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4, 19(12):  0. 
    PDF (2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4, 19(12):  1. 
    PDF (10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中国万人卒中多组学多模态数据库(STROMICS):提升卒中精准诊疗的宝贵资源
    王秀杰, 徐安定
    2024, 19(12):  1369-137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1
    摘要 ( )   PDF (18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全球卒中面临治疗药物有限且新药研发进展缓慢的困境,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基于大规模卒中队列且具有完善随访数据的多组学多模态数据库。STROMICS发布了中国缺血性卒中万人队列的全基因组高深度测序结果。该数据库整合了约1.5万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超过2700项临床表型信息,189个生物指标检测结果,以及多种影像数据、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随访记录;建立了首个中国卒中患者万人队列的多组学多模态数据平台(http://www.stromics.org.cn)。STROMICS的建立填补了此前全球卒中研究领域中国患者多组学多模态数据的空白,是促进卒中机制研究和精准诊疗的宝贵资源。
    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十年磨一剑
    郑华光, 李昊, 王拥军
    2024, 19(12):  1372-137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2
    摘要 ( )   PDF (16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年磨一剑”——2024年12月,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发布了新版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与2014年发布的上一版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相比,新指南强调关注宏观社会因素、整体评估和控制危险因素、全面预防(包括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重视特殊人群和特殊危险因素。对于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目前卒中一级预防的研究证据尚不足以证实阿司匹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结合多组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模拟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选择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终点来完善证据,指导实践。
    缺血性卒中的代谢组学应用研究及展望
    唐奕欣, 涂汝欣, 夏健
    2024, 19(12):  1376-138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3
    摘要 ( )   PDF (16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组学在缺血性卒中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方法在揭示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预测发病风险、辅助临床诊断、优化治疗策略及评估预后等方面的应用进展。研究表明:代谢组学能够揭示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中的多种代谢异常,为发掘病理机制提供线索;通过识别代谢生物标志物,能有效预测发病风险并为早期诊断提供支持;结合人工智能方法可构建早期诊断模型,有助于区分卒中亚型,明确不同类型卒中的代谢差异,提高诊断准确性;通过监测卒中后治疗与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代谢物变化,可揭示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展望未来,代谢组学有望为缺血性卒中的个性化干预和精准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专题论坛
    脑血管病代谢组学研究
    夏健
    2024, 19(12):  1382-1382. 
    PDF (1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任悦冉, 梁京儒, 郑逸锋, 尹恝
    2024, 19(12):  1383-139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4
    摘要 ( )   PDF (67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建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mild ischemic stroke,MIS)患者队列,探索肠道微生物群与MIS患者临床功能预后间的关系,寻找不良功能预后的干预靶点。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2023年3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事件后7 d内入院的急性MIS(入院NIHSS评分≤5分)患者,根据90 d随访评估结果,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及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组。入院后24 h内收集入组患者粪便样本,通过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对肠道微生物群进行检测。分析临床特点和肠道微生物相关指标对MI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并建立基于肠道微生物的MIS患者不良功能预后发生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
    结果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MIS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菌群组成上,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分析发现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 Shigella)是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优势菌属,预后良好组患者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纲(Clostridia)丰度明显富集。相关性分析发现,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丰度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校正后厚壁菌门(OR 0.587,95%CI 0.351~0.980,P=0.042)、梭菌纲(OR 0.577,95%CI 0.341~0.977,P=0.041)丰度升高是不良功能预后的保护因素,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OR 2.483,95%CI 1.370~4.500,P=0.003)丰度增加是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厚壁菌门、梭菌纲、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分别与临床指标结合建立不良功能预后预测模型,AUC分别为0.842(95%CI 0.756~0.928)、0.840(95%CI 0.752~0.928)、0.863(95%CI 0.787~0.939)。
    结论 厚壁菌门、梭菌纲及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丰度可能是MIS患者临床功能预后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脑小血管病与代谢:危险因素、治疗靶点和未来方向
    邱悦, 徐阳, 薛婧, 许杰, 王伊龙
    2024, 19(12):  1392-139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5
    摘要 ( )   PDF (17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确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代谢危险因素并进行及时、系统的管控至关重要。目前残余代谢危险因素与CSVD的相关性尚存争议,而靶向危险因素治疗CSVD的临床效果尚缺乏循证依据。本文综合分析炎症、肠道菌群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等残余代谢危险因素与CSVD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靶向代谢危险因素的潜在治疗方案,强调代谢组学在CSVD新型代谢生物标志物发现和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CSVD的早期诊断、机制探索、危险因素管控和多学科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残余代谢危险因素与青年卒中
    钱宇彤, 张书凡, 韩振翔, 吴维诚, 韩翔
    2024, 19(12):  1400-140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6
    摘要 ( )   PDF (17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年卒中一般指在18~50岁年龄段内发生的卒中,其发病率上升给我国带来了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负担。在探讨青年卒中的代谢危险因素时,除了传统的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和肥胖外,残余代谢危险因素亦不容忽视。本文重点关注了炎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这4种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对青年卒中的影响。炎症在青年卒中中的作用显著,与心源性脑栓塞这一重要病因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和凝血功能促进血栓形成,是有望预测卒中风险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其在青年卒中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高尿酸血症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和代谢综合征相关联,增加了青年卒中的风险。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肠-脑轴与青年卒中相互影响,其代谢产物如三甲胺N-氧化物和短链脂肪酸与卒中风险和预后相关。本文强调了深入研究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对青年卒中影响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按年龄分层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设计等。通过早期识别与控制这些代谢危险因素,可以为青年卒中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降低青年卒中的社会经济负担。
    氧化脂质在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
    程柳杨, 樊哲廷, 夏健
    2024, 19(12):  1409-14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7
    摘要 ( )   PDF (21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氧化脂质是由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的生物活性脂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氧化脂质可通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管稳态等多种机制影响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另外,基于代谢组学的临床研究发现氧化脂质在脑血管病不同表型或预后患者中的水平存在差异。研究氧化脂质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有助于为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论著
    心房颤动对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研究
    丁亚榕, 严鸿伊
    2024, 19(12):  1419-142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8
    摘要 ( )   PDF (20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伴或不伴心房颤动的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数据库(2015年8月—2018年3月),纳入经头颅MRI证实为多发性(≥2个梗死灶)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既往史、住院期间用药史、TOAST分型等临床资料,进行3个月和1年随访,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评分>2分)。根据患者是否有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分为心房颤动组和无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心房颤动对患者3个月和1年的结局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血管分布区梗死亚组(多发单侧前循环梗死、多发后循环梗死、多血管分布区梗死)中心房颤动与患者1年结局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纳入5711例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2.8±11.4)岁,其中女性1702例(29.8%);心房颤动组611例(10.7%),无心房颤动组5100例(89.3%)。与无心房颤动组相比,心房颤动组的年龄较高,女性、冠心病、肿瘤病史的比例较高;BMI,高血压、糖尿病、TIA的比例,以及既往吸烟和饮酒的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TOAST分型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心房颤动组中心源性栓塞和不明原因型卒中的比例高于无心房颤动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心房颤动组的HDL-C、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心房颤动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组1年不良功能结局比例高于无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OR 1.35,95%CI 1.10~1.67,P=0.005)。在多发单侧前循环梗死亚组中,心房颤动患者1年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31,95%CI 1.00~1.70,P=0.047)、脑血管源性死亡(校正HR 3.17,95%CI 1.63~6.18,P<0.001)和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39,95%CI 1.09~1.77,P=0.007)发生率均高于无心房颤动患者。
    结论 伴或不伴心房颤动的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有较大差异,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不良功能结局发生率更高,特别是在多发单侧前循环梗死亚组人群中,心房颤动是患者1年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源性死亡和不良功能结局的危险因素。
    慢性肾病与卒中的因果关系:一项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宋金云, 赵宏宇
    2024, 19(12):  1426-14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9
    摘要 ( )   PDF (24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分析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与卒中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正向研究以CKD为暴露因素,卒中为结局变量,获取CKD和卒中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筛选出与CKD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工具变量。反向研究则筛选与卒中密切相关的SNP作为工具变量,CKD作为结局变量。使用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法进行双向MR分析,探讨CKD与卒中的因果关系。通过Cochran’s Q检验评估异质性,MR-Egger回归截距项进行多效性检验以及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MR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正向研究共获得4个与CKD显著相关的SNP作为最终的工具变量,逆方差加权法结果显示CKD与卒中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OR 1.123,95%CI 1.051~1.200,P<0.001)。反向MR结果显示,卒中也会增加CKD的发生风险(OR 1.213,95%CI 1.003~1.466,P=0.046)。未发现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均P>0.05),逐个剔除SNP后,MR分析结果稳健。
    结论 CKD与卒中存在双向因果关系,CKD会增加卒中的风险,而卒中也会增加CKD的发生风险。
    神经系统健康人群的血脂参数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
    李雯博, 刘阳, 刘洁, 郭齐瑞, 张莹, 郑华光
    2024, 19(12):  1433-144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0
    摘要 ( )   PDF (20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神经系统健康人群中,血脂参数与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CP)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神经系统健康人群。受试者接受了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颈部血管超声以及实验室检测。通过标准颈动脉超声成像技术评估CP情况。CP的定义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 mm。采用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分析血脂参数与CP的相关性。此外,绘制ROC曲线,并使用AUC、95%CI和最佳截断值等指标评估血脂参数对CP的预测能力。
    结果 共纳入13 939名受试者,中位年龄42(35~52)岁,其中7501名(53.81%)为女性,2936名(21.06%)有C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的TC、TG、LDL-C、HDL-C、残余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和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与CP呈正相关;高水平的HDL-C和载脂蛋白A1与CP呈负相关。其中,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与CP的关联最强(OR 1.85,95%CI 1.59~2.16,P<0.001;趋势性P<0.001)。RCS曲线显示除HDL-C和载脂蛋白A1外,其他血脂参数均与CP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残余胆固醇在所有血脂参数中对CP的预测效果最佳,其AUC值为0.65(95%CI 0.64~0.66),最佳截断值为0.33 mmol/L。
    结论 在神经系统健康人群中,血脂参数与CP有独立相关性,其中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与CP的相关性最强。残余胆固醇在识别CP方面为最佳的血脂参数。
    血清miR-491-5p和miR-21-5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王笑寒, 潘燕, 张小林, 刘坦
    2024, 19(12):  1441-14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1
    摘要 ( )   PDF (23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中miR-491-5p、miR-21-5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2例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静脉溶栓后24 h内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转化组(66例)和非出血转化组(246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miR-491-5p、miR-21-5p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以ROC曲线分析血清miR-491-5p、miR-21-5p及二者联合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结果 出血转化组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患者比例以及随机血糖水平、NIHSS评分、血清miR-21-5p表达水平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01),血清miR-491-5p表达水平低于非出血转化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病史(OR 1.907,95%CI 1.088~3.344)、高血压病史(OR 1.928,95%CI 1.105~3.364)、心房颤动病史(OR 2.375,95%CI 1.356~4.159),随机血糖水平升高(OR 1.826,95%CI 1.062~3.138),NIHSS评分升高(OR 3.894,95%CI 1.568~9.671),血清miR-21-5p表达水平升高(OR 4.237,95%CI 1.643~10.925)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而血清miR-491-5p表达水平升高(OR 0.193,95%CI 0.108~0.347)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miR-491-5p、miR-21-5p表达水平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AUC值分别为0.784(95%CI 0.731~0.838)和0.785(95%CI 0.722~0.847),对应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1和2.26,二者联合预测的AUC值提升至0.861(95%CI 0.815~0.907)。
    结论 血清miR-491-5p表达水平低、miR-21-5p表达水平高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出血转化的预测指标,联合预测效能良好。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刘晓梅, 苟重季, 付丽
    2024, 19(12):  1448-145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2
    摘要 ( )   PDF (21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CRP/白蛋白(albumin,ALB)对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彭州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临床病例资料。采用mRS评估患者发病后30 d预后情况,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采集入院时外周血检验结果计算SII和CRP/ALB。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SII、CRP/ALB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4例AIS患者,其中预后不良者29例(21.64%)。单因素分析发现,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TC、CRP、SII、CRP/ALB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淋巴细胞计数、ALB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 19.028,95%CI 2.785~27.348,P<0.001)、TC(OR 6.979,95%CI 1.851~12.191,P=0.009)、CRP(OR 7.830,95%CI 2.559~14.252,P=0.002)、ALB(OR 0.192,95%CI 0.101~0.662,P<0.001)、SII(OR 9.244,95%CI 2.571~19.379,P<0.001)、CRP/ALB(OR 11.100,95%CI 3.570~22.451,P<0.001)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II、CRP/ALB对预后不良具有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648(95%CI 0.529~0.767,P=0.015)和0.749(95%CI 0.664~0.883,P<0.001),敏感度分别为0.448、0.931,特异度分别为0.876、0.562。
    结论 SII和CRP/ALB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SII、CRP/ALB评估,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AIS患者。
    指南与共识
    急诊卒中单元建设指南
    中国卒中学会急诊卒中单元联盟
    2024, 19(12):  1454-145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3
    摘要 ( )   PDF (21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化卒中医疗已成为高效救治卒中、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保障,其对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急诊卒中单元(emergency stroke unit,ESU)是由中国学者开创的一种创新型组织化卒中救治模式,其将急性卒中诊疗中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和治疗等传统上较为分散的关键环节整合到同一空间内,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图像判读和临床决策,大幅提升了卒中急救效率。本文明确了ESU的概念、建设标准、人员配置需求,规范了ESU的诊疗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有助于推进ESU的建设和持续质量改进。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编写组
    2024, 19(12):  1460-14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4
    摘要 ( )   PDF (23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领域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的研究结果不断扩大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的适应证人群。基于研究进展,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编写组邀请我国卒中领域的专家,对现有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证据进行广泛讨论,形成了分级推荐意见。本次指南制定对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的最新筛选标准进行了概述,并汇总了不同溶栓药物选择的现有证据,以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24要点及解读
    戴丽叶, 姚婧璠, 张润华, 杨昕, 翟屹, 刘改芬, 姜勇
    2024, 19(12):  1479-14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5
    摘要 ( )   PDF (16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4年,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卒中学会发布了2024版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该指南基于近10年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针对无卒中病史人群的卒中预防策略。本文剖析该指南的关键推荐意见,结合卒中预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旨在清晰呈现最新的卒中筛查和预防建议,为公众和医务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医疗质量研究理论概述与脑血管病实践
    闫皓宇, 王春娟, 杨昕, 翟屹, 李子孝, 谷鸿秋
    2024, 19(12):  1486-149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16
    摘要 ( )   PDF (23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疗质量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事关民生福祉。脑血管病是位列我国疾病负担第一的疾病。目前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和行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框架。本文从医疗质量的概念、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常用理论模型几方面进行介绍,并列举了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实践案例,构建了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框架,期望为脑血管病领域的医疗质量改进提供较为清晰的理论帮助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