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7-09-20
    主编手记
    不应被忽略的脑静脉系统疾病
    王拥军
    2007, 2(09):  727-728. 
    摘要 ( )   PDF (16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第一届医学科研设计及统计学方法培训班报道(一)
    杨旭;王桂红;王拥军
    2007, 2(09):  729-732. 
    PDF (1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对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几个问题的认识
    魏东宁
    2007, 2(09):  733-731. 
    PDF (15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中国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魏东宁;陈玉萍
    2007, 2(09):  735-739. 
    摘要 ( )   PDF (16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中国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国内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 对我国1998~2006年文献报道的461例CV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T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其病因中,继发于感染病灶的占18%;非感染性原因占60%左右,其中产褥期发病占39.7%。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CVT。CVT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占88%,视乳头水肿占48.9%,局灶性或全身性的癫占27.6%,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占21.6%和意识障碍占18.5%。目前抗凝溶栓治疗是比较公认的治疗CVT的方法,可使CVT的死亡或完全致残率下降15%,超过80%的患者可以存活,但仍有13%~20%的患者死亡。结论 中国人CV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前景。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
    马越涛;王春雪;王拥军
    2007, 2(09):  740-743. 
    摘要 ( )   PDF (17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CVT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其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此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中青年女性稍多,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病因,部分病例病因不明。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多见(82.7%),其次为癫发作(3.85%)或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3.5%)。腰椎穿刺检查多数病例压力升高(86.7%),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典型病例颅脑CT可见到血栓局部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伴有出血和水肿。MRI平扫可见病变静脉窦异常血栓信号。MRV和DSA可见病变静脉窦显影不良或不显影。经抗凝、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部分病例行溶栓治疗后,多数病例病情好转(86.5%),少数病例病情恶化(5.7%)。结论 中青年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腰椎穿刺检查提示颅内压升高时应高度警惕CVT可能。围产期女性为高危人群。疑似病例应尽早行颅脑CT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DSA是CVT诊断的金标准并可指导溶栓路径。治疗上早期应用抗栓治疗,严重病例经动脉或静脉行局部溶栓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此外还应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
    刘远洪;梁金花;闫斌;聂志余
    2007, 2(09):  744-746. 
    摘要 ( )   PDF (17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并常规治疗,通过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和Barthel指数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15±4 vs 17±4;6±4 vs 10±3,P均<0.05),Barthel 指数较对照组上升(60±14 vs 52±14;78±10 vs 71±10,P均<0.05)。结论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安全、有效。
    应用M模-TCD评价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深静脉的动力学改变
    王桂红;王红;魏东宁;白亚秋;张星虎;王拥军
    2007, 2(09):  747-750. 
    摘要 ( )   PDF (15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M模经颅多普勒检查(M模-TCD)在评估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sinus thrombosis,CVT)患者大脑深静脉动力学改变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M模-TCD(DWL Doppler Box,德国)对4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观察组)及4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大脑中深静脉(dMCV)进行检测,记录dMCV的峰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结果 对照组中,dMCV的检出率为75%,平均峰血流速度为(14±2)cm/s;CVT患者中,dMCV的检出率为87.5%,4例患者均检测出一侧或两侧dMCV的峰血流速度的明显增加,平均峰血流速度为(55±25)cm/s。两组峰血流速度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对于CVT患者来说,M模-TCD可提供一种可靠、快速的检测深静脉动力学改变的非介入性技术。颅内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增加可能为CVT诊断的一个间接标准。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邓幼清;姜卫剑;杜彬;董可辉;马宁;王清河
    2007, 2(09):  751-754. 
    摘要 ( )   PDF (19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专题论坛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学及病理学
    刘磊;卢德宏
    2007, 2(09):  755-760. 
    PDF (17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影像诊断
    高培毅
    2007, 2(09):  761-764. 
    PDF (17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的研究进展
    王桂红
    2007, 2(09):  765-771. 
    PDF (24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
    李宝民
    2007, 2(09):  772-775. 
    PDF (14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肥厚性硬脑膜炎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
    王桂红;张星虎;戚晓昆;卢德宏;魏东宁;王拥军
    2007, 2(09):  776-779. 
    PDF (18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欧洲神经科学联盟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指南
    陈娟;陈玉萍;魏东宁
    2007, 2(09):  780-784. 
    摘要 ( )   PDF (2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占所有卒中的不到1%。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且亚急性或慢性发作,常被忽视甚至误诊。目前临床上CVT的治疗措施主要有:(1)抗凝,包括静脉用肝素(根据剂量调整)或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根据体重调整);(2)溶栓治疗;(3)对症治疗:包括抗癫治疗和降低颅高压。欧洲神经科学联盟(EFNS)专家组查阅了MEDLINE、th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相关文献,提出了CVT治疗方案。对于目前仍缺乏证据的方面,专家组在指南中清楚的陈述了依据临床实践作出的指导意见:(1)没有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CVT患者应该给予皮下低分子肝素或静脉使用肝素治疗。(2)CVT伴随的颅内出血不是肝素治疗的禁忌证。(3)急性期后口服抗凝药最佳持续时间目前尚不确定。如果CVT继发于短暂的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可给3个月,先天性CVT和轻度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可给6~12个月。对于发生两次以上CVT患者及具有明显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者,可考虑长期抗凝治疗。(4)目前仍缺乏有力的证据表明CVT患者需采用全身性或局部溶栓治疗。对于重症、病情不断恶化及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主张使用溶栓治疗。(5)对于严重CVT患者,颅高压明显,一般治疗效果不满意者,抗水肿治疗(包括过度换气、渗透性利尿和部分颅骨切除术)可作为急救措施。
    学术观点
    关于高血压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机制与血压管理的思考
    吴钢
    2007, 2(09):  786-789. 
    PDF (18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李小荣;钟历勇
    2007, 2(09):  790-794. 
    摘要 ( )   PDF (17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众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炎症反应等,这些病理生理改变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胰岛素抵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国际研究动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中的问题
    王文娟;赵性泉
    2007, 2(09):  795-806. 
    摘要 ( )   PDF (28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 随着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的不断出现,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管理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虽然普遍认为这些管理中的新进展可以改善预后,但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仍然存有争议。目的 系统回顾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中存在的争议,尤其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外科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和治疗、神经保护剂、抗凝和抗惊厥制剂、心肌功能障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数据来源 MEDLINE和Cochrane数据库,论文目录指南。数据分析和结论 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管理中有许多环节仍然存有争议。对于某些假说指导下的临床或基础研究仍需要进一步验证。预计对这些数据进行精确评价与应用后,将为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