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9-09-20
    主编手记
    技术改变临床实践
    王拥军
    2009, 4(09):  701-703. 
    PDF (24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检查与个体化医疗
    高培毅
    2009, 4(09):  704-707. 
    PDF (1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前后CT微血管表面通透性参数图的特点分析
    薛静;高培毅;林燕
    2009, 4(09):  708-714. 
    摘要 ( )   PDF (40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动态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获得的脑组织局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参数图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 方法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3~8h内的入组患者分别在基线和静脉溶栓治疗后接受“一站式”CT检查。使用Patlak模型分析CTP图像并得到PS参数图,分别测量基线和溶栓后的患侧和健侧脑组织的微血管PS值,分别记为:患侧基线PS(PSischemia-pre)、健侧基线PS(PScontrol-pre)、患侧溶栓后PS(PSischemia-post)和健侧溶栓后PS(PScontrol-post)。 结果 22例患者基线时接受“一站式”CT检查以及静脉溶栓治疗,17例患者完成(24±6)h随访的CTP成像评价。患者的基线PS值患侧较对侧升高[6.20ml&#12539;min-1&#12539;(100ml)-1 vs 0.65ml&#12539;min-1&#12539;(100ml)-1,P<0.01];溶栓治疗后PS值患侧仍较健侧为高[3.39ml&#12539;min-1&#12539;(100ml)-1 vs 0.39ml&#12539;min-1&#12539;(100ml)-1,P<0.01]。基线以及溶栓后患侧和健侧PS定量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7例基线和随访CTP均可评估的数据中,13例(76%)患者溶栓治疗后PS值降低,但患侧基线和溶栓治疗后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22例患者中1例发生出血转化,其PSischemia-pre为6.74ml&#12539;min-1&#12539;(100ml)-1。 结论 动态CTP成像获得的PS参数图可以用来反映急性缺血性脑组织缺血区域的通透性异常增高。

    CT灌注原始图像与CT血管原始图像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王效春;高培毅;林燕;薛静;刘光锐;马丽;王晨
    2009, 4(09):  715-720. 
    摘要 ( )   PDF (29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原始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source imaging,CTP-S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原始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ource imaging,CTA-SI)在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9h)的患者行“一站式CT”扫描,根据动脉期与静脉期CTP-SI 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将患者分为两组:不匹配组和匹配组。分析基线CTA-SI、动脉期及静脉期CTP-SI ASPECTS,并与随访影像ASPECTS进行对照。 结果 匹配组,CTA-SI与动脉期和静脉期CTP-SI ASPECT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0.330);不匹配组,CTA-SI与动脉期和静脉期CTP-SI ASPECTS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匹配组CTA-SI和静脉期CTP-SI与随访影像ASPECTS的线性关系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0.040);不匹配组只有静脉期CTP-SI与随访影像ASPECTS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 结论 与CTA-SI相比,CTP-SI也可以判断缺血的脑组织;并且,CTP-SI在鉴别梗死与非梗死的缺血脑组织方面存在优势。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磁共振影像分层研究
    王晨;高培毅
    2009, 4(09):  721-726. 
    摘要 ( )   PDF (29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并结合脑白质血液供应,探讨影像学分层的临床价值。 方法 连续选取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1例,按其脑白质疏松部位不同分为3组(皮层下组、室旁组和混合组),按其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的特点及各组、各级脑白质疏松MRI特点。 结果 皮层下组患者年龄较室旁组及混合组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深部、室旁白质疏松及深部合并室旁白质疏松共占88.50%,而皮层下白质疏松占11.50%。深部/室旁白质疏松以2级常见,皮层下白质疏松以1级最常见。 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随年龄增加而加重,而且其脑白质疏松多发生在深部和或室旁白质。

    不同年龄组正常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隋滨滨;高培毅;林燕;刘龙;安靖;高兵;刘光锐
    2009, 4(09):  727-730. 
    摘要 ( )   PDF (20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磁共振技术结合图像后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年龄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别。 方法 收集22名志愿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20~30岁)12人,高龄组(55~76岁)10人。应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表面线圈对志愿者双侧颈总动脉进行扫描。应用三维抛物面拟合方法对局部血流速度进行拟合,计算血管壁切应力及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青年组及高龄组平均血管壁切应力值分别为0.861±0.209 N/m2和0.628±0.179 N/m2;两组平均血管壁切应力值、收缩峰值期血管壁切应力值和舒张末期血管壁切应力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平均血管横截面积、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及血流率之间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0.05);最小血管壁切应力值(P=0.226)及最大血管壁切应力时间梯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56)。 结论 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随增龄出现生理性结构和功能性的差别;对正常高龄志愿者血管壁切应力参数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早期预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表观弥散系数对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潜在价值
    马丽;高培毅;胡庆茂;林燕;薛静;荆利娜;王效春;陈志军;王伊龙;廖晓凌
    2009, 4(09):  731-737. 
    摘要 ( )   PDF (20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潜在价值。 方法 选择发病9 h内完成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9例。应用自制软件进行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和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异常区域的体积测量。缺血半暗带以PWI/DWI错配表示。同时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以DWI图像计算得到的ADC图作为输入数据,来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以下简称为ADC方法),然后比较这两种方法在判断缺血半暗带方面的差异。 结果 入选的49例患者中,存在PWI/DWI错配者为43例,符合ADC方法判断缺血半暗带标准者有41例。这两种方法在判断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的结果中有41例相符,对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方法判断缺血半暗带的敏感度为88.4%、特异度为50.0%。 结论 由于不需做PWI检查,ADC方法对确定缺血半暗带具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有可能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确定缺血半暗带的方法。

    卒中后癫发作时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于丹丹;杨世兵;赵性泉;丁成赟
    2009, 4(09):  738-743. 
    摘要 ( )   PDF (20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卒中后癫发作时间分布特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方法 将122例卒中后癫发作患者分为早发性癫发作组(卒中后2周内出现癫发作)60例;晚发性癫发作组(卒中2周后出现癫发作)62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患者的基础情况、卒中的危险因素、卒中的类型、癫发作的类型、发作频次、治疗等情况与早发及晚发的关系。 结果 性别、年龄、卒中危险因素以及脑电图改变在两组间无差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是卒中后癫发作早发的危险因素;早发性癫发作倾向于表现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晚发性癫发作倾向于表现为部分性发作;颞叶病变是卒中后癫发作晚发的危险因素;晚发性癫发作倾向于复发。早发性癫发作患者接受短期治疗的比例较高,晚发性癫发作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比例较高。Logistic多元回归提示糖尿病是卒中后癫发作早发的危险因素(OR=2.664,95%CI=1.143~6.210,P=0.259)。 结论 糖尿病和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为卒中后癫发作早发的危险因素;而颞叶病变是卒中后癫痫发作晚发的危险因素,且晚发性癫发作更倾向于复发。

    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的横断面调查
    马锐华;王春雪;周永;许明杰;王献伟;张宇辉;王拥军;王伊龙;赵性泉;魏明;李尧;张茁;张微微;林强;谭纪萍;李红涛;李菁晶;吕莹;王力
    2009, 4(09):  744-747. 
    摘要 ( )   PDF (2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 方法 在二级预防持续质量改进协作组所在的北京8家医院,进行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TIA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的横断面调查。 结果 总计调查140人,各职称级别人员问卷平均得分最低0分,最高56分,平均25.76分(满分100分)。其中三级医院共4家,89人,平均得分27.18分;二级医院共4家,51人,平均得分23.2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住院医师平均26.27分,主治医师平均26.51分,主任医师平均23.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 结论 在不同级别,不同职称的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TIA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均差,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相关培训。

    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系
    万鲁虹;张伟丽;祝立新;孙凯;廖玉华;汪道文;惠汝太
    2009, 4(09):  748-752. 
    摘要 ( )   PDF (20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初发卒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 方法 对1823例卒中病例队列(包括80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513例腔隙性脑梗死和502例脑出血)进行长期的前瞻性随访,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总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随访0.1~6.0年(中位数4.5年),323例卒中病例死亡,其中183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16μmol/L组比较,同型半胱氨酸≥16μmol/L组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年龄、性别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相对风险为1.47(95%可信区间1.15~1.88)。进一步分析表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卒中患者总死亡的相关性主要是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相对风险为1.33(95%可信区间1.06~1.65)。亚型分析显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显著相关。 结论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卒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在脑动静脉畸形血清中的表达及与出血的关系
    邸飞;陈彤岩;赵继宗;王硕;赵元立;张东
    2009, 4(09):  753-757. 
    摘要 ( )   PDF (16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ioproteinases-1,TIMP-1)在脑动静脉畸形(cerebulla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出血的关系。 方法 选取48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按有无出血症状分为出血组及非出血组,并选取24例原发癫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d、7d血清中的MMP-9和TIMP-1水平进行研究。 结果 术前出血组及非出血组中,MMP-9、TIMP-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出血组及非出血组中,上述指标与术前相比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出血组及非出血组间,术前与术后MMP-9、TIMP-1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前两组间MMP-9与TIMP-1之比值(MMP-9/TIMP-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MMP-9及TIMP-1与CAVM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MMP-9水平升高可能是TIMP-1合成和分泌的促进因素之一。MMP-9和TIMP-1比例失衡,可能是引起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重要机制。

    编者按
    神经影像与缺血性卒中
    高培毅
    2009, 4(09):  758-758. 
    PDF (14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荆利娜;高培毅
    2009, 4(09):  759-762. 
    PDF (15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模式磁共振在分析缺血性卒中可挽救脑组织中的困惑与出路
    胡庆茂;马丽;高培毅
    2009, 4(09):  763-766. 
    PDF (16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脑-颞肌-动脉贴敷术治疗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一例
    玉石;刘卫平;张鹏颖;伊西才;魏礼洲
    2009, 4(09):  767-768. 
    PDF (2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评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科学声明
    赵敏;栾璟煜;秦海强
    2009, 4(09):  769-773. 
    摘要 ( )   PDF (18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这份声明主要是针对医师和护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的健康工作者。基于文献回顾及资料分析,声明支持以下基于组织的TIA定义:由局部脑组织、脊髓或视网膜缺血而造成的短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除外急性脑梗死。TIA的患者有早期卒中的较大风险,可以根据临床量表、血管影像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成像对其风险进行分层。关于诊断的推荐包括:TIA患者应该在症状出现24h内进行神经影像学的评估,最好行包含弥散序列的MR检查;应进行无创性颈部血管及颅内血管检查;心电图应该在TIA发生后尽早进行,对于血管病因尚未明确的患者,应考虑进行随后的心电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可行常规血液检查;如患者是发病72h内且ABCD2评分≥3分,提示早期再发的风险较高,应该收入院治疗,另外,在门诊难以快速完成评估的患者,也应该入院治疗。

    综述
    影像学指导扩大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进展
    王效春;高培毅
    2009, 4(09):  774-779. 
    摘要 ( )   PDF (17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6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规定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的时间窗为3 h,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先进的影像学指导扩大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对影像学指导扩大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