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7-02-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17, 12(02):  1-4. 
    PDF (3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顿 悟
    王拥军
    2017, 12(02):  97-10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1
    PDF (18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从微循环世界看脑研究未来—— 关注小血管病
    王少石,梁华征
    2017, 12(02):  101-1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2
    PDF (14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弥散张量成像和脑血流量的研究
    支楠,柴文,卢东,赵薇,耿介立,糜建华,俞羚,曹雯炜,周滟,徐群
    2017, 12(02):  105-11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3
    摘要 ( )   PDF (18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 mall v essel d isease,CSVD)患者白质完整性、脑血流量及其认知障 碍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连续招募严格定义的CSVD患者58例,分为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11例、血 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aMCI)29例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18例三组,评定脑室旁(periventricular,PV)及放射冠(corona radiate,CR)白质的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即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应用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对PV和CR区进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测定。对DTI参数、CBF和认知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三组间PV区的CBF及MD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中MD值与CBF以及注意执行 功能间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但CBF和认知功能间未见相关性。三组间FA值比较,差异均无显 著性,FA值亦未显示与CBF以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②三组间CR区的CBF和MD、FA值比较,差异均无 显著性,仅CR区MD和注意执行功能有一定相关性(P<0.05),CBF与DTI 参数以及认知功能间均未见 相关性。 结论 脑室旁白质完整性的破坏是CSVD患者认知损害的重要影像学标志,且与低灌注密切相关。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车锋丽,陈胜云,赵性泉,杜会山,魏建朝
    2017, 12(02):  112-1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4
    摘要 ( )   PDF (18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 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 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 结果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 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 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 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 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 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 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结论 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帕罗西汀对缺血性卒中不伴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潘小玲,程兴,胡传琛,王建伟,邵慧军,傅亚明,孔慧梅,陈红芳
    2017, 12(02):  119-12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5
    摘要 ( )   PDF (18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对缺血性卒中且不伴抑郁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 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且不伴抑郁的住院患者共1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 组,对照组入院48 h内缺血性卒中常规脑梗死二级预防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 帕罗西汀(10 mg/d×1周,之后20 mg/d)治疗,治疗3个月,共观察6个月。对两组患者在入组时、治疗 半个月、治疗3个月及入组6个月时分别进行Fugl Meyer运动量表(the Fugl Meyer Motor Scale,FMMS)、 Montreal认知评估量表(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在治疗3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FMMS、MoC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而治疗15 d时两组患者FMMS、MoCA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在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HAMD评分组 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15 d及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HAMD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 差异。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不伴抑郁患者中早期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并促进认 知功能恢复,且能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既往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抗栓治疗研究
    赵明磊,毕齐
    2017, 12(02):  124-13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6
    摘要 ( )   PDF (18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调查既往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抗栓治疗实际应用情况,并分析住院期间双抗治疗(阿司匹林 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基础上肠外抗凝的抗栓疗效。 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因AMI住院且出院诊断为AMI和 NVAF患者143例,其中NVAF病程≥1个月,统计抗栓治疗实际应用情况,将住院期间使用双抗治疗和 肠外抗凝联合双抗治疗患者分为双抗组(33例)和三抗组(102例),比较两组间出血性事件[采用出 血学术研究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出血定义]和缺血性事件(缺血性卒中、 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和外周动脉栓塞)发生。 结果 ①143例入选患者仅12.6%(18/143例)入院前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期间,71.3% (102/143例)患者使用肠外抗凝联合双抗,部分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凝治疗,双抗占23.1%(33/143 例),单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占2.1%(3/143例)。患者出院带药中,超过2/3患者使 用双抗治疗,比例占76.9%(103/134例),华法林联合双抗比例仅占4.5%(6/134例)。②住院期间双 抗组相较于三抗组总出血性事件(BARC 2~5)、重大出血事件(BARC 3,5)和轻微出血事件(BARC 2)发生率低(3.0% vs 7.8%,0 vs 1.0%,3.0% vs 6.9%),而缺血性事件、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栓 塞的发生率高(6.1% vs 3.9%,6.1% vs 1.0%,3.0% vs 0),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既往NVAF合并AMI患者住院期间部分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凝治疗,双抗基础上 肠外抗凝治疗并未显著降低栓塞事件和增加出血事件,该类患者二级预防三重抗栓治疗比例很低。

    编者按
    小血管病与微循环
    王少石
    2017, 12(02):  131-131. 
    PDF (1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脑小血管病和脑微循环研究进展
    刘品一,黄丽丽,徐运
    2017, 12(02):  132-1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7
    摘要 ( )   PDF (18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 mall v essel d isease, C SVD)指由脑微循环(包括脑小血管或微血管) 的病理变化而引起的急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脑微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与栓塞、 内皮功能障碍与血脑屏障破坏、淀粉样蛋白沉积、血流低灌注及静脉胶原性疾病与其发病机制密切 相关,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脑小血管病的明确诊断依赖组织活检,但此时常常是疾病的终末 期,且组织病理难以获得,故临床上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来获得诊断。本文就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 现、分类、微循环相关性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微循环检查方法进行阐述,以期寻找脑小血管病新的 诊断与治疗策略。

    颅内血管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游伊伦,汪洋,李双,高小平
    2017, 12(02):  143-1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8
    摘要 ( )   PDF (16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作压 力大,体育活动的减少等种种原因导致卒中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众多因素 导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缺血性卒中仍然在卒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带来的高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急性缺血性卒中时梗死区旁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 增加缺血区的血流供应,保护局部受损的脑组织,最大限度地降低脑组织的损伤,减少梗死面积,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陶雯,柯开富
    2017, 12(02):  147-15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9
    摘要 ( )   PDF (18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也日益 增多。CSVD可引起一系列病理学、神经影像学变化及相关临床症状,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和 功能缺失的一大原因,本文就近年来CSVD在病理学、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 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在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潘超,张萍,唐洲平
    2017, 12(02):  152-15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0
    摘要 ( )   PDF (17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是一类高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对卒中的发病机制、发 病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卒中后神经血管保护的研究尚不深入。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能用于绘 制不同脑疾病鼠全脑的数字化图谱。通过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获取的脑连接图谱为卒中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实验数据。本文就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探讨其 在卒中领域的研究价值。

    文献导读
    JNNP:EuSaC制定Susac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杨中华
    2017, 12(02):  155-15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1
    PDF (13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eurology: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杨中华
    2017, 12(02):  156-1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2
    PDF (13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轶事连载
    中医卒中先师(三)仲景——中风
    张和
    2017, 12(02):  158-15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3
    PDF (15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磁敏感血管征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一例病例报道
    刘阳,王涛,梅斌
    2017, 12(02):  160-16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4
    PDF (15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2)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
    2017, 12(02):  164-17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5
    PDF (15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
    许杰,王伊龙,王拥军
    2017, 12(02):  175-1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6
    摘要 ( )   PDF (16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是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近期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及其产物在高血压的 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肠道菌群的组成、肠道菌群的产物、肠道菌群调控血压的信 号通路,以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治疗模式4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 【关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卒中
    许杰,王伊龙,王拥军
    2017, 12(02):  179-18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7
    摘要 ( )   PDF (16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及预后紧密相关。本文将从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肠道菌群与卒中后的损伤修复,以及肠道菌群与卒中后抑郁等方面,阐述肠道菌群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动脉僵硬度与卒中的关联研究进展
    蒋雪丽,张宇清
    2017, 12(02):  183-18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8
    摘要 ( )   PDF (16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虽然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卒中的患病率、医疗费用和死亡率却持续增加。卒中的本质在于血管病变,动脉僵硬度能反映早期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对血管病变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预防卒中的最重要措施。本文将介绍动脉僵硬度及其与卒中的关联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与痴呆
    武崇光,柴琴琴,宋彦丽,林杰,武一平
    2017, 12(02):  188-19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19
    摘要 ( )   PDF (16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发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痴呆相关的高危独立因素。心房颤动易引起心房产生 血栓,栓子脱落后,并发体循环栓塞的风险极大。当栓子堵住脑部小血管时,损害足够容量的脑组织, 就会引起血管性痴呆。因此,如果可以研究清楚二者之间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通过治疗阻断这一 机制,并减少二者发生的危险因素,就会减少由心房颤动引发的痴呆。然而,抗凝不足或过度抗凝都 会导致痴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进展
    崔颖,佟旭,王伊龙,郑华光,曹亦宾
    2017, 12(02):  192-1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20
    摘要 ( )   PDF (16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尽管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仍有相当一部 分患者经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症状进一步加重。目前学术界 对于END的定义尚未统一,因此导致END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关于END确切病因、危险因素以及相关 病理生理机制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END的发生强烈提示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本文就以上内容进 行综述。

    教学园地
    留学生见习带教在提高青年医生教学技能中的作用
    于丹丹,濮月华,温淼,杨中华,刘丽萍
    2017, 12(02):  199-20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21
    摘要 ( )   PDF (17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评价和比较青年医师带教留学生和传统学生的教学技能的不同,探索留学生见习带教对 青年医师教学技能的影响。 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负责见习带教工作的20名青年医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入带教留学生的实验组和传统带教组。每组各10名青年医生,每人带教3次。由教学干事完成 对于青年医生带教能力的评估试卷。组间比较包括:文献阅读质量、教学讲义质量、讲授技能、讨论 技能、演示技能、课堂组织技能、课堂管理技能。比较两组带教青年医师的教学能力。组间比较应用 独立样本t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留学生带教组与传统带教组的青年医师相比,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增加了文献阅读的数量和 深度,提高了英语书写、听力和阅读的能力,总体教学能力高于传统带教组。 结论 留学生见习带教可以提高青年医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医学留学生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