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1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6-09-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16, 11(09):  1-4. 
    PDF (3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识 道
    王拥军
    2016, 11(09):  717-71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01
    PDF (17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心理干预
    刘松怀
    2016, 11(09):  721-7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02
    PDF (17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伴失眠的研究
    杜晓霞,徐舒,宋鲁平
    2016, 11(09):  729-7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03
    摘要 ( )   PDF (19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卒中恢复期焦虑抑郁状态伴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卒中恢复期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均给予生物反馈训练,训练方法为每周五次,每次 30 min的自主神经系统放松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在训练前后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简 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 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ugle-Meyer肢体功能评分(Fugl e-Meyer Scale,FM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 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并采集患者的睡眠时间,对比分析训练前后这些量表评分及睡眠时 间的变化。 结果 研究共纳入并完成3 0例患者的数据统计。治疗后患者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显著增 加[(4.81±1.58)h vs(7.30±1.34)h,P<0.001]。HA M A[(17.50±8.41)vs(9.00±7.01)]和 HAMD([ 19.53±7.82)vs(9.23±4.42)]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均P<0.001)。训练4周后患者的MMSE评 分有提高,Fugl e-Meyer分数增加,Barthel指数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P =0.033)。 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有利于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睡眠和情绪改善,提高康复效果。

    脑损伤康复患者脑电心理评估与焦虑和抑郁情绪评估相关性分析
    梁志锋,洪晔,张晓颖,刘松怀,刘敏,宋鲁平,刘丽旭,赵军
    2016, 11(09):  733-73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04
    摘要 ( )   PDF (19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在脑损伤患者心理评估应用中的有效性。 方法 由心理专业人员对52例脑损伤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和脑电心理活动状态10项指标 评估,对脑损伤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分别与脑电心理活动状态评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不同脑电总体心理评估等级脑损伤患者中,焦虑水平状态有显著差异(χ 2=21.843, P =0.009),但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χ 2=6.622,P =0.676)。相关性分析显示焦虑状态的分级水平与 总体脑电心理评估的等级呈负相关(R =-0.311,P =0.025),抑郁状态的分级与总体脑电心理评估的 等级无相关性(R =0.143,P =0.310)。焦虑状态水平与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心理评估分项中的脑耗能 水平(R =0.397,P<0.001)和脑疲劳水平(R =0.239,P =0.004)正相关;抑郁状态水平与脑损伤患者 的脑电心理评估的脑耗能水平(R =0.239,P =0.004)、脑疲劳水平(R =0.173,P =0.039)、内专注水 平(R =0.187,P =0.025)和困倦水平(R =0.220,P =0.008)正相关,而与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心理评估 分项中的外专注水平(R =-0.165,P =0.039)负相关。 结论 脑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部分指标能反映脑损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的变化情况,脑 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可辅助为有言语和认知功能障碍脑损伤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

    皮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
    林晓玲,宋鲁平
    2016, 11(09):  738-7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05
    摘要 ( )   PDF (19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随机分组进行皮电生物反馈(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及假反馈训练,比较训练前后抑郁症状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GSR生物反馈对 PSD患者的疗效。 方法 24例卒PSD患者随机分为GSR反馈组(11例)和对照组(13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 疗,反馈组在此基础上接受GSR生物反馈治疗,每次40 mi n,每周3次,共4周,对照组仅使用电脑开展 放松治疗而没有反馈信号。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 评估,并在安静状态下进行各生理指标的采集,比较训练前后抑郁症状及生理指标的变化。 结果 GSR组经训练后,HAMD量表焦虑躯体化症状(P =0.034)、认知症状(P =0.019)及抑郁总分 (P =0.01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GSR组经训练后,生理指标皮电明显减小([ 0.94±2.38)μV vs (0.59±0.33)μV,P =0.023]。 结论 GSR生物反馈能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生理指标。

    青年与中老年脑梗死的对比研究
    李振华,杨清成,张建刚,郭艳平,吴海香,王永姣,黄莹莹,李庆霞
    2016, 11(09):  743-7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06
    摘要 ( )   PDF (19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青年与中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的不同。 方法 将148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分为18~35岁组和36~45岁组,同期232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对 照组,比较3组患者危险因素暴露率和病因的不同。 结果 (1)18~35岁组前3位危险因素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66.7%)、 高脂血症(40.7%)和高血压病(33.3%);36~45岁组前3位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59.5%)、HHcy (56.2%)和高脂血症(47.1%);中老年组前3位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72.4%)、HHcy(54.7%)和高脂 血症(48.7%)。(2)3组患者间高血压病、糖尿病、大量吸烟暴露率有显著差异,其中,18~35岁组(P <0.001,P =0.014)和36~45岁组(P<0.001,P<0.001)的高血压病、糖尿病暴露率均显著低于中老 年组,18~35岁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暴露率显著低于36~45岁组(P =0.009,P<0.001);18~35岁组大 量吸烟暴露率低于36~45岁组和中老年组(P =0.006,P<0.001)。(3)18~35岁组急性卒中治疗低分 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以不明原因型构成比最高, 显著高于中老年组(37.0% vs 27.6%,P =0.013)。36~45岁组和中老年组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构成 比(50.4%和58.2%)最高,均显著高于18~35岁组的25.9%(P =0.021,P =0.014)。 结论 36~45岁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相似,前3位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病、HHcy和高脂血症,病因以 大动脉硬化为主;18~35岁青年组则不同,前3位危险因素依次是HHcy、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病,病因 不明者居多。

    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张萱,成涛,张为艳,王春娟,李子孝,王伊龙,陈小飞
    2016, 11(09):  747-75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07
    摘要 ( )   PDF (19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项目(continued quality improvement,CQI)前后缺血性卒中医 疗质量的变化。 方法 收集山西省心血管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前(2013年10月-2014年3 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61例作为基线组,实施质量改进方案后(2014年4月-2014年11月)收 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18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12项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 KPI)以及综合医疗质量指标的变化。 结果 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后干预组综合医疗质量指标为92.53%,高于基线组(81.52%) (P <0.001)。干预组各项KPI指标较基线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吞咽困难筛查(99.54% vs 96.55%,P =0.03)、康复干预(88.07% vs 68.22%,P <0.001)、他汀药物使用(98.62% vs 77.01%, P <0.001)、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66.67% vs 20.00%,P =0.02)执行率有明显的升高。 结论 实施标准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有助于改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应用。

    经颅多普勒增强实验结合经食管超声鉴别肺动静脉瘘与卵圆孔未闭所致隐源性卒中的研究
    董培,潘华
    2016, 11(09):  752-7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08
    摘要 ( )   PDF (23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增强实验(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结合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对于鉴别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与卵圆孔未闭 (patent foramen ovale,PFO)所致隐源性卒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4例隐源性卒中患者(PAVF组2例,PFO组2例)的临床资料,行cTCD、TEE检查,比较两组的 检查结果差异。 结果 PAVF组cTCD结果显示患者平静呼吸时即见雨帘样栓子信号,Valsalva动作(Valsalva maneuver, VM)后栓子数量变化不明显;TEE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e,CDFI)未见异常,右心声学造 影VM后5个心动周期左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大量微泡。PFO组cTCD结果显示,一例平静呼吸时可见4 个栓子,VM后雨帘样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第40个心动周期有2个栓子信号。一例平静呼吸时无 栓子信号,VM后可见>50个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无栓子信号。TEECDFI示原发隔继发隔间裂隙左 向右过隔血流,右心声学造影VM后2~3个心动周期卵圆孔附近的左心房内见数个微气泡。 结论 cTCD结合TEE鉴别诊断PFO和PAVF敏感性高,易于操作。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cTCD平静呼吸时 是否出现大量栓子及是否受VM影响。

    基于数字眼底照相的脑小血管病临床初筛的应用探讨
    曾静,任力杰,陈李芳
    2016, 11(09):  758-76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09
    摘要 ( )   PDF (19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数字眼底照相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临床初筛中的应用价值,为脑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 初筛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脑小血管病患者36例(72眼)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60眼)同期同年龄层非脑小血管病 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眼底血管改变和颈动脉斑块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率(77.78% vs 23.33%)、眼底血管改变总发生率(88.89% vs 56.67%)、眼底动脉硬化3级比例(30.56% vs 0)均高于对照组(P <0.001,P =0.003,P =0.002)。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 10.6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2.943~38.742,P <0.001]。观察组中有眼底血管改变者 32例,无眼底血管改变者4例,有眼底血管改变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均较无眼底 血管改变者高(P =0.010,P =0.013)。 结论 本研究中半数以上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数字眼底照相技术或可作为脑小 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常规手段之一。

    多途径介入治疗进展性颅内静窦血栓初步分析
    莫大鹏,罗岗,王伊龙,孙萱,刘恋,宋立刚,董可辉,缪中荣
    2016, 11(09):  764-76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0
    摘要 ( )   PDF (18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 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 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 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 结果 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 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 (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 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 结论 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 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患者健康问卷-15在卒中门诊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郑婷,蔡宏斌,吴银瓶,武国德,葛朝明,李鑫,李玲
    2016, 11(09):  769-7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1
    摘要 ( )   PDF (19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卒中人群中患者健康问卷-15(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15,PHQ-15)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 对107例门诊复查的卒中患者分别进行PHQ-15、Beck焦虑自评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 BAI )、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 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D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和症状自 评量表-12(the Sel 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12,SCL-12),分析PHQ-15应用于卒中 患者的信度、效度。信度检验用克朗巴赫α系数;用条目和总分的相关系数评价内容效度,用SCL-12 与PHQ-15的相关性评价效标效度,用BAI 、HDMA、HAMA、PHQ-9与PHQ-15的相关性评价结构效度。 结果 ( 1)PHQ-15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11,提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2)15项条目与总分的相 关系数为0.275~0.763(均P <0.001),提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3)PHQ-15的效标效度为0.768 (P <0.001),提示该量表效标效度良好;(4)PHQ-15与BAI的相关系数为0.602(P <0.001),与PHQ-9 的相关系数为0.654(P <0.001),与HDMA的相关系数为0.769(P <0.001),与HAMA的相关系数为0.793 (P <0.001),提示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 结论 P HQ-15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作为门诊评价卒中患者躯体化 症状的良好工具。

    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和预后的对比研究
    邹昕颖,龚浠平,潘岳松,王拥军
    2016, 11(09):  773-77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2
    摘要 ( )   PDF (19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 方法 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 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 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3分]和卒中复发的差异。 结果 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前循环(anterior c irculation i nfarct,ACI)梗死 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 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 (均P <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 <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 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 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96~0.718,P<0.001]、 3个月(OR 0.592,95%CI 0.472~0.744,P<0.001)、6个月(OR 0.636,95%CI 0.516~0.785,P<0.001)、 1年(OR 0.719,95%CI 0.591~0.876,P =0.001)的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 险高于PCI 组(OR 1.272,95%CI 1.075~1.505,P =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预 后不良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前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和 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多普勒技术检测药物与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疗效研究
    刘海平,朱辉
    2016, 11(09):  778-78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3
    摘要 ( )   PDF (19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回顾性对比药物与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 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疗效。 方法 收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 ubtraction a ngiography,DSA)证实一侧MCA存在中-重度 狭窄的患者,包括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联合药物治疗者10例及单纯药物治疗者13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显示的血流动力情况 进行研究。 结果 (1)单纯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223.00 d后病变血管血流速度改变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而 PTAS联合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496.10 d后支架治疗血管血流速度较治疗后1周显著增快(P =0.013); (2)最终随访时PTAS联合药物治疗组病变血管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 =0.042);(3) PTAS术后1个月病变血管血流速度下降,但无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12个月病变血管血流速度与前一 时间段比较显著增快(P =0.002,P =0.020)。 结论 (1)单纯药物治疗可有效阻止血管狭窄的进展;(2)尽管PTAS术后血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狭 窄,但最终其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TAS的血管重建作用远期有效。

    卒中轶事连载
    卒中分型的历史演变
    张和
    2016, 11(09):  783-78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4
    PDF (1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心理康复
    刘松怀
    2016, 11(09):  785-785. 
    PDF (1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神经反馈在卒中后抑郁和焦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陆红宇,宋鲁平
    2016, 11(09):  786-79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5
    摘要 ( )   PDF (17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情绪障碍发生率很高,严重的抑郁、焦虑对于患者的治疗、康复有着不同程度的消 极影响。神经反馈技术是通过对脑电参数的适应性训练,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症状。目前应用神经 反馈干预卒中后抑郁、焦虑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于干预脑区及脑波尚无统一定论。本文将对神经 反馈在卒中后抑郁、焦虑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病例讨论
    旋律发音配合治疗性演唱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案例分析
    张晓颖,刘松怀,王春雪
    2016, 11(09):  791-79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6
    PDF (20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科学声明(第八部分)
    沈东超,王子璇,肖伏龙,张玮艺,张潇潇,张宁,王春雪
    2016, 11(09):  796-80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7
    PDF (18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园地
    多学科病例讨论教学法在头晕眩晕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李娜,鞠奕,赵性泉
    2016, 11(09):  808-81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8
    摘要 ( )   PDF (18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学科病例讨论法(interdisciplinary case discussion teaching,ICDT)在头晕眩晕诊疗中的应 用效果。 方法 选择16例神经病学研究生作为教学对象,随机分为ICDT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主要评价指标 是眩晕头晕疾病诊断正确率及知识掌握度,次要评价指标是学生满意度。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估方式 是与会诊专家的权威诊断及学习前后测试成绩进行比较,次要评价指标则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价。 结果 ICDT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后学生的疾病诊断正确率及知识掌握度显著高于 传统教学组(P <0.001),且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也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P <0.001)。 结论 ICDT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升神经科医学研究生对眩晕头晕疾病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有效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在血管神经病学实习医师带教中的应用
    李子孝,王伊龙,赵性泉,董可辉,张宁,王春雪,王拥军
    2016, 11(09):  811-81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19
    摘要 ( )   PDF (18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在血管神经病学实习医师教学查房中的效果。 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例实习医师作为教学对象,随机分入基于团队 的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组。在血管神经病学中最常见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教学过程中 分别对两组采用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法,以问卷调查方法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实习医师在学习主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 力、表达交流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临床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均显著提升。 结论 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实习医师在血管神经病学科中掌握知识的能力。

    临床医师头晕/眩晕规范化培训的现状调查
    鞠奕,赵性泉
    2016, 11(09):  814-81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6.09.020
    摘要 ( )   PDF (18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头晕/眩晕诊疗的诊疗现状。 方法 对2015年9月-2016年1月全国眩晕巡讲培训的临床医师进行微信形式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625例临床医生参与调查。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组对头晕/眩晕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低于 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组(P <0.001)。在规范化培训内容方面,仅有22.4%的医师认为自己熟练掌握 眩晕相关体格检查,60%的医生关注眩晕相关查体,57.92%的医生关注眩晕相关疾病鉴别诊断。 结论 应加强低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在头晕/眩晕相关知识方面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