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8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3-05-20
    主编手记
    内心强大
    王拥军
    2013, 8(05):  325-326. 
    PDF (23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从神经科医师角度看头晕/眩晕
    赵性泉
    2013, 8(05):  327-329. 
    PDF (14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视外周性眩晕常见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诊治
    刘博
    2013, 8(05):  330-333. 
    PDF (19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渗透性表面面积指数对幕上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研究
    王玮婧1,赵性泉2
    2013, 8(05):  334-339. 
    摘要 ( )   PDF (24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渗透性表面面积指数(permeability-surface area product index,PSI)预测幕上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敏感程度。 方法 连续入组2007年9月~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性幕上脑出血患者40例(发病6 h内),比较入院时及发病24 h时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血肿体积,根据血肿体积增加是否大于33%者分为血肿扩大组和未扩大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点征和灌注CT的渗透性表面面积及PSI,比较PSI预测血肿扩大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 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45%,血肿扩大组水肿组织PSI为(2.60 0.51)高于未扩大组(2.27 0.34)(P=0.040);水肿组织PSI诊断血肿扩大的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68.18%。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后PSI增加,PSI预测幕上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敏感性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单希征,马丽涛,彭新,李娜
    2013, 8(05):  340-345. 
    摘要 ( )   PDF (27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疗系统对BPPV的诊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美眩晕病研究所门诊和病房BPPV患者120例,随机分为BPPV诊疗系统组和手法复位组各6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BPPV的诊疗效果。 结果 BPPV组间诊断符合率为100%(Kappa检验值1.000)。BPPV诊疗系统组的次日有效率为96.7%,1周有效率为100%,而BPPV手法组次日有效率为88.3%,1周有效率为91.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7)。 结论 BPPV诊疗系统对BPPV诊断准确,治疗效果好,有助于实现对BPPV高效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

    前庭中枢性及周围性眩晕患者视频眼震图参数特点分析
    孙小英1,赵性泉2,鞠奕2
    2013, 8(05):  346-350. 
    摘要 ( )   PDF (20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的参数特点。 方法 收集2011年3~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9例后循环缺血所致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和眩晕会诊中心就诊的10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1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比较其VNG参数特点和临床特征。 结果 69例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和10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相比,临床特点:男性多见(P<0.001),年龄更大(P=0.009),病程更短(P<0.001),更多出现视物成双(P<0.001)、偏身麻木无力(P<0.001)、言语不利(P<0.001)等症状,较少出现耳蜗症状(P=0.021),眩晕持续时间更长(P<0.001),发病多与体位改变无关(P<0.001);VNG参数特点:视跟踪异常(40.6% vs 0.9%,P<0.001)、定标试验异常(13.0% vs 0.0%,P<0.001)、视动试验异常(10.1% vs 0.0%,P=0.003)、凝视试验异常(10.1% vs 0.0%,P=0.003)、自发性眼震(8.7% vs 0.0%,P=0.007)或位置性眼震(8.7% vs 0.0%,P=0.007)发生比例前庭中枢性眩晕组高于前庭周围性眩晕组;而变位试验阳性(14.5% vs 74.1%,P<0.001)前庭中枢性眩晕组低于前庭周围性眩晕组。 结论 VNG参数特点能客观地反映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眼震情况,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前庭系统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祎1,邹怡1,2,刘博1
    2013, 8(05):  351-355. 
    摘要 ( )   PDF (20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中心确诊并治疗的100例BPPV患者的资料,于诊治后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出现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法、双温试验结果和共患颈椎病、高/低血压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情况比较,并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年龄≥45岁的患者(38.89%)较年龄<45岁的患者(14.29%)易复发(P=0.018);血压异常[P=0.03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7~7.634,优势比(odds ratio,OR)=2.893]和非复位治疗(P=0.014,95%CI 1.261~7.940,OR 3.165)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性别、颈椎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双温试验异常与复发无显著相关。 结论 中老年BPPV患者易复发,血压异常和治疗方式与复发相关。

    前庭神经炎患者的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的检测意义
    孙勍,刘红丽,彭新,戴静,李娜,马丽涛,毕慧娟,单希征
    2013, 8(05):  356-359. 
    摘要 ( )   PDF (18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前庭神经炎患者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0月武警总医院眩晕研究所病房收治的前庭神经炎患者65例,正常对照组选自武警总医院健康工作人员4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听力学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冷热试验为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查,主要反映前庭上神经功能;cVEMP为球囊功能检查,主要反映前庭下神经功能。 结果 65例前庭神经炎患者冷热试验结果均异常,其中45例cVEMP检测结果异常,异常率为69.2%。48例正常对照者中冷热试验结果均正常,其中2例cVEMP检测结果异常,异常率为4.2%。两组cVEMP检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8.3712,P=0.005)。 结论 cVEMP可以反映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下神经分支的受累情况,对进一步认识和诊断前庭神经炎临床类型有一定价值。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唐澍,闫立荣,孙玉衡,陈捷,胡洪涛
    2013, 8(05):  360-367. 
    摘要 ( )   PDF (23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非连续性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间发病4.5~12 h内的(前循环梗死发病4.5 h内,后循环12 h内)心源性脑栓塞患者45例,其中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22例患者为溶栓组,接受常规二级预防的2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治疗前)、24 h、90 d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情况、预后良好的比例及两组间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率以及90 d患者死亡率。 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OCSP分型差异均无显著性。发病24 h后,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4.5(-1.5,8)]较对照组[0(0,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溶栓组早期改善百分比(54.55%)高于对照组(34.78%),但差异无显著性。发病90 d,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9(7,11)]较对照组[3.5(2,4.7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溶栓组预后良好百分比(22.7%~36.4%)较对照组(17.4%~26.1%)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溶栓组和对照组HT患者均为4例,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每组各3例,溶栓组4例HT患者均无糖尿病病史,对照组4例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6例sICH患者收缩压均大于140 mmHg。发病90 d,两组患者死亡例数均为3例,6例死亡患者入院时NIHSS分值普遍偏高,且梗死类型以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TACI)为主。 结论 rt-PA用于治疗心源性脑栓塞能够改善发病24 h、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rt-PA相对安全。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
    陈宇1,王玉瑶2,范靖尧1,刘鹏3,叶志东3,陈洁3,刘继斌1,惠汝太1,张伟丽1
    2013, 8(05):  368-374. 
    摘要 ( )   PDF (26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对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访研究,纳入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全国7家临床中心的急性起病的发病3周内的1662例初发卒中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725例)、腔隙性脑梗死(481例)和脑出血(456例),患者发病后4~5周抽取外周静脉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外周白细胞端粒长度。通过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端粒长度与卒中后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 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随访中[随访时间4.5年(中位数)],312例死亡,其中181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血脂、血糖、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家族史后,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端粒较短时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69%[校正相对风险(adjusted relative risk,adj.RR)1.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2.67;P=0.02],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是长端粒组的2.57倍(adj.RR 2.57,95%CI 1.24~5.31;P=0.01)。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中,未发现端粒缩短与全因死亡(adj.RR 1.14,95%CI 0.59~2.18,P=0.35;adj.RR 0.92,95%CI 0.57~1.50,P=0.59)、心脑血管死亡风险(adj.RR 1.95,95%CI 0.76~4.97,P=0.24;adj.RR 1.06,95%CI 0.59~1.89,P=0.56)的关系。 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缩短有可能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

    编者按
    眩晕
    赵性泉
    2013, 8(05):  375-375. 
    PDF (14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眩晕诊治的战略思考
    单希征
    2013, 8(05):  376-378. 
    PDF (15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源性眩晕
    田军茹
    2013, 8(05):  379-383. 
    PDF (16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围性眩晕外科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伊海金1,杨仕明2
    2013, 8(05):  384-387. 
    摘要 ( )   PDF (17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主诉之一,分为中枢性眩晕以及周围性眩晕,其中前庭周围性眩晕占71%,是主要病因。周围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康复治疗和外科治疗,其中,外科治疗是眩晕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较为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外科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增进对眩晕疾病外科治疗的认识,促进眩晕疾病外科治疗的发展。

    慢性主观性头晕
    鞠奕,赵性泉
    2013, 8(05):  388-382. 
    摘要 ( )   PDF (18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指一种慢性非旋转性头晕或主观不稳感,患者对运动刺激高度敏感,对复杂视觉刺激或精细视觉任务耐受性差,不伴有活动性前庭功能障碍。CSD的概念由Staab和Ruckenstein在2004-2005年首次提出,反映了精神因素与神经科-耳科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可分为神经-耳源性、心因性、交互性三种类型。CSD的治疗包括药物、心理治疗、前庭康复训练和认知行为治疗。本文将就CS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进行全面阐述。

    病例讨论
    胶质母细胞瘤致颅内出血1例分析
    石庆丽,杨中华,张玉梅,史伟雄,赵萍
    2013, 8(05):  393-396. 
    PDF (33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指南(第三部分)
    沈东超1,齐冬2,边立衡1
    2013, 8(05):  397-402. 
    摘要 ( )   PDF (16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指南旨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最新和全面的建议。 方法 对MEDLINE(2006年1月1日~2010年5年1月)进行了规范的文献检索。通过证据表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写作组成员通过电话会议对数据源性的证据进行讨论。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证据水平分级的运算规则对每项建议进行分级。指南初稿经7位同行评议专家及卒中委员会核心组成员与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审阅。计划每3年对本指南进行一次全面更新。 结果 为aSAH患者的医疗护理提供循证指南。本指南着重于阐述以下几个方面:发病率、危险因素、预防、自然史与结局、诊断、预防再出血、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破裂动脉瘤、诊疗系统、手术与血管内治疗期间的麻醉管理、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缺血的管理、脑积水的管理、痫性发作的管理以及临床并发症的管理。 结论 aSAH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积极、专业的治疗可对其结局产生显著影响。本指南为aSAH患者的目标导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框架。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制定的指南(第一部分)
    鲍欢,黄东雅,李刚,胡晖,王选,徐霞红,张靖,张玥,王少石
    2013, 8(05):  403-406. 
    摘要 ( )   PDF (19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与目的 本文作者全面回顾了成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现有证据及各类评估和诊疗建议。本文的目标读者为院前急救人员、内科医师、专职医疗人员和医院内参与卒中发病后最初48 h诊疗的有关人员。这一指南将取代此前的2007版和更新后的2009版指南。 方法 编写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指定,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共识编写的整个过程严格遵守美国心脏协会的利益冲突政策。小组成员被分配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主题,重点回顾了前版指南发表之后的卒中文献,并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证据分级方案起草建议。 结果 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和卒中相关死亡率。本指南既提倡卒中医疗系统的整体概念,又体现卒中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的识别到急救医疗服务启动、转运、分诊,包括了整个在急诊室和卒中单元的最初几个小时内的救治过程。本指南讨论了卒中的早期评估和一般性治疗,以及缺血性卒中特殊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以及脑复苏的最优化措施。 结论 由于很多建议基于有限的资料,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仍亟需进一步研究。

    综述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白莹,张宁,王春雪
    2013, 8(05):  407-411. 
    摘要 ( )   PDF (18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是一种常见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卒中后并发症,其发生与疾病本身包括卒中部位、神经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相关。PSSD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需要结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及量表评估作出诊断,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多采用药物及非药物综合治疗的方法。本文就PSSD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为PSSD的诊疗提供参考。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转化研究
    邹楠,王硕
    2013, 8(05):  412-416. 
    摘要 ( )   PDF (18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既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育、形成,也对出生后的成体血管起到新生、修复、重建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理念的提出与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EPCs及其生物学特性引入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本文就近几年血管EPCs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转化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教学园地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血管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张亚清1,程晓刚2
    2013, 8(05):  417-418. 
    PDF (14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