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2-11-20
    主编手记
    永远的丰碑
    王拥军
    2012, 7(11):  833-834. 
    PDF (2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磁共振成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
    娄昕
    2012, 7(11):  835-838. 
    PDF (17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三维流动散相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
    刘梦琦1,马宁2,姜卫剑3,马林1,娄昕1
    2012, 7(11):  839-844. 
    摘要 ( )   PDF (23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三维流动散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 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对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70%的患者进行颅内动脉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流动散相准备的梯度回波成像序列(three dimensional flow-dephasing-prepared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 FDP-FSPGR)和二维双反转恢复序列(two dimensional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2D DIR),比较两个序列所得图像的对比噪声比、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测量结果。 结果 3D FDP-FSPGR和2D DIR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0.16±4.28和14.81±5.26,差异无显著性(t =2.03,P >0.05)。测量3D FDP-FSPGR和2D DIR图像的狭窄处管腔面积分别为2.2±1.2 mm2和2.2±1.3 mm2,斑块面积分别为18.8±1.4 mm2和18.5±0.9 mm2,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管腔面积组间相关系数=0.96,斑块面积组间相关系数=0.95)。2D DIR成像范围8 mm,扫描时间4.8 min,3D FDPFSPGR成像范围48 mm,扫描时间3.7 min。 结论 与2D DIR相比,3D FDP-FSPGR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颅内动脉主干的三维管壁图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需求,成像技术可靠,能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活性金属基质蛋白酶-9的表达增高可能导致脑动静脉畸形出血风险增加的研究
    李雄,王嵘,刘泠,吴俊,彭磊,李宇,王硕
    2012, 7(11):  845-849. 
    摘要 ( )   PDF (20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天坛医院住院的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患者及颞叶癫痫患者。根据手术切下的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巢及癫痫手术患者术中切除的脑组织,分为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组(14例)、未出血组(17例)和对照组(25例)。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组织中MMP-9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各组MMP-9的表达,明胶酶谱检测组织中有活性的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 结果 MMP-9蛋白在未出血组中表达高于对照组和出血组(1.21±0.34 vs 0.35±0.06,P =0.0014;1.21±0.34 vs 0.32±0.08,P =0.047),出血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0.32±0.08 vs0.35±0.06,P =0.7456)。显示MMP-9蛋白的活性明胶酶谱中,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及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0.97±0.08 vs 0.40±0.09,P =0.009;0.97±0.08 vs 0.30±0.07,P =0.0034)。在出血组,有活性的MMP-2的表达同样高于未出血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36±0.17 vs 0.55±0.12,P =0.019;1.36±0.17 vs 0.36±0.09,P =0.006)。 结论 在脑动静脉畸形组织中活性MMP-9表达增高,在破裂出血的动静脉畸形中MMP-9更多转化为活性的形式出现。

    氯吡格雷抵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观察
    石红婷1,周伯荣2,王融3,邓燕华2,关海涛2,刘子凡2
    2012, 7(11):  852-857. 
    摘要 ( )   PDF (24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观察脑梗死组与高危组(脑梗死高危因素)CR发生率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 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组68例、高危组59例、脑梗死组121例,采用光比浊法分别测定入组(氯吡格雷75 mg/d)2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服药2周后,出现CR者换用或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检测其2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非CR的脑梗死患者维持常规治疗,观察3个月、6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 结果 服药前,脑梗死组[(65.75±13.11)%]分别与健康对照组[(50.49±12.42)%]、高危组[(56.71±11.33)%]比较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显著性(t =4.534,P =0.000;t =7.829,P =0.000);服药2周后,高危组CR发生率为13.6%(8例),脑梗死组的发生率为29.75%(36例),且两组患者发生CR的患者中患糖尿病比例均较高(分别为50%和41.67%);换用或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70%CR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10%;服药3个月后脑梗死组未见新CR;服药6个月后脑梗死组新发CR者15例(17.65%)。 结论 脑梗死组CR发生率较高,CR在脑梗死患者中可能存在时相动态变化。

    编者按
    专题论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012, 7(11):  864-864. 
    PDF (14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开展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随机对照研究的迫切性
    马宁,缪中荣
    2012, 7(11):  865-869. 
    PDF (15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颅内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指导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田成林
    2012, 7(11):  870-873. 
    PDF (14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斑块、狭窄和卒中
    徐蔚海
    2012, 7(11):  874-876. 
    PDF (15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基底动脉巨长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分析1例
    王艳敏1,娄昕2,杨新健1,李涛1
    2012, 7(11):  877-881. 
    PDF (24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urg-Strauss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齐冬,赵莹莹,王瑞金,赵伟秦
    2012, 7(11):  882-885. 
    PDF (18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卒中纳入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工具(节选第一部分)
    滑蓉蓉1,余杨2,王春育2,张伟丽3
    2012, 7(11):  886-901. 
    摘要 ( )   PDF (20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和目的 目前美国指南声明有关一级、二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与预防采用绝对风险评估,以确定血管疾病事件高风险和可通过采取专业预防干预获益的患者人群。但是,这些指南未明确地将卒中患者纳入其中。本报告全面回顾了相关证据和论证,支持:①将卒中患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心血管疾病绝对高危人群;②将作为心血管疾病结局之一的卒中纳入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工具。
    方法和结果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报告监督委员会和AHA手稿监督委员会组成联合主席团,根据专家们既往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提名、确定编写组成员名单。编写组查阅1980年1月~2010年3月期间发表的系统文献综述、已发表的指南、个人文件和专家意见总结了现有证据,指出目前的认识缺陷,并在适当的时候,根据AHA标准规范做出推荐。编写组的所有成员均可对此推荐进行评论,并审批文件的最终版本。该指南经AHA内部同行、卒中委员会领导以及科学报告监督委员会审查后,提交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审议、批准。编写组陈述了数个将卒中患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原因。首先,证据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是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绝对高危因素,10年以上发生风险约≥20%,这一数据在一些指南中被使用作为确定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等危症。其次,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原因与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作为等危症的原因一致,尽管没有统一的证据证实这些风险在整体人群或患者中的情况。第三,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与上述这些疾病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将卒中纳入高危因素后,高危患者人群增加约10%。然而,由于卒中的异质性,尚不确定其他卒中亚型,如出血性卒中和非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是否也具有同样高的风险,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由于卒中对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影响、卒中的预防和其他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的相似,以及在一些人群中预防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卒中的重要性,将卒中伴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纳入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工具是合适的。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指南中,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通常包括卒中患者,并将卒中的发生作为心血管疾病终点事件的一个要素。
    结论 应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远期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事件高风险人群(10年以上风险≥20%)。尚不确定是否纳入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亚型。为达到一级预防的目的,应将缺血性卒中增加到心血管疾病预后评估的绝对危险因素的计算公式中。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纳入高风险因素,并将更为广泛的缺血性卒中纳入结局,会使高危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这可能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Stroke,2012,43:01-30.)
    综述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刘成勇1,徐鸣曙1,葛林宝2
    2012, 7(11):  902-906. 
    摘要 ( )   PDF (16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大脑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代偿修复能力,可通过多种机制发生可塑性变化。脑内与缺血再灌注有关的可塑性物质主要有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及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MAP-2)等物质,它们通过各自途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的可塑性变化,而可塑性变化又受到生存环境、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因素的影响。

    教学园地
    循证医学在神经介入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岳炫烨,张尊胜,崔桂云,沈霞
    2012, 7(11):  907-909. 
    摘要 ( )   PDF (18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教学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新方法,将EBM运用到神经血管介入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了学生的临床科研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神经介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