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金波, 张聪.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9): 1086-1093. |
[2] |
梁佳, 康慧斌, 李葆青, 隋滨滨. 青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影像特征[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11): 1255-1261. |
[3] |
刘甜甜, 霍会永, 相世峰, 刘超, 张文超, 李军涛. 单发皮层下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豆纹动脉关系的研究[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02): 208-212. |
[4] |
刘伊桐, 黄燕琪, 李明利, 冯逢, 高山, 徐蔚海. 颈动脉几何形态——60岁及以下无高危因素人群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预测指标[J]. 中国卒中杂志, 2022, 17(09): 925-931. |
[5] |
毕京凤, 李琳琳, 刘欣瑶, 张英魁. 颈部动脉夹层磁共振成像多序列评估与信号解读[J]. 中国卒中杂志, 2022, 17(04): 402-406. |
[6] |
胡建刚, 廖文楷, 郑勇, 宋建勋, 叶华卫, 黄居科. HR-MRI血管壁成像在不同年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诊疗价值研究[J]. 中国卒中杂志, 2021, 16(11): 1150-1155. |
[7] |
李文君,刘翠翠,刘俊艳. 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的精准诊断价值[J]. 中国卒中杂志, 2021, 16(01): 39-44. |
[8] |
黎杰,贺雄军,黎凯锋,胡明,张亮,周宏星,王泽群,王一凡,刘亚杰. 颅内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和自然病程[J]. 中国卒中杂志, 2020, 15(10): 1067-1072. |
[9] |
刘翠翠,李文君,贾亚南,刘俊艳.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J]. 中国卒中杂志, 2019, 14(08): 792-796. |
[10] |
王琳,王晶,申园,龚浠平,刘艳芳.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角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关系的研究[J]. 中国卒中杂志, 2019, 14(07): 671-676. |
[11] |
刘鹏, 李佑祥, 吕明.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临床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10): 1057-1062. |
[12] |
柳洋, 韩华璐, 赵锡海, 王苇. 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10): 1103-1108. |
[13] |
李媛, 边洋, 刘建国, 戚晓昆, 王占军, 王玮, 邱峰.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年的疗效观察[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08): 773-779. |
[14] |
刘翠翠, 李文君, 刘俊艳. 不同病因分型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04): 333-338. |
[15] |
李韶雅, 王一峰, 徐曼曼, 张鑫, 周飞, 李敬伟, 徐运.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CTA和HR-MRI血管壁成像比较[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 13(04): 344-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