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1-10-20
    主编手记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王拥军
    2011, 6(10):  765-767. 
    PDF (27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特发性颅内高压
    张晓君
    2011, 6(10):  768-771. 
    PDF (1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170例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马中华;孙林;田国红;张晓君
    2011, 6(10):  772-777. 
    摘要 ( )   PDF (19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观察各类型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常见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超声、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按照CISS进行病因和病理机制分型,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比例,分析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脑梗死类型中分布差异性。结果 入组病例170例。经CISS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28例(75.3%),心源性脑梗死25例(14.7%),穿支动脉病变14例(8.2%),其他原因1例(0.6%),不明原因2例(1.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87例、动脉-动脉栓塞2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17例、多种机制0例。在病因分型中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最高,平均为81.1%,但在各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脂代谢紊乱比例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8.6% vs 32.0%,P=0.015)和穿支动脉疾病组(58.6% vs 28.6%,P=0.032),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 vs 28.6%,P=1.000);另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卒中组(47.7% vs 20.0%,P=0.011)及其他各组;心源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100% vs 32.0%,P=0.000)及其他各组;穿支动脉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7.1% vs 12.0%,P=0.007),但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29.7%,P=0.067),而后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8)。而上述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各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其中以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为最常见的病理机制。脂代谢紊乱、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密切,而糖代谢异常与穿支动脉病变关系密切。
    以视乳头水肿为主征的颅内高压患者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崔世磊;张晓君;颜榕;刘丽娟;路阳;孙林;孙厚亮;田国红;王振常
    2011, 6(10):  778-783. 
    摘要 ( )   PDF (2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以视乳头水肿为主征的颅内高压患者病因分布。方法 收集2002年12月至2011年7月间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以视乳头水肿为主要体征的颅内高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颅脑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并确定病因学诊断,观察这一类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各组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符合入组条件的颅内高压患者174例,男56例,女118例,平均发病年龄(38.6±11.2)岁。符合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127例(73.0%),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20例(11.5%),其他病因27例(15.5%),该27例包括良性颅内占位性病变7例,硬脑膜动静脉瘘6例,手术相关因素6例(包括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术后、硬脑膜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及神经鞘瘤术后),Castleman病、淋巴瘤、脑囊虫、Arnold-Chiari畸形、脑膜癌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ndrome)各1例,可疑颅内感染2例。IIH组体重超重者占73.4%(47/64),视力低于0.1的眼球占11.4%(29/254),本组平均年龄(38.3±11.1)岁,女性占75.6%(96/127);CVST组平均年龄(38.3±11.7)岁,影像学提示侧窦受累者占85%(17/20),其中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占65%(13/20),本组中男性13例(65%)。结论 IIH为本组以视乳头水肿为特征的颅内高压患者最为常见的病因。该组患者多为育龄期超重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视功能损害。CVST是第二常见病因,其中以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较为多见。应注意鉴别包括某些恶性病变在内的其他少见病因。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血脂水平与其短期预后的关系
    王苹莉;叶祖森;樊恺;曹云刚;耿媛媛;韩钊;郑荣远
    2011, 6(10):  784-789. 
    摘要 ( )   PDF (20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血脂水平与其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59例,经病因学分型后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组(n=310)和非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组(n=149),随访患者发病后3个月的死亡、残疾情况。分析不同病因分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非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者相比,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年龄较大,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比率高,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0.018,0.015)。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OR)为0.06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005~0.897)。结论 较高的HDL-C水平是非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编者按
    特发性颅内高压与静脉窦血栓形成
    张晓君
    2011, 6(10):  790-790. 
    PDF (1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特发性颅内高压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颜榕;张晓君
    2011, 6(10):  791-796. 
    PDF (18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影像技术在表现为孤立性颅内高压的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孙厚亮;张晓君;李勇
    2011, 6(10):  797-801. 
    PDF (17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以特发性颅内高压为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一例
    颜榕;杨庆林;孙厚亮
    2011, 6(10):  802-805. 
    PDF (2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膜癌合并静脉窦血栓一例
    赵金星;韩会军;韩娣
    2011, 6(10):  806-808. 
    摘要 ( )   PDF (17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膜肿瘤;窦血栓形成,颅内;颅内高压
    指南与规范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第三部分)
    杜万良;孙海欣;贾茜;李姝雅;陈盼;张倩;袁怀武;朱先进;吴建维;荆京;邰宏飞;冯皓;徐莹鑫;石玉芝;魏玉桢;韩利坤;孙莉;孙娆;段婉莹
    2011, 6(10):  809-831. 
    PDF (20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与防治进展
    石红婷;周伯荣
    2011, 6(10):  832-838. 
    摘要 ( )   PDF (15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氯吡格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性。近来氯吡格雷抵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的检测方法有透光率集合度测定、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全血流式细胞仪等。防治氯吡格雷抵抗的对策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增加剂量或联合治疗等。
    后循环缺血研究进展
    孙小英;鞠奕;赵性泉
    2011, 6(10):  839-843. 
    摘要 ( )   PDF (14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些年,专家共识认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后循环梗死。后循环缺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并常伴有脑干、小脑部位的症状体征;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查体和神经放射影像学检查;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可辅助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从后循环缺血流行病学、常见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园地
    双语教学模式在脑血管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龚浠平;张在强;赵性泉
    2011, 6(10):  844-846. 
    摘要 ( )   PDF (1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日趋普遍。本文主要介绍双语教学模式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的实践现状,探讨如何提高脑血管病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以适应医学的进步和当前的国际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