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会

    秉承学术,精于传播——TISC 2023“论文写作与学术传播”论坛报道
  • 2023年6月25日上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卒中杂志》策划的TISC 2023 “论文写作与学术传播”论坛成功召开。论坛得到了中国卒中学会及天坛会组委会的大力支持。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副社长孔荣华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科主任、《中国卒中杂志》主任王春雪共同担任主持,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教授、副会长卢德宏教授、副秘书长何士大教授、卒中与眩晕分会主任委员赵性泉教授,以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胡红亮社长、孔荣华副社长出席并参加了中国卒中学会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并见证了《脑卒中诊疗王拥军2023观点》和《神经病学研究进展:回眸2022》两本新书的发布。 

    中国卒中学会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脑卒中诊疗王拥军2023观点》由王拥军教授主编,是脑卒中诊疗王拥军教授观点2017和2019系列著作的延续,全面阐述了王拥军教授团队对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现状、前沿和发展动向的理解。《神经病学研究进展:回眸2022》由王拥军教授和赵性泉教授共同主编,联合了天坛神经病学中心的12位神经疾病诊疗不同领域核心专家们共同编写,旨在梳理国内外神经病学领域研究的进展和前沿,是指引相关领域后续研究方向的医学著作。

    这两本书作为中国卒中学会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战略合作达成后合作出版的首批著作,拉开了双方深度合作的序幕。
    新书发布仪式中主编及出版者致辞

    “论文写作与学术传播”论坛的学术讲座分为学术传播与论文写作两个版块,邀请了出版行业、神经病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们,分享了丰富、务实的学术知识和信息。

     学术传播版块中,胡红亮社长以近年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积极进行医学领域融媒体发展,开发中国医学临床百家、中国超声医学网、超声掌中宝、大医微课堂、康e复在线等医学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并迅速发展为背景,进行了《大模型与医学服务》的讲座。胡红亮社长对AI和大模型的开发历程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大模型的发展趋势、优势和目前的局限性,对大模型在医学领域的挑战,如何深度开发大模型并将其用于医生服务、患者服务、药物研发等医学领域,引领医学以及高效、精准地服务于人群健康进行了深入分析。
    胡红亮社长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孔荣华副社长则从出版者的角度,进行了《青年医师个人影响力的立体化构建》讲座。在讲座中,孔荣华副社长从提高科研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对青年医师提出了高效传播科研产出和学术的理念。孔荣华副社长建议青年医师找到适配自己科研产出的学术期刊,通过学术会议、出版图书、与专业平台合作、积极进行科普宣传等方法,在引领行业发展、提高大众的健康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孔荣华副社长

    论文写作版块的课程涵盖科研选题和科研设计,并从编辑、审稿专家和作者的不同角度阐述了论文审核的流程和重点,以及科研论文的中英文写作和投稿的经验和建议。

    好的科研产出首先要有好的选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多数临床医师和研究者来说,最迷茫的可能就是不知道如何选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自己的科研之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病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李子孝教授的讲题是《选择是成功的起点——文章选题-临床问题浅谈》。该讲座从选题在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出发,向大家介绍了科研选题的关键步骤:分类、构建、合理、重要、创新、可行和选择,对提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步骤进行了务实的介绍:从临床实践、临床指南中发现实际问题;将临床问题转化为课堂问题;最后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临床问题。
    李子孝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NCU主任刘丽萍教授则进一步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做了《神经重症研究方向的选择与设计》报告。以神经重症这一临床难题为实例,对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和争议点进行了梳理,例如:大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前是否应该进行静脉溶栓,卒中患者继发性脑水肿的分子机制、可能的靶点和药物、预测模型,多模态神经功能检测,智能化神经重症监护体系等。刘丽萍教授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后续研究的思路和可以选择的靶点方向,引导作者根据具体的临床问题设计、执行和总结适配的研究及方法。
    刘丽萍教授

    为了解决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们对文章投稿后审稿、修改流程和标准的困惑,《中国卒中杂志》特别邀请了杂志的编委、同行评议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副主任邢英琦教授进行了《对话审稿人——审稿标准大揭秘》的讲座。邢英琦教授从审稿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同行评议专家审核文章的标准、关注重点,如何判断文章的科学性、可靠性、可溯源性、可重复性,以及评估其科研价值、临床价值和推广价值,如何做出综合的审稿意见等。另外,邢英琦教授还总结了审稿中发现的作者常见错误,并提出了对应的修改建议,相信这些建议一定会对作者有所裨益。

    邢英琦教授


    《中国卒中杂志》首席编辑栾璟煜则针对国内研究者在发表中文论文时面临的目标期刊选择和投稿操作等细节的困惑进行了解答。《中文学术论文期刊选择和投稿》这一话题从编辑的角度为作者提供了可能提高文章投稿命中率的“技巧”,这些技巧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如何选择适配自己文章的目标期刊,如何真正展现务实的科研产出的亮点,从而吸引编辑和评议专家的目光,在众多投稿文章中脱颖而出。
    《中国卒中杂志》首席编辑栾璟煜

    霍晓川教授作为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ANGEL-ASPECT研究的第一作者,在《我的写作之路——从ANGEL-ASPECT研究谈临床研究写作》的讲座中,以该研究的论文为例,将投稿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课题选择、研究设计和写作经验倾囊相授。霍晓川教授建议作者在论文写作时将视角转为编辑视角,在创新、可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选题,并在研究的执行中秉承严谨、规范的学术态度。
    霍晓川教授讲座现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熊云云教授的讲题为《英文文章撰写及投稿注意事项》。熊云云教授有丰厚的英文论文写作经验,文章多次登顶神经科学领域SCI顶级杂志。在本次论坛中,她就英文论文的写作和投稿进行了“手把手”的教学,建议以国际期刊为目标的作者们按照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文件,如观察性研究报告的规范文件——STROBE声明进行写作。这些国际规范性文件对不同设计的研究的报告都提出了必要的项目和格式要求,逐个要素进行了写作规范的说明,包括文章题目、摘要、关键词、背景、研究对象、方法、结果、讨论等等;还对文章的图表,如数据列表、流程图、生存曲线、森林图等的格式和规范进行了说明。
    熊云云教授

    TISC 2023“论文写作与学术传播”论坛内容丰富,现场作者和编辑们亲切互动,深入交流,这打破了作者、读者和编辑工作者之间的隔阂和壁垒,加强了交流。本次论坛对创造优良的学术氛围,推出优秀的科研产出,促进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TISC 2023“论文写作与学术传播”论坛现场观众

    发展中国卒中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群策群力,共同为中国的脑血管病诊疗贡献力量!


    (部分图片来源于医阵营)

  • 发布日期: 2023-06-27  浏览: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