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3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8-07-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18, 13(07):  1-4. 
    PDF (48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不懈的动力
    王拥军
    2018, 13(07):  645-6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01
    PDF (19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像学研究
    赵维纳, 韩璎
    2018, 13(07):  647-6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02
    PDF (16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脑微出血危险因素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陆长峰, 袁俊亮
    2018, 13(07):  651-65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03
    摘要 ( )   PDF (20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6年6月-2017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30例CMBs 患者和3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对照组,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价认知功能。采用Fazekas量表评价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CMBs组采用微出血解剖评分量表(microbleed anatomical rating scale,MARS)评估CMBs严重程度。分析CMBs严重程度与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及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结果 CMBs组MMSE[(24.9±2.7)分 vs(28.0±1.8)分,P =0.002]和MOCA[(23.6±3.4)分 vs (26.2±3.0)分,P =0.003]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Fazekas评分)与CMB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431,P =0.03);MOCA评分与CMBs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 =-0.52,P =0.02)。 

    结论 CMBs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MOCA评分与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负相关;脑白质病变程度与CMBs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王文娟, 刘丽萍, 杨中华, 杨波, 李金鑫, 杜洋, 赵性泉
    2018, 13(07):  656-66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04
    摘要 ( )   PDF (20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 emorrhage,ICH)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8月就诊的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幕上高血压性ICH患者。记 录患者人口学特征等基本信息、临床信息、手术治疗信息及1年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主要临床结局为1年预后不良,定义为1年mRS>3分。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年预后不 良的相关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117例完成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幕上高血压性I C H患者。平均年龄 (56.5±12.5)岁,基线血肿体积(59.0±28.5)ml。59例(50.4%)ICH患者1年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肿体积20~50 ml[比值比(odds ratio,OR)0.1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034~0.748,P =0.020]、年龄≤60岁(OR 0.169,95%CI 0.055~0.515,P =0.002)是1年预后不良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 基线血肿体积和年龄是幕上高血压性ICH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该结论为选择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适宜人群提供依据。

    缺血性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点的超声造影研究
    宁彬,何文,张东,于腾飞,阚艳敏,魏世纪,余海歌,刘梦泽
    2018, 13(07):  662-6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05
    摘要 ( )   PDF (18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缺血性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情况,明确其 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方法 病例组选取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0例(入组前未服用降糖药),卒中同侧颈 动脉斑块形成;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就诊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无卒中病史,性别及年龄匹配的非 糖尿病患者32例。两组患者行弓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检查排除主动脉弓斑块及颅内动脉病变,排除卵圆孔未闭及心房颤动等。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 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斑块厚度及内部回声,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增强情况,横切面多角度 观察,将超声造影结果分为近内膜处有增强(代表新生血管)及近内膜处无增强两种。 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及回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结果显示病例组颈动脉 斑块近内膜处增强者34例(85%),对照组近内膜处增强12例(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38, P<0.01)。 结论 未服用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近内膜处新生 血管增生多于无糖尿病患者,提示血糖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有关。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近期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杜庆霞, 王宇, 丁宁, 张蕴, 王勇
    2018, 13(07):  667-67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06
    摘要 ( )   PDF (20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且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好的患者近期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4月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随访1年是否有缺血性卒中再发分为再发组和对照组。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8例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7例(10.5%)1年内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6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8~2.13, P <0.001]、高血压病史(OR 3.23,95%CI 2.27~3.92,P <0.001)、糖尿病史(OR 2.23,95%CI 2.11~3.01,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OR 1.36,95%CI 1.17~2.09,P =0.043)、慢性阻塞性肺病(OR 1.42,95%CI 1.11~2.09,P =0.03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R 2.86, 95%CI 2.22~3.56,P<0.001)、糖化血红蛋白(OR 2.67,95%CI 2.21~3.31,P<0.001)、C反应蛋白 (OR 1.32,95%CI 1.36~1.66,P =0.046)、同型半胱氨酸(OR 2.52,95%CI 2.05~3.55,P<0.001)、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OR 2.10,95%CI 1.87~2.53,P<0.001)等是缺血性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 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高糖化血红蛋白、高C反应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是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1年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营养指标、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嵇朋, 周衡
    2018, 13(07):  671-67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07
    摘要 ( )   PDF (20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营养指标、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郑州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的 治疗,5~7 d给予EN支持,观察组患者入院24 h内给予EN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14 d时营养指标、炎性因子以及意识恢复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的情况。 

    结果 入院时两组营养指标和炎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时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110.23±12.98)g/L、白蛋白(albumin,ALB)(34.28±3.02)g/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 (59.94±3.47)g/L,均高于对照组Hb(102.48±10.75)g/L、ALB(30.03±2.75)g/L、TP(54.32±3.49)g/L,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2,P =0.01)。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Hb(112.4±12.74)g/L、ALB (35.41±3.10)g/L、TP(60.25±4.39)g/L,均高于对照组Hb(104.4±12.43)g/L、ALB(32.21±2.53)g/L、TP (57.34±3.9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3,P =0.02)。治疗7 d和14 d时两组男、女患 者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上臂中围与入院时分别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 7 d和14 d时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 GCS高于对照组([ 10.03±2.34) 分vs(8.48±2.01)分,P<0.001]。 

    结论 EN能够有效改善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营养状况,患者炎性反应明显降低,预后较好。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抑郁、焦虑与其他症状的关系研究
    马惠姿, 张晓颖, 张宁
    2018, 13(07):  676-6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08
    摘要 ( )   PDF (20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以及焦虑、抑郁与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的关系。 

    方法 连续入选VP患者,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 nxiety s cale,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 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结果将患者分为情绪障碍组和无情绪障碍组。比较两组的运动功能[运动障碍学会帕金森病综合评量表(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Sponsored Revision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MDS-UPDRS)第三部分],认知功能[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睡眠情况[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根据Hoehn-Yahr分期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VP,比较3组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另外,对患者的HAMA和HAMD分值与上述运动功能和其他非运动症状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60例VP患者,伴发情绪障碍组46例(76.67%),无情绪障碍组14例(23.33%)。情绪障碍组较无情绪障碍组Hoehn-Yahr分期[2.0(2.0,3.0)vs 2.0(2.0,2.2),P =0.04]、UPDRS-Ⅲ评分 ([ 51.91±8.67)分 vs(39.72±7.84)分,P=0.02]、PSQI评分([ 14.77±4.56)分 vs(9.28±5.33)分, P =0.04]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Hoehn-Yahr分期分为轻度32例,中度18例,重度10例,其中,中度组和重度组情绪障碍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VP患者HAMA评分及HAMD评分与 MDS-UPDRS Ⅲ评分、ESS评分及PSQI评分正相关。 

    结论 情绪障碍在VP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重度VP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更高。有情绪障碍的VP患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均更显著。

    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刘清香, 陈胜云, 刘艳芳, 王丹丹, 张佳, 赵性泉
    2018, 13(07):  681-6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09
    摘要 ( )   PDF (20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大型社区体检人群的筛查,调查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对颈动脉内中膜异常增厚的影响,为颈动脉疾病及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提供证据。 

    方法 选择参与2015年度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北京北七家社区服务中心筛查点 40岁以上无卒中病史人群,收集受试者身高、体重、吸烟史等一般临床资料及基线血压、血糖、血脂 水平,同时计算受试者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符合数目。所有受试者完善颈部血管超声,记录受试者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异常增厚组和正常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之间一 般临床资料及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 

    结果 共入组4387例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654例,正常组3733例。与正常组相比,颈动脉内中膜异常增厚组年龄较高[62(56,69)岁 vs 58(52,64)岁,P <0.001],吸烟比例高(23.8% vs 14.4%,P <0.001);女性(50.5% vs 69.2%,P <0.001)、理想血压(15.7% vs 22.0%,P <0.001)和理想血糖(52.6% vs 65.7%,P <0.001)比例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异常增厚组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数低于正常组,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后,该差异仍然存在[比值比(odds ratio, OR)0.8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8~0.98,P =0.029]。 

    结论 颈动脉内中膜异常增厚患者理想心血管健康因素的指标数低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者,是颈动脉内中膜异常增厚的保护因素。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
    陈艳雪, 姜悦, 李子孝, 潘岳松, 冀瑞俊, 王伊龙, 王拥军, 王晨
    2018, 13(07):  686-69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0
    摘要 ( )   PDF (21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 

    方法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Ⅱ(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 Ⅱ)2012年6月-2013年1月连续 入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的住院患者25 018例,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资料, 统计患者发病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药物依从性。按照随访12个月时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分 为依从组和非依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因素特点,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6 48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完成12个月的随访。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总体依从性 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为47.0%、44.5%和34.9%。出院12个月时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最好的为降 糖药(63.86%),之后分别为降压药(61.9%)、抗血小板药(57.58%)、华法林(44.92%)和他汀类药 物(24.36%)。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女性、既往糖尿病史、本次发病为TIA是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偏低的影响因素,而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患者药物依从性相对较好。 

    结论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总体依从性仍偏低,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丁苯酞注射液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作用与机制探讨
    刘昌亚, 胡学斌, 熊志勇, 郑津, 刘杨, 姚凡
    2018, 13(07):  692-69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1
    摘要 ( )   PDF (20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SAH) 患者早期脑损伤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 收集2017年8月-12月期间急性发病的aSAH患者66例,均在动脉瘤破裂后予以介入栓塞术治疗。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术后常规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 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Q12 h,静脉滴注,两组病例均连续治疗7 d。分别于发病 1 d、3 d和7 d测定患者血清一氧化碳(nitric oxide,NO)、血清内皮素血管肽-1(endothelin-1,ET-1)、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细胞内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 的水平,并且在发病第4周记录两组患者迟发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改良Rankin评分量表的评分。 

    结果 观察组发病3 d、7 d的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3 d、7 d血清ET-1、NSE、CRP、ICAM-1、IL-1β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4周观察组改良Rankin评分量表≤2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迟发性脑梗死发生无显著差异。

     结论 aSAH后使用丁苯酞注射液能够降低与早期脑损伤相关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编者按
    血管性认知障碍
    韩璎
    2018, 13(07):  696-696. 
    PDF (15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血管性认知障碍及其功能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贺梦菲, 尹昌浩, 曹文慧, 孙文强, 赵维纳
    2018, 13(07):  697-70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2
    摘要 ( )   PDF (5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病率逐年增加,现已成为老年人群中主要的致残原因,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功能影像学,如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 magi ng,BLOD-fMRI)、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灌注加权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等,以其高分辨、非创伤性等优点对患者的脑功能进行评价,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识别、鉴别诊断及评估预后等方面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战扬, 崔文韬, 韩璎
    2018, 13(07):  701-70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3
    摘要 ( )   PDF (16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从轻度认知功能受损到痴呆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伴随着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诊断工具,可以无创地观察患者脑组织的变化。结合自动分割算法,对采集到的MRI数据进行分类,在识别血管性认知障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MRI在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进行综述。

    指南与共识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
    2018, 13(07):  706-72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4
    PDF (21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献导读
    Neurology:应该拒绝痴呆患者静脉溶栓吗?
    杨中华
    2018, 13(07):  730-73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5
    PDF (15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轶事连载
    卒中茶后——血管内治疗卒中的起与伏
    张和
    2018, 13(07):  731-73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6
    PDF (18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起病的POEMS综合征1例报道
    冯春花, 刘伟, 毕晓莹
    2018, 13(07):  738-7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7
    PDF (20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院内基底动脉闭塞所致呼吸心跳骤停血管内治疗1例
    李文波, 魏立平, 张耀慧, 庞红立, 阮春云, 李元辉, 何玉清
    2018, 13(07):  743-7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8
    PDF (17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VN 亮点解读
    改善卒中后认知及神经功能的新希望——银杏酮酯联合阿司匹林或能发挥重要作用
    徐运
    2018, 13(07):  749-7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19
    PDF (15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层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失连接”
    柏峰
    2018, 13(07):  751-7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20
    PDF (15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星, 陈玮琪, 王拥军
    2018, 13(07):  753-75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21
    摘要 ( )   PDF (16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分布离散度的指标,其升高主要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着力于探究RDW与心脑血管疾病之 间的相关性,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RDW与心血管疾病及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不仅可用于辅助预测AIS发病率,还可辅助评估AI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预测患者的预后。本文就RDW与AIS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教学园地
    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疗效率改进模式——一种持续高效的脑血管病医师继续教育方式
    王春娟,李子孝,董可辉,刘丽萍,赵性泉,陈胜云,张东,刘爱华,王拥军
    2018, 13(07):  759-76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22
    摘要 ( )   PDF (19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 ubarachnoid h emorrhages, aSAH)医疗服务效率改进模式对脑血管病医师的继续教育作用及其成效分析。 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自2013年7月开始对脑血管病医师进行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 aSAH治疗效率持续改进模式教育,评价2013年1月-6月与2017年7月-12月两个时间段脑血管病医师对 aSAH患者发病72 h内介入栓塞或外科夹闭术治疗率变化及患者到院距接受治疗平均时间的差异。 结果 通过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aSAH医疗服务效率改进模式的继续教育制度,脑血管病医师对 aSAH患者的治疗效率有显著改善[患者发病72h治疗率:83.6% vs 55.3%,P<0.001;患者到院距接受 治疗的平均时间:(45.0±31.3)h vs(78.6±51.8)h,P<0.001]。 结论 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aSAH医疗服务效率改进模式是一种持续高效的脑血管病医师继续教育 方式。

    医学本科生临床研究方法培训需求研究
    姜勇
    2018, 13(07):  762-76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7.023
    摘要 ( )   PDF (16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医学本科生对开展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课程的看法及其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具体需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医学本科专业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自填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临床研究培训的需求进行调查和评价。

    结果 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0份,118人(98.3%)认为临床医生应该掌握基本的临床研究方法,24 人(20%)曾经参加过系统的临床研究,113人(94.2%)认为有必要在本科教育期间开设临床研究方 法的课程。34人(29.1%)认为应该将临床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为必修课,42人(35.0%)认为应将其设置为选修课,另有34人(29.1%)认为应设置为系列学术讲座,只有8人(6.8%)建议设置为多媒体自学形式。 

    结论 本科生教育阶段对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的需求较高;临床研究方法培训内容设置应兼顾系统性和实用性,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