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5, 20(7):  0. 
    PDF (18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卒中院前急救与血压管理的挑战与突破:从现状到未来
    陈晨, 刘飞凤, 熊昕丽, 汤跃宇, 李刚
    2025, 20(7):  797-8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01
    摘要 ( )   PDF (16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作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其急救效果高度依赖于超早期干预。然而,当前卒中的院前急救仍以识别和转运为主,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血压管理是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卒中的院前急救中,血压管理因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的病理机制存在差异而面临严峻挑战:缺血性卒中需维持脑灌注压以保护缺血半暗带,而出血性卒中需快速降压以抑制血肿扩大。最新研究证据提示,在缺乏卒中分型诊断时,院前强化降压[收缩压目标130~140 mmHg(1 mmHg=0.133 kPa)]未能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且对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影响呈现相反效果,这凸显了院前卒中分型诊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尚缺乏低成本、便于推广的院前卒中分型诊断措施。本文就卒中院前血压管理和院前卒中分型诊断的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专题论坛
    卒中院前急救及血压管理
    李刚
    2025, 20(7):  802-802. 
    PDF (15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卒中院前急救现状及研究进展
    姜华, 张春芳, 陈晨, 刘飞凤, 李刚
    2025, 20(7):  803-80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02
    摘要 ( )   PDF (17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救治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院前急救作为卒中救治的首要环节,对患者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卒中院前急救现状,包括公众卒中知识教育、院前急救系统建设,以及卒中院前院内一体化衔接。其中,重点探讨了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如移动卒中单元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技术的创新及救护车院前降压治疗等。最后,在卒中院前急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院前急救水平提升策略,以期为完善卒中院前急救体系提供参考。
    急性卒中院前诊断识别研究进展
    王荣, 何松, 岗瑞娟, 王琪, 唐宇杰, 刘飞凤, 杨杰, 李刚, 林亚鹏
    2025, 20(7):  809-8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03
    摘要 ( )   PDF (21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作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和首要致残因素,其救治效果高度依赖早期识别与及时治疗干预。目前,院前卒中预测工具主要包括传统量表、机器学习模型及生物标志物三大类,这些诊断工具各具特点但均存在明显局限性。传统量表(如FAST、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因其操作简便成为基层筛查的主要手段,但对后循环卒中识别不足,而针对大血管闭塞的专项量表(如洛杉矶运动量表、动脉闭塞快速评价量表)虽特异性较高,但仍面临假阳性率偏高的问题。机器学习模型(如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在卒中分型及大血管闭塞预测中展现出优越性能,但受限于数据维度不足和临床转化障碍。生物标志物(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钙结合蛋白B)在区分卒中亚型方面具有显著潜力,但因检测技术复杂和标准化不足难以在院前应用。未来需通过优化量表设计、整合多模态数据、开发便携检测技术及加强院前院内衔接来进一步提高院前卒中预测的准确性,为指导早期院前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支持。
    脑出血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
    杨若彤, 陈晨, 刘飞凤, 李刚
    2025, 20(7):  819-8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04
    摘要 ( )   PDF (21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致死率高、疾病负担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超急性期血压升高与血肿扩大及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现有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6 h内以130~140 mmHg(1 mmHg=0.133 kPa)为目标进行强化降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降压干预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尤其在救护车上2 h内启动强化降压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然而,针对超高收缩压(≥220 mmHg)、超大体积血肿等特殊患者降压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不同降压药物的比较和优选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如何推广脑出血院前管理的救治模式,以及院前脑出血的早期识别仍是临床难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移动卒中单元的应用可显著缩短从派遣救护车到首次脑影像扫描的时间,为超急性期管理提供了新方向。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大体积血肿、超高基线收缩压等特殊患者的血压管理、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以及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体系的完善,以进一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预后。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杨志进, 谭荃丹, 毛凤凯, 李朝晖, 陈晨, 李刚, 杨杰, 林亚鹏
    2025, 20(7):  829-8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05
    摘要 ( )   PDF (22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0%以上,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早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大量观察性研究提示血压升高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核心挑战在于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背景下血压波动对缺血半暗带的双重影响,合理的血压管理策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在AIS超早期血压管理领域,在降压时机的抉择、目标血压值的个体化设定,以及不同降压策略对脑灌注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广泛争议。鉴于此,本文对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
    论著
    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医院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李静, 程实, 郭军平, 胡爱香, 于鑫玮, 韩玮, 张越巍, 冀瑞俊
    2025, 20(7):  840-8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06
    摘要 ( )   PDF (23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按7∶3的比例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来建立模型,测试集用来评估模型性能。在训练集中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绘制校准曲线以及ROC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预测能力的准确性、区分度和临床实用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201例老年急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8.9±6.9)岁,男性占68.92%(1517/2201)。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12.22%(269/2201),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为9.72%(214/2201),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2.50%(55/220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率为0.50%(11/2201)。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0.31%、15.88%、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5~15分和16~42分、入院时mRS评分≥3分、白蛋白<35 g/L、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手术治疗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均显示P>0.05(训练集χ2=9.294,P=0.318;测试集χ2=10.173,P=0.253),说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一致性较好。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47(95%CI 0.819~0.876)、0.838(95%CI 0.786~0.890),表明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区分度。DCA显示预测模型临床实用性较高。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老年急性卒中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基于临床特征、SPECT/CT脑灌注显像参数和颈动脉超声斑块特征的多因素模型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评估
    王梦蝶, 韩硕, 刘志翔, 谢海
    2025, 20(7):  851-86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07
    摘要 ( )   PDF (24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一个整合临床特征、SPECT/CT脑灌注显像参数和颈动脉超声斑块特征的多因素预测模型,用于评估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风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完成以下评估:采用SPECT/CT脑灌注显像评估全脑平均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斑块面积及回声特征,使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在随访1年后评估认知功能变化。以1年随访期间MoCA评分下降2分或以上为认知功能下降,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下降组和非认知功能下降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识别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应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35例(43.75%)在1年随访期间出现认知功能下降。高血压病史比例(62.9% vs. 35.6%,P=0.016)、全脑平均rCBF(0.82±0.09 vs. 0.93±0.08,P<0.001)、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8.2±2.1)% vs.(5.9±1.8)%,P<0.001]、斑块面积[(24.3±7.6)mm2 vs.(17.8±6.5)mm2,P<0.001]和低回声斑块比例(62.9% vs. 24.4%,P=0.012)在认知功能下降组与非认知功能下降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病史(OR 2.68,95%CI 1.07~6.71,P=0.035)、rCBF<0.85(OR 2.79,95%CI 1.08~7.21,P=0.034)、AI>7%(OR 3.00,95%CI 1.15~7.82,P=0.025)、斑块面积≥20 mm2(OR 2.86,95%CI 1.09~7.52,P=0.033)和存在低回声斑块(OR 2.95,95%CI 1.17~7.44,P=0.022)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5个因素构建的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预测模型,其ROC曲线的AUC为0.836(95%CI 0.752~0.920,P<0.001),敏感度为0.725,特异度为0.850。危险因素组合分析显示,四因素模型(有高血压病史、rCBF<0.85、AI>7%和斑块面积≥20 mm2)与五因素模型(有高血压病史、rCBF<0.85、AI>7%、斑块面积≥20 mm2、存在低回声斑块)的预测效能相近(AUC分别为0.821和0.836)。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多因素预测模型,整合了临床特征、SPECT/CT脑灌注显像参数和颈动脉超声斑块特征,可有效预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风险,为临床风险评估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3D-FSE-XETA-T1WI平扫序列在评估MCA狭窄中的诊断价值:VWI多序列与DSA的对照研究
    尹雪梅, 赵晓慧, 李文菲, 吴磊, 刘兰祥, 张俊
    2025, 20(7):  861-86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08
    摘要 ( )   PDF (44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imaging,VWI)多序列与DSA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的差异,明确最优序列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1日—2023年8月31日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VWI及DSA检查且证实MCA-M1段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VWI 5种序列[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扩展回波链采集技术(3D fast spin echo with an extended echo train acquisition,3D-FSE-XETA)-T1WI平扫和增强、2D-T2WI、2D-T1WI平扫和增强]与DSA测量MCA-M1段管腔狭窄率之间的一致性,通过绘制ROC曲线比较5种序列诊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效能。
    结果 共纳入7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16±10.68)岁,男性43例(61.4%)。VWI 5种序列与DSA测量MCA-M1段狭窄率总的一致性较高[ICC 0.96(0.94~0.97),P<0.001];其中3D-FSE-XETA-T1WI平扫序列的一致性最好[ICC 0.88(0.81~0.93),P<0.001],诊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效能优于2D序列[AUC 0.78(0.67~0.87),P<0.05],与3D增强序列相当(P=0.143)。
    结论 VWI 3D-FSE-XETA-T1WI平扫序列在评估MCA-M1段狭窄率方面优于其他序列,可作为临床术前辅助DSA评估狭窄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
    吴侑煊, 王博, 侯璇, 梁发, 韩如泉
    2025, 20(7):  870-87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09
    摘要 ( )   PDF (24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是早期SGB对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effect of early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BLOCK-CVS)研究的事后分析,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1年7月—2023年5月纳入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术前接受早期SGB治疗的前循环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检测了aSAH患者在接受SGB前、SGB后15 min、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brain oxygen saturation,rSO2),以及SGB前、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观察SGB对脑灌注的瞬时影响。记录了术后1~3 d大脑中动脉CBFV及SGB前、SGB后3~5 d CTP参数(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的变化情况,观察SGB对脑灌注的长时改善效果。记录患者住院期间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评估SGB改善预后的潜在作用。
    结果 研究共纳入早期接受SGB治疗的aSAH患者20例。SGB后15 min,阻滞侧rSO2较同侧基线水平显著改善[(72±6)% vs.(65±5)%,P=0.001],rSO2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相较于同侧基线水平,手术结束即刻rSO2最高[(78±8)% vs.(65±5)%,P<0.001]。然而,对照侧rSO2较基线水平变化不明显。SGB后30 min,阻滞侧CBFV较基线水平降低[(107±27)cm/s vs.(117±33)cm/s,P=0.265],对照侧CBFV无明显变化[(108±37)cm/s vs.(107±34)cm/s,P=0.968]。术后,对照侧CBFV增长速度快于阻滞侧。手术结束即刻,对照侧CBFV与同侧基线水平的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阻滞侧在术后第3天才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CTP检查发现7例接受SGB患者术前合并脑局部区域灌注异常(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延长),SGB后3~5 d复查显示相应脑区域灌注异常的情况均得到缓解或减轻。患者住院期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0.0%和21.1%。2例患者在SGB后5 min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阻滞,未发现其他与SGB相关的不良事件。
    结论 早期对前循环aSAH患者实施SGB可改善阻滞侧rSO2,降低同侧CBFV,改善脑灌注。
    指南与共识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2025, 20(7):  878-8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10
    摘要 ( )   PDF (24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规范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合理用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家组,在纳入现有医学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临床经验,经多次讨论后制定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意见的制订综合考虑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的证据质量、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其他相关因素;共识内容包括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化学成分、药理机制、用药时机、联合用药方案、疗效优势、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多个方面。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提供规范的指导,从而优化其临床疗效并保障用药安全。
    病例讨论
    颈动脉蹼致反复卒中1例的诊疗体会及文献复习
    郭志慧, 王小洁, 汪利, 姜斌, 康晨瑶
    2025, 20(7):  899-90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11
    摘要 ( )   PDF (21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动脉蹼是一种临床相对少见的血管结构异常,作为隐源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逐渐受到临床关注。目前,国际指南尚未就该疾病的诊疗方案达成明确共识。本文报道了1例右侧颈内动脉系统卒中的患者,该患者经CTA及超声检查发现右侧颈动脉蹼,首次卒中后未行手术干预,随后出现卒中复发。本文结合诊疗过程及相关文献复习,分析颈动脉蹼致卒中的发病机制并总结诊疗体会。
    复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致后循环多发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破裂1例并文献复习
    毛宏亮, 张海林, 刘吉星, 孙守元
    2025, 20(7):  904-91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12
    摘要 ( )   PDF (36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外伤引起。以往,很多医师通过结扎颈内动脉来治疗该疾病,因此治疗常常不彻底,存在复发可能。而海绵窦瘘复发后并发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尤其是后循环多发动脉瘤。本文报道1例海绵窦瘘行颈内动脉结扎术后复发,进而引起后循环多发动脉瘤,最终破裂出血的病例,结合文献分析该患者海绵窦瘘及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及处理方法,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综述
    脑小血管病淡漠的神经网络机制
    李华, 马尚佳, 高德旺, 吕佳瑜, 于文龙, 郭霞, 吴丽娥
    2025, 20(7):  911-91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13
    摘要 ( )   PDF (16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淡漠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临床常表现为目标导向行为减少、认知活动降低及情感表达减少等。CSVD患者淡漠的出现可能与神经网络功能障碍有关,且与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旨在对CSVD患者淡漠的神经网络机制进行综述。
    茎突综合征与缺血性卒中:罕见但必须重视的病因
    石艳萍, 罗颜, 朱龙海, 时代, 曹勇军, 石际俊
    2025, 20(7):  917-92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14
    摘要 ( )   PDF (16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茎突综合征可导致骨源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病病因,由其引起的颈动脉夹层易被漏诊和误诊。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文献,综述了茎突综合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探讨了茎突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流行病学特征、引起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茎突综合征引起缺血性卒中的认识,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医管园地
    5G车载移动卒中单元医疗相关法律问题浅析
    吴喜, 李洪岩, 张新博, 郭松韬, 李智强, 杨军, 郭伟, 郭秀海, 张洪钿, 徐如祥
    2025, 20(7):  923-9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15
    摘要 ( )   PDF (16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G车载移动卒中单元已应用于临床诊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其应用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被探讨。本文依据医事法律法规并结合医疗合规管理经验,对5G车载移动卒中单元的医疗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医疗活动的依法合规开展提供参考。
    脑血管病学科带头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吕寿祝
    2025, 20(7):  929-9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7.016
    摘要 ( )   PDF (20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改良德尔菲法构建脑血管病学科带头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医疗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学科带头人的招聘甄选、绩效考核、人才培养等提供参考。
    方法 参考既往文献初步拟定学科带头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分别从脑血管病和相关专业领域学科带头人、优秀学科骨干,以及从事医疗人力资源管理和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等专业的人员中遴选咨询专家40人,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形成脑血管病学科带头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和100%,形成了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社会认可和个性特征4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430、0.169、0.350、0.051,整体权威系数为0.853>0.7。最终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脑血管病学科带头人评价指标体系,一、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82(P<0.001)、0.372(P<0.001)、0.498(P<0.001)。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脑血管病学科带头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为脑血管病学科带头人的评估提供参考。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5, 20(7):  934-934. 
    PDF (10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