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5, 20(4):  0. 
    PDF (20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5, 20(4):  384-384. 
    PDF (10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数字生物标志物:打开数智医疗应用的钥匙
    周宏宇, 李子孝
    2025, 20(4):  385-39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01
    摘要 ( )   PDF (18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生物标志物是借助数智技术,通过可穿戴设备等工具主动或被动采集个体的行为、生理或生化数据,再经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构建的新型指标。近年来,数字生物标志物研究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及抑郁症等领域发展迅猛,但其在脑血管病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本文对比传统与数字生物标志物的区别,介绍常用的数字设备类型,探讨数字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应用及挑战,并结合脑血管病特点分析其潜力,以期为推进脑血管病个体化医疗、药物与脑机接口技术研发提供新思路。
    专题论坛
    数字生物标志物
    李子孝, 刘涛
    2025, 20(4):  391-391. 
    PDF (18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脑影像及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
    张栗源, 刘涛, 姜勇, 李子孝, 王拥军, 杨晓萌
    2025, 20(4):  392-40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02
    摘要 ( )   PDF (38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患者脑影像及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数据源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录的缺血性卒中和TIA病例。通过系统收集的既往病史记录,住院期间的心电图检查及24 h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和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组。首先应用预训练的nnUNet深度学习框架对DWI数据进行标准化预处理及病灶自动分割。随后基于PyRadiomics开源软件包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涵盖形态学特征、一阶统计量及高阶纹理特征等8类共960项定量影像特征。特征工程阶段,首先应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分析(预设阈值|ρ|>0.8)剔除高度共线性特征,保留独立特征后,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并构建联合预测模型。模型性能通过5折交叉验证进行内部验证,采用ROC曲线的AUC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最终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框架解析特征重要性。
    结果 共纳入146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5±11.1)岁,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患者498例,窦性心律患者966例。基于15项临床特征构建的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预测模型的5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为0.71(95%CI 0.67~0.74);将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融合,构成975项多模态特征,平均AUC值为0.73(95%CI 0.70~0.76);使用LASSO方法进行特征筛选,筛选后得到31项多模态特征(包括25项影像组学特征和6项临床特征),平均AUC值为0.73(95%CI 0.70~0.77)。
    结论 基于脑影像及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能有效预测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基于IMU信号的人工智能上肢多关节运动状态识别系统构建——卒中后人工智能运动功能评估与检测系统建设前导研究
    程相鑫, 张烁, 杜松骏, 刘子阳, 周宏宇, 贾伟丽, 李子孝, 刘涛
    2025, 20(4):  401-4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03
    摘要 ( )   PDF (32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并研发一种基于低成本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信号的上肢多关节运动状态识别系统,用于快速、可靠地解码人类活动中的上肢多关节(前臂、肘关节、肩关节)运动状态,为卒中后上肢康复评估中的运动模式识别和日常运动监测提供支持。 
    方法 本研究纳入4名健康受试者,通过部署于手腕和上臂的IMU采集受试者的6维(3轴加速度+3轴角速度)运动信号,每名受试者重复10次。基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的屈肌协同运动,设计8个子任务,每个任务对应前臂(是否旋后)、肘关节(是否屈曲)、肩关节(是否上提)的三元状态标签。构建基于单任务迁移的多标签分类框架(即独立训练单关节分类器后融合输出)。在算法层面,对比了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时频域特征+随机森林)与深度学习算法(长短期记忆网络的网络端到端学习)。通过5折交叉验证评估上肢多关节运动状态识别系统的准确性,并设计消融实验分析传感器配置(如单腕 vs. 腕+臂)对解码性能的影响,以探索硬件优化空间。
    结果 研究共采集4名健康受试者的320个运动数据样本,结果提示,本研究设计的运动状态识别系统在上肢多关节状态解码中表现良好: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肘关节状态分类中的平均准确率为79.37%,而深度学习模型IBNet(Inception-BinaryNet)的准确率达到87.5%,显示出更强的模式学习能力。消融实验发现,仅使用手腕IMU时,肘关节状态分类准确率超过了双IMU配置(92.5% vs.87.5%),且在其他任务中差异不显著,这表明优化传感器部署(如减少上臂IMU)可降低系统复杂度,同时保持较高性能。
    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低成本IMU的上肢运动状态识别系统。研究发现,深度学习算法在解码复杂运动模式时优于传统机器学习,且单手腕IMU在特定任务中可替代双传感器配置,为硬件优化提供了依据。
    论著
    基于无监督学习识别吲哚布芬治疗急性中重度缺血性卒中的应答患者
    蒲善宇, 潘岳松, 王拥军
    2025, 20(4):  410-41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04
    摘要 ( )   PDF (22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无监督学习识别在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方面吲哚布芬疗效不劣于阿司匹林的应答患者。 
    方法 基于吲哚布芬对比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indobufen versus aspiri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INSURE)研究,通过使用多核学习降维和K-means聚类构建的无监督学习框架,识别吲哚布芬在治疗急性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时主要结局不劣于阿司匹林的患者(即应答患者);在识别出的患者中,评估吲哚布芬相较于阿司匹林治疗发生次要疗效结局(1年内新发卒中、3个月和1年内新发复合血管事件、3个月和1年内新发缺血性卒中、3个月和1年内功能结局不良)、安全性结局(3个月内中重度出血)和次要安全性结局(1年内中重度出血,3个月和1年内任何出血、死亡)的风险;比较应答患者和非应答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
    结果 共识别出931例吲哚布芬应答患者(HR 0.70,95%CI 0.46~1.06,P非劣效=0.004)。在应答患者中,吲哚布芬组发生次要疗效结局的风险低于阿司匹林组(1年内新发卒中:HR 0.63,P=0.013;1年内新发缺血性卒中:HR 0.68,P=0.039;1年内新发复合血管事件:HR 0.64,P=0.014);吲哚布芬组发生1年内任何出血的风险低于阿司匹林组(HR 0.41,P=0.025)。应答患者中的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应答患者。
    结论 无监督学习可以用于识别在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方面吲哚布芬疗效不劣于阿司匹林的应答患者。应答患者中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代谢性疾病的比例高于非应答患者。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开发
    蒋兰, 傅新民, 孙梦飞, 李怡萍
    2025, 20(4):  418-4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05
    摘要 ( )   PDF (22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acute ischemic stroke,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开发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4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MCAO-AIS患者的临床、影像和手术资料,以及术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在术后第90天的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共线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索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和验证。
    结果 共纳入24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91例,预后不良组15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NIHSS评分较高(OR 1.017,95%CI 1.026~1.119,P=0.002)、手术时间较长(OR 1.014,95%CI 1.004~1.023,P=0.004)、术后脑水肿(OR 11.396,95%CI 4.884~26.591,P<0.001)、术后肺炎(OR 5.609,95%CI 2.179~14.436,P<0.001)、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较高(OR 1.877,95%CI 1.214~2.903,P=0.005)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β,S100β)水平较高(OR 1.013,95%CI 1.004~1.022,P=0.003)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采用颅内支撑导管辅助取栓支架联合抽吸行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 using stent retriever combined with aspiration under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assistance,SWIM)联合血管成形术(OR 0.140,95%CI 0.045~0.429,P=0.001)是其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7个独立预测变量构建的模型AUC为0.934(95%CI 0.905~0.964),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665,此时模型的敏感度为0.844,特异度为0.890。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模型校准良好,校准图显示模型预测曲线和实际曲线贴合度较高。
    结论 基于发病时NIHS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脑水肿、术后肺炎、FIB、S100β及SWIM联合血管成形术这7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对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第90天的不良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延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倪佃丽, 陈晓兵, 张广慧, 彭庆荣
    2025, 20(4):  428-4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06
    摘要 ( )   PDF (23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4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模型组和内部验证组,并根据院前延迟情况将模型组分为未延迟(<3.5 h)组和延迟(≥3.5 h)组。模型组的数据用以建立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组的数据用以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中rms程序包构建AIS患者院前延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预测效能,采用临床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共纳入268例AIS患者,其中141例(52.61%)患者发生院前延迟。在模型组患者中,与未延迟组相比,延迟组平均年龄较高(P<0.001),在农村居住(P=0.004)、夜间发病(P=0.018)、无意识障碍(P=0.004)及未接受疾病知识宣教(P=0.001)的占比显著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82,95%CI 1.038~1.128,P<0.001)、在农村居住(OR 3.201,95%CI 1.402~7.307,P=0.006)、夜间发病(OR 6.873,95%CI 2.809~16.815,P<0.001)、无意识障碍(OR 4.599,95%CI 1.934~10.940,P=0.001)以及未接受疾病知识宣教(OR 4.134,95%CI 1.927~8.866,P<0.001)为AIS患者院前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总得分越高,院前延迟风险越高。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院前延迟在模型组中的AUC为0.822(95%CI 0.763~0.880),在内部验证组中的AUC为0.844(95%CI 0.755~0.932)。此外,两组数据均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较为一致。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临床应用价值尚可。
    结论 AIS患者院前延迟风险受年龄、居住地、发病时间、有无意识障碍及是否接受疾病知识宣教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模型预测效能良好。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中认知负荷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张欣悦, 常红, 赵洁, 李佩佩, 刘梦娆, 李苏爱
    2025, 20(4):  435-4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07
    摘要 ( )   PDF (21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中生理指标的动态监测,探究认知负荷与不同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描述性相关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22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测评。患者在双手握球状态下模仿计算机屏幕中的抓握动作,先进行左手抓握想象训练(4 s)3次,休息3 s,再进行右手抓握想象训练(4 s)3次,休息3 s,共进行42轮、252次抓握想象训练,总时长约为20 min。在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前、训练结束即刻,利用认知负荷量表测量认知负荷,训练全程监测患者生理指标,通过潜在剖面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对患者认知负荷与生理指标的关系进行探究。
    结果 共纳入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58.94±13.0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2(1~5)d,NIHSS评分3(2~5)分。潜在剖面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前的认知负荷潜在分型分为3型,具体为“认知负荷全维度低谷型”“高努力程度与零体力要求型”“高脑力要求-自我表现型”。心率、脉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结束即刻心率、结束即刻脉率、结束即刻呼吸频率、结束即刻血氧饱和度与认知负荷总分、认知负荷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运动想象训练过程中认知负荷的潜在分型分为4型,具体为“高时限要求-低受挫程度型”“高体力要求-时限要求-努力程度-受挫程度与低自我表现型”“高努力程度与低自我表现-受挫程度型”“高体力要求-努力程度-受挫程度与低自我表现型”。心率、脉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结束即刻心率、结束即刻脉率、结束即刻呼吸频率、结束即刻血氧饱和度、结束即刻收缩压、结束即刻舒张压、结束即刻平均动脉压与认知负荷总分、认知负荷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认知负荷与生命体征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运动想象训练中的类别1~4中,类别1的第1对典型相关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典型相关系数>0.999,其中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的标准化系数绝对值较大。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前、训练过程中各认知负荷潜在剖面类别分组的认知负荷与生命体征存在相关性,其中,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能更精确地反映训练中类别1患者的认知负荷。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高LDL-C的卒中死亡负担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
    张永庆, 李娜, 高伊丽, 秦佳文, 俞海萍, 赵婷婷
    2025, 20(4):  447-45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08
    摘要 ( )   PDF (32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高LDL-C的卒中死亡负担变化趋势,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因素的影响,并预测未来死亡负担变化。 
    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21年中国≥20岁人群归因于高LDL-C的卒中死亡负担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标化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算中国归因于高LDL-C的卒中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使用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预测2022—2030年中国归因于高LDL-C的卒中死亡负担。
    结果 相较于1990年,2021年中国归因于高LDL-C的卒中死亡数、死亡率均明显增长,年龄标化死亡率有所下降。2021年全人群、男性和女性死亡数分别为30.01万例、17.05万例和12.95万例,较1990年分别升高161.87%、187.04%和134.60%;2021年全人群、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分别为21.08/10万、23.42/10万和18.64/10万,较1990年分别升高116.65%、139.22%和92.56%;2021年全人群、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93/10万、20.96/10万和12.36/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估计值分别为-0.43%、-0.02%和-0.88%(均P<0.05)。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高LDL-C的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整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且男性的年龄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归因于高LDL-C的卒中死亡率总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全人群、男性、女性的RR变化范围分别为0.028~12.214、0.027~14.661和0.032~15.258;随时期推移呈上升趋势,全人群、男性、女性RR变化范围分别为0.677~1.418、0.623~1.532和0.750~1.298;总体上随着队列变化呈下降趋势,全人群、男性、女性RR变化范围分别为0.213~4.210、0.221~3.637和0.170~3.978。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0年中国归因于高LDL-C的全人群、男性和女性卒中死亡数和死亡率将持续升高,男性年龄标化死亡率将呈上升趋势,但全人群和女性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将保持稳定。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高LDL-C的卒中死亡负担呈上升趋势,且男性的死亡负担重于女性。死亡率整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时期的推移而增长,随出生队列的变化而降低。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死亡负担仍将持续加重。
    细胞外水分比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
    王岩, 郝怀宇, 陆强, 张蕾, 沈学延, 魏桂梅
    2025, 20(4):  457-46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09
    摘要 ( )   PDF (23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胞外水分比率(ratio of extracellular water to total body water,ET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4年6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根据出院结局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mRS评分<3分)组和结局不良(mRS评分≥3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ETR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TR对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并在不同性别、年龄、BMI、骨骼肌质量指数及入院NIHSS评分亚组中分析ETR对出院结局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AIS患者147例,平均年龄(68.9±12.2)岁,其中男性80例(54.4%),结局良好组107例(72.8%),结局不良组40例(2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TR升高(OR 2.09,95%CI 1.16~3.76,P=0.014)和ETR≥40.0%(OR 6.24,95%CI 1.33~29.32,P=0.020)是AI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稳健,无明显交互作用(P交互>0.05)。在年龄<71岁、BMI≥24 kg/m2以及入院NIHSS评分≥3分亚组中,ETR对出院结局不良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结论 ETR是AIS患者出院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高ETR可显著增加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
    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胡燕琴, 赵陶丽, 李申, 郭东兴, 赵志刚
    2025, 20(4):  462-46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10
    摘要 ( )   PDF (22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分析银杏叶制剂静脉注射治疗AIS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30日。使用Cochrane RevMan偏倚风险评估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对银杏叶制剂治疗AIS的预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6篇,共611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103例,试验组300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可提高AIS患者的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率(OR 1.95,95%CI 1.72~2.22,P<0.001),降低mR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0.67,95%CI -0.76~-0.58,P<0.001],提高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OR 1.23,95%CI 1.07~1.41,P=0.003),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SMD -1.36,95%CI -1.54~-1.17,P<0.001)。另外,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可以提高AIS治疗的总有效率(OR 3.68,95%CI 1.81~7.49,P<0.001),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OR 1.01,95%CI 0.85~1.20,P=0.870)。
    结论 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对AIS具有脑细胞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指南与共识
    2024年视神经鞘直径超声成像和测量国际共识解读
    田兵, 周福波, 王丽娟, 邢英琦
    2025, 20(4):  470-4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11
    摘要 ( )   PDF (27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的超声成像和测量一直是备受临床和影像医师关注的话题。2024年,来自多个国家的ONSD超声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ONSD超声成像和测量国际共识,并将其发表在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该共识中的ONSD即时超声质量标准检查表给出了ONSD超声成像、测量的标准化建议,并对后续相关研究中ONSD测量的技术细节、培训建议进行了说明。本文对该专家共识进行解读。
    综述
    基于cGAS-STING通路和突触融合蛋白17介导的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杨航, 高安邦, 倪莹, 马跃, 高名同
    2025, 20(4):  479-4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12
    摘要 ( )   PDF (16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可进一步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其预后。自噬在CIRI的病理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其不同的激活程度以及在CIRI的不同时期,可对脑组织产生保护或损伤的相反作用。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通路是先天免疫中重要的效应通路,突触融合蛋白17(syntaxin 17,STX17)是可溶性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性因子附着蛋白受体亚家族成员,两者在CIRI过程中对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cGAS-STING通路和STX17在CIRI中调控自噬的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CIRI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基于脑-肠轴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
    赵乾坤, 李宪东, 徐天策, 陈会生
    2025, 20(4):  486-49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13
    摘要 ( )   PDF (16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针灸通过干预脑-肠轴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基础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其可能涉及以下机制:其一,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抑制致病菌增殖并促进有益菌定植,同时增强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以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毒素入血;其二,通过神经内分泌调控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降低促炎因子释放,并激活迷走神经介导的抗炎通路;其三,调节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动态平衡,改善全身炎症微环境;其四,重塑免疫细胞亚群比例,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并促进神经修复。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针灸通过脑-肠轴调控缺血性卒中的靶点与潜在通路,为后续相关基础研究及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评估的研究进展
    池琦, 赵颖, 韩东倩, 张锶琪, 杜沛洁, 董琬玥, 徐安定, 杨振国, 孟珩
    2025, 20(4):  493-49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14
    摘要 ( )   PDF (16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重点是再灌注治疗,且再灌注治疗具有严格的时间依赖性。而醒后卒中患者由于发病时间不明确,其再灌注治疗决策面临挑战。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涵盖了基于昼夜节律、影像学和人工智能的评估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效能,以期为醒后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选择提供支持依据。
    脑侧支循环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赵开杰, 孙秀亭, 袁曼, 胡婉贞, 张晓燕
    2025, 20(4):  500-51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15
    摘要 ( )   PDF (21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侧支循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其通过建立血流动力学代偿通路,可有效降低缺血核心区神经元损伤的风险,特别是在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神经保护作用。精准的侧支循环评估不仅能够指导血管再通治疗的适应证选择、优化治疗时间窗的判定,还可以显著影响机械取栓治疗的成功率及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基于单一参数的侧支循环评估模式具有局限性,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构建多模态综合评估体系。本文系统综述侧支循环评估的四大方面,包括传统影像学评估方法、静脉流出动力学参数分析、生物标志物指标检测及人工智能辅助的多模态CT成像技术。这些评估手段的整合应用,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多维度的侧支循环评价手段,为实现精准化、个体化的卒中救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郭园丽, 高任轲, 杨彩侠, 范文凤, 郭丽娜, 董小方, 吕培华, 高欢欢, 马珂珂
    2025, 20(4):  511-5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4.016
    摘要 ( )   PDF (23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编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
    方法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于2023年7—8月选取河南省郑州市3个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点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度检验及结构效度分析,2023年9—10月进行再次调查,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共包括1个总评价条目和3个维度,共13个条目。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旋转后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515%;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4,折半信度为0.840,重测信度为0.87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量表总分与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71(P<0.001),与被调查者溶栓后脑出血并发症风险主观感知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402(P<0.0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