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8-01-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18, 13(01):  0-0. 
    PDF (4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国 家
    王拥军
    2018, 13(01):  1-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01
    PDF (16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江汉秋, 张晓君
    2018, 13(01):  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02
    PDF (16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全身危险因素分析
    江汉秋, 彭静婷, 张晓君, 王佳伟
    2018, 13(01):  7-1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03
    摘要 ( )   PDF (18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诱发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NA-AION)全身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NAAION 诊断标准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全身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脂血 症、睡眠呼吸暂停、夜间低血压等。对不同性别的临床因素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共收集357例NA-AION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240例,女性117例,平均发病年龄(50.9±9.5)岁。 单眼受累252例(70.6%),男性162例,女性90例。男性较女性双眼受累(32.5% vs 23.1%,P =0.004)、 高血压(66.3% vs 53.8%,P =0.003)、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1.3% vs 38.5%,P =0.018)及其 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0% vs 2.6%,P =0.021)比例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心脏疾病发病 率(10.3% vs 4.6%,P =0.039)高于男性,但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男性多于女性(45.5% vs 8.3%,P =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患者108例,占所有监测患者的48.0%。夜间低氧血症患者127例,占所监测 患者的56.4%。这两种因素在男性中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OSAS:57.1% vs 32.9%,P<0.001;夜间低 氧血症:70.0% vs 34.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N A-AION男性患者多双眼受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NA-AION的主要全身危险因素, OSAS、夜间低氧、夜间低血压亦是常见的危险因素。男性较女性全身危险因素更为突出。

    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的病因与预后分析
    李然, 李文文, 胡晓明, 王佳伟, 景筠
    2018, 13(01):  12-1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04
    摘要 ( )   PDF (19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2月-2016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 科就诊的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既往史、实验室 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随访并记录其眼肌麻痹的缓解时间,对眼肌麻痹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 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共入组126例患者,结果显示:①微血管缺血性(microvascular ischemic,MVI)病变为血管病 相关性眼肌麻痹最常见的病因(81.7%),其次为脑干梗死(13.5%),动脉瘤、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海 绵窦动静脉瘘相对少见。MVI病变和脑干梗死患者中血管危险因素常见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 尿病和酗酒。②MVI病变累及眼球运动神经比例依次为动眼神经(57.3%)、外展神经(26.2%)、滑 车神经(16.5%);脑干梗死所致核性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核最常受累(70.6%)、其次为内侧纵束 (17.6%)。③49.5%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MVI病变患者可伴有头痛或眼眶周围疼痛。④88.5%血管病 相关性眼肌麻痹MVI病变症状可以缓解,其中50%约在3个月内缓解,75%在6个月内缓解。 结论 MVI病变为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最常见病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酗酒是MVI 病变常见危险因素,治疗后大部分MVI病变患者可在半年内恢复。

    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静脉窦血栓临床特点分析
    孙林,王佳伟
    2018, 13(01):  17-2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05
    摘要 ( )   PDF (18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此类静脉窦血栓形成患 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6年7月以“视力障碍”住院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4例。对患者的人口学 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中男性18例(52.9%),女性16例(47.1%),平均发病年龄(36.1±12.9)岁,亚 急性起病11例(32.4%),慢性发病23例(67.6%)。34例患者中感染引发疾病的有5例(14.7%);非 感染因素29例(85.3%)。临床症状中视力下降29例(85.3%)(双眼视力下降23例,单眼视力下降6 例),阵发性黑蒙8例(23.5%),复视1例(2.9%)。伴随头痛9例,眼痛1例,颈痛1例,耳鸣2例,头晕1 例,症状性癫痫2例。主要体征为视盘水肿29例(双眼视盘水肿27例,单眼视盘水肿2例);静态视 野检查中仅6例(17.6%)正常,18例(52.9%)表现为弥漫性视野缺损或全视野缺损,其中双眼受累11 例(32.4%),单眼受累7例(20.6%)。33例患者行腰穿检查,颅内压<180 mm H2O者1例(3.0%),颅内 压180~330 mm H2O者14例(42.4%),颅内压﹥330 mm H2O者18例(54.5%)。34例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 有7例(20.6%)仅累及1个部位静脉窦,26例(76.5%)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静脉窦,有12例(35.3%) 出现脑实质或脑膜病变,而多达22例(64.7%)无新发脑实质损害。 结论 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脑静脉窦血栓好发于中青年,多隐匿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 近一半患者静态视野损害重,血栓好发于横窦和乙状窦,且好发于多个部位静脉窦,多数无明显的 脑实质损害。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张长青, 王伊龙, 王春雪, 刘丽萍, 赵性泉, 王拥军
    2018, 13(01):  23-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06
    摘要 ( )   PDF (18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1978例发病7 d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危险 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包括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急 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及责任动脉、责任动脉有无严重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 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复发,通过多元Cox回归分析缺 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4.8%)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卒中病 史、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A、责任脑动脉狭窄程度≥70%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1年内复发 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后循环梗死、有责任脑动脉严重狭窄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 发的风险较高。

    PLAN评分预测中国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
    田蕊, 王宇, 张润华, 房继明, 郑华光, 王蓬莲, 王伊龙, 王拥军, 刘改芬
    2018, 13(01):  29-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07
    摘要 ( )   PDF (19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神经功能缺损(preadmission c omorbidities,l evel o f consciousness,age,and focal 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对中国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的 预测能力。 方法 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中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缺血 性卒中患者,采集临床信息并应用PLAN评分法对其评分,分析PLAN评分对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 预测能力。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PLAN评分的辨别能力,应用Hosmer-Lemeshow法评价其校准能力。 结果 共纳入890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5.4±12.3)岁,女性3410例(38.3%),合并肺炎 患者共1069例(12.0%)。随着PLAN评分增高,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也逐渐增高。PLAN评分预 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0.80], 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卒中后肺炎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P =0.001)。在男性中,ROC曲线下面 积为0.79(95%CI 0.77~0.81),在女性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5%CI 0.75~0.80);在70岁以下缺 血性卒中患者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5%CI 0.75~0.80),在70岁及以上患者中,ROC曲线下面积为 0.73(95%CI 0.71~0.75)。

    结论 PLAN评分法在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能够较好地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

    Sneddon综合征2例分析
    刘艳君, 马艳玲, 刘鑫鑫, 叶娜, 陈红燕, 张玉梅
    2018, 13(01):  35-4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08
    摘要 ( )   PDF (19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Sneddon综合征(Sneddon syndrome,S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提高临床对该综合征 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 方法 收集2014年8月1日-2017年6月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住院治疗的 Sneddon 综合征患者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 查、认知功能评价、神经病理学特征及治疗。 结果 2例患者均出现皮肤广泛网状青斑合并多次缺血性卒中事件,均未发现特异性的血生化及脑 脊液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可见颅内多发的异常信号,颅内外血 管影像学评价均未发现明显的大血管狭窄。认知功能评价可见患者认知功能均存在下降。行皮肤病 理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均符合SS表现。治疗上均采取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认知功能下降,予以 改善认知疗法。 结论 S neddon 综合征的诊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皮肤 病理组织活检结果。患者的特征性皮肤表现及多次卒中事件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必要时可行皮肤活 检以明确诊断。

    老年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下降影响因素研究
    韩坤强, 王林玉, 管生, 陈振
    2018, 13(01):  41-4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09
    摘要 ( )   PDF (19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老年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因子。 方法 连续登记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神经内科门诊及住 院的无认知功能障碍的WML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入 组时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及脑白质改变分级量表 (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 rating scale,ARWMCRs)评定。根据1年随访时MoCA量表评分分为轻 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和无认知障碍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 归分析,判断老年WML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因子。 结果 研究共入组118例WML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68.07±3.70)岁。1年随访时 有100例(84.75%)患者保持原有认知状态不变,18例(15.25%)进展为MCI。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 血压病[比值比(odds ratio,OR)1.4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8~1.93,P =0.013)]和 糖尿病(OR 1.38,95%CI 1.01~1.88,P =0.042)是WML患者进展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ARWMCRs评分 ≥8分(OR 1.84,95%CI 1.38~2.47,P =0.004)是WML患者进展为MCI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是WML患者进展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ARWMCRs评分≥8分是WML患者进 展为MCI的独立预测因子。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特征与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关系研究
    孙贝贝, 李晓, 刘晓晟, 赵锡海, 许建荣, 赵辉林
    2018, 13(01):  46-5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0
    摘要 ( )   PDF (20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 esonance i maging,MRI)特征与相应供 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研究,入组临床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心源性卒中,在发病一周 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VWI)检查和常规MRI [包括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评估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特征以及颅内外动脉管腔狭窄度,根据DWI上梗死灶 形态对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和体积进行分析。 结果 共入选1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8例(48.6%)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 示2型糖尿病是症状侧颈动脉斑块富脂质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35,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3~8.43];在兼具富脂质核斑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 区域急性脑缺血病灶体积([ 15.45±8.97)ml vs(9.09±8.64)ml,P=0.011]和大穿支动脉梗死发生率 [34.0% vs 13.2%,P =0.024)]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结论 颈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型糖尿病与症状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特征, 尤其是富脂质核密切相关,且更易发生大穿支动脉的梗死,提示MR-VWI细致化分析结合糖尿病因素 有助于临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分层和个体化诊治。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体积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王喜丰, 李刚, 付群芳, 俞小梅, 张静, 汪敏, 肖瑶, 沈伟
    2018, 13(01):  54-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1
    摘要 ( )   PDF (18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体积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m a t r i 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5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 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入院3 d和10 d行头颅磁 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脑梗死体积,分别在发病12 h、48 h、72 h检测血清 MMP-9的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入院3 d [(144.09±29.41)cm3 vs(170.21±33.09)cm3]及10 d ([ 116.57±25.73)cm3 vs(140.21±29.48)cm3]脑梗死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发病后48 h([ 212.69±10.51)ng/ml vs(247.79±8.25)ng/ml)]及72 h([ 86.14±4.84)ng/ml vs (106.10±7.03)ng/ml] MMP-9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MMP-9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

    葛根素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姜辰, 杨浩鹏
    2018, 13(01):  58-6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2
    摘要 ( )   PDF (19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及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 F-1)表达及相关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 方法 C57BL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以及葛根素低剂量组(100 mg·kg-1)、中剂量 组(250 mg·kg-1)和高剂量组(500 mg·kg-1),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观察葛根素对损伤后脑梗死体积、含水 量、神经功能评分等指标的影响。根据再灌注不同时间点,溶剂对照组又分为2 h、6 h、12 h、24 h共 4个亚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脑组织中ER-α及HIF-1α的变化情况。取 变化最显著的缺血2 h再灌注12 h这一时间点测定葛根素对ER-α及HIF-1α表达的影响,并通过酶联 免疫吸附技术测定葛根素在这一时间点对下游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调节作用。 结果 相比溶剂对照组,低、中和高剂量组葛根素均能降低缺血2 h再灌注24 h小鼠的脑梗死体 积[低剂量(29.6±3.6)%,中剂量(15.2±3.9)%,高剂量(8.2±2.1)% vs 对照组(39.3±5.0)%] 和脑含水量[低剂量(84.9±8.8)%,中剂量(83.7±8.2)%,高剂量(80.9±8.7)% vs 对照组 (85.3±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脑缺血2 h再灌注12 h小鼠,中、高剂量葛根素组较溶剂对 照组ER-α水平升高,HI F-1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葛根素组TNF-α([ 420.7±27.2) μg·g-1,(379.6±23.9)μg·g -1] 、I L-1β[(211.8±19.2)μg·g-1,(182.4±13.5)μg·g -1]和I L- 6([ 111.2±9.1)μg·g-1,(104.1±12.4)μg·g -1]水平较溶剂对照组[TNF-α(505.8±36.7)μg·g-1;IL-1β (291.6±21.8)μg·g-1;IL-6(138.4±11.7)μg·g-1] 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葛根素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病变脑组织的含水量,减小梗死体积,其 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α、抑制HI F-1α表达并抑制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有关。

    编者按
    神经眼科学
    张晓君
    2018, 13(01):  64-64. 
    PDF (1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病因的研究进展
    李然, 景筠
    2018, 13(01):  65-7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3
    摘要 ( )   PDF (15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肌麻痹是神经内科、眼科、神经眼科的常见体征。根据病变部位,血管病相关的眼肌 麻痹可分为核上型、核型、核间型、周围神经型,不同型别的眼肌麻痹有不同的病因。核上型、核型 及核间型眼肌麻痹多见于卒中,其中核型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核受累最常见。周围神经型眼肌麻痹 病因众多,如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多累及动眼神经, 瞳孔受累较轻,一般数周后开始恢复;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所致眼肌麻痹需行数字减影血管 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垂体卒中所致眼肌麻痹症状严重,需紧急处理; 海绵窦血栓形成所致眼肌麻痹多由感染所致,以抗感染治疗为主;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多见于青年女 性,多为良性病程。临床对眼肌麻痹患者需仔细询问病史,予以适当的辅助检查,及时明确诊断。

    文献导读
    Neurosurgery: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同侧瞳孔散大是怎么回事?
    杨中华
    2018, 13(01):  71-7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4
    PDF (14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eurology:眶梗死综合征1例
    杨中华
    2018, 13(01):  72-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5
    PDF (15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轶事连载
    卒中茶后——谁最先发现基底动脉环(上)
    张和
    2018, 13(01):  73-7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6
    PDF (20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以孤立性眩晕发病进展为多颅神经核损害的脑桥被盖梗死1例
    刘欣,刘荧,王红霞,王丽娟
    2018, 13(01):  76-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7
    PDF (15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VN 亮点解读
    “最爱发癫痫”的脑血管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痫性发作的特点
    丁宏岩
    2018, 13(01):  79-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8
    PDF (14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2018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新增推荐解读
    郑华光, 刘慧慧, 董漪, 程忻, 谭泽锋, 李淑娟, 桂莉, 李玮, 王秦润琪, 隋轶, 窦鑫, 高远, 朱珠, 丁红, 杨方, David Wang
    2018, 13(01):  81-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19
    PDF (17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李传文, 汪青松
    2018, 13(01):  86-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20
    摘要 ( )   PDF (15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 1,SIRT1)作为依赖NAD+ 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被广泛地研究。SIRT1存在于机体各组织细胞中,通过去乙酰化修饰,调节细胞 的多种生理过程,在能量守恒、细胞氧化、衰老及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认为,SIRT1在缺血 性脑损伤中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控细胞能量代谢,抗炎性反应、抗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 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SIRT1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周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陈俊敏, 张祥建, 刘晓霞, 宋德刚, 曹晓芸, 孙倩
    2018, 13(01):  90-9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21
    摘要 ( )   PDF (15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细胞存在于毛细血管壁,发挥调节脑血流量、维持血脑屏障、稳定新生血管等多种重要 作用。周细胞损伤引起毛细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卒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阿尔茨海默 病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本文就周细胞的分布、功能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 行综述。

    教学园地
    神经介入最佳学习年龄与教学策略分析
    邓一鸣, 孙瑄, 刘恋, 霍晓川, 缪中荣
    2018, 13(01):  96-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1.022
    摘要 ( )   PDF (18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人员的现状,为提高神经介入教学 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2017年在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学员,对相关介入 操作“零”基础的学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员的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单位级别及学习后的 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等。 结果 在112例介入操作“零”基础学员中,男性学员108例(96%),中高级专业职称101例(90%);经 过6个月的学习,熟练或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92例(83%),熟练或较熟练掌握数字减影血 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81例(72%)。理论与实践均取得较好成绩的年龄集中在 26~35岁之间。 结论 神经介入技术与理论的最佳学习年龄在26~35岁之间。针对“零”基础的神经介入学员,应根 据学员前期的工作经验和教育基础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