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7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2-06-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2, 17(06):  1-4. 
    PDF (38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2)
    王拥军, 李子孝, 谷鸿秋, 翟屹, 姜勇, 周齐, 赵性泉, 王伊龙, 杨昕, 王春娟, 孟霞, 李昊, 刘丽萍, 荆京, 吴静, 徐安定, 董强, David Wang, 王文志, 马旭东, 赵继宗, 《中国卒中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一作者)
    2022, 17(06):  553-56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01
    PDF (84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心肺介导的“运动-肌肉-脑”外周中枢网络-康复干预理论的卒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贾杰
    2022, 17(06):  568-57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02
    PDF (18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卒中后体能康复
    贾杰
    2022, 17(06):  572-572. 
    PDF (17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阻训练对卒中慢性期患者呼吸功能、运动耐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付丛会, 陈梅, 李小通, 肖琴琴, 胡康, 孔芳草, 卫锦晔, 贾杰
    2022, 17(06):  573-5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03
    摘要 ( )   PDF (33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中低强度上下肢抗阻训练对卒中慢性期患者呼吸功能、运动耐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上海市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卒中慢性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转移训练、功率车训练、平衡及步行能力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低强度上下肢抗阻训练。以上训练均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CORTEX心肺功能测试系统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相关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呼气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FEV1与FVC的比值(FEV1/FVC);采用6分钟步行测试(si x-minute walk test,6MWT)评估患者运动耐力;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估患者焦虑(HADS-A)和抑郁(HADS-D)情绪。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 研究共入组40例患者,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前2组基线数据及各项评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FVC、FEV1、PEF、6MWT、HADS-A和HADS-D较本组治疗前改善,对照组FVC、FEV1、6MWT较本组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显示,研究组治疗后FVC[2.73(2.44~3.36)L vs. 2.46(2.22~2.70)L,P =0.035]、FEV1[2.17(1.92~2.68)L vs. 1.94(1.76~2.15)L,P =0.040]及PEF(265.19±34.62 L/min vs. 231.03±33.97 L/mi n,P =0.003)优于对照组,6MWT高于对照组(330.89±52.29 m vs. 299.02±41.85 m,P =0.039),HADS-A(6.25±2.51分 vs. 8.45±4.05分,P =0.040)和HADS-D[6.00(3.00~10.00)分 vs. 9.00(4.00~13.00)分,P =0.036]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中低强度上下肢抗阻训练,在改善卒中慢性期患者的呼吸功能、运动耐力及负性情绪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卒中后膈肌功能及相关因素分析
    刘小曼, 杨颖, 曲庆明, 邓盼墨, 赵月华, 刘承弘, 贾杰
    2022, 17(06):  579-58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04
    摘要 ( )   PDF (28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膈肌功能,并探讨其与卒中病程以及吞咽、呼吸、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首次卒中后单侧偏瘫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洼田饮水试验、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采用超声测定膈肌功能,包括平静呼吸时的膈肌活动度以及用力呼吸状态下的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增厚率。比较整体和不同瘫痪侧患者偏瘫侧和健侧的膈肌功能,分别比较左侧偏瘫和右侧偏瘫患侧的膈肌功能和健侧的膈肌功能。分析瘫痪侧的膈肌功能与病程、洼田饮水试验、主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FMA、BBS、mBI等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共纳入45例卒中患者,其中左侧偏瘫27例(60.00%),右侧偏瘫18例(40.00%)。在整体患者中,用力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31.69±15.18 mm vs. 40.24±14.66 mm,P<0.001)及膈肌增厚率(34.99%±23.70% vs. 48.13%±21.98%,P<0.001)低于健侧。用力呼吸状态下,左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活动度(30.13±12.64 mm vs. 44.10±12.95 mm,P<0.001)和膈肌增厚率(41.20%±23.42% vs. 54.63%±21.08%,P =0.004)较健侧低;右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增厚率(25.67%±21.47% vs. 38.37%±20.07%,P =0.005)较健侧低。用力呼吸状态下,右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增厚率低于左侧偏瘫患者(P =0.029)。右侧偏瘫患者的健侧膈肌活动度(P =0.028)及膈肌增厚率低于左侧偏瘫患者(P =0.012)。卒中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与FMA(r =0.362,P =0.015)呈正相关;用力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与洼田饮水试验(r =0.298,P =0.047)、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r =0.437,P =0.003)、FMA(r =0.330,P =0.027)、BBS(r =0.370,P =0.012)、mBI(r =0.321,P =0.031)呈正相关,偏瘫侧膈肌增厚率与病程(r =-0.298,P =0.047)呈负相关。 结论 卒中后偏瘫侧膈肌功能较健侧下降,右侧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较左侧偏瘫患者更差。卒中患者膈肌功能与病程呈负相关,与吞咽功能、呼吸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缺血性卒中患者基于心肺适能个体化训练1例报告
    闫志杰, 曲庆明, 张淇, 张永丽, 樊启为, 吕海东, 贾杰
    2022, 17(06):  585-58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05
    PDF (29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磁刺激疗法预防卒中吞咽障碍吸入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乡靖楠, 贾杰, 刘翠鲜
    2022, 17(06):  589-59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06
    摘要 ( )   PDF (7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免疫力下降,频繁误吸易引起吸入性肺炎,预防吸入性肺炎是卒中吞咽康复的重要原则。电、磁刺激疗法作为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新兴治疗手段,通过将电刺激或磁刺激作用于外周肌群、大脑皮层与周围神经,在卒中吞咽障碍的肺炎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技术主要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咽腔电刺激、重复外周磁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迷走神经刺激。电、磁疗法对肌肉激活与神经元调控具有积极作用,可增加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吞咽运动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从而减少误吸发生,达到预防肺炎的目的。
    心肺适能评估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张永丽, 贾杰
    2022, 17(06):  595-59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07
    摘要 ( )   PDF (16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肺适能评估对卒中患者的康复、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学者提出其应作为常规评估项目之一应用于临床。心肺适能评估方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2种,其中直接测量更为精准,间接测量更为简便易行。心肺运动试验作为心肺适能评估的金标准,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以平板试验、功率自行车试验及其改良方式为主。此外,基于大部分卒中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心肺适能评估还可采用功能性行走试验方式。目前心肺适能评估在卒中康复中的价值逐渐被重视,但针对其最佳介入时间尚无定论,这将是未来相关研究的重要探索方向之一。
    论著
    首次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刘艳芳, 贾娇坤, 赵性泉
    2022, 17(06):  600-6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08
    摘要 ( )   PDF (20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首次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发病90d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18~45岁、发病72 h内的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和出院时NIHSS,以出院时和发病90 d mRS≥2分为预后不良,分别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危险因素的差异和病因分型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和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691例首次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预后不良234例(33.9%),90 d预后不良154例(22.3%)。出院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院时高NIHSS(OR 2.76,95%CI 2.07~3.68,P <0.01),高LDL-C(OR 3.10,95%CI 1.01~9.51,P =0.04),独立保护因素高为TC(OR 0.37,95%CI 0.14~0.96,P =0.04)。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院时高NIHSS(OR 2.42,95%CI 1.79~3.28,P <0.01)和高Hcy(OR 1.02,95%CI 1.01~1.04,P =0.04)。

    结论 入院时NIHSS升高、LDL-C升高、TC降低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入院时NIHSS升高和Hcy升高。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对小鼠脑缺血损伤后骨髓及脑内炎症反应的影响
    董雯, 姜鸣钰, 陈文涛, 刘文倩, 陈青芳, 赵顺英, 叶维贞, 温少红, 刘向荣
    2022, 17(06):  605-61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09
    摘要 ( )   PDF (68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鼠脑缺血损伤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21 d对骨髓中性粒细胞炎症因子及脑内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双抗组)2组,每组10只。通过结扎大脑中动脉远端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 min,解开结扎实现再灌注),再灌注即刻通过灌胃给予饮用水100 μL(对照组)和阿司匹林(剂量12 mg/kg,每只实际用量0.3 mg)与氯吡格雷(剂量12 mg/kg,每只实际用量0.3 mg)混悬液100 μL(双抗组),每日1次,连续21 d。21 d后处死小鼠,分离骨髓中性粒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中性粒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包括IL-1β、IL-6、IL-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iNOS)、TNFα、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CD206、CD32、几丁质酶样蛋白(chitinase-like3,Chil3/YM1)的表达情况。脑组织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onized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CD16和CD206,观察小胶质细胞数量、形态变化与极化状态。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21 d后双抗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IL-1β的相对表达下降(0.703±0.124vs. 1.000±0.203,P =0.019);YM1(2.173±0.968 vs. 1.000±0.282,P =0.019)和CD206(1.361±0.203vs. 1.000±0.260,P =0.048)的相对表达上调。治疗21 d后双抗组与对照组梗死周边区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双抗组CD16阳性(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降低(119.4±37.43个/平方毫米vs. 220.2±63.07个/平方毫米,P <0.001),CD206阳性(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198.2±40.16个/平方毫米 vs. 122.8±29.88个/平方毫米,P <0.001),且双抗组小胶质细胞形态上呈多分支网状结构。

     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能通过抑制骨髓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增加脑内小胶质细胞分支,并激活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M2型)转化,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散发性脑动静脉畸形KRAS突变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李昊, 许宏远, 押小龙, 曹勇
    2022, 17(06):  611-61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0
    摘要 ( )   PDF (20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散发性脑动静脉畸形组织中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散发性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术后病变组织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 n-fixation and paraffin-embedding,FFPE)样本和对应患者的临床信息,从FFPE样本中提取DNA,通过PCR扩增KRAS的指定区域(以chr12:25398284为靶点)并进行超深扩增子测序。根据是否存在KRAS突变分为突变组和无突变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45例BAVM患者的FFPE样本。其中63例(43.4%)存在KRAS 体细胞突变。其中41例(28.3%)中检测到c.35G→A(G12D)突变,14例(9.7%)中检测到c.35G→T(G12V)突变。此外,还发现了几种罕见报道的KRAS突变,包括c.34G→T(G12C)突变8例(5.5%)、c.34G→A(G12S)突变7例(4.8%)、c.35G→C(G12A)突变2例(1.4%)、c.34G→C(G12R)突变1例(0.7%)。KRAS基因突变组与无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研究发现43.4%的BAVM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其中G12D是最常见的KRAS突变类型。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罕见报道的突变类型,包括G12C和G12A等。未发现KRAS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卒中预后量表对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研究
    杨佳蕾, 陈思玎, 孟霞, 姜勇, 王拥军
    2022, 17(06):  616-6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1
    摘要 ( )   PDF (22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卒中预后量表预测前、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的效度,为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寻找能够更准确预测预后的评分工具,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决策。 

    方法 纳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颅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因分型等临床资料,发病3个月随访,以mRS≥3分为预后不良。使用洛桑急性卒中登记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量表(totaled health risks in vascular events,THRIVE)以及优化的THRIVE量表(THRIVE-C)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绘制ROC曲线并采用C值表示AUC,通过比较C值探讨不同预后量表对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预测效度。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11 2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循环、后循环、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为6981例、3537例和768例,3个月预后不良的患者1681例。ASTRAL、THRIVE及THRIVE-C量表预测整体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C值分别为0.790(0.779~0.802)、0.682(0.668~0.696)、0.706(0.692~0.720);预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C值分别为0.796(0.781~0.811)、0.689(0.672~0.706)、0.707(0.690~0.724);预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C值分别为0.767(0.741~0.793)、0.668(0.640~0.696)、0.701(0.672~0.730);预测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组缺血卒中预后不良的C值分别为0.790(0.750~0.829)、0.668(0.621~0.715)、0.696(0.648~0.743)。ASTRAL在各缺血性卒中类型中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力均高于THRIVE和THRIVE-C(均P<0.001)。 

    结论 ASTRAL、THRIVE及THRIVE-C量表均可有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但是不同量表在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人群的预测效力不同。

    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中老年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陈超, 万慧娟, 董文玉, 王圣松, 余苹, 邵晓秋
    2022, 17(06):  622-6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2
    摘要 ( )   PDF (20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老年癫痫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以及单个CSVD影像标志物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的50岁及以上中老年癫痫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脑电图、影像学信息和MoCA分值。判读此次住院前1周或住院期间首次头颅MRI中的CSVD影像标志物,包括腔隙、白质高信号、微出血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并计算CSVD总负荷评分。采用简单及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老年癫痫患者CSVD总负荷评分以及单个CSVD影像标志物与MoCA评分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54例患者,平均年龄63.6±8.7岁,男性35例(64.8%)。校正了混杂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β -1.713,95%CI -3.388~-0.038,P =0.045)。单独分析单个CSVD影像标志物,在对相同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只有针对白质高信号的Fazekas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β -1.457,95%CI -2.599~-0.315,P =0.014)。 

    结论 合并高CSVD负荷的中老年癫痫患者认知功能较差,脑血管病理与中老年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值得被进一步研究。

    肺癌相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徐冉, 李悦悦, 冯凡凡, 阚伟豪, 董瑞国
    2022, 17(06):  628-6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3
    摘要 ( )   PDF (23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肺癌相关脑梗死(lung cancer associated stroke,LCAS)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LCAS患者为观察组(LCAS组);1∶1选择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与LCAS组相匹配的单纯肺癌(lung cancer,LC)患者为对照组。收集2组的人口学信息、实验室检查、肺癌相关临床资料。肺癌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CAS的危险因素,森林图显示危险因素的效应强弱,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评估价值。 

    结果 共纳入LCAS组患者142例,男99例,女43例,平均年龄68.4±9.0岁;LC组患者142例,男99例,女43例,平均年龄68.6±9.1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OR 1.050,95%CI 1.001~1.102,P =0.047)、肺癌抗原(recombinant 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OR 1.096,95%CI 1.020~1.177,P =0.012)、D-二聚体(OR 1.615,95%CI 1.129~2.311,P =0.009)、白细胞计数(OR 1.193,95%CI 1.030~1.381,P =0.018)水平升高是LCA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升高是LCAS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661,95%CI 0.494~0.884,P =0.005)。通过回归方程建立预测LCAS发生风险的模型:logit(P)=-0.856+0.049×CEA+0.092×CYFRA21-1-0.415×FIB+0.480×D-二聚体+0.176×白细胞计数。该预测模型AUC为0.796(95%CI 0.726~0.866,

    P <0.001)。 

    结论 CEA、CYFRA21-1、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FIB水平是肺癌相关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上述5个指标建立的风险模型可有效预测LCAS的发生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宋新杰, 王安心, 李子孝, 赵性泉
    2022, 17(06):  634-63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4
    摘要 ( )   PDF (20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月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数据库连续纳入的脑出血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压水平、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手术治疗、住院医疗花费、出院时NIHSS和mRS评分。发病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mRS。根据住院期间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无DVT组,比较2组间基线资料和随访时预后不良(mRS≥3分)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DVT对患者出院时和12个月时功能预后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亚组中DVT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研究共纳入脑出血患者3020例,住院期间发生DVT者22例,无DVT者2998例。出院时不良预后患者1365例(45.2%),发病12个月不良预后患者905例(3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下肢DVT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及长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时OR 4.157,95%CI 1.530~11.296 P =0.0052;12个月时OR 2.894,95%CI 1.027~8.155,P =0.0444)。在>60岁的患者人群中,下肢DVT是出院时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4.575,95%CI 1.299~16.115,P =0.0179)。 

    结论 下肢DVT增加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和长期的不良预后率,尤其在高龄患者中更应引起关注。

    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的研究
    刘欣, 濮月华, 闫争争, 刘嘉, 刘丽萍
    2022, 17(06):  638-6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5
    摘要 ( )   PDF (24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的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连续入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且经头颅MRI和MRA证实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信息。对患者的MRA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建立CFD模型,并通过计算获得责任血管的血流分数、血流速度比和血管壁剪切力比。所有入组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根据随访期内是否有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分为卒中复发组和无卒中复发组,分析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12个月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性。 

    结果 共入组48例患者,中位年龄58(52~68)岁,其中男性患者36例(75.0%)。责任血管中位狭窄率为60.3%(53.2% 82.0%),狭窄长度为3.3(2.6~4.9)mm。12个月随访缺血性卒中复发10例(20.8%)。卒中复发组责任血管的血流分数低于无卒中复发组[0.74(0.69~0.81)vs . 0.90(0.82~0.97),P =0.01]。ROC曲线显示,血流分数预测缺血性卒中复发AUC为0.796(0.669~0.923),截点值为0.815,敏感度为76.3%,特异度为80.0%。 

    结论 通过CFD技术模拟计算的血流分数可能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之一。

    神经内科护士对直立性低血压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
    王垚, 李京连, 邓永梅, 柳欣
    2022, 17(06):  643-6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6
    摘要 ( )   PDF (21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神经内科护士关于直立性低血压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临床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及护理管理项目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49名神经内科护士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直立性低血压知信行量表进行调查。知信行量表包括知识(6个条目)、态度(6个条目)、行为(10个条目)3个维度的22个条目。比较不同学历、年龄、工作年限、职务、职称的护士直立性低血压知信行总分,以及不同病区护士的知识、态度、行为各维度得分。调查护士对直立性低血压知识的工作需求。 

    结果 神经内科护士直立性低血压知信行量表总分为85.80±12.80分,知识得分23.30±3.30分,态度得分25.10±3.30分,行为得分37.30±8.50分。不同学历、年龄、工作年限、职务、职称的神经内科护士直立性低血压知信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区的护士直立性低血压知识(P <0.01)、态度(P =0.03)、行为(P =0.02)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目前神经内科护士最希望学习的直立性低血压知识为其预防措施和危险因素,分别占59.73%(89/149)和19.46%(29/149)。 

    结论 神经内科护士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知识、态度、行为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管理者应加强直立性低血压的培训,将其预防措施纳入管理系统,提高护理质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门诊随诊失访原因分析
    玄桂英, 范彩丽, 玄丽霞, 赵倩倩, 李雪梅
    2022, 17(06):  648-6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7
    摘要 ( )   PDF (20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诊失访情况及失访原因。

    方法 连续入组2020年1-12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高危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电子病历系统记录,筛选出出院后连续3个月未前往门诊复诊的患者为失访组。根据病历提取患者住院期间信息,包括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TOAST分型、症状等。采用现场、电话询问、调查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患者的职业、学历、婚姻、医保等信息。比较失访组与未失访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开放式提问方法调查失访组的主要失访原因。 

    结果 研究期间出院的495例患者中,未失访患者共328例,失访患者167例。失访组卒中复发率高于未失访组(31.1% vs. 21.0%,P =0.013),高血压(54.5% vs. 43.0%,P =0.015)、既往卒中(52.1% vs.39.3%,P =0.007)比例和出院时NIHSS(3.67±1.76分 vs. 3.25±1.12分,P<0.001)均高于未失访组,院外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比例(69.5% vs . 86.3%,P<0.001)低于未失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失访组的失访原因主要为“疫情原因,担心去医院不安全”(18.0%),“现在采用中药治疗”(13.8%),能在药店买到药”(13.2%),“已经痊愈”(8.4%),“儿女不在身边,去不了”(7.2%),“已在当地医院随诊”(6.6%)。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后失访组高血压、既往卒中比例较高,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较重,院外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比例较低,且卒中复发率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是疫情期间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诊失访最主要的原因。

    病例讨论
    支架治疗颈动脉夹层导致急性脑梗死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仲伟斌, 王鹏飞, 于进超, 张金彪, 李振光
    2022, 17(06):  653-6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8
    PDF (3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智能技术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康晓宇, 刘丽旭
    2022, 17(06):  658-66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19
    摘要 ( )   PDF (16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患者大多遗留运动、认知、语言等功能障碍导致其日常生活需要大量帮助,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康复治疗可促进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但常规康复治疗存在诸多限制,面对卒中患者巨大的康复需求,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智能康复新技术主要包括虚拟现实、脑机接口和康复机器人技术等,可提高卒中患者的神经可塑性并改善其运动、认知及语言等功能,其中联合不同智能技术的康复训练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的效果。但目前智能技术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不足,且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较少。未来应积极探索智能新技术的最佳干预时机和循证治疗方案,研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康复新设备,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促进不同智能技术的联合治疗在卒中康复中的推广及应用。
    教学园地
    以问题为导向联合循证医学教学方法在高级卒中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孟涛, 杨柳, 张惠玲, 王进平, 王兴, 林岢, 杨娜, 王沛, 王谑菲, 王晓莉, 杨冬美
    2022, 17(06):  664-6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20
    摘要 ( )   PDF (20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循证医学教学法(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在高级卒中中心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连续入组2019-2021年在神经内科高级卒中中心学习的60名规培住院医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观察组采用PBL+EBM教学法,对照组采用授课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3个月为培训周期,培训后对2组进行理论及操作实践考核,比较教学效果,并对培训人员进行教学满意度的调查。 

    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测试成绩(83.66±5.12分 vs. 75.53±7.36分,P<0.001)、临床操作实践测试成绩合格率(93.3% vs. 73.3%,P =0.040)以及教学满意度(76.6% vs. 40.0%,P =0.001)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 PBL联合EBM教学法可提高高级卒中中心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效果。

    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普及睡眠医学知识研究
    张轶, 张佳丽, 余苹, 关博元, 张宁, 王春雪
    2022, 17(06):  667-66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21
    摘要 ( )   PDF (19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睡眠专业知识的掌握现状,探讨在带教过程中的知识传播重点。 

    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1年在读的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50人,开展轮转睡眠中心前后的睡眠医学知识问卷调查并比较轮转前后的差异。 

    结果 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在轮转睡眠中心前对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方式、评估方法、指南等专业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其中对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失眠、睡眠时间与卒中风险的曲线关系这两方面知晓程度最低,分别为2%和10%。经过1个月的轮转学习后,研究生对睡眠障碍专业知识的知晓程度显著提升,与轮转前相比,除音乐和芳香疗法的知晓程度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知识点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睡眠专业知识的知晓率偏低,短期的临床教学即可弥补其睡眠医学知识短板。

    医管园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我国卒中基础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
    韩菲, 姚刚, 朱元贵
    2022, 17(06):  670-67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2.06.022
    摘要 ( )   PDF (16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回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10年对卒中领域研究项目的资助情况,分析我国卒中基础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卒中研究和学科发展规划提供参考。随着研究范式变革,我国卒中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然而,丰富的临床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科研产出,未来需要针对卒中研究的前沿热点和临床实践的技术瓶颈,进一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统筹整合资源,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提高卒中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脑血管病研究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