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7-04-20
    主编手记
    出 师
    王拥军
    2007, 2(04):  5-6. 
    PDF (40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点报道
    “国际卒中会议2007”热点聚焦
    张微微;张茁;王拥
    2007, 2(04):  7-10. 
    PDF (16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重视缺血性卒中后血脂调控的分层管理
    张微微
    2007, 2(04):  11-12. 
    PDF (19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普伐他汀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海马区早老素-1表达的影响
    胡晨霞;徐俊;孙永安;徐武华;洪音;胡昔权;吴建芸;刘丰;秦琴保;黄文革
    2007, 2(04):  13-16. 
    摘要 ( )   PDF (2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降血脂药普伐他汀对慢性脑缺血(CVI)大鼠脑海马区早老素-1(PS-1)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高脂饮食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普伐他汀组(7只)、单纯脑缺血组(7只)及脑缺血+普伐他汀组 (9只)。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VI模型。于术后2个月测血脂,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及脑左侧海马区匀浆中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海马区PS-1改变。结果 ⑴高脂饮食导致大鼠血浆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升高。普伐他汀可使TC降至接近正常水平,LDL-C有不同程度下降,TG无明显改善。⑵各实验组血浆A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脑海马区匀浆中,空白对照组、普伐他汀组Aβ轻度升高,而脑缺血组显著升高(P <0.01),普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脑缺血组Aβ水平(P <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高脂饮食组、空白对照组及脑缺血组PS-1全长蛋白明显上调(P <0.05),而普伐他汀组、脑缺血+普伐他汀组PS-1蛋白可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降血脂药物普伐他汀在降低脑缺血后Aβ产生的同时抑制了PS-1的表达上调,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抗栓药物的使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七城市门诊连续病例的横断面调查
    PRESS-China协作组
    2007, 2(04):  17-23. 
    摘要 ( )   PDF (2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中国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应用抗血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2006年7月1日至8月15日期间,中国主要城市二、三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连续IS或TIA患者近期的抗血栓药物使用情况。22家医院参加调查,总计2384例卒中患者连续入选;有3家不符合中心入选标准被除外,最后19家医院的资料被采用,总计有2283例卒中患者的数据纳入分析中。结果 2283例卒中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者占71.9%,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占4.2%,使用氯吡格雷者占7.3%,各种抗血小板药物合计例数占75.6%。伴心房颤动的81例卒中患者中,使用华发林者占17.3%。医疗保险[比值比(OR)1.473,95%可信区间(CI)1.088~1.994]、公费医疗(OR 1.632,95%CI 1.029~2.589)、月均收入≥500元以上(OR 2.136,95%CI 1.508~3.026)、高血压(OR 1.463,95%CI 1.159~1.847)和脂代谢紊乱(OR 1.499,95%CI 1.187~1.893)是卒中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的促进因素。患者年龄≥75岁(OR 0.701,95%CI 0.498~0.988)及改良的Rankin评分4~5分(OR 0.684,95%CI 0.486~0.965)是用药的阻碍因素。结论 中国大城市二、三级医院IS和TIA患者的抗血栓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各类抗血栓药物应用的比例较低,为改善以上状况,亟待探索有效的改进模式,缩短临床实践与指南间的差距。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脑灌注的影响
    娄昕;马林;蔡幼铨;蔡剑鸣
    2007, 2(04):  24-28. 
    摘要 ( )   PDF (2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研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稳定与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脑灌注情况,探讨斑块性质与脑灌注的关系。方法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并筛选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70%~99%患者30例。对30例患者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测定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区、皮质分水岭后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比值。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是否完整、斑块表面是否有大片钙化、其内是否有近期出血及是否有较大的脂质中心作为易损斑块诊断标准,分为稳定和易损斑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在皮质分水岭前区和后区的MTT值明显延长(t =1.561,P =0.042和t =1.227,P =0.038),rCBF和rCBV无统计学差异。上述两组在其余部位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比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相应皮质分水岭供血区域灌注情况有关,易损斑块容易导致同侧皮质分水岭区低灌注,MTT是最敏感的指标。
    大鼠持续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
    付学军;褚晓凡;亓传洁;马可夫;郑肖芬
    2007, 2(04):  29-33. 
    摘要 ( )   PDF (2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实验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持续脑缺血后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方法 选用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分成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又按缺血时间(3、6、12、24及48 h)分为5个亚组。假手术组和每亚组各9只大鼠。采用颈内动脉线栓加环扎法复制大鼠持续脑缺血模型,相应时间点灌注取脑,常规固定包埋切片,HE和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结果 随着持续脑缺血时间的延长,中心区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缺血边缘区凋亡的神经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而星形胶质细胞在12 h达到最低点之后,数量逐渐增多,并呈空泡状改变。结论 在持续缺血12 h之后,缺血中心区与半暗带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变化不一致,在半暗带其数量逐渐增多,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后的不同阶段,其作用可能不同。
    专题论坛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识别与干预
    杨万勇;谭泽锋;徐安定
    2007, 2(04):  34-38. 
    PDF (43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胆固醇血症、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新认识
    李焰生
    2007, 2(04):  39-42. 
    PDF (20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卒中的脑保护作用
    凌莉;曾进胜
    2007, 2(04):  43-47. 
    PDF (2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TIA的安全性
    王春雪;王拥军
    2007, 2(04):  48-50. 
    PDF (19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卒中后脂代谢异常强化降脂一例
    孙向军;秦海强;董可辉
    2007, 2(04):  51-53. 
    PDF (2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典病例图片
    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致侧支循环开放一例
    孙向军;秦海强;杜彬
    2007, 2(04):  54-55. 
    PDF (3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TIA专家建议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组
    2007, 2(04):  56-59. 
    PDF (18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国脑缺血二级预防指南
    梁华征;王少石(编译)
    2007, 2(04):  60-69. 
    PDF (29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调脂与抗氧化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究进展
    赵志刚
    2007, 2(04):  70-73. 
    摘要 ( )   PDF (18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临床常用的调脂类药物包括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苯氧乙酸衍生物(贝特类)、烟酸类和胆汁酸结合树脂,各类药物各有其特点,以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使用最为广泛;抗氧化类主要有天然抗氧化剂如VitC、VitE和β-胡萝卜素和合成抗氧化剂如普罗布考(又名丙丁酚),而后者的应用得到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因此,选用调脂与抗氧化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应依据循证医学的结果,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
    袁霞;张世明
    2007, 2(04):  74-78. 
    摘要 ( )   PDF (2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CSF 可用于心肌保护和神经保护等领域。本文主要对G-CSF 的由来、结构、来源、信号传导途径及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大鼠脑内存在G-CSF 及其受体表达,G-CSF 可以减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梗死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炎症、抗凋亡、促进血管生成及神经发生等多种机制。
    利钠肽与脑出血
    何炜;金学隆
    2007, 2(04):  79-82. 
    摘要 ( )   PDF (20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NP)是近20 年间发现的一类多肽,目前发现的利钠肽有5 种类型,分别是ANP、BNP、CNP、DNP 和VNP,它们具有遗传上的同源性和相同的受体系统。利钠肽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研究发现利钠肽对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可能与利钠肽的抗炎和抗应激等作用有关
    缺血性脑损伤与神经干细胞的再生
    侯铁军;程焱
    2007, 2(04):  83-87. 
    摘要 ( )   PDF (2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缺血可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诱发神经再生,这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阐述了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和整合情况及血管微生态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侧脑室下区、齿状回和其他部位的神经再生情况以及老年脑神经再生的特点。
    大型临床实验解读
    SPARCL试验解读
    李焰生
    2007, 2(04):  88-90. 
    PDF (19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