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3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8-04-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18, 13(04):  1-4. 
    PDF (37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硬币的另一面
    王拥军
    2018, 13(04):  295-2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01
    PDF (21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跨越时间窗时代已到来了吗?
    资文杰, 刘新峰
    2018, 13(04):  299-30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02
    PDF (18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血管内再通术治疗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疗效观察
    林喜喜, 张君, 王伟, 张金平, 孙丽丽, 郑梅梅, 赵伟, 宋云, 韩巨
    2018, 13(04):  304-31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03
    摘要 ( )   PDF (21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管内再通术治疗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对2015年3月-2017年5月入组的17例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行血管 内再通治疗并连续随访。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给予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随访评价血管 内再通的疗效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如过度灌注综合征、颅内出血、支架内血栓、夹层等。 结果 所有17例患者中,11例成功开通,6例未成功开通。17例患者临床随访中位时间为3(1,3,6)个 月,术后6个月mRS中位数为1(0~4)分。术后6个月评估11例成功开通患者中有9例病情好转,2例稳定; 6例未成功开通患者中,1例病情好转,2例稳定,3例仍有缺血事件发作。7例接受影像随访的患者中,1 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成功开通患者手术前后mR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Z =-2.807,P =0.005)。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 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在技术上可行,患者短期 预后改善明显,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高血糖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前循环取栓预后的影响研究
    汪玲, 白永杰, 资文杰, 徐格林
    2018, 13(04):  311-31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04
    摘要 ( )   PDF (18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循环取栓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急性前循环卒中登记研究中血糖>8.6 mmol/L的接受前循环机械取栓的急性缺 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提供的既往糖尿病史和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 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不良功能预后定义为发病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3~6分。 结果 共纳入160例血糖>8.6 mmol /L的患者,其中82例(51.2%)为糖尿病患者,78例(48.8%)为非 糖尿病患者,术后出现不良转归114例(71.3%),非糖尿病组不良转归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83.3% vs 59.8%,P =0.001)。校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基线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入院血糖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糖尿病高血糖是3个月后不良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 [比值比(odds ratio,OR)=4.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52~11.56,P =0.006]。 结论 高血糖对前循环机械取栓患者不良转归的影响在非糖尿病患者中更加显著。

    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杨江胜, 朱祖福, 高志强, 陆强彬, 周国庆, 方琪
    2018, 13(04):  317-3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05
    摘要 ( )   PDF (19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3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连续收治入院的发病3 h内48例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24例和未溶栓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基线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治疗24 h后颅内出 血转化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 结果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24 h后颅内出血转化率分别为4.17%和0(P =1.000),两组 90 d病死率均为4.17%(P =1.00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及未溶栓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比率 分别为83.33%和54.17%(P =0.029)。 结论 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不增加急性期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 可以改善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增加病死率。

    支架样取栓装置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张帅, 王润榕, 侯红玲, 任彬彬, 刘振生, 王苇, 陈斌, 张新江
    2018, 13(04):  322-32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06
    摘要 ( )   PDF (16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样取栓装置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 床效果。 方法 连续纳入采用支架样取栓装置治疗的前循环急性颅内大动脉近端闭塞患者。分析纳入患 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90 d临床随访结果。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主要指标评估治疗有效性,以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术后90 d死亡率评估治疗 的安全性。 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29例应用Solitaire,1例应用Trevo。平均年龄(65.97±11.67)岁。入院时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位数13.50(9.75, 18.00)。包括颈内动脉闭塞9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0例,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1例。术后90 d随访, 56.7%(17/30)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3.3%(4/30),术后 90 d死亡率20%(6/30)。 结论 支架样取栓装置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中临床效果较好,其有效 性、安全性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体现,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缺血性卒中药物防治相关中国指南的系统评价
    乔寒子, 廖文静, 倪小佳, 朱庆斌, 林浩, 罗旭飞, 陈耀龙, 蔡业峰
    2018, 13(04):  327-3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07
    摘要 ( )   PDF (19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近5年已发布的中国缺血性卒中药物防治相关指南的证据和推荐意见。 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平台(中国生物医学网、知网、万方等)和国外平台(Pubmed、NGC、GI N等),检 索时限为2012年1月-2017年5月。运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评价纳入指南的方法学 质量,并分析综述不同指南的证据水平与推荐强度。 结果 共纳入19篇指南,在AGREEⅡ 6个领域(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独 立性)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0%、19%、26%、55%、23%、2%。结合各指南的推荐意见和证据等级,目 前静脉溶栓药物的有效时间窗仍在超早期内(<4.5 h),溶栓适应证增多是否获益尚不明确。对于轻 型卒中,不同指南均推荐双抗药物治疗方案。心源性卒中的抗凝启动时机仍是各指南间争议最大的 部分。缺血性卒中的血压控制应首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神经保护剂的疗效仍需大量临床试验的证实。 结论 本领域指南体现了临床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为临床一线医生更好地应用指南指导药物防 治缺血性卒中提供指导。但指南的总体质量不高,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指南制定的方法学质量。

    不同病因分型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刘翠翠, 李文君, 刘俊艳
    2018, 13(04):  333-33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08
    摘要 ( )   PDF (21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 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 分型诊断(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排除心源性、其他病因及原因未明 性卒中,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载体动脉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 magi ng,HR -MRI)检查,将载体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定义为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 (parent artery plaque occluding penetrating artery,POPA)组,载体动脉无异常者定义为穿支动脉疾病 (penetration artery disease,PAD)组,比较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 结果 本研究共连续纳入6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48例(75%)为POPA患者,且 其中21例患者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载体动脉管壁病变,经HR -MRI 明确诊断。比较两组 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POPA组中吸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28)。POPA组中26例为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梗死,22例为脑桥梗死。POPA组患者影像学表现 特点为病灶相对较大、呈多灶或簇状分布,脑桥梗死患者病灶多累及脑桥基底部呈脑桥旁正中梗死, 且POPA组患者运动功能缺损易进展;而PAD患者病变部位多位于脑桥深部近背侧,小灶性改变。 结论 本研究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中75%属于POPA,HR-MRI提高了卒中病因分型的准确性。 POPA型卒中患者的病因、病灶体积、形态及预后不同于单纯穿支病变患者。

    群多普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周刚, 王佳君
    2018, 13(04):  339-34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09
    摘要 ( )   PDF (20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群多普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改良ZeaLonga's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 erebral a rtery o cclusion,MCAO)模型。将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群多普利低剂量组(5 mg/kg)、群多普利高剂量组 (10 mg/kg)等四组,观察各实验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白细胞介素(i nterl euki n, IL)-1β及IL-10含量变化。 结果 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提高,脑组织IL-1β及IL-10含量显著增加 (P<0.05);与模型组比较,群多普利低剂量和高剂量均能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 缺损,减小脑梗死体积(P<0.05);群多普利低剂量和高剂量均能显著降低IL-1β的含量;群多普利 高剂量可进一步增加IL-10的含量。 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群多普利可能通过调节IL-1β及IL-10的分泌,重建促炎因子与抗 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CTA和HR-MRI血管壁成像比较
    李韶雅, 王一峰, 徐曼曼, 张鑫, 周飞, 李敬伟, 徐运
    2018, 13(04):  344-3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0
    摘要 ( )   PDF (20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 )在椎基底动脉 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诊断中的作用,并对HR-MRI血管壁序列和计算机断层 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进行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9月在我院影像科同时完成CTA和HR-MRI检查并确诊为VBD的 25例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分析和比较CTA和HR-MRI在VBD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在基底动脉脑桥处直径、最大直径及长度的测量上,CTA和HR-MR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可 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913,P<0.001;ICC=0.951,P<0.001; ICC=0.929,P<0.001];但是,在偏移度测量上,CTA和HR-MRI的一致性强度为较强[加权Kappa系数 =0.77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06~0.941,P<0.001]。通过HR-MRI可准确测得椎动 脉颅内段长度为左侧(32.02±6.29)mm,右侧(36.66±6.76)mm。HR-MRI检出5例合并基底动脉斑块 的患者及2名合并椎动脉夹层的患者。 结论 HR-MRI和CTA在VBD的诊断上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HR-MRI 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在 研究VBD病变血管壁特点、检查有无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及鉴别疾病病因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海外速递
    可回收支架尺寸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效果的影响
    杨东, 郝永岗, 资文杰, 王怀明, 郑德泉, 李华, 涂明义, 万跃, 金平, 肖国栋, 熊云云, 徐格林, 刘新峰
    2018, 13(04):  350-36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1
    摘要 ( )   PDF (21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临床中,支架直径是影响血管内治疗的一个重要变量,但有关不同尺寸取栓支架选择的共 识指南尚未建立。本研究在于探讨不同直径Solitaire可回收支架对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病例选自血管内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总共纳入628例使用Solitaire可 回收支架进行急诊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其中256例使用直径6 mm Solitaire可回收支架, 372例使用4 mm支架。使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方法对2种不同直径取栓支架组的患者进行匹配。血管开 通率的评估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90 d预后 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同时记录症状性出血及院内死亡率。 结果 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 mm和4 mm两组支架患者比较,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大血管闭塞患者中,使用4 mm装置的患者血管开通率更高(P =0.021),用时更 短(P =0.002),取栓次数更少(P =0.025)。对该部分患者术中血管开通率进行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小 尺寸支架[比值比(odds ratio,OR)3.21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29~9.162,P =0.029] 以及倾向性得分(OR 52.84,95%CI 3.468~805.018,P =0.004)是成功开通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本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Solitaire可回收支架的尺寸对血管内治疗结果有影响。对于动脉粥 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使用小直径尺寸的支架具有更高的开通率。

    编者按
    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
    刘新峰
    2018, 13(04):  363-363. 
    PDF (14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
    李威, 刘新峰
    2018, 13(04):  364-37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2
    摘要 ( )   PDF (16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治疗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作用的复杂临床干预过程。在长期的临床 实践过程中,“时间窗”是一个普遍沿用的概念。早在1996年,3 h内溶栓治疗就已经被证明是急性缺 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获得治疗的患者很少,除了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未能及时就诊等原因, 单纯的“时间窗”往往提供不了足够的信息以保证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础血管病变、侧支 循环和缺血耐受的不同,时间窗是否也存在个体差异呢?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20多年 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延长卒中治疗时间窗等方面的研究。

    细胞外囊泡与缺血性卒中
    蔡晋, 资文杰, 刘新峰
    2018, 13(04):  372-37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3
    摘要 ( )   PDF (5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的研究发现细胞外囊泡 (extracellular vesicle,EV),通过水平转移母体细胞的蛋白质和核酸,参与细胞间通讯并调节受体细 胞的生物学功能。EV介导的细胞间通讯与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逐步成为卒中防治研究的 热点。本文就EV内含物的分子组成与生物学功能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颈内动脉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刘锐, 李敏, 朱武生, 殷勤, 刘新峰
    2018, 13(04):  377-38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4
    摘要 ( )   PDF (9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内动脉系统供应脑的前循环。颈内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血管炎以及颈内动脉夹层等病 变均会导致血管腔狭窄、斑块破裂及继发血栓的形成,继而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介绍颈动脉 系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成像方法、OCT对颈动脉病变的评价方法 以及在颈动脉支架置入过程中的应用,并对OCT技术在颈动脉系统中的应用优劣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ABO血型及基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魏婉, 张灏, 蒋敏海
    2018, 13(04):  384-38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5
    摘要 ( )   PDF (15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研究表明ABO血型系统中的非O血型(A、B或AB)人群相比O血型人群有更高的缺血性 卒中发病风险,说明缺血性卒中与ABO血型具有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可能是由于ABO血型及基因通 过影响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炎症因子如可溶性E-选择素、可溶性P-选 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而介导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全基因组相关性 研究也证实ABO血型基因存在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本文综述了ABO血型及基因 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文献导读
    Neurology:血小板计数100×109/L作为静脉溶栓的阈值受到挑战
    杨中华
    2018, 13(04):  389-3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6
    PDF (14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轶事连载
    卒中茶后——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卒中的成与败
    张和
    2018, 13(04):  390-39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7
    PDF (17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以急性期脑梗死就诊发现的硅油迁移入脑室1例
    林枫, 司增顺, 王晓, 刘军, 崔建军
    2018, 13(04):  394-39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8
    PDF (16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VN 亮点解读
    “枯木逢春”的机遇与挑战:代谢储备状态下颈动脉闭塞的处理策略
    刘德志
    2018, 13(04):  397-39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19
    PDF (2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策略的精准与优化——大动脉闭塞的病因与机制值得重视
    田成林
    2018, 13(04):  400-4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20
    PDF (1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非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朱弘璐, 宋彦丽, 王天罡, 李朝, 林杰, 武一平
    2018, 13(04):  402-40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21
    摘要 ( )   PDF (15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致残性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但因其临床表现较轻,以往常常被忽视, 但越来越多研究已证实其复发率高、预后差的特点,被认为是临床上严重的、值得紧急干预的“卒中 预警”事件。本文对非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的概念、流行病学、风险评估及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 综述。

    脑微梗死的研究进展
    蔚洪恩, 于欣
    2018, 13(04):  409-4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8.04.022
    摘要 ( )   PDF (16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微梗死作为一种脑小血管疾病,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密切相关。目前发 现脑微梗死在正常老年人中同样存在,因此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就脑微梗死的诊断方法、可能的发 病机制、临床意义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