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OA政策
期刊指南
学习资源
联系我们
English
杂志信息
月刊 2006年创刊
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主 编:王拥军
2025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2025-03-2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天坛医院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SVN(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中国卒中学会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点击下载高清封面
主编推荐
指南与共识
病例分享
天坛会
好书推荐
编辑部公告
编读往来
项目合作
广告合作
编辑“李鬼”招数详解
《中国卒中杂志》2024年度工作汇报
科技部发布:《科研单位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示范文本》来了
宝典在手,投稿无忧丨《学术论文期刊投稿诚信风险防范指南》
《中国卒中杂志》官方网站恢复运营通知
《中国卒中杂志》创刊20年征文通知
投稿系统操作手册(作者版)Vs.02(2024-01)
论文的立足之本——资料与方法
“引言”怎么写?
“小”题目,“大”文章——论文题名知多少
投稿流程
医学论文图片的选择与处理:图片格式
会议报道丨冬至阳归,医道共融 ——“九方杯”融汇中西卒中全程管理病例演讲比赛(南区晋级赛)圆满落幕
会议报道 | 第一届“九方杯”融汇中西卒中全程管理病例演讲比赛晋级赛(西区)再续佳篇
会议报道 | 第一届“九方杯”融汇中西卒中全程管理病例演讲比赛 晋级赛(东区)华章再续
会议报道 | 第一届“九方杯”融汇中西卒中全程管理病例演讲比赛 晋级赛(北区)圆满举办!
第一届“九方杯”融汇中西卒中全程管理病例演讲比赛病例征集通知
ASCVD风险管控新策略征文通知
广告合作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5, 20(3): 0.
PDF
(19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5, 20(3): 1.
PDF
(10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我国社区卒中防治:医防融合视角下的卒中防治现状、挑战与策略分析
樊燕琴, 曹黎明, 任力杰
2025, 20(3): 261-26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1
摘要
(
)
PDF
(20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为应对该挑战,近年来以医防融合为核心的社区卒中防治模式逐渐受到重视,该模式强调并推动了我国卒中诊疗从“以治疗为主”向“防治结合并重”转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现有防治体系在专业培训、资源利用、信息化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仍有不足。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社区卒中防治的现状,从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物质资源和政策与管理方面凝练出关键问题与优化策略建议,为推进医防融合模式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专题论坛
社区卒中防治
任力杰
2025, 20(3): 269-269.
PDF
(1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防融合背景下卒中高危人群防治策略优化与体系建设
刘昭, 陈敏霞, 申斗, 池枫, YU Monica, 刘跃华, 杨燕绥
2025, 20(3): 270-27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2
摘要
(
)
PDF
(22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作为一种高发性疾病,其显著特点包括较高的发病率、严重的致残后果、较高的死亡风险及沉重的经济压力。卒中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亟需实施医防融合下的防治管理工作,以应对疾病挑战,减轻患者和社会负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年来卒中防治策略及体系建设情况,立足医防融合理念和政策发展,厘清了当下卒中防治工作中协调联动不足、筹资激励错位、信息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了重构组织管理关系、优化筹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信息共享等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我国非专科医师对卒中的认识现状、挑战及对策
夏润禹, 曹黎明, 任力杰
2025, 20(3): 277-28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3
摘要
(
)
PDF
(18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卒中防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医师是卒中防治中关键的一线工作者,其中非专科医师在卒中的院前急救、基层预防和长期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专科医师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卒中患者的早期识别、规范转诊及预防效果,进而对整体救治质量和预后产生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非专科医师对卒中的认识现状尚不明确,卒中规范诊疗面临严峻挑战,这不仅影响政府及医疗管理部门的决策,还关系到卒中防治工程的方针制定。本文综述了我国非专科医师对卒中的认识现状、挑战及对策,旨在为后续实践及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急救医疗服务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黄旭明, 曹黎明, 雷尤珍, 任力杰
2025, 20(3): 283-29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4
摘要
(
)
PDF
(18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急救不仅是重要的医学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及时利用到院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对改善卒中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尽管我国EMS可及性较以往有所提高,但EMS使用率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公众对EMS的认知及使用方面存在不足。影响患者采用EMS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患者的经济状况、对EMS的认知、EMS的可及性及效率等。未来应努力提高公众对卒中发病后利用EMS送医重要性及优势的认识,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以促进EMS的有效利用。本综述旨在探讨中国急性卒中患者使用EMS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医疗政策提供依据。
社区卒中防治地图的构建与展望
甘清月, 曹黎明, 池枫, 任力杰
2025, 20(3): 291-29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5
摘要
(
)
PDF
(19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作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既往以院内救治为主的医疗模式虽不断完善,但卒中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为此,我国正积极推进卒中防治策略转型,构建预防干预与临床救治并重的综合防控体系。通过强化全民健康教育网络、优化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枢纽的高危人群筛查管理机制、创新社区卒中防治地图体系,形成未发病时、疾病早期和中后期三级预防闭环管理。这一体系已成为降低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路径。本文重点论述社区卒中防治地图体系的系统化构建策略,并深入剖析其现实意义、实施难点与对策,为提升社区卒中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基于社区的卒中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常丹凤, 申斗, 曹欣, 马可菲, 杨燕绥, 张玉哲, 池枫, 刘跃华, 高月霞
2025, 20(3): 298-3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6
摘要
(
)
PDF
(19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提出卒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理念,致力于将卒中防治工作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健康管理”模式。本文立足于社区在卒中防治中的独特优势,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基层社区卒中防治的服务实践、实施模式及干预策略,旨在为构建卒中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基于社区的卒中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可通过整合资源和技术,在动员社区参与、营造健康环境、早期预防与筛查、急性期快速响应、康复期整合型管理、动态随访以及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创新性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卒中预防筛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刘超, 池枫, 覃立芬, 李艳蕾, 任力杰
2025, 20(3): 305-31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7
摘要
(
)
PDF
(23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卒中预防筛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小组讨论和文献研究,并结合深圳市神经系统疾病医防融合项目组专家意见,初步拟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卒中预防筛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邀请参与过中国卒中急救地图或卒中预防地图建设的专家作为函询对象,根据函询结果计算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和协调程度,经过两轮函询及小组讨论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结果 共邀请参与过中国卒中急救地图或卒中预防地图建设的专家22位,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专家积极程度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95和0.790,专家问卷重要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3(χ2=240.752,P<0.001)和0.338(χ2=349.240,P<0.001)。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由9个一级指标和47个二级指标构成。
结论
本研究基于卒中防治实践和德尔菲法构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卒中预防筛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指标体系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效果和指标权重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论著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王艳新, 易晓平, 李曼, 袁媛
2025, 20(3): 313-31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8
摘要
(
)
PDF
(23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SAH患者。入院后,采用统一化标准方案收集患者人口学、疾病情况、手术治疗等临床信息。根据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CAM-ICU)的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及非谵妄组,对比两组间资料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的AUC并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 共纳入SAH患者252例,42例(16.7%)发生了谵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 4.005,95%CI 1.538~10.432,P<0.001)、冠心病史(OR 6.758,95%CI 2.048~22.301,P<0.001)、机械通气(OR 7.816,95%CI 2.305~26.500,P<0.001)、使用镇痛药物(OR 2.832,95%CI 1.093~7.334,P=0.032)、使用镇静药物(OR 21.896,95%CI 8.397~57.092,P<0.001)、低蛋白血症(OR 3.047,95%CI 1.121~8.282,P=0.029)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Logit(P)=-4.553+1.388×饮酒史+1.911×冠心病史+2.056×机械通气+1.041×使用镇痛药物+3.086×使用镇静药物+1.114×低蛋白血症。该模型AUC值为0.890(95%CI 0.829~0.951,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χ2=3.579,P=0.733;最大约登指数为0.695,对应的敏感度为0.762,特异度为0.933,预测准确率为89.7%。
结论
饮酒史、冠心病史、机械通气、使用镇痛药物、使用镇静药物以及低蛋白血症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紧急全身麻醉转换的预测量表构建
李传游, 盛蕾, 郭雪艳, 刘元月
2025, 20(3): 320-3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09
摘要
(
)
PDF
(21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机械取栓术中紧急全身麻醉转换的预测量表。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依据麻醉方式分为局部麻醉/监测麻醉管理组和紧急全身麻醉转换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机械取栓术中紧急全身麻醉转换的危险因素,并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各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建立预测量表。
结果 共纳入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864例,其中局部麻醉/监测麻醉管理组803例(92.9%),紧急全身麻醉转换组61例(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15分(OR 1.53,95%CI 1.27~1.78)、ASPECTS<6分(OR 1.40,95%CI 1.21~1.70)、失语(OR 1.62,95%CI 1.30~1.91)及椎基底动脉闭塞(OR 2.21,95%CI 1.82~2.96)与机械取栓术中紧急全身麻醉转换独立相关。基于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紧急全身麻醉转换预测量表[NIHSS评分≥15分(1分)、ASPECTS<6分(1分)、失语(1分)和椎基底动脉闭塞(2分)]。该量表预测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术中紧急全身麻醉转换的最佳截断值为3分。当量表评分≥3分时,AUC为0.853,预测紧急全身麻醉转换的敏感度为0.892,特异度为0.813,阴性预测值为0.982。
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紧急全身麻醉转换预测量表对AIS患者机械取栓术中紧急全身麻醉转换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血清IL-6、CysC、T
3
水平和影像学总负荷评分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于世林, 郝春波
2025, 20(3): 328-3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10
摘要
(
)
PDF
(20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IL-6、胱抑素C(cystatin C,CysC)、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水平以及影像学总负荷评分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月就诊的CSVD患者,根据住院期间MoCA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数据。分析血清IL-6、CysC、T3水平以及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对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CSVD患者142例,其中认知障碍组61例(43.0%),认知功能正常组81例(57.0%)。与认知功能正常组相比,认知障碍组IL-6、Hcy、CysC水平较高,T3水平较低,影像学总负荷中度和重度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6水平升高(OR 1.070,95%CI 1.039~1.103,P<0.001)、CysC水平升高(OR 2.117,95%CI 1.027~5.500,P=0.004)、T3水平降低(OR 2.314,95%CI 1.361~3.935,P=0.003)以及影像学总负荷中度(OR 1.017,95%CI 1.002~1.032,P=0.029)和重度(OR 9.032,95%CI 6.076~18.012,P<0.001)是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相关因素。血清IL-6、CysC、T3水平和重度影像学总负荷预测认知障碍的AUC分别为0.888、0.812、0.918、0.889,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010 pg/mL、0.982 ng/L、1.302 nmol/L和3.6分。
结论
血清IL-6和CysC水平升高、T3水平降低以及中、重度影像学总负荷与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有相关性,可作为识别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依据。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钟丽玲, 徐棣豪,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2025, 20(3): 333-34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11
摘要
(
)
PDF
(28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 vs. 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伴海马损伤的血管危险因素及神经心理因素特征分析
王为森, 杜冰滢, 李丙翰, 张馨元, 彭雯佳, 毕晓莹
2025, 20(3): 341-34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12
摘要
(
)
PDF
(25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伴海马损伤患者的临床、血管危险因素及神经心理因素特征。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4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TGA患者,统计TGA伴海马损伤的部位及发病至完成头颅MRI的时间。根据是否伴有海马损伤将TGA患者分为TGA伴海马损伤组和TGA不伴海马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血管危险因素、小血管标志物、大血管狭窄程度、神经心理量表评估结果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72例患者,平均年龄(63.7±11.7)岁,男性27例(37.5%),伴有海马损伤者21例(29.2%)。TGA伴海马损伤主要累及海马体部(57.1%),患者发病后3~<5 d完成头颅MRI的海马损伤检出率较高(42.9%)。与TGA不伴海马损伤组相比,TGA伴海马损伤组高血压(76.2% vs. 49.0%,P=0.034)、发病1周内完成头颅MRI(95.2% vs. 66.7%,P=0.025)、中重度白质高信号(38.1% vs. 11.8%,P=0.025)以及脑室旁白质高信号3分(33.3% vs. 9.8%,P=0.037)的比例均显著较高,而HAMA评分(3.0分 vs. 7.0分,P=0.008)和焦虑状态比例(4.8% vs. 29.4%,P=0.048)显著更低。
结论
海马损伤是部分TGA患者的特征性影像学标志物,可能与高血压和小血管损伤有关。不伴海马损伤的TGA则可能与神经心理因素有关。
综述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研究进展
陈云娜, 霍发荣, 赵龙, 谭亚芳, 张晓燕
2025, 20(3): 349-35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13
摘要
(
)
PDF
(21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的压力,其变化能反映颅内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成人平卧位的颅内压持续维持在15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即为颅内高压。目前,颅内压的监测方法以有创的脑室外引流和实质内探针为“金标准”,然而该方法存在感染风险高、易导致脑损伤和出血等缺陷,且成本高昂。鉴于此,探寻一种安全、精确的无创颅内压监测手段显得尤为关键。本文综述无创颅内压监测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多种技术方法的优势与缺陷,脑成像技术、TCD、脑电图、近红外光谱以及基于眼和耳的监测方法等在颅内压评估中均发挥着一定作用,特别是视神经鞘直径已成为识别颅内高压风险患者的有效指标,而TCD则展现出代替传统有创监测手段的潜力。
海外速递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基于TCD和默读刺激的评估
陈松伟, 陈虹秀, 段建钢, 崔柳平, 刘然, 邢英琦
2025, 20(3): 357-36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14
摘要
(
)
PDF
(25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可能会损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本研究探讨CVST对MCA的dCA和默读期间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的dCA及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在2021年1月—2022年8月,共纳入60例CVST患者(CVST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使用TCD检测无创连续逐波血压、脑血流速度以及MCA和默读期间PCA的其他相关指标数据。根据MRI分期将CVST分为慢性期和非慢性期;根据CVST在MRI上的分布情况将CVST患者分为大范围组和小范围组。受试者根据语音提示睁、闭眼进行NVC评估,通过默读中国旅游材料实现睁眼视觉刺激。睁眼默读时,视觉刺激信号可以选择性地激活枕叶的布罗德曼区17、18和19,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并扩张PCA。通过传递函数分析确定dCA参数。
结果 在默读期间PCA的dCA中,CVST组的超低频相位差低于对照组[52.91(29.56~75.12)°vs. 66.43(48.68~79.55)°,P=0.047]。在NVC中,CVST组的脑血管电导指数(index of the cerebrovascular conductance,CVCi)差值(∆CVCi)[0.09(0.08~0.12)cm·s-1·mmHg-1 vs. 0.12(0.09~0.15)cm·s-1·mmHg-1,P=0.017](1 mmHg=0.133 kPa)和视觉诱发血流反应(visually evoked flow response,VEFR)[25.36(18.28~32.43)% vs. 30.73(23.67~38.18)%,P=0.019]低于对照组。慢性期CVST患者与非慢性期CVST患者PCA的超低频相位差、∆CVCi和VE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CVST的分布范围方面,大范围组的VEFR低于小范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结论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CVST患者默读时PCA的dCA和NVC受损。此外,NVC反应性与CVST累及范围相关,累及范围较大的患者对视觉刺激的NVC反应性低于累及范围较小的患者。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完全再通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刘然, 王平平, 陈虹秀, 李娜, 周福波, 赵文博, 马青峰, 邢英琦
2025, 20(3): 365-3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15
摘要
(
)
PDF
(21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完全再通后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dC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2年3—9月因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导致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VT。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dCA检查的无神经系统疾病人群,根据年龄、性别进行1∶1匹配。通过传递函数分析获取EVT术后12 h和术后5 d dCA的超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及低频的相位差、增益、一致性以及两次检查VLF相位差的差值(Δ相位差)等参数。EVT后3个月采用mRS评估临床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接受EVT的AIS患者43例及健康对照者43名,AIS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7例,预后不良组16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12 h的患侧VLF相位差明显受损[(39.31±24.11)°vs.(65.26±19.87)°]。预后良好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明显好转[(54.95±21.78)°vs.(38.74±22.33)°,P=0.004],但预后不良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未见恢复[(24.54±16.35)°vs.(40.27±27.60)°,P=0.0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EVT的AIS患者患侧相位差与临床预后不良明显相关(校正后OR 0.911,95%CI 0.854~0.972,P=0.005)。Δ相位差(相位差5 d-相位差12 h)是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OR 1.061,95%CI 1.016~1.109,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5 d VLF相位差为35°是预测AIS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最佳界值(AUC 0.878,95%CI 0.756~1.000,P<0.001)。
结论
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dCA功能受损。第5天相位差、Δ相位差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dCA可能为接受EVT的AIS患者提供一种预测临床预后的新手段。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与院内结局:基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的分析
李秋菊, 尹金风, 王春娟, 杨昕, 任添华, 李子孝, 谷鸿秋, 姜勇
2025, 20(3): 373-37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16
摘要
(
)
PDF
(22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2015年8月—2022年12月入组的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判定依据患者病史中的自我报告。院内结局包括入院2 d内行走、卒中复发、院内死亡、院内并发症(肺栓塞、肺炎等)及出院回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与院内结局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纳入109 366例脑出血患者,男性68 386例(62.5%),年龄63.0(53.0~72.0)岁,入院时NIHSS评分为6.0(2.0~13.0)分,住院天数为15.0(10.0~21.0)d。总计293例(0.3%)存在卒中前痴呆病史。与无卒中前痴呆患者相比,卒中前痴呆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受教育程度更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卒中前痴呆可能与更高的院内并发症(OR 2.35,95%CI 1.46~3.83),特别是肺炎(OR 2.52,95%CI 1.57~4.08)事件相关,但两组患者在卒中复发(OR 1.45,95%CI 0.63~2.88)、院内死亡(OR 1.43,95%CI 0.80~2.50)、出院回家(OR 0.83,95%CI 0.46~1.60)等结局上无显著差异。
结论
本研究中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为0.3%,卒中前痴呆可能增加脑出血患者院内并发症尤其是肺炎的风险。
教学园地
人工智能在提升神经科住院医师脑血管病诊治能力中的应用与挑战
张淋源, 沈翔, 吕海燕, 王国栋, 吴云成
2025, 20(3): 380-38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3.017
摘要
(
)
PDF
(15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发展为神经科住院医师培训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脑血管病是神经科学中应用AI最早、最成熟的领域之一,将AI有机融入传统的神经科住院医师培训中,有助于夯实神经科基本功、优化神经影像分析、辅助疾病个体化诊疗,从而加速青年医师的成长,对我国脑血管病的防治体系建设大有裨益。然而,AI的应用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医师对AI过度依赖、“AI幻觉”、AI技术的局限和伦理问题等。本文系统总结了AI在住院医师脑血管病培训中的综合应用和价值,探讨潜在风险与挑战,并提出优化AI应用的策略,以期为未来AI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