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3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8-02-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18, 13(02):  1-4. 
    PDF (36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接 力
    王拥军
    2018, 13(02):  99-1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01
    PDF (17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加快构建区域性卒中急救网络建设
    张玉生, 徐安定
    2018, 13(02):  102-10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02
    PDF (14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院前通知对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流程及疗效的影响
    张圣, 史宗杰, 王振, 刘芳, 陈波, 张凝远, 徐天波, 耿昱
    2018, 13(02):  106-11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03
    摘要 ( )   PDF (18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 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前向本中心卒中小组进行短信告知。对院前通知 和非院前通知组的基线特点,以及两组DRT和预后进行比较。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 评分≤3分。 结果 共纳入123例接受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57例(46.3%)患者在转运到达前进行了院前 通知。在术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100例),与非院前通知组患者相比,院前通知组患者的DRT明显 较短(P<0.001)。术前静脉溶栓[优势比(odds ratio,OR)=2.774,P =0.023]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 素,院前通知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 =2.586,P =0.058)。但院前通知联合术前静脉溶栓是预 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 =7.662,P =0.006)。 结论 院前通知可以缩短DRT。在取栓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术前进行静脉溶栓能够使患者获益, 而术前静脉溶栓联合院前通知将使获益概率增加2.7倍。

    院前预通知流程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后
    张美霞, 陈智才, 张睿婷, 史飞娜, 楼敏
    2018, 13(02):  114-1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04
    摘要 ( )   PDF (19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血管内治疗的效益具有时间依赖性,120急救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通过院 前预通知卒中中心可以缩短起病到治疗的时间。本研究旨在观察EMS院前预通知流程(prehospital notification procedure,PNP)能否减少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院 内延误时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的行血管内治疗的LVO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EMS入院并提前通知 溶栓小组为PNP组,通过EMS入院但未通知溶栓小组为Non-PNP组,通过其他方式入院为Non-EMS组。 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比较PNP组、Non-PNP 组和Non-EMS组入院到再灌注时间(door to 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结局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110例患者[平均年龄(68±12)岁,女性49例,占44.5%],91例(82.7%)通过EMS入 院,其中21例(19.1%)为PNP组。与Non-PNP组相比,PNP组的DRT更短(145 min vs 180 mi n,t =-2.065, P =0.043);与Non-EMS组相比,PNP组的DRT有更短的趋势(145 min vs 194 mi n,t =2.260,P =0.055), 而Non-PNP组与Non-EMS组的D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 min vs 194 mi n,t =0.663,P =0.510)。二 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基线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后,PN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 3.653,95%可信区间(confi dence i nterval ,CI )1.085~12.301,P =0.037)。若将DRT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 模型,DRT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981,95%CI 0.968~0.994,P =0.005)。 结论 PNP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DRT,并改善预后。

    局域卒中网络建设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疗效
    廖瑜, 乔宏宇, 关敏, 杨冰, 张玉生, 黄立安, 徐安定
    2018, 13(02):  122-12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05
    摘要 ( )   PDF (19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局域卒中急救网络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建立“天河局域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网”后的数据库,将 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分为综合卒中中心院内首诊组(院内首诊组)、网络医院转诊组和非网络医院转 诊组,比较三组间发病-入院就诊时间、发病-穿刺时间、发病-首次再通时间和3个月功能预后情况。 结果 2015年10月-2017年7月共93例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院内首诊组37例,网络医院转诊组31例, 非网络医院转诊组25例。三组间发病-入院就诊时间、发病-穿刺时间、发病-首次再通时间均有显著 差异,其中非网络医院转诊组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三组3个月非残疾(改良Rankin评分≤2) 比例分别为60.00%、45.16%和28.00%,其中院内首诊组预后与网络医院转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0.244),但院内首诊组明显优于非网络医院转诊组(P =0.039)。 结论 局域卒中急救网络建设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院内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建立、优化及区域救治网络的建立
    李光建, 史树贵, 周振华, 陈林, 桂莉, 翟红, 肖力, 吴宜虹, 陈真芳, 吴敏, 刘璐, 陈康宁
    2018, 13(02):  127-13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06
    摘要 ( )   PDF (19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机械取栓时代,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建立急性卒中救治体系,让更多急性卒中患者能在时间窗 内及时到达有条件的医院,从而提高区域性急性卒中急诊救治的整体水平。 方法 从2014年开始,在院内及医院所在的区域,由单位行政部门及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协调, 制定卒中救治的相关政策、规定,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作为技术主导,开展卒中诊治 的培训及帮助各级部门、医院建立相应的卒中救治流程、规范。观察我院卒中救治的关键绩效指标 及协作单位救治水平的改善情况。 结果 ①院内急诊通道的建立:由院长亲自参与,院医疗科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督导、协调,院内 参与卒中救治的急救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及护理保障中心积 极参与,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入院-静脉溶栓(door-to-needle time,DNT)时间由绿色通道建立前的 71 mi n缩短至53 mi n,入院-动脉穿刺(door-to-puncture time,DPT)时间由104 min缩短至82 min,入院-血 运重建(door-to-revascularization time,DRT)时间由144 min缩短至117 min。②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 立:极大提高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能力,2014年本科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总病例数为7例, 2016年提高到112例,区域内初级卒中中心的卒中防治关键绩效指标明显改善。 结论 院内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及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能提高卒中救治水平及救治率,改善 区域性卒中救治水平。应进一步改进卒中救治通道及网络并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DSA评价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王正阳, 孙忠良, 王冬梅, 李尧, 缪中荣
    2018, 13(02):  132-13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07
    摘要 ( )   PDF (18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 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 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 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 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 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 ①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 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②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 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 (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③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 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 结果 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 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 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 (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 vs 62.2%,P =0.011,优势比 (odds 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 vs 38.3%, P =0.007,OR =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 vs 13.1%,P =0.009, OR =3.786)。 结论 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的患者有更丰 富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及更完整Willis环,Willis环在侧支循环代偿中起重要作用。

    脑桥梗死不同病因机制的临床研究
    王红霞, 刘欣, 王丽娟, 刘荧, 李小刚
    2018, 13(02):  139-14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08
    摘要 ( )   PDF (19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征。 方法 选择脑桥梗死患者75例,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9例和基底动脉无狭窄组66例,其中基底动脉 无狭窄组又分为穿支病变组33例和小动脉病变组33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变化。 结果 在各组的临床特征中,基底动脉狭窄组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其 他颅内血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发生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 e,mRS)评分≥3比例较其他组增高(P<0.05)。穿支动脉病变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 红蛋白、入院收缩压、梗死灶大小、入院NIHSS、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出院mRS评分比 例高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 结论 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桥旁正中动脉梗死及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的脑桥梗 死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病灶大,症状重,易发生进展,预后不良。

    CE-MRA与3D-TOF MR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价值间接比较的Meta分析
    张晶, 陈小莉, 刘海峰, 徐凯, 张宏霞, 张艳利, 窦郁, 雷军强
    2018, 13(02):  144-1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09
    摘要 ( )   PDF (19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 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 并间接比较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与三维 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 MR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万方Data中关于 CE-MRA、3D-TOF MR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截止至2017年5月。2名研究者按照 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使用QUADAS 2工具对所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2.1软件分别合并分析CE-MRA、3D-TOF MR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n合并)、特异 度(specificity,Spe合并)、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利用相对比值间接比 较二者诊断价值。 结果 纳入检索所获1418条记录中的10项研究,共13组数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狭窄程度> 50%的椎基底动脉,CE-MRA与3D-TOF MRA的Sen合并、Spe合并、+LR、-LR、DOR、AUC值分别为0.89[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5~0.95]、0.98(95%CI 0.91~0.99)、36.1(95%CI 10.3~126.2)、 0.12(95%CI 0.05~0.27)、307(95%CI 102~922)、0.97(95%CI 0.96~0.98)与0.94(95%CI 0.86~0.98)、0.93(95%CI 0.87~0.97)、14.4(95%CI 7.1~29.1)、0.06(95%CI 0.03~0.15)、226 (95%CI 57~902)、0.98(95%CI 0.96~0.99)。CE-MRA与3D-TOF MRA间接比较结果RDOR为1.36 (95%CI 0.23~7.94)。 结论 在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方面,CE-MRA相较于3D-TOF MRA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

    六西格玛法在提高卒中患者CT检查时效中的应用研究
    董鑫, 胡必富, 江广斌, 汪军, 谢鹏, 杨永刚, 谢兴佳
    2018, 13(02):  151-15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0
    摘要 ( )   PDF (18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六西格玛法优化影像检查绿色通道时效。 方法 选择2015年1-5月急诊入院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0例为对照组,分析其各阶段时间,找 出导致患者候检时间延长的关键因素;对影响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全程检查 时间的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并不断进行完善。将改进措施实施后再选择2016年1-5月CT检查疑似急 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0例为实验组与改进前进行比较。运用六西格玛管理体系5步法,改善CT检查绿 色通道停留时间(CT检查阶段、CT结束-CT报告,全程目标停留时间<30 min)。比较停留时间合格率。 结果 改进前影像科全程平均检查时间为(40±7)mi n,改进后全程平均检查时间为(28±2)mi n (P =0.001)。CT检查阶段(15±4)mi n缩短至(10±2)mi n(P =0.006),CT结束-出具报告由(25±5)min 缩短至(23±3)mi n(P =0.006)。绿色通道影像检查时间合格率提高了13.67%。 结论 六西格玛管理法在缩短急诊卒中患者影像检查绿色通道时间中效果显著,提高了抢救效率。

    电针足三里穴对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
    任霞琦, 王鸣池, 王会民
    2018, 13(02):  155-15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1
    摘要 ( )   PDF (18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穴治疗对卒中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效果,发挥中医优势,为中西医 结合治疗卒中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神经科并且病程超过2个月的卒中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 的80例患者,随机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0例。给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而观 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侧足三里穴电针治疗。 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肠 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便、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两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较 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足三里穴电针治疗可有效促进卒中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胃肠动力, 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临床疗效显著。

    编者按
    局域性卒中急救网建设
    徐安定
    2018, 13(02):  159-159. 
    PDF (1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时间就是大脑
    王安荔, 陈智才, 史飞娜, 楼敏
    2018, 13(02):  160-1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2
    摘要 ( )   PDF (16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内治疗技术使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就临 床结局而言,血管内治疗比静脉溶栓更具时间依赖性。因此如何减少血管内治疗时间的延误,是未 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急救流程、使用快速有效的影像评估 体系以及发展快速再通的取栓技术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文献导读
    JAMA N:初级卒中中心如何应对大动脉闭塞性卒中?
    杨中华
    2018, 13(02):  167-16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3
    PDF (16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roke:患者进城,还是医生下乡?
    杨中华
    2018, 13(02):  169-17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4
    PDF (14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AWN——黎明降临了吗?
    缪中荣
    2018, 13(02):  171-17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5
    PDF (17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轶事连载
    卒中茶后——谁最先发现基底动脉环(下)
    张和
    2018, 13(02):  174-17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6
    PDF (15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颈内动脉夹层并发远端栓塞所致青年卒中1例
    杨冰, 董大伟, 关敏, 乔宏宇, 张玉生, 徐安定
    2018, 13(02):  176-17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7
    PDF (17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发性大动脉炎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
    王炳雷, 郑嘉华, 岳赞, 边鑫, 沈建华, 李艳, 王惠娟
    2018, 13(02):  180-18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8
    PDF (16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VN 亮点解读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远程卒中在中国
    张清华
    2018, 13(02):  185-18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19
    PDF (14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低剂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备选还是新标准?
    张玉生
    2018, 13(02):  187-18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20
    PDF (14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C型凝集素受体参与出血性卒中炎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前景展望
    刘晓莹, 邹伟, 于学平
    2018, 13(02):  189-19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21
    摘要 ( )   PDF (16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噬细胞诱导的C型凝集素(macrophage-inducible C-type lectin,Mincle)受体是模式识别受 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可以识别从坏死细胞中释放的自配体,并与下游的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作用激活单独信号通路,引发一系列炎性反应。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Mincle/Syk信 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包含卒中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炎症反应,特异性的抑制该通路激活可以抑 制神经炎症,修复神经功能损伤。本文主要对Mincle作用机制和病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Mincle 对出血性卒中的治疗作用进行展望。

    血压变异性与卒中的预后
    柴琴琴, 武崇光, 林杰, 武一平
    2018, 13(02):  194-1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22
    摘要 ( )   PDF (15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作为新的靶器官损害病因得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PV与多种疾病均相关,如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左 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卒中事件的预后(如脑梗死预后、脑梗死静脉溶栓的预后、脑 梗死出血转化、脑出血的预后等)、脑白质疏松、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等。本文就BPV对卒中预后的 影响加以综述。

    教学园地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在进修医师急性脑血管病合并癫痫发作教学中的应用
    吕瑞娟, 王群
    2018, 13(02):  199-20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2.023
    摘要 ( )   PDF (18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进修医师急性脑血管 病合并癫痫发作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医师24名为教学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 其分为P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癫痫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确定过程中分别 对两组采用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PBL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相比,进修医师在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 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医学知识扩展各方面均显著提升。 结论 PBL教学法可以提高进修医师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癫痫发作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思维和 临床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