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文主体中,资料与方法一般是紧跟在引言之后的重要内容。因研究类型的不同,在描述上略有差别,如临床研究常采用“对象与方法”,动物研究、细胞实验、方法学研究等基础研究可采用“材料与方法”来描述。
资料与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详尽地描述实验设计,以便提供足够的细节可以重复实验。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可重复性,其结果是可以被检验的,不能重复的实验是无法说服别人的,其论文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科学价值。
以《中国卒中杂志》2022年第7期《空腹血糖对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1项针对非城镇居民的调查》(点击题目阅读原文)这篇文章为例,引言之后即第1部分对象与方法,其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介绍了研究的课题来源(CNSSS项目子课题)、基本方法(观察性研究)、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1.2一般资料收集:介绍具体采集哪些基线人口学信息和一般医学信息,以及采集方法和重要指标的定义
1.3认知功能评价:介绍本研究主要的结局指标(认知功能)的评价标准
1.4颈动脉超声检查:介绍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指标(颈动脉斑块)的检测方法、定义标准
1.5统计学方法:介绍了使用的统计软件、对研究不同分类数据的处理以及不同数据的比较方法对于这篇文章,通过以上的结构就较清楚地向读者介绍了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读者可以清晰地获取本研究的设计依据、标准、各项指标获取的方法和标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等研究重要的细节,足以保证“可重复性”。下面我们再展开阐述、讨论。
首先,对象可分为操作对象和非操作对象。操作对象指人、动物、产品等。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以人为研究对象时,特别是前瞻性研究中,必须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由研究机构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如以动物为研究对象时,也必须符合相关动物管理规定。非操作对象指对上述操作对象进行某种操作时需要使用的资源,如实验设备、耗材、软件等。
其次,方法中需要明确阐述对象的样本选取方法,分组方法和标准,研究整体设计(如回顾性、前瞻性、观察性、干预性,是否随机化、盲法等),研究场所,干预措施,结果判断标准等。此部分内容需重点突出实验过程。如涉及已发表过的方法,可以引用相关参考文献;如为未发表过的新方法,则需要清晰地描述重点和关键步骤和标准。(因篇幅有限,后续的写作小贴士栏目会根据不同的研究进行针对性的介绍)
最后,一般是统计处理,此部分信息应包括均值、标准差和标准误、统计方法;P值。当实验处理获得结果后,作者往往兴奋之余会忽略校验,若以简单一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话是不妥的,因为P值的多少不仅与差值的大小有关,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因此在这部分,还要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注明统计量值,如t、F值,再根据P值大小做出统计推断。关于统计学方法部分的内容,在《中国卒中杂志》2022年第1期中有相关专题和视频解读,欢迎大家回顾、分享。
资料与方法的内容因研究领域、范围、主题等不同而差别较大,不同期刊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简单归结一下,即在内容上,资料的来源、数量、操作方法及步骤要详略得当;在结构上,同一主题和不同子主题描述清晰,层次分明。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切不可投机含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