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杂志 ›› 2016, Vol. 11 ›› Issue (08): 642-648.
蔄红好,毕玉华,于永鹏,王胜武,赵振铭,乔晓红,鞠卫萍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孤立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脑缺血耐受(brain ischemic tolerance,BIT)机制的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证实的167例单侧新发孤立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 料,并排除大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卒中发生后1周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情况将167例患者分为END阳性及END阴性两组,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与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关的因素。 结果 167例患者中42例发生END,125例未发生EN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累及内囊后肢侧脑室 旁放射冠后部是预测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而发病年龄、脑梗死 病史、糖尿病史、入院收缩压及脑白质病变与END有相关性,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分别 以有无合并糖尿病、不同病灶位置进行分层并层间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合并糖尿 病、病灶部位的不同不影响年龄、卒中史、脑白质与END阳性的关系,END与既往脑梗死病史、脑白质 病变、发病年龄存在相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单侧孤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END与病灶是否累及内囊后肢侧脑室体旁后部密切相关, 同时也与是否合并脑白质病变、既往脑梗死病史、糖尿病史、年龄等因素相关。年龄≥65岁、收缩压 高、卒中史、脑白质病变是END阳性的保护因素。缺血不耐受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