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8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3-07-20
    主编手记
    财富
    王拥军
    2013, 8(07):  503-506. 
    PDF (44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烟雾病:十年回顾与展望
    段炼
    2013, 8(07):  507-510. 
    PDF (20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单侧烟雾病的临床特征
    李德生,咸鹏,杨伟中,刘鹏,宗睿,暴向阳,张正善,段炼
    2013, 8(07):  511-516. 
    摘要 ( )   PDF (26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单侧烟雾病患者,对患者的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结果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78例患者中男52例,女26例,成人52例,儿童26例,其中2例患儿合并家族性烟雾病。首发症状中24例患者表现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8例,头痛17例,9例表现为脑出血(8例为成人),其他表现共10例。46例患者为右侧病变,32例患者为左侧病变。73例患者接受手术,69例患者接受随访。术后6例出现TIA,2例出现新发脑梗死,9例脑出血患者未再发生脑出血。32例患者接受血管造影复查,29例显示颅内外已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2例患者术后对侧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按复查血管病变是否存在对侧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其中进展比例在本组为6.3%(2/32)。在进展组儿童及伴有家族史所占比例均为100%,与非进展组这两项比较P值分别为0.043和0.00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具有家族史的儿童患者可能是对侧进展的预测因素;手术后能建立明确的侧支循环,改善临床症状。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烟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
    韩聪,王莉,段炼,杨伟中,任斌,黄敏,李斌,咸鹏,赵峰
    2013, 8(07):  517-521. 
    摘要 ( )   PDF (23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Ⅰ)合并烟雾综合征(moyamoya syndrome,MM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 方法 连续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NFⅠ-MMS患者,对其首发症状、首发年龄,血管病变的铃木分期等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随访期内症状进展情况等进行分析。 结果 共收集4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3,症状首发年龄3例在18岁以下,1例为23岁。首发症状中,2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例表现为头痛,1例表现为脑梗死。4例患者的6侧病变铃木分期分别为,1期2侧,2期1侧,4期2侧,6期1侧。3例患者行血管重建手术,1例未行手术治疗,随访时间最短为10个月,最长为72个月,随访期内3例手术患者症状改善明显。 结论 NFⅠ-MMS大多好发于儿童时期,首发症状以脑缺血症状为主,血管病变程度可表现为铃木分期的各个阶段,血管重建手术可能对改善临床症状有帮助,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低皮质微血管密度成人烟雾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吴绘1,段炼2
    2013, 8(07):  522. 
    摘要 ( )   PDF (21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低皮质微血管密度的成人烟雾病患者行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与联合血管重建术(combined bypass surgery,CBS)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6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行CBS治疗的50侧例低皮质微血管密度的成人烟雾病患者(CBS组),以2002年11月~2008年11月间行EDAS治疗的37侧例低皮质微血管密度患者作为对照组(EDAS组)。CBS组所有患者均行单侧或双侧EDAS及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分支吻合术联合手术治疗,术中根据皮质血管照片分析皮质微血管密度,根据皮质微血管密度等级确定手术方案。术前、术后6个月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评估脑血流状况和手术血管重建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间在临床表现类型、术前分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EDAS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颞浅动脉的平均流速(STA Vm)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42.18±12.68)cm/s vs (28.34±7.28)cm/s,P=0.041];STA的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62±0.62) vs (2.42±0.87),P=0.043]。CBS组术后6个月STA Vm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53.67±11.48)cm/s vs (26.83±8.46)cm/s,P=0.032];STA PI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24±0.58) vs (2.61±0.91),P=0.039]。术后6个月,CBS组的STA Vm较EDAS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53.67±11.48)cm/s vs (42.18±12.68)cm/s,P=0.042],CBS组的STA PI较EDAS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24±0.58) vs (1.62±0.62),P=0.047]。EDAS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血管重建评估≥Ⅱ级占37.8%,CBS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血管重建评估≥Ⅱ级占48.0%,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3)。 结论 EDAS与CBS均能改善低皮质微血管密度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情况,均可发生手术血管重建,但CBS效果优于EDAS术,有助于患者术后脑血流的改善。

    儿童出血型烟雾病的损伤模式
    刘鹏,暴向阳,韩聪,李德生,咸鹏,杨伟中,宗睿,张正善,段炼
    2013, 8(07):  527. 
    摘要 ( )   PDF (30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出血型烟雾病的损伤模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2002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6例出血型烟雾病患儿,根据出血部位发生丘脑出血2例,非丘脑性脑实质出血(基底节和脑叶)3例,脑室出血21例。按照改良的Morioka分级对所有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的出血侧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d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hA-PComA)进行分级,并分析出血病灶分布模式与出血侧AChA-PComA分级及脉络膜后动脉分级的关系。 结果 所有患儿均发生1次出血。4例患儿合并动脉瘤,其中1例为大脑前动脉瘤,1例为脉络膜前动脉瘤,2例为脉络膜后动脉瘤;所对应出血类型均为脑室出血。AChA-PComA正常或轻度扩张阶段,非丘脑性脑实质出血比例最大(2/3,66.7%),脉络膜后动脉均未显影;AChA-PComA极度扩张和延长阶段,脑室出血所占比例最大(16/17,94.1%)(P<0.05),脉络膜后动脉均未显影;AChA-PComA未显影阶段,脑室出血比例仍最大(4/6,66.7%),其次为丘脑出血(2/6,33.3%),脉络膜后动脉均表现为极度扩张和延长(P<0.05)。 结论 儿童出血型烟雾病中出血类型主要为脑室出血;脑室出血患者相对其他出血类型AChA-PComA极度扩张和延长所占比例高;当颈内动脉在后交通动脉闭塞时即AChA-PComA未显影阶段,脉络膜后动脉均表现为扩张和延长。

    1980-2011年中国社区55岁及以上人群中血管性痴呆流行病学的Meta分析
    曲艳吉1,卓琳1,王华丽2,詹思延1
    2013, 8(07):  533. 
    摘要 ( )   PDF (26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1980-2011年中国55岁以上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 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 Bibliographic Databases,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1980-2011年正式发表的有关中国VD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提取VD流行病学原始数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合并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62篇文献。中国社区55岁以上人群中VD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合并值分别为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0.9%]、0.27(95%CI 0.20~0.34)/100人·年和14.6(95%CI 6.7~22.4)/100人·年。1980-2011年间VD的患病率缓慢上升,中间略有波动。VD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1.3% vs 0.9%)。VD的患病率、发病率都随年龄增大而升高(60~64岁至80岁以上年龄人群VD患病率从0.2%升至2.4%、发病率从0.14/100人·年升至0.57/100人·年)、男性略高于女性(0.8% vs 0.7%、0.29/100人·年 vs 0.19/100人·年)、文盲高于小学和初中以上者(分别为1.5%、0.8%、0.6%;0.26/100人·年、0.23/100人·年、0.15/100人·年)。 结论 1980年至今,VD患病率缓慢上升,有明显的南北和城乡差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可能影响V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侯晶晶,李尧,吴继星,何晋涛,唐华,白维,刘阳,张娟
    2013, 8(07):  544. 
    摘要 ( )   PDF (26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北京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2例,根据有无CMB将患者分为有CMB组(83例)和无CMB组(219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302例患者中,合并有CMB者83例(27.5%),其中年龄(t=3.67,P<0.001)、高血压(χ2=4.76,P=0.03)、卒中史(χ2=5.46,P=0.02)、纤维蛋白原(t=2.33,P=0.02)、腔隙性脑梗死数目(Z=-5.04,P<0.001)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Z=-7.88,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比值比(odds ratio,OR)1.4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66~1.602;P=0.037]、腔隙性脑梗死数目(OR 1.636,95%CI 1.200~2.231;P=0.002)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OR 1.700,95%CI 1.502~1.98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MB的发生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相关。

    症状性双侧椎动脉闭塞侧支代偿与预后分析
    王黔1,蔡继福2,韩金涛3,张玉涛1,康宏1,代成波4,马宁5
    2013, 8(07):  551. 
    摘要 ( )   PDF (26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症状性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侧支代偿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06年9月~201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收住的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共1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侧支代偿分级及预后情况,分析侧支代偿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发生比例高(6/10),病情重,预后差(mRS≥3,5/10)。闭塞病变多位于椎动脉V1段起始处(13/20),其次是V4段(6/20),V3段(1/20)。侧支代偿不充分组入院时及随访结束时脑梗死所占比例较侧支代偿充分组均较高(2/4 vs 4/6;2/4 vs 5/6),差异无显著性(P=0.43,P=0.30)。侧支代偿不充分组较代偿充分组入院病情重(mRS≥3者分别为1/4 vs 4/6;NIHSS评分≥4者分别为0/4 vs 1/6;P=0.24,P=0.60),预后差(mRS≥3者分别为1/4 vs 4/6),差异无显著性(P=0.24)。 结论 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高,病情重,预后差。侧支代偿程度可能影响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

    编者按
    专题综述:烟雾病
    段炼
    2013, 8(07):  557. 
    PDF (14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出血型烟雾病的研究进展
    万明,段炼
    2013, 8(07):  558. 
    摘要 ( )   PDF (18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烟雾病是一种以颈内动脉末端狭窄、闭塞并伴有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征的脑血管病,出血型烟雾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出血型烟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及预测出血的指标、治疗和疗效评价等做一综述。

    病例讨论
    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分析
    袁海成,李玲,房雷,许波
    2013, 8(07):  562. 
    PDF (16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
    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组
    2013, 8(07):  565. 
    摘要 ( )   PDF (25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卒中已成为中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尽管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但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复发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危险因素的全面管理对减少复发和残疾至关重要。血脂异常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的临床实践,本刊组织我国部分神经科专家,在参考旧版《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基础上[1],全面复习他汀相关最新文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制定更新版《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并附以研究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表1[2]),以期指导神经科医师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物,科学地防治缺血性卒中/TIA。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疗指南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制定的指南(第三部分)
    鲍欢,胡晖,王选,徐霞红,张靖,张玥,李刚,黄东雅,王少石
    2013, 8(07):  576. 
    摘要 ( )   PDF (15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本文作者全面回顾了成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现有证据及各类评估和诊疗建议。本文的目标读者为院前急救人员、内科医师、专职医疗人员和医院内参与卒中发病后最初48 h诊疗的有关人员。这一指南将取代此前的2007版和更新后的2009版指南。 方法 编写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指定,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共识编写的整个过程严格遵守美国心脏协会的利益冲突政策。小组成员被分配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主题,重点回顾了前版指南发表之后的卒中文献,并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证据分级方案起草建议。 结果 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和卒中相关死亡率。本指南既提倡卒中医疗系统的整体概念,又体现卒中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的识别到急救医疗服务启动、转运、分诊,包括了整个在急诊室和卒中单元的最初几个小时内的救治过程。本指南讨论了卒中的早期评估和一般性治疗,以及缺血性卒中特殊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以及脑复苏的最优化措施。 结论 由于很多建议基于有限的资料,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仍亟需进一步研究。

    综述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治疗进展
    犹登霞,陈阳美
    2013, 8(07):  580. 
    摘要 ( )   PDF (19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基底动脉闭塞病情重,致死率和致残率高,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较高,且时间窗较静脉溶栓治疗宽,但目前的研究并未证实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优于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是结合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治疗新模式,但其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本文将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相关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治疗等做一综述,以促进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的认识。

    骨髓增殖性肿瘤与缺血性卒中
    白贝贝,陈烨
    2013, 8(07):  585. 
    摘要 ( )   PDF (19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骨髓增殖性肿瘤常出现血管并发症,最常累及脑血管,以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骨髓增殖性肿瘤作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之一,其诊断与治疗不同于其他病因所致卒中。白细胞增多、JAK2V617F基因突变等相继被发现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本文对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教学园地
    浅谈在血管神经病学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医学生学习动机
    潘华,张宁,张在强,王春雪
    2013, 8(07):  590. 
    PDF (15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日本卒中研修教育思考实验诊断学在卒中教育和科研中的作用
    刘东斌1,张亚南2,康熙雄2
    2013, 8(07):  592. 
    PDF (18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