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0-03-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0, 15(03):  1-4. 
    PDF (105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人工智能在卒中诊疗的研究和应用:曙光初现,任重道远
    王拥军,李子孝,丁玲玲
    2020, 15(03):  223-2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01
    PDF (18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2020年国际卒中大会亮点解读(一)
    王春雪,李子孝,王拥军
    2020, 15(03):  228-2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02
    PDF (23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基于多网络集成的脑白质高信号分割方法
    李鑫鑫*,汪绪先*,程健,徐红,李子孝,刘涛(*第一作者)
    2020, 15(03):  234-2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03
    摘要 ( )   PDF (29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一种新型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分割方法,以提升脑白质高信号的分割精度。 方法 本模型基于U-Net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采用密集连接结构,并优化卷积次数,以充分利用 网络中间层提取的特征,实现端到端的分割。该模型采用多个网络的集成框架,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模型对白质高信号的分割精度评价指标包括相似性系数、豪斯多夫距离、平均体积差异和F1分数。 结果 在公开数据集上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4种分割评价标准(包括相似性系 数,豪斯多夫距离,平均体积差异和F1分数)上的表现,优于现有的主流的分割方法,证明了该方法 的有效性。 结论 基于密集连接和集成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对脑白质高信号进行较好的分割。该方法的 提出,为进一步分析脑血管病白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算法支撑。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预测模型研究
    王孟,覃露,王春娟,李姣,王伊龙,赵性泉,王拥军,李子孝
    2020, 15(03):  243-2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04
    摘要 ( )   PDF (20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预测模型。 方法 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 Ⅱ,CNSRⅡ)数据库中发病7 d内的急 性脑出血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1月,研究覆盖我国219家医院。研究对 象按照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候选预测因子。应用 基于机器学习的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算法构建诊断预测模型,比较4种方法构建 的模型对脑出血相关肺炎的预测诊断价值。 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2303例患者,平均年龄62.1±12.7岁,其中男性占62.1%。患者随机分为训 练集(n =1841)和测试集(n =462),两组脑出血相关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5.8%(χ 2=0.007, P =0.934)。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候选预测因子为年龄(OR 1.03,95%CI 1.02~1.04)、NIHSS 评分(OR 1.02,95%CI 1.00~1.04)、白细胞计数(OR 1.11,95%CI 1.07~1.16)和吞咽功能障碍(OR 6.85,95%CI 5.01~9.39)。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四种模型灵敏度分别为75.34%、 50.68%、80.82%和80.82%;特异度分别为68.64%、86.12%、52.96%和57.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 为0.776、0.692、0.736和0.767。Logistic回归和LightGBM模型诊断效果显著高于CatBoost和XGBoost模型 (DeLong test,P <0.05)。 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建立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年龄、NIHSS评分、白 细胞计数和吞咽功能障碍为模型的候选预测因子,可将模型纳入脑出血相关肺炎诊断决策。本研究 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更大样本的外部队列进行验证。

    远隔缺血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保护作用
    徐耀铭,周文静,赵林,山花,赵文博,吉训明
    2020, 15(03):  250-25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05
    摘要 ( )   PDF (22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远隔缺血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认知障碍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采用双侧颈动脉闭塞(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occlusion,BCCAO)方 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 为假手术组、对照组(VCI组)及远隔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组(VCI+RIC组)。VCI 建模成功24 h后对RIC组大鼠进行RIC连续干预21 d,RIC期满后对三组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 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定位航行实验连续进行5 d,记录第1天、第3天、第5天检测大鼠逃避 潜伏期,第6天检测平台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以评估认知功能。实验完成后在各组大鼠中随机 选择5只取脑进行HE染色,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白质及海马病理改变和神经元凋亡情况。 结果 Morri 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第1天、第3天、第5天对照组及RI C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 均有延长(P<0.05)。除假手术组外,另外两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长随着训练次数增加逐渐缩短。 第1天、第3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5天RIC组成绩好于对照组(P<0.05)。第6天空间探索实验 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假手术组与RIC组相近(47.2±10.2 s vs 41.2±9.7 s,P>0.05),均优于对照组 (33.5±11.3 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穿越平台次数假手术组与RIC组相近(5.3±1.6 vs 4.7±1.2, P>0.05),均多于对照组(2.8±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 对照组大鼠的运动缺乏目的性而呈现出杂乱的曲线轨迹,RIC组相对于对照组具有明确的目的呈现 出较规则的曲线。HE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CA1:93.53±5.01;CA3:104.63±8.26)相比,对照组CA1区 和CA3区存活的锥体神经元数目(CA1:51.03±4.95;CA3:78.53±5.31)明显减少(均P<0.05);而与 对照组相比,RIC组大鼠CA1区和CA3区锥体神经元存活数目(CA1:80.57±7.30;CA3:92.43±8.16)明 显增加(均P<0.0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障碍而导致VCI。RIC能够明显改善VCI,发挥神经保护 作用。

    41例颈动脉蹼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
    王明慧,张竹青,赵晗,牛蕾,段崇锋,赵继平,刘松,李滢,任延德,刘学军
    2020, 15(03):  257-26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06
    摘要 ( )   PDF (23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颈动脉蹼的影像学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资料, 对其中符合颈动脉蹼诊断标准的患者的影像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行头颈部CTA检查的8653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蹼患者有41例(0.47%)。41例中典型部位 的颈动脉蹼共38例(92.68%),26例(63.41%)位于颈内动脉,12例(29.27%)位于颈总动脉近分叉 处;发生于颈动脉之外部位者共3例(7.32%),其中2例(4.88%)位于锁骨下动脉,1例(2.44%)位 于椎动脉。41例患者共发现47个蹼结构,其中蹼附着于管腔后壁者33个(70.21%),位于侧壁者10个 (21.28%),位于前壁者4个(8.51%)。41例患者最终诊断脑梗死者20例(48.78%),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者14例(34.14%),脑出血者3例(7.32%),其他表现者4例(9.76%)。 结论 颈动脉蹼在CTA上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除最好发于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外,亦可见于颈部 其他动脉如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蹼结构管腔内附着部位多见于后壁及侧壁,少数发生于前壁。颈动 脉蹼与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

    应用移动卒中单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静脉溶栓的初步探索
    周腾飞,朱良付,李天晓,李玉成,王梅云,刘焕,武宏坤,赵俊涛,裴全森,陈伟峰
    2020, 15(03):  263-26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07
    摘要 ( )   PDF (19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难以在发病早期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而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的应用将静脉溶栓治疗从院内提到院前。本研究初步探讨中国首台MSU在急性卒中 患者院前静脉溶栓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荥阳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8年11月-2019年4月期间应用MSU进行院前静脉溶 栓的患者(MSU溶栓组)和使用传统救护车转运至院内静脉溶栓的患者(常规溶栓组)的临床资料。 观察终点包括主要时间指标从呼叫至溶栓时间、从发病至溶栓时间;疗效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 评分≤2分)率;安全性指标包括溶栓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随访90 d内的全因死亡。比较静脉 溶栓患者应用两种治疗模式的终点差异。 结果 MSU溶栓组共计14例患者接受了院外静脉溶栓,同时期常规溶栓组有24例患者在院内进行了 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溶栓组相比,MSU溶栓组呼叫至溶栓时间(59 min vs 92 mi n,P =0.001)、发病 至溶栓时间(73 min vs 114 mi n,P =0.002)均较短。两组的90 d良好预后率(79% vs 67%,P =0.488) 和安全性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 基于MSU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溶栓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从发病至溶栓时间及呼叫至溶栓时 间,但对于急性卒中的救治疗效仍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颈动脉迂曲与前循环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米热扎提·吐尔洪,阿西木江·阿西尔,卡合尔曼·卡德尔,成晓江,李雪亮,尼扎米丁江·热夏提,亚迪卡尔·艾合买提,麦麦提艾力·努尔东,亚尔麦麦提·阿塔唔拉
    2020, 15(03):  269-27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08
    摘要 ( )   PDF (20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颈动脉迂曲与前循环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头颈部CTA检查测量2018年1-6月100例前循环动脉瘤住院患者与同期100例无颅内动 脉瘤住院患者的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迂曲指数(tortuosity index,TI)、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TI、颈动脉夹角(ICA角)等指标,来衡量颈动脉的迂曲程度。Pearson相关 分析CCA TI、ICA TI、ICA角与一般危险因素的关系,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 迂曲与前循环动脉瘤形成的关系。 结果 前循环动脉瘤组高脂血症病史(43% vs 58%,P =0.034)、缺血性卒中病史(39% vs 58%, P =0.007)比例低于对照组,而C CA TI(1.409±0.135 vs 1.352±0.137,P =0.004)、I CA TI (1.592±0.186 vs 1.523±0.149,P =0.005)、ICA角(46.450°±6.465°vs 44.303°±6.409°,P =0.016) 均高于对照组。前循环动脉瘤组CCA TI与冠心病病史正相关(r =0.220,P =0.027),ICA TI与男性正相 关(r =0.244,P =0.025)。I CA TI(OR 4.694,95%CI 0.999~1.099,P =0.018)、I CA角(OR 1.052,95%CI 1.389~23.308,P =0.039)是前循环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缺血性卒中史患者较少发生动脉瘤 (OR 0.569,95%CI 0.313~1.017,P =0.045)。 结论 颈内动脉迂曲程度与男性相关,颈总动脉迂曲程度与冠心病病史相关,颈动脉迂曲程度是前 循环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缺血性卒中史患者较少发生动脉瘤。

    Enterprise支架在严重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赵莉莉,吕涛,李也,张倩,李晓会,江毓,王虎清,王小雅,吴宇伦,坚雅婷,孙曼,党美娟,李涛,张磊,姚丽,展淑琴,张桂莲
    2020, 15(03):  275-28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09
    摘要 ( )   PDF (23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超说明书Enterprise支架在严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单中心由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或闭塞病变引起的、3个月内曾发生 低灌注脑梗死或TIA的症状性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为70%~100%。给 予Enterprise支架置入,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手术技术成功(前向血流mTICI 2b/3级)率、狭窄程 度的变化、围手术期(术后1周内)卒中事件的发生和死亡以及远期血管再狭窄率。 结果 共纳入36例患者,34例为≥70%的狭窄性病变,2例为闭塞病变。36例患者共置入Enterprise支架 38枚,其中2例串联病变置入支架4枚。手术技术成功率94.44%(34/36),狭窄率从(89.21±5.13)% 减至(23.56±3.57)%(P =0.021)。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2例(5.6%),均为穿支病变。平均随访 12.37±3.11个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20例(55.56%)患者于术后18.25±2.13个月复查了头颅CTA,其中 1例基底动脉及椎动脉V4段串联病变者,术后8个月CTA复查显示V4残余狭窄消失,但基底动脉残余狭窄 加重约20%,其余患者残余狭窄均消失。 结论 Enterprise支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 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编者按
    人工智能与脑血管病
    王拥军
    2020, 15(03):  282-282. 
    PDF (1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机器学习在脑血管病诊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李子孝,刘涛,丁玲玲,刘子阳,李鑫鑫,王拥军
    2020, 15(03):  283-2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0
    PDF (19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丁玲玲,李子孝,王拥军
    2020, 15(03):  290-29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1
    摘要 ( )   PDF (17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应用于脑血管医疗领域将有助于 减轻中国不断加剧的脑血管病疾病负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是AI 在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应用。利用AI和医疗大数据开发临床决策支持工具,并通过将临床信息与 知识库相匹配,提供基于循证证据的优化诊疗方案。在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CDSS可以辅助高 危人群识别、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决策支持、实现自动化病因分型以及二级预防策略的制定等,在提高 脑血管病的医疗质量、改善患者结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脑血管病疾病管理的一项重要 辅助工具。

    文献导读
    NCC: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1例
    杨中华
    2020, 15(03):  296-29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2
    PDF (21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轶事连载
    饮酒与卒中发生的乐与悲
    张和
    2020, 15(03):  300-30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3
    PDF (24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以偏侧舞蹈样运动为临床表现的双侧肥大性橄榄核变性1例报告
    钟静雅,王立新
    2020, 15(03):  308-31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4
    PDF (20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VN 亮点解读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助力靶向药物研发
    江经纬
    2020, 15(03):  312-31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5
    PDF (15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疗资源在脑出血转诊患者中的应用
    张鹏,陈阳美
    2020, 15(03):  313-31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6
    PDF (16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VN研究生论坛
    脑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后功能预后的影响
    魏雨菲
    2020, 15(03):  316-31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7
    PDF (20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脑皮质表面铁沉积研究进展
    李梦,李国忠,钟镝
    2020, 15(03):  320-32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8
    摘要 ( )   PDF (17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皮质表面铁沉积(cortical superficial siderosis,cSS)是近年来发现的含铁复合物在脑皮 质表面形成的线样沉积物。cSS主要存在于淀粉样脑血管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其典型临床表现 为短暂性局灶性神经样发作和认知功能障碍。MRI T2 *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和SWI序列检测到cSS为沿大 脑沟回表面分布的线样低信号,分为局灶性cSS和播散性cSS。cSS可预测淀粉样脑血管病患者未来颅 内出血风险并且与不良功能结局预后及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有望指导临床抗血栓等治疗决策。

    依达拉奉对认知障碍作用的研究进展
    许墨菊,李战永
    2020, 15(03):  326-33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19
    摘要 ( )   PDF (17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依达拉奉改善血 管性认知障碍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促进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 的表达;抑制缺血诱导的海马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的失活,增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 双皮质素阳性神经元前体细胞数;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保护海马;抑制神 经细胞凋亡。依达拉奉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 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增强氧自由基代谢能力、降低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增强突触功能等有关。 此外,依达拉奉也可能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创伤性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脑室内出血以及慢性 束缚应激诱导的认知障碍有改善作用。

    管理园地
    基于前循环脑梗死神经血管介入专病库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模式应用探讨
    林琳*,孙瑄*,王韬,缪中荣,甘伟,牛明芳(*第一作者)
    2020, 15(03):  332-3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3.020
    摘要 ( )   PDF (20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介入是治疗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建立了以神经介 入专病库为核心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模式。该模式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 能技术为依托,通过对神经介入中心在2012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379例前循环脑梗死急诊取栓 患者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处理和建模,构建了前循环脑梗死急诊取栓专病库。一方面形成了极细颗 粒度的多维数据关联关系展现视图,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方向;另一方面,利用全过程诊疗时间 轴及智能预测引擎,实现了对取栓后患者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预测,对临床治疗决策的调整、优化具 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基于专病库的科研临床一体化研究模式,将有效带动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转化, 实现以真实诊疗数据为基础、以研究成果辅助临床决策的目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