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7-08-20
    专题论坛
    适应与代偿
    王拥军
    2007, 2(08):  649-651. 
    PDF (19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点报道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07’热点报道
    秦海强;王桂红;刘丽萍
    2007, 2(08):  653-658. 
    摘要 ( )   PDF (4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Jikei Heart —— 一项有关缬沙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大型临床试验发表
    王桂红
    2007, 2(08):  659-659. 
    PDF (14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脑血管储备功能与缺血性卒中
    徐运
    2007, 2(08):  660-662. 
    PDF (16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通心络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
    陈雪梅;贾佳;李琰;徐运
    2007, 2(08):  663-666. 
    摘要 ( )   PDF (2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制做VD小鼠模型。通心络灌胃(0.2 g·kg-1·d-1)处理小鼠,生理盐水作为对照。1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加生理盐水组(安慰剂组)、模型加通心络组(治疗组)。处理30 d后应用RT-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测定小鼠海马部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 (1)RT-PCR:对照组与安慰剂组的eNOS基因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而治疗组eNOS mRNA表达明显增强,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VEGF mRNA表达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Western Blot:安慰剂组的eNOS和VEGF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eNOS和VEGF蛋白表达明显上调,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通心络能明显增强V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VEGF和eNOS表达,提高其脑血管储备能力,从而减轻VD模型小鼠的缺血性脑损伤。
    人尿激肽原酶对兔缺血后脑血管储备的影响
    王晓云;贾支俊;申景涛;陈雪梅;徐运
    2007, 2(08):  667-671. 
    摘要 ( )   PDF (26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人尿激肽原酶(hK)对兔脑缺血后的脑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安慰剂组(n=6)和治疗组(n=6),采用线栓法制作兔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人尿激肽原酶(5×10-3 PNAU/kg)(治疗组)或生理盐水(安慰剂组)处理;术后3、7、14 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采用18F-FDG PET/CT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局部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变化,从而评价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14 d检查后取兔脑行荆豆凝集素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脑微血管计数。结果 (1)脑缺血后安慰剂组与治疗组可见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安慰剂组3、7、14 d时评分分别为3.90±0.31,3.32±0.23及2.84±0.28;治疗组3、7、14 d时评分分别为3.17±0.32,2.62±0.21及1.09±0.17;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3 d和7 d时,P <0.05;14 d时P <0.01)。(2)PET/CT结果显示对照组兔两侧脑组织代谢水平对称。安慰剂组兔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谢水平较左侧明显下降,3 d时只有对侧的30%左右,14 d时恢复至对侧的51%左右;治疗组早期(3 d)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谢水平较左侧下降,为对侧的49%左右,14 d时右侧代谢水平明显改善,恢复至对侧的91%左右。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d时P <0.05;14 d时P <0.01)。(3)治疗组14 d微血管计数为(14.12±1.32)条,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4±0.82)条和安慰剂组的(5.45±0.67)条(P <0.01)。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通过促进缺血脑组织的微血管再生,提高缺血侧局部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可用于治疗兔缺血性脑损害。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潘小平;周进;邓伟华;黄翚;杨勇;陈浩博
    2007, 2(08):  672-675. 
    摘要 ( )   PDF (2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6年3月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21例,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单纯药物治疗组53例,药物治疗方案同治疗组。临床随访6~28个月。结果 21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30%,术中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2例出现颈内动脉远端血管痉挛,治疗后好转;术后未发生新的卒中,颈动脉超声未显示再狭窄。药物治疗组随访期间,5例患者再发卒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14例患者狭窄程度加重,其中2例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结论 与药物治疗组比较,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但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3例静脉溶栓疗效分析
    毕齐;张茁;李琴;王力峰
    2007, 2(08):  676-679. 
    摘要 ( )   PDF (17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收治3例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在症状发生6 h内应用rt-PA(0.6~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并在溶栓治疗前后进行颅脑CT及MRI检查。结果 1例溶栓后症状一度缓解后再度加重,1例好转,1例痊愈,无出血转化及死亡病例。结论 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在6 h时间窗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一定疗效,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朱桂香;周生芬;陈善宏;常红
    2007, 2(08):  680-682. 
    摘要 ( )   PDF (19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神经科实施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9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的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 <0.01),且受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在职情况、家庭平均月收入等因素影响。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正常人群差,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专题论坛
    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分期及其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价值
    陈雪梅;徐运
    2007, 2(08):  683-686. 
    PDF (20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管储备与阿尔茨海默病
    吕志迈;徐运
    2007, 2(08):  687-691. 
    PDF (2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管储备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
    邵渊;徐运
    2007, 2(08):  692-697. 
    PDF (2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颞动脉炎一例
    黄勤;陈洁宇
    2007, 2(08):  698-701. 
    PDF (24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2007年成人自发性脑内出血治疗指南
    王献伟;杜万良;陈盼;秦海强;王桂红;赵性泉(编译)
    2007, 2(08):  702-717. 
    PDF (36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慢性酒精中毒与脑血管病
    董建伟;陈嘉峰
    2007, 2(08):  718-722. 
    摘要 ( )   PDF (18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酒精中毒是引发脑血管病变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总结酒精中毒引发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来阐述酒精中毒与脑血管病的关系。酒精中毒主要是通过导致高脂血症、高血压、血小板凝集性异常、减少脑局部血流量、诱发心律失常及离子紊乱等方面促使卒中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药物治疗措施
    王素香
    2007, 2(08):  723-727. 
    摘要 ( )   PDF (18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弥漫性,累及血管、代谢和免疫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可以出现各种局部和全身的表现,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控制炎症、调节血脂、抗氧化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则成为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和稳定斑块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