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9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14-08-20
    主编手记
    浅显的道理
    王拥军
    2014, 9(08):  625-626. 
    PDF (2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脑的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
    李继梅,张英
    2014, 9(08):  627-631. 
    PDF (15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Willis环侧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代偿及灌注
    张佳玥,徐忠宝,李继梅
    2014, 9(08):  632-637. 
    摘要 ( )   PDF (35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 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技术研究Willis环侧支建立情况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 代偿及灌注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3 年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31例,根据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有无高信号将患者分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并进一步根据缺血症状或梗死部位分为前、后循环TIA组及前、后循环CI组。 其中前循环TIA组59例,后循环TIA组66例,前循环CI组57例,后循环CI组49例,收集所有患者的CTA和 CTP资料,记录患者的Willis环代偿情况,并将其分为Ⅰ型(对称型)、Ⅱ型(前部不完整)、Ⅲ型(后部 不完整)、Ⅳ型(混合不完整)。分析Willis环不同分型及完整性与上述4组之间的关系。 结果 所有患者按Willis环形态分4型(Ⅰ型占7.8%、Ⅱ型占4.3%、Ⅲ型占38.5%、Ⅳ型占49.4%)。TIA 组与CI组相比,Ⅰ型、Ⅲ型Willis环多(4组中Ⅰ型和Ⅲ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1.86%,7.58%,2.83%,2.83% 及49.15%,46.96%,16.03%,11.32%)。前交通动脉显示率在TIA组中更高(χ2=10.832,P =0.001), 灌注异常者中以Ⅳ型所占比例最高(60.33%),Ⅰ、Ⅱ、Ⅲ型所占比例低于灌注正常组(χ2=12.356, P =0.006)。 结论 不同Willis环结构的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以Ⅲ型、Ⅳ型最为多见。在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 前交通的开放可能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Willis环不完整的患者出现灌注异常的情况更多见。

    脑血流有效灌注压的无创检测及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梁兵1,2,袁芳1,3,梁云云4,傅贤1,解龙昌1,殷建瑞1,高庆春1
    2014, 9(08):  638-644. 
    摘要 ( )   PDF (27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脑血流有效灌注压(eff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e)的无创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CPPe与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 的41例发病1周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大脑中动 脉无创血压、有创血压及血流速度,根据上述检测结果计算CPPe,比较TCD、DSA评价CPPe的有效性。 同时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研究(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标准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比较各组间的血管狭窄危险因素、 CPPe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CPPe 和NIHSS评分与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创和无创CPPe比较,结果发现有创CPPe的中位数为56.6 mmHg,无 创CPPe的中位数为57.8 mmHg,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 狭窄组3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创CPPe的中位数分别为60.6 mmHg、42.5 mmHg和1.6 mmHg;无创CPPe 的中位数分别为62.2 mmHg、42.7 mmHg和0.27 mmHg;NIHSS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4、3和8;比较CPPe、 NIHSS评分在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H值分别为26.906、26.906及11.233(P<0.01)。相关分析显示急 性脑梗死患者CPPe与DSA显示的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2和-0.814,差异有显 著性(P<0.01);而NIHSS评分与DSA显示的血管狭窄程度无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2,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 通过TCD无创检测并计算CPPe的新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CPPe,而且CPPe与急性脑梗死患 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这使得CPPe可能可以为脑血管病患者无创脑血流检测、指导个体 化血压调控提供可靠证据。

    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研究
    李晓青1,马宁2,莫大鹏2,高峰2,孙瑄2,徐晓彤2,刘恋2,宋立刚2,赵性泉3,缪中荣2
    2014, 9(08):  645-653. 
    摘要 ( )   PDF (47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住的因颅内外动脉狭窄拟行支 架治疗且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患者26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结果、并发症及预 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26例患者共发现≥70%的狭窄或闭塞病变54处,动脉瘤30枚(非同流域16枚,狭窄后7枚,狭窄 处3枚,狭窄前4枚)。26例患者中21例实施了狭窄病变的支架置入术,共干预25个狭窄/闭塞病变,技 术成功率100%。选择个体化的动脉瘤干预措施:16例患者的17枚动脉瘤(非同流域、直径<5 mm、 夹层)建议随访观察;2例患者的2枚动脉瘤(直径>5 mm、形状不规则)择期行栓塞术;5例患者的 6枚动脉瘤(狭窄后、狭窄处、多发性、直径>5 mm、后交通段)同期行栓塞术或支架覆盖;3例患者 的5枚动脉瘤(狭窄后、分叶状、多发性、直径>5 mm)建议介入治疗但因家属拒绝手术等原因选择随 访观察。术后发生脑室出血1例。临床随访10~21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仅发现无症状性支架内 再狭窄1例。 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时根据动脉瘤与狭窄病变的位置关系,动脉瘤大小、 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分析后给予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在合并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郑华光1,王伊龙1,陈启东1,曲辉1,胡建科1,苑晓春2,陆菁菁1,鞠奕1,宁彬3,何文3,
    2014, 9(08):  654-662. 
    摘要 ( )   PDF (30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描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造成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PE)的临 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验证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RoPE)评分。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性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 坛医院神经科收治的隐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79例,其 中经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确诊合并PFO的患者44例,其中37例为PFO所致PE,7例仅合并 PFO无栓塞症状。由另一名神经科医师盲法评价颅脑磁共振成像,确定其影像学的特点,收集两组 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相关辅助检查(如cTCD、TEE、颈部血管超声及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 计算并比较两组RoPE评分情况。PFO所致PE患者根据PFO大小分为3组,依据右向左分流量(rightto- left shunt,RLS)大小分为3组。比较不同PFO大小和不同RLS患者之间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评 估不同PFO大小和不同RLS之间的关联性及RoPE评分与PFO的大小和RLS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两组的RoPE评分分别为5(4.5,7.0)和6(4.0,8.0),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颈内 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高度提示非PFO相关缺血性卒中(P<0.01)。小PFO组(<2 mm)和中/大PFO组 (≥2 mm)相比较,两组的RoPE评分分别为(5.5±1.9 vs 6.3±2.0,P>0.05),后者更容易累及后循 环。不同RLS患者之间相比较,3组的RoPE评分分别为(5.4±1.7,6.5±2.7,5.8±2.0,P>0.05)。PFO 大小和RLS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 =0.031,P>0.05)。 结论 PFO和脑梗死的关系可以分为:无相关性(即PFO合并存在)或有相关性(即PE),PE的影像学 特点和PFO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RoPE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区分PFO的大小和RLS的严重程度。

    1729例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结果分析
    张振汉1,程淑艳1,汪燕铭1,李宁1,2,刘涛1
    2014, 9(08):  663-668. 
    摘要 ( )   PDF (23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社区40岁以上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为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 据。 方法 研究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采用知情自愿的原则,从辖区内抽取4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用问卷筛 选出1729例卒中高危人群,对所有高危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 动脉内膜中层及斑块形态)。 结果 问卷筛查出高危人群1729例,其中男性453例(26.2%),女性1276例(73.8%),平均年龄 为(58.8±9.6)岁。颈动脉超声显示异常的833例(48.2%),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单纯增厚、颈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分别为98例和735例,分别占总高危人群的5.7%和42.5%,分别占超声异常高危人群的 25.1%和88.2%。按照年龄分层,40~50岁、50~60岁、60~70岁和70岁及以上组左侧颈动脉内膜中层 增厚(χ2=15.5,P =0.001)和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χ2=26.7,P<0.001)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 不同年龄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率差异也具有显著性(χ2=48.6,P<0.001)。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超声异常发生率较高,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均 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

    编者按
    侧支循环
    李继梅
    2014, 9(08):  669-669. 
    PDF (13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加强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
    李凤娟,张芹,李继梅,张拥波
    2014, 9(08):  670-674. 
    摘要 ( )   PDF (18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PC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占全部卒中及TIA的1/5,其临床表现按血管分布可呈现不同的症状,以头晕最常 见。50%以上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在几天或几周前会出现TIA症状,这些先兆症状可辅助早期识别 PCS。PCS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尤其是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可通过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 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等辅助检查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另外,对侧支循环建立充分的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其神经功能 缺损程度较轻,且预后更好。

    病例讨论
    延髓梗死合并同侧上肢远端急性缺血1例
    温宏峰,李继来,王培福
    2014, 9(08):  675-678. 
    PDF (30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第一部分)
    鲍欢,杨玉梅,郝俊杰,陆静,王选,徐嗣漪,黄东雅,王少石
    2014, 9(08):  679-687. 
    摘要 ( )   PDF (2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 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 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 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综述
    未成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管反应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王雪云,李展秀,吕敬雷,翟文杰,赵洪芹
    2014, 9(08):  686-691. 
    摘要 ( )   PDF (25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成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通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记忆 力、注意力等方面,脑血管反应性也可能会降低。正确认识未成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脑血管 反应性的改变,有利于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本文主要阐述未成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管反应 性改变的研究进展,对研究未成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陈乐,孙晓江
    2014, 9(08):  692-697. 
    摘要 ( )   PDF (19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微出血是一种脑小血管病变,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文在归纳总结现有 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年龄、高血压、胆固醇水平、基因等危险因素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的最新 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脑微出血在神经血管疾病及药物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脑微出血 的认识。

    脑血管畸形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术中监测及辅助技术新进展
    林佳1,金虎1,夏鹰1,聂柳1,王涛2,王硕3
    2014, 9(08):  698-702. 
    摘要 ( )   PDF (18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管畸形在显微神经外科治疗过程中依靠术中监测技术准确定位病变并最大化保护 神经结构及功能。本文对脑血管畸形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术中监测及相关辅助技术在病变定位和功 能保护方面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脑小血管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肖云月,徐艳
    2014, 9(08):  703-707. 
    摘要 ( )   PDF (19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由于不同原因的脑小血管或微小血管发 生病理改变后导致的疾病,是临床上引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 重要病因。充分认识CSVD的发生、发展,将为预防VCI提供可能。本文从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教学园地
    神经病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会
    朴月善,卢德宏
    2014, 9(08):  708-709. 
    PDF (14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临床教学体会
    李俊杰,邸飞
    2014, 9(08):  710-711. 
    PDF (14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