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20
    主编手记
    渐变
    王拥军
    2014, 9(10):  807-810. 
    PDF (39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脑静脉血栓形成:病因、诊断及治疗
    彭斌
    2014, 9(10):  811-813. 
    PDF (17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及影像分析
    周雁,倪俊,朱以诚,周立新,姚明,关鸿志,彭斌,崔丽英
    2014, 9(10):  814-818. 
    摘要 ( )   PDF (25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确诊 的12例D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12例DCVT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4.5(19.75,33.5)岁。临床表现:头痛11例[11/12 (92%)];不同程度意识障碍5例[5/12(42%)],其中1例为昏迷;抽搐发作5例[5/12(42%)];其 他局灶体征(单侧肢体无力)2例[2/12(17%)]。影像表现:累及直窦和大脑大静脉最多见,分别为 11例[11/12(92%)]及8例[8/12(67%)],累及大脑内静脉3例[3/12(25%)],基底静脉1例[1/12 (8%)],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受累。8例患者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其中丘脑病灶4例[4/8(50%)],基 底节区病灶2例[2/8(25%)],额或顶叶病灶3例[3/8(38%)],其中病灶内合并出血者2例[2/8 (25%)]。治疗预后:12例患者中除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未能接受抗凝治疗外,其余11例均给予抗 凝治疗,最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影像学病灶明显好转或消失。 结论 意识障碍及双侧丘脑病变是DCVT的常见临床及影像表现,需注意识别;大脑大静脉及直窦为 常见受累深静脉(窦),且常并存其他静脉窦受累;DCVT虽急性期症状凶险,如及早诊断及治疗,预后 可相对较好。

    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疗策略
    牛婧雯,倪俊,姚明,周立新,戴毅,范思远,朱以诚,彭斌,崔丽英
    2014, 9(10):  819-823. 
    摘要 ( )   PDF (33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总结诊疗策 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1993-2013年连续收治的孕产妇合并危重颅内静脉窦血 栓形成患者12例,平均年龄(26±5)岁(19~34岁)。12例患者均在急性/亚急性期行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9例行磁共振静脉 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可能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策略。 结果 发病时期:孕早期7例,孕晚期1例,产后2周内4例,人工流产后1例;合并疾病包括:蛋白S缺乏 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全身感染1例,贫血1例;临床特征:均为急性 或亚急性起病。头痛12例,痫性发作5例,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5例(包括肢体无力、病理征、麻 木、共济失调、周围性面瘫等),视力下降1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4例。12例患者中9例存在脑实质异 常,其中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7例,脑出血1例,脑组织明显肿胀1例。受累静脉窦:横窦、乙状窦9例, 上矢状窦8例,直窦、下矢状窦2例,颈静脉2例。治疗:6例妊娠期发病患者均及时终止妊娠,1例因家 属不同意终止妊娠,病情加重,自动放弃回家。10例积极尽早给予肝素化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均病情 好转出院。 结论 孕产妇出现急性/亚急性头痛、抽搐及其他局灶体征时,需警惕危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 能;影像学提示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出血性梗死为主),可作为及时诊断的重要 线索;病情危重时及时选择终止妊娠去除病因可能与良好预后相关,同时需尽早开始抗凝治疗。

    消栓肠溶胶囊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远
    隔脑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凋亡蛋白表
    达的影响
    王雅丽1,张宁2,刘菁2,吴曦2,王蕾1,赵晖1
    2014, 9(10):  824-830. 
    摘要 ( )   PDF (38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消栓肠溶胶囊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远隔脑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凋亡蛋白半胱氨酸 天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aspartate protease 3,Caspase-3)及其底物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表达的影响。 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消栓肠溶胶 囊(420 mg/kg、140 mg/kg、47 mg/kg)组、阳性对照药脑心通胶囊(600 mg/kg)组,每组15只,连 续灌胃给药15 d,每天给药1次。分别在术后3 d、7 d、12 d、15 d检测前肢抓握力量;术后15 d采用免 疫荧光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 Caspase-3、PARP的表达。 结果 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第3天、第7天、第12天、第15天前肢抓握力量均较同时间段假手术组大 鼠减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大脑中动脉栓塞第15天,大鼠远隔脑区海马GFAP、PARP表达增 强,Caspase-3阳性细胞增多,差异均较假手术组明显(P<0.05)。消栓肠溶胶囊420 mg/kg治疗后,大 脑中动脉栓塞第7天大鼠前肢抓握力量增加;消栓肠溶胶囊140 mg/kg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第12 天前肢抓握力量增强;大脑中动脉栓塞第15天,消栓肠溶胶囊420 mg/kg、140 mg/kg、47 mg/kg组 和脑心通胶囊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均提高,差异均较模型组显著(P<0.05)。和模型组相比,消栓 肠溶胶囊(420 mg/kg、140 mg/kg、47mg/kg)组大鼠海马GFAP、PARP阳性表达强度降低(P<0.01), Caspase-3阳性细胞数减少,差异均较模型组明显(P<0.05或P<0.01)。脑心通胶囊也可明显下调大 鼠海马GFAP、PARP表达,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结论 消栓肠溶胶囊可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异常活化,抑制Caspase-3、PARP凋亡信号分子激活, 保护缺血远隔脑区。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24 h内选择性双联
    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观察
    王欢,李玮,刘承春,吴娅,易旭,张志宏,李小树,张猛
    2014, 9(10):  831-836. 
    摘要 ( )   PDF (26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后1 h内选择性早期使用口服抗血 小板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通过多模影像和溶栓后出血风险(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HAT)评分连续入选了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出血性转化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风险较低(HAT评分≤2分或者HAT评分3~5分但多模影像提示侧支循 环良好)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住院病例(n =112)。根据患者或家属是否同意早期使用口服抗血小 板药物(阿司匹林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治疗分为溶栓后1 h内的早期使用治疗组(n =66)和溶 栓24 h后的标准治疗组(n =46);观察溶栓后1 d内的再闭塞发生率、3 d内颅内及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 率、溶栓7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 分和死亡率。 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高胆固醇血症病史、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心脏瓣膜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收缩压、舒张压、血糖、 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到溶栓时间、HAT评分、责任血管的构成比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早期使用治疗组的HT发生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7.6% vs 6.5%,P =1.000);两 组的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和死亡数均为0;早期使用治疗组再闭塞 发生率有低于标准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4.5% vs 15.2%,P =0.107);早期使用治疗组溶 栓7 d后NIHSS评分也有低于标准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也无显著性(NIHSS=6 vs NIHSS=7,P =0.143)。 结论 通过多模影像和HAT评分选择HT风险较低的rt-PA静脉溶栓患者在溶栓后1 h内使用口服抗血 小板药物治疗并不增加溶栓后出血风险。

    专题综述
    脑静脉血栓的影像诊断
    周立新,倪俊,朱以诚,姚明,彭斌,崔丽英
    2014, 9(10):  837-845. 
    摘要 ( )   PDF (47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一类累及脑静脉及静脉窦的少见卒 中,临床诊断困难,延误诊断易导致不良预后。神经影像是早期诊断CVT的关键。颅脑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是 临床最常用、最敏感的影像诊断技术。颅脑MRI的T1、T2、T2 *序列可发现CVT导致的继发脑实质损害 (间接征象)或静脉部位的血栓信号(直接征象),再进一步通过MRV显示的静脉血栓信号(直接征 象)证实诊断,若仍不能做出诊断,可考虑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以明确诊断。CVT的影像诊断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陷阱或误区,掌握一定的脑静脉解剖及变异的知识 对快速准确做出CVT的诊断非常重要。

    病例讨论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致发作性视野
    缺损1例
    刘欣,米东华,曲辉,马锐华,刘丽萍,董可辉
    2014, 9(10):  846-849. 
    PDF (19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第三部分)
    胡晖,顾晓波,熊昕丽,高伟明,朱雯霞,安荷娣,余飞,黄东雅,王少石
    2014, 9(10):  850-859. 
    摘要 ( )   PDF (18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 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 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 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综述
    D-二聚体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陈丹莉,吐尔逊·沙比尔,张祥
    2014, 9(10):  860-863. 
    摘要 ( )   PDF (19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既可反映凝血 酶的活性,又可反映纤溶酶的活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D-二聚体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普遍 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因此D-二聚体异常升高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 但D-二聚体正常能否除外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仍存在争议。本文就D-二聚体和颅内静脉窦血栓 形成的关系,D-二聚体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以期指导临床。

    腺苷脱氨酶2与血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进展
    鞠俊,邹丽萍
    2014, 9(10):  864-868. 
    摘要 ( )   PDF (19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炎性病变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复杂。新近研究发现,部分血管炎性病变可能与猫眼综 合征染色体候选基因1(cat eye syndrome chromosome region,candidate 1,CECR1)突变导致CECR1基因 编码的腺苷脱氨酶2(adenosine deaminase 2,ADA2)功能缺陷相关。多项研究在结节性多动脉炎和不 能明确诊断的血管炎性疾病患者中发现了相同的突变位点,并证实了存在ADA2蛋白功能缺陷。作为 腺嘌呤核苷代谢过程中的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亚型之一的ADA2不论在早期胚胎发 育,还是在特异性免疫系统中都发挥了作用,但目前对于ADA2的功能研究较少。推测ADA2缺陷可能 通过增加腺苷水平和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从而导致血管炎症的发生,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总之, ADA2缺陷可能揭示了ADA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为血管炎性疾病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策略,现对其与血 管炎的相关性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从遗传学角度探讨血管炎的病因。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卒中后血管再生
    中的作用
    谢宸宸1,罗勇2
    2014, 9(10):  869-873. 
    摘要 ( )   PDF (20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卒中后的血管重建通过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的增殖、迁移、 分化形成新生血管过程,无需依赖原有的血管系统,是目前血管再生治疗的新策略。EPC可促进脑 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和修复,促进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可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现就近年来EPC及其在缺血性卒中后血管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进展
    黄维,毕齐
    2014, 9(10):  874-879. 
    摘要 ( )   PDF (20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但其诊 断、治疗中仍存在许多争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在TIA诊断中是否必要;TIA患者是否应住院治疗;TIA后的抗血小板治疗应 单用阿司匹林还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心源性TIA后何时开始抗凝治疗最合适;TIA的二级预防 对减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如何做好二级预防,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几种较为特殊的TIA发病 率较低,如何尽快明确诊断,这些问题值得临床医师重视。本文对上述有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 合国内外指南,对这些问题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帮助大家更科学地了解TIA的诊断及治疗。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从假说到发病机制
    俞越1,徐子奇2,罗本燕2
    2014, 9(10):  880-884. 
    摘要 ( )   PDF (20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椎动脉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是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与之存在区域性关联。椎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 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发病机 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科学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教学园地
    在血管神经病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
    创新能力浅谈
    李娜,王春雪,赵性泉
    2014, 9(10):  885-886. 
    PDF (17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元化教学法提高脑血管病学临床实习
    教学效果
    李志梅,张在强,张星虎,赵性泉
    2014, 9(10):  887-888. 
    PDF (16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研究型医学生培养,促进中国医学
    跨越发展
    ——《循证医学》教学所引发的思考
    冀瑞俊,王拥军
    2014, 9(10):  888-889. 
    PDF (21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