就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评分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期待帮助临床神经科 医师在接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对患者预后进行快速评判并指导决策。

    指南与共识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诊疗指南
    王伊龙,赵性泉,刘新峰,曾进胜,许予明,赵钢,徐安定,樊东升,陈康宁,何俐,彭斌,董强,黄家星,刘亚杰,帅杰,罗本燕,汪昕,缪中荣,刘丽萍,王春雪,荆京,王拥军
    2016, 11(06):  481-491. 
    PDF (16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科学声明(第五部分)
    译者及校译者:沈东超,王子璇,肖伏龙,张玮艺,张潇潇,张宁,王春雪
    2016, 11(06):  492-493. 
    PDF (15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王玉妹,唐思魏,石广志
    2016, 11(06):  494-500. 
    摘要 ( )   PDF (15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ochnoid hemorrhage,SAH)最 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一旦发生可能会出现 脑缺血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如红细胞分解产物、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内皮素、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等均是导致DCV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治疗DCV的方 法也在持续探索中,SAH后DCV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对SAH后CV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 展进行综述。

    教学园地
    团队学习法在脑血管危重症ARDS患者教学中的应用
    史中华,徐明,陈光强,罗旭颖,杨燕琳,何璇,周建新
    2016, 11(06):  501-504. 
    摘要 ( )   PDF (16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血管危重症合并急性肺损伤综合征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 TBL)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60名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随机分为T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主要评 价指标是学生满意度调查。次要评价指标学习后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方式是问卷调查和 学习前后测试成绩比较。 结果 TBL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P <0.001),且教学后 知识掌握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P <0.001)。 结论 TBL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脑血管危重症合并急性肺损伤综合征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满意度。提 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带教体会
    王亮,李欢,郝淑煜,贾桂军,贾旺,张俊廷,吴震
    2016, 11(06):  505-508. 
    摘要 ( )   PDF (13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带教体会。 方法 在带教老师转变带教观念的基础上,对2013-2015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 外科六、七病区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型硕士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通过直接“呈现”的方式 开展医德教育,通过“实践”和“强化”的方式进行临床工作作风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 “发现”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结果 研究期间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型硕士累计20人;期间,其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执业医师 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达到100%;在教学主管部门对带教研究生的反馈问卷中,关于老师带教意识、带 教能力及效果方面,满意率均为100%。 结论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4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型硕士在临床以及科研能力 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