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杂志 ›› 2025, Vol. 20 ›› Issue (1): 87-94.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1.011
谢丽娜1,朱杰2,李琴英3,刘承弘3,邓盼墨3,贾杰2,3,4
XIE Li’na1, ZHU Jie2, LI Qinying3, LIU Chenghong3, DEN Panmo3, JIA Jie2,3,4
摘要: 目的 探讨卒中后恢复期患者进行心肺适能评估及中高强度有氧训练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卒中恢复期(1个月≤病程≤12个月)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并将完成心肺运动试验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3 h/d、5日/周、持续4周)。同时干预组根据心肺适能结果增加按照运动处方制订的中高强度有氧训练(每周5次,40分钟/次),对照组增加同样时长的康复指导(康复宣教、柔韧性训练等)。比较两组患者在试验前及试验4周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标[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运动功能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以及平衡功能指标[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并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峰值功率等,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从性。
结果 本试验纳入68例卒中恢复期患者,其中13例(19.12%)没有完成心肺运动试验,5例(7.35%)患者在评估过程中出现下肢痛、心肌缺血、血压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6例(8.82%)患者拒绝后续试验。最终44例(64.71%)完成心肺运动试验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其中干预组3例(13.64%)患者、对照组2例(9.09%)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下肢痛、心慌、头晕等不良反应退出训练。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本研究相关的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猝死等严重不良事件。所有患者的出勤率为86.25%(759/880),其中干预组为88.41%(389/440),对照组为84.09%(370次/440次)。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上肢/下肢)、BBS、mBI、VO2peak、峰值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治疗后,干预组的ΔFMA下肢[3.86(2.00~5.25)分 vs. 2.27(1.00~3.25)分,P=0.016]、ΔmBI[15.23(5.00~25.00)分 vs. 9.36(5.00~11.25)分,P=0.025]、ΔVO2peak[(3.78±3.49)mL/(kg·min)vs.(1.15±2.10)mL/(kg·min),P=0.004]、Δ峰值功率[(15.68±10.50)W vs.(7.05±10.20)W,P=0.008]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两组患者的FMA上肢(P<0.001)、FMA下肢(P<0.001)、BBS(P<0.001)、mBI(P<0.001)、VO2peak(P<0.001)、峰值功率(P=0.006)等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
结论 对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及有氧训练安全可行,且相比常规康复治疗,进行中高强度有氧训练在患者运动功能、心肺功能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大获益。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