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会

    CSA&TISC 2025报道 | “中国卒中廿年:回响·突破·新生” 分论坛圆满落幕
  • 2006—2025年,是《中国卒中杂志》走过的二十年,是杂志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蜕变与飞跃,是从默默无闻到学科核心期刊的奋力攀登。2006—2025年,更是中国卒中研究奋进的二十年,是研究能力与成果产出的质变与腾飞,是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铿锵跨越。


    《中国卒中杂志》杂志创刊20年

    2025年7月6日上午,值此《中国卒中杂志》创刊二十年之际,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238厅,我们见证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学术盛宴—— “中国卒中廿年:回响?突破?新生” 分论坛在中国卒中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期间如期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国内卒中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以丰富的研究成果与深刻的行业洞察,全景式地回顾了中国卒中诊疗二十载的辉煌历程,深度解析了中国如何从卒中研究的跟随者蜕变为领跑者,并为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起步到辉煌——中国卒中发展20年

    王拥军教授作为《中国卒中杂志》主编,更是中国卒中研究发展的亲历者、践行者。他系统梳理了中国卒中研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艰辛征程,展现了以CHANCE研究为代表的中国卒中科研团队突破层层难关,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医者仁心的赤诚在临床实践中持续发现问题、破解难题,向世界输出愈发丰富的中国智慧解决方案与前瞻性思考,进而逐步跻身全球脑血管病研究引领者行列的辉煌历程。

    王拥军教授

    改变指南的力量——重磅中国卒中临床研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徐安定教授聚焦中国原创研究对国际卒中防治策略的改进与重塑,深入剖析了中国卒中研究者在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血压管理等六大研究领域从起步到璀璨,从复刻、跟随国外指南到发布原创性成果与指南的二十年,展现了中国智慧在全球卒中防治领域的引领地位。

    徐安定教授

    中国卒中临床研究中的溶栓药物革命

    静脉溶栓治疗是当下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董强教授,从这二十余年来中国神经科医师对“溶还是不溶”这一观念的逐步转变入手,总结了溶栓治疗的三大变革,生动地回顾了我国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治疗时间窗的突破以及联合治疗方案的创新探索等工作,建设性地提出了四大发展方向和三大挑战,为静脉溶栓研究的未来提出了关键性见解。

    董强教授

    中国卒中质量控制的20年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春娟教授则结合多年来躬耕卒中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经验,分享了我国覆盖2400余家医院的卒中质量控制网络的建设经验,并深入解读了中国如何在静脉溶栓、取栓治疗等卒中诊治关键环节中,做好质量管理与控制,保障医疗行为安全、有效,为患者的诊治与康复注入系统性动力。

    王春娟教授

    中国卒中防治20年——从治疗到预防

    在过往的二十年间,我国卒中的诊疗模式与理念已逐步实现从“重视治疗”向“防治并重”的转型,中国神经系统疾病人群防治合作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姜勇教授,从国家健康战略方针出发,系统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卒中预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解析了如何通过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持续降低卒中发病率,推动我国卒中防治工作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范式转变。


    姜勇教授

    中国卒中康复的20年

    卒中后康复是卒中患者恢复功能、建立自信、回归社会的重要步骤。尽管历经了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卒中康复技术和研究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水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科的张玉梅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卒中康复体系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以及近些年来康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应用。她深刻探讨了当前卒中康复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康复在降低卒中致残率、帮助患者重返社会方面的关键作用,并展现了对于未来卒中康复事业发展的宏伟愿景。


    张玉梅教授

    卒中介入发展20年回顾与展望

    介入技术作为脑血管开通、恢复大脑灌注的主要手段,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等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的马宁教授,以循证医学为坚实基础,回顾了卒中介入领域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与突破性进展,展示了在后循环卒中、超时间窗卒中、轻型卒中血管内治疗等重要研究问题中的中国声音和引领性观点,并对“再通≠预后良好”这一卒中治疗困境以及中国人群ICAS比例高这一特征发表了精深的观点与见解。

    马宁教授

    人工智能技术在卒中患者全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过往二十年,不仅是卒中医疗腾飞的二十年,同样是医工交叉、数智医疗逐渐兴起的二十年。讯飞医疗研究院院长贺志阳博士,以近几年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为例,展示了其在卒中患者全周期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早期风险预警、疾病精准诊断,到个性化治疗与康复方案的制定,再到长期随访服务的提供等方面,人工智能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成效。通过实际的例子,贺博士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卒中患者全周期管理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贺志阳博士

    论坛落幕与重新起航

    此次论坛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孔荣华副社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睡眠中心王春雪主任共同主持。

    孔荣华副社长、王春雪教授

    这场论坛持续近4个小时,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积极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无论是历史性成就的回顾,还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判,这些话题都引发了广泛共鸣。从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到临床实践的创新突破,从前沿技术的应用探索到防治理念的深刻转变,本次论坛不仅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更为中国卒中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分论坛现场

    随着本次论坛的圆满落幕,《中国卒中杂志》已然站在新二十年的启航点,中国卒中事业亦同步迈向崭新的发展征程。在这片领域深耕的专家学者们,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在探索之路上步履不停,为全球卒中防治事业注入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携手共绘防治工作的美好蓝图。《中国卒中杂志》也将始终坚守学术初心,深耕学术出版与传播阵地,全力支撑中国卒中研究的蓬勃生长。我们坚信,中国卒中领域的研究与诊疗事业必将迎来更为辉煌的二十年,在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征程上,书写下更加壮阔的时代篇章。

    合影


    撰稿:李昱龙

    编校:彭涵瑜

    审核:蔡蓉

  • 发布日期: 2025-07-09  浏览: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