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5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0-09-20
    主编手记
    身在社区
    王拥军
    2010, 5(09):  695-696. 
    PDF (15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加强开展社区人群早期干预,重视卒中预防
    王文志
    2010, 5(09):  697-699. 
    PDF (15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长沙地区50岁以上常住居民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曾凤;刘运海;杨期东;周琳;王玮;刘元;孙新刚;田田;靳欣;李灵娟
    2010, 5(09):  700-705. 
    摘要 ( )   PDF (2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长沙市50岁以上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长沙市天心区20个社区作为调查点,对50~90岁常住居民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调查不同体质量人群中的高血压分布。结果 该地区人群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8.9%和6.1%,女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为33.1%和5.3%,男性为46.8%和7.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均<0.01)。60~69岁人群超重的发生率较50~59岁和70~90岁人群高(P =0.032,0.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劳动强度、吸烟、饮酒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有相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与BMI呈正比。结论 长沙市50岁以上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尤其是男性;影响BMI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劳动强度、吸烟和饮酒等;随着BMI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加。
    北京社区人群卒中早期预警研究
    刘红梅;王文志;吴升平;江滨;鲍秋菊;茹小娟
    2010, 5(09):  706-711. 
    摘要 ( )   PDF (20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评价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erebral vascular hemodynamic indexes,CVHI)检测技术在社区人群中早期预警卒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北京两个社区,以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40岁以上有当地户籍且无卒中病史的常住居民作为队列人群,进行基线问卷调查、CVHI检测确定CVHI积分以及2.5年卒中发病随访。观察卒中的发病情况,并结合基线时的CVHI积分值进行分析。结果 (1)基线调查2910人,随访2.5年,新发卒中病例40人。其中1590人CVHI积分值<75分,占检测队列人群的54.64%。(2)40例新发卒中中36例为缺血性卒中(90%),4例为出血性卒中(10%),其中75%的患者CVHI积分值<75分。(3)70岁以上患者占新发卒中的50%,其中90%CVHI积分值<75分。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CVHI积分值降低,卒中发病率上升。CVHI检测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早期预警卒中的筛查工具在社区人群中应用。
    成都市社区卒中家庭照料者的康复知识与需求现状调查
    杨觅;李峰;罗茗丹;王辰;王文志;戴红;何俐
    2010, 5(09):  712-715. 
    摘要 ( )   PDF (20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社区卒中家庭照料者的康复知识与康复需求状况。方法 对200例卒中患者家庭照料者的基本情况,对康复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影响因素及康复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成都社区卒中家庭照料者女性占59%、中年和老年人居多(均为44%),主要是配偶照料(57.5%);(2)大多数卒中患者照料者的康复知识缺乏,其康复知识的得分与文化程度、年龄有相关性(P分别为<0.001和0.007);(3)81%的家庭照料者对社区康复有需求。结论 需要加强宣传,提高社区卒中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知识知晓率,积极推广社区康复以满足其需求。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卒中相关知识调查及干预研究
    陈胜云;孙海欣;赵性泉;王文志;吴升平;江滨;杜晓立;贾鸿雁
    2010, 5(09):  716-722. 
    摘要 ( )   PDF (20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社区医务人员对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卒中相关知识培训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研究现场。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干预前基线调查。使用统一的问卷式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1)社区医务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2)卒中相关知识,包括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卒中的防控相关知识、卒中的早期症状识别及转诊知识。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上述卒中相关知识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再次问卷调查。对调查前后的卒中知识认知情况进行比较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共有50名社区医务人员参与研究。(1)社区医务人员对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为66%~100%,培训后的知晓率为94%~100%。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的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为70%~96%,培训后的知晓率为92%~100%。(2)对卒中高危人群的知晓率为84%~100%,培训后的知晓率为98%~100%。对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社区干预的知晓率为86%~96%,培训后的知晓率为94%~98%。对卒中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为90%~100%,培训后的知晓率为94%~100%。(3)对卒中早期症状识别知晓率为82%~96%,培训后的知晓率为94%~100%,对发生卒中早期症状转诊的知晓率为88%~98%,培训后为96%~100%。结论 目前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对卒中的危险因素、早期症状识别、卒中高危人群的社区干预及卒中防控等相关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不足。经过一定学时的相关知识培训后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明显提高。需要定期对社区医务人员加强卒中相关知识培训。
    颅内脑动脉支架成形术中使用低剂量肝素安全性的随机、对照、先导性研究
    高峰;杜彬;徐晓彤;王拥军;姜卫剑
    2010, 5(09):  723-729. 
    摘要 ( )   PDF (20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颅内脑动脉支架成形术使用低剂量肝素的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设计的随机、对照先导性研究,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于我中心行颅内脑动脉支架成形术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低剂量肝素组(2000Iu+500IU/h)和高剂量肝素组(3000Iu+800IU/h),主要终点事件为术中和住院期间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颅内出血、血管性死亡发生率,术中行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监测。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共共入组64例患者(70处病变),低剂量肝素组33例患者(38处病变),高剂量肝素组31例患者(32处病变),总的技术成功率为93%(65/70处病变),低剂量肝素组技术成功率为94.7%(36/38),高剂量肝素组技术成功率为90.6%(29/32);低剂量肝素组急性血栓形成并发症为3.0%(1/33),高剂量肝素组为3.2%(1/31)(P =1.00);低剂量肝素组颅内出血并发症为3.0%(1/33),高剂量肝素组为12.9%(4/31)(P =0.19)。结论 在颅内脑动脉支架成形术中使用低剂量的肝素,维持ACT值在“亚满意”的抗凝水平是安全的,并未增加术中急性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率。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樊福强;刘美萍;刘志辉;王春梅
    2010, 5(09):  730-734. 
    摘要 ( )   PDF (20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责任病灶及预后的特点。方法 收集自2007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3例后循环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病因和危险因素,根据Caplan使用的后循环供血区分段标准,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段组、混合组四组。所有患者的预后均进行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28例(52.8%),恶心、呕吐23例(43.4%),肢体瘫痪21例(39.6%),言语不利17例(32.1%);最常见的体征是中枢性面舌瘫31例(58.5%),运动障碍21例(39.6%),感觉障碍17例(32.1%)及共济失调15例(28.3%);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心脏病变、脂代谢异常。其中中段组发病率最高21例(39.6%),其次为远段组13例(24.5%),混合组10例(18.9%),近段组9例(17.0%)。根据mRS评估,34.0%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中段,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临床综合征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同型半胱氨酸在帕金森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闫兆芬;高俊华;刘卓;孙莉;黄曦妍;张巍
    2010, 5(09):  735-740. 
    摘要 ( )   PDF (20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PD、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血浆Hcy水平,检测PD、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对PD患者血浆Hcy水平与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血浆Hcy水平与PD严重程度、病程、临床类型、情绪、认知功能及是否服用美多芭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PD组、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20±11μmol/L、16±7μmol/L及11±3μmol/L,PD组和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PD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 <0.01);(2)PD组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分别为6±5μg/L和514±345ng/L。PD组血浆叶酸和Hcy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 =-0.453,P <0.01);血浆维生素B12和Hcy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68,P >0.05)。(3)按照Hoehn-Yahr分期对PD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轻、中、重度PD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16±8μmol/L、21±9μmol/L和35±3μmol/L,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血浆Hcy水平与病程、临床类型、情绪、认知功能及是否服用美多芭无关。结论 PD组和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PD组Hcy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D组血浆叶酸和Hcy水平呈明显负相关。
    高血压脑出血卒中后抑郁风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周剑;赵性泉;候欣怡;周楠;张彤;高培毅
    2010, 5(09):  741-745. 
    摘要 ( )   PDF (2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卒中后抑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录入65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评估患者发病14d和3个月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状况,对临床资料和CT影像特征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有57例完成14d随访,53例完成3个月随访。脑出血发病14d和3个月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5.1%和38.9%。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后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th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14d卒中后抑郁相关(P =0.027)。性别、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与脑出血发病后3个月卒中后抑郁相关:与非抑郁组比较,抑郁组患者男性比例较低(P =0.038),基底节出血比例较高(P =0.031),平均出血量大(P =0.046)。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量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3个月卒中后抑郁的风险预测因素(P =0.049)。结论 NIHSS评分和CT影像特征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卒中后抑郁的评价指标,将CT影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机结合可为脑出血综合性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客观依据。
    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的影响
    刘志辉;耿建红;刘美萍;周茂义;李雪梅
    2010, 5(09):  746-750. 
    摘要 ( )   PDF (20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灌注成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5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于溶栓前、后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组大部分患者溶栓后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值显著增加(P<0.01),rMTT值减小(P<0.01)。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明显减低,rMTT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溶栓组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rMTT值明显减少(P<0.01)。溶栓组神经功能恢复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rMTT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编者按
    卒中院前延误
    王文志
    2010, 5(09):  751-751. 
    PDF (14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卒中院前早期识别及筛检
    孙海欣;王文志
    2010, 5(09):  752-757. 
    PDF (20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患者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
    孙海欣;王文志
    2010, 5(09):  758-762. 
    PDF (2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卒中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一例
    樊萍;陈恬
    2010, 5(09):  763-765. 
    PDF (17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卒中:优先的世界议程(中)
    郭旭;王春育(编译)
    2010, 5(09):  766-769. 
    摘要 ( )   PDF (15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Synergium(一个协同合作论坛)致力于设计和优化促进卒中发展的新途径,以降低卒中风险、影响及后果。方法 由卒中学术带头人组成的7个工作组及其引领的约由100名参与者组成的Synergium论坛共同完成前期工作。结论性草案文件由论坛外的撰稿者进一步录入整理。结果 Synergium论坛的建议如下:(1)基础科学、药物开发及技术:①致力于突破流行的僵化思维(silo mentality)的新体系;②将基础、临床、流行病学学科纵向融合的新模式;③确立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有效方法。(2)卒中预防:①制定将卒中作为主要重点的全球慢性疾病预防方案;②认识到不仅是猝然发病的卒中,隐匿的亚临床卒中以及最普通的脑血管疾病的类型都会导致功能缺损;③制定、完善并评估族群卒中预防的方法;④应用传统技术或新技术(如社会传媒/营销),开发公共卫生通讯战略。(3)急性卒中的处理:继续建立卒中中心,卒中单元,急诊卒中医疗的区域体系,卒中电视网络。(4)脑恢复及康复:①将最好的动物及人类实验研究领域的神经科学转化为卒中后康复研究及临床医疗;②将卒中后康复依照最佳证据标准化;③对标准的临床和替代评估形成共识并实施;④为改善卒中康复实施严格的临床研究。(5)进入21世纪,重视网络、科技及通信的应用:①致力于卒中相关信息的全球无限制访问;②建立集中的电子档案库及登记库。(6)发展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大型卒中机构、非政府组织、政府、患者机构及行业),改善卒中医疗。(7)教育并激励同行、患者、公众、政策制定者使用“脑健康”的概念,以普及预防措施。结论 为加速卒中的发展,我们必须从科学、理论以及实际的角度出发超越现状。我们不仅要努力进步,也要停止错误。停止未经证实的观点、未经验证的方法及经济利益驱使的实践可以显著节省时间、财力及人力。将知识系统地融入项目中,加之详实的评估可以加速前进的步伐。
    综述
    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卒中
    茹小娟;王文志
    2010, 5(09):  770-774. 
    摘要 ( )   PDF (1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大多数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其发病率较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标志,而且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颈动脉狭窄的流行状况及其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作一综述。
    新一代卒中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林琳;王韬
    2010, 5(09):  775-777. 
    摘要 ( )   PDF (16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临床信息、化验检查信息、病情转归信息及随访信息等数据对临床医生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卒中病历需要记载的医疗信息内容繁多,且通常以纸质形式存在,使得卒中病历相关信息在临床科研及教学等工作中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将针对以上问题,重点阐述卒中电子病历系统的设计与功能。从而说明该系统符合卒中临床诊治信息承载功能,能够实现科学研究的电子病历系统。
    S100B与缺血性卒中
    袁远;高旭光
    2010, 5(09):  778-781. 
    摘要 ( )   PDF (15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许多学者已经对血清S100B蛋白作为卒中神经生化学指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对缺血性卒中做出快速诊断。本文对卒中相关的神经生化学指标,S100B升高机制,S100B应用的局限性,以及S100B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和综述。
    教学园地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在脑血管病教学中的运用
    彭斌;倪俊;徐蔚海;周立新;姚明;崔丽英
    2010, 5(09):  782-784. 
    摘要 ( )   PDF (15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尝试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通过选择病例、提出问题、自学分析、小组讨论、评价总结、反馈等步骤,可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主动学习、批判性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值得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