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5, 20(8):  0. 
    PDF (18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5, 20(8):  1. 
    PDF (10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人工智能赋能终端设备驱动的神经系统疾病全病程闭环管理
    周宏宇, 李子孝, 王春娟
    2025, 20(8):  935-94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01
    摘要 ( )   PDF (16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与终端设备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神经系统疾病全病程管理向智能化、连续化和精准化转型。本文系统阐述了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环境智能与机器人等终端设备在疾病全病程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以“监测-分析-决策-干预-反馈”为核心的闭环管理框架,并强调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服务模式,为建立神经系统疾病全病程闭环管理新范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专题论坛
    卒中智慧化管理工具
    王春娟
    2025, 20(8):  942-942. 
    PDF (14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智能手机的卒中后院外智慧管理系统应用需求的质性研究
    马锐华, 熊俞婷, 王春娟
    2025, 20(8):  943-9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02
    摘要 ( )   PDF (20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卒中患者对基于智能手机的院外智慧管理系统应用的功能需求、使用偏好及潜在障碍,为卒中患者院外危险因素管理智能手机应用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描述拟开发的基于智能手机的院外智慧管理系统应用的功能,对15例卒中患者及其对应的15名家属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剖析与解读,以分析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并提炼核心主题。
    结果 受访者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与使用体验”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个性化服务”2个方面的核心主题。功能需求与使用体验的主题包括个性化健康监测指导、用药提醒、随访安排、饮食管理及康复运动管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个性化服务的主题包括操作界面优化、线上医患互动和家庭支持。
    结论 应优化基于智能手机的院外智慧管理系统应用,兼顾功能实用性、技术适配性及数据安全性,构建以患者体验为核心的数字卒中康复生态系统。
    人工智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熊俞婷, 王春娟
    2025, 20(8):  950-9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03
    摘要 ( )   PDF (16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近年来依托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面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与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的双重挑战,AI技术与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创新方案。神经系统疾病因病理机制复杂,导致其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在个体化诊疗与患者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尤为突出。本文系统回顾了AI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风险预测与诊疗中的应用进展,探讨了其在神经科学领域面临的技术、伦理及数据安全等挑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推进AI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论著
    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列线图模型构建
    杨怡霖, 赵媛, 朱晓玲, 张青, 董薇
    2025, 20(8):  958-96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04
    摘要 ( )   PDF (32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风险评估。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1日—2021年8月31日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疾病资料和生存资料,并于发病后1年、3年、5年进行随访。通过寿命表法估计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用于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41例患者,其中男性16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0±10.4)岁。寿命表法分析中位生存时间为60个月,随访1年、3年、5年累计生存概率分别为63%、56%和51%。Cox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高龄、干预手段(包括手术方法和非手术方法)、发病到手术时间长、急性期血糖高、责任动脉瘤大、低钠血症时间长、动脉瘤再破裂和Hunt-Hess分级高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其区分度和拟合度良好。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列线图模型,可预测aSAH患者发病后1年、3年、5年生存概率,且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拟合度。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脑小血管病患者白质高信号及认知障碍的影响
    刘万虎, 步玮, 孟令惠, 董玉娟, 刘翠翠, 任慧玲
    2025, 20(8):  968-97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05
    摘要 ( )   PDF (27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及认知障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0月—2024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经神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SVD的患者。根据患者的MoCA评分将其分为认知障碍组(0~25分)和认知正常组(26~30分)。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basal ganglia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BG-EPVS)与MoCA不同认知域评分的关系。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WMH体积与BG-EPVS、MoCA总分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应用中介分析评估WMH体积在BG-EPVS与认知障碍之间的作用。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CSVD患者207例,其中认知障碍组143例,认知正常组6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脑微出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混杂因素后,患高血压(OR 2.208,95%CI 1.070~4.555,P=0.032)、BG-EPVS数量(OR 1.060,95%CI 1.011~1.111,P=0.016)、WMH体积(OR 1.044,95%CI 1.008~1.082,P=0.016)与认知障碍独立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G-EPVS数量与视觉空间和执行功能(r=-0.388,P<0.001)、注意力(r=-0.319,P<0.001)、延迟回忆(r=-0.302,P<0.001)均呈负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WMH体积与BG-EPVS数量呈正相关(r=0.260,P<0.001),与整体认知功能呈负相关(r=-0.338,P<0.001)。进一步进行中介分析,结果显示,BG-EPV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部分由WMH体积介导,中介效应占比为33.3%。
    结论 高血压、BG-EPVS数量、WMH体积与CSVD患者认知障碍独立相关。BG-EPV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部分是由WMH体积介导的。
    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于骁, 孙亚召, 黄捷
    2025, 20(8):  977-98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06
    摘要 ( )   PDF (21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C-reactive protein-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CTI)对进展性卒中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炎症、血糖及血脂水平综合管理提供新的证据和指导。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19年1月—2024年1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35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进展性卒中。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亚组分析、ROC曲线探讨CTI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结果 共365例(26.94%)患者发生进展性卒中。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I(OR 2.230,95%CI 1.957~2.542,P<0.001)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最高四分位区间患者比最低四分位区间患者的进展性卒中发生风险高3.016倍(OR 4.016,95%CI 1.946~8.290,P<0.001)。亚组分析显示,CTI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亚组中仍保持上述关系,且与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ROC曲线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预测进展性卒中的AUC为0.690(95%CI 0.660~0.720),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预测进展性卒中的AUC为0.614(95%CI 0.588~0.640),CTI预测进展性卒中的AUC为0.711(95%CI 0.686~0.735),CTI的预测价值高于CRP(Z=1.958,P=0.043)和TyG(Z=6.565,P<0.001)。
    结论 CTI对进展性卒中具有一定的独立预测价值,这一综合了炎症、血糖及血脂水平的指标能够进一步提升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准确性,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前景。
    卒中后感觉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与非语言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卢肖, 张玉梅, 陈心雅
    2025, 20(8):  985-99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07
    摘要 ( )   PDF (20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卒中后感觉性失语症[韦尼克失语症(Wernicke’s aphasia,WA)]非语言认知功能与语言障碍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3月—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后WA患者。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修订版(western aphasia battery-revised,WAB-R)评估语言功能(包括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和命名);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评估非语言认知功能(包括定向力、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和注意力)。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语言功能与非语言认知功能各子项之间的关系;分别以WAB-R中的听理解和命名得分为因变量,以LOTCA各子项得分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评估非语言认知功能对听理解和命名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5例年龄27~73岁的WA患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OTCA中的定向力、空间知觉及动作运用得分与WAB-R中的听理解及命名得分呈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OTCA中的定向力得分与WAB-R中的听理解得分呈正相关(P=0.048),LOTCA中的视知觉得分与WAB-R中的听理解得分呈负相关(P=0.041)。
    结论 WA患者的定向力、空间知觉和动作运用等非语言认知功能与其听理解和命名等语言功能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视知觉则与听理解呈负相关关系。
    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刘安利, 薛茜, 杨金水, 苗瑞瑞, 王欢欢
    2025, 20(8):  992-100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08
    摘要 ( )   PDF (23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比较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AIS效果的研究。有效性指标包括90 d mRS评分、血管再通成功和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安全性指标包括出血转化、90 d全因死亡和其他并发症(血管穿孔及夹层、血管痉挛、新发栓塞)。采用漏斗图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35项研究,包括4865例患者。在有效性方面,抽吸取栓组的90 d mRS评分优于支架取栓组(OR 1.44,95%CI 1.03~2.00,P=0.030),血管再通成功率高于支架取栓组(OR 1.50,95%CI 1.18~1.92,P<0.001),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短于支架取栓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6.57,95%CI -7.80~-5.34,P<0.001]。在安全性方面,两种术式的出血转化率(OR 0.92,95%CI 0.76~1.12,P=0.410)、90 d全因死亡率(OR 0.86,95%CI 0.64~1.16,P=0.310)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OR 0.91,95%CI 0.75~1.09,P=0.33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支架取栓相比,抽吸取栓治疗AIS的安全性相似,但在血管再通成功率及短期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短。
    丁苯酞对氧糖剥夺后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高雨田, 刘文娟, 金玉玲, 王克健
    2025, 20(8):  1006-101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09
    摘要 ( )   PDF (21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丁苯酞(3-N-butylphthalide,NBP)对氧糖剥夺后星形胶质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调节机制。
    方法 采用CTX TNA2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构建氧糖剥夺模型,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型评估细胞活性,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评估氧化应激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焦亡相关基因[胱天蛋白酶(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caspase)-1、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含热蛋白结构域受体3(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and pyrin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 3,NLRP3)、IL-1β、IL-18]的mRNA表达变化,并分析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Nrf2及其下游基因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1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调控机制。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氧糖剥夺组细胞活性(P=0.009)和SOD活性(P=0.013)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0.001);caspase-1(P=0.018)、NLRP3(P=0.021)、IL-1β(P=0.004)及IL-18(P<0.001)mRNA水平显著升高,Nrf2(P=0.035)及HO-1(P=0.023)表达显著降低。与氧糖剥夺组相比,NBP组细胞活性(P=0.015)和SOD活性(P=0.013)显著升高,MDA含量(P=0.002)降低;同时,caspase-1(P=0.002)、NLRP3(P=0.009)、IL-1β(P=0.004)及IL-18(P=0.004)mRNA水平降低,Nrf2(P=0.027)及HO-1(P=0.001)基因表达升高。
    结论 NBP可改善氧糖剥夺导致的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其可能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抑制焦亡信号,缓解氧糖剥夺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发挥潜在的细胞保护作用。
    综述
    卒中临床决策中马尔可夫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馨莹, 柯嘉雯, 陆作林, 姜勇, 邵瑞太
    2025, 20(8):  1013-10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10
    摘要 ( )   PDF (16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病程较长且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深入探究不同干预措施对其病程和预后的作用,可为精准化卒中干预策略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马尔可夫模型能够计算疾病在一定时期内的状态转移概率,模拟疾病的发展过程,并清晰比较各个病程阶段下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助力卒中预后结局的精准预测与改善。基于此,本研究综述了马尔可夫模型的定义、原理、构建方法及其在卒中临床决策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有益思路。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演变与应用:从历史发展到评估标准的改进
    董茜, 胡晓, 李琦
    2025, 20(8):  1022-10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11
    摘要 ( )   PDF (15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89年被首次提出以来,NIHSS一直是卒中评估领域的核心工具。目前,该量表已成为评估卒中严重程度的“金标准”。本文全面回顾NIHSS的诞生与发展、临床应用现状及局限性,并介绍了5种改良版NIHSS,旨在优化NIHSS的学习路径,提升神经科医师在临床中应用该量表的水平,并为NIHSS的改良和应用提供参考。
    改良Rankin量表用于卒中临床试验结局评价及其统计方法研究
    朱金巧, 夏雪, 胥芹, 冯涛, 王安心
    2025, 20(8):  1029-10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12
    摘要 ( )   PDF (20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RS是卒中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终点评估工具。然而,目前许多临床试验对不同mRS切点对应健康状况的定义仍欠规范,mRS的统计分析方法在不同临床试验中也存在差异。本文旨在对mRS在卒中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进行概述,并对mRS的推荐术语及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重点讨论。
    NCCT血肿密度不均匀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不良预测价值的研究进展
    付媛媛, 王丽琨
    2025, 20(8):  1035-104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13
    摘要 ( )   PDF (23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性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卒中类型,主要有高血压脑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及原因不明脑出血。血肿扩大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存在血肿扩大风险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可能改善其预后,因此,用于快速筛选血肿扩大高危患者的可靠影像学标志物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头颅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血肿密度不均匀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但目前该结论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子恒, 刘毅
    2025, 20(8):  1042-10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14
    摘要 ( )   PDF (16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恢复脑血流灌注最主要的措施之一,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诊疗指南多建议在静脉溶栓后24 h后启动抗血小板治疗。然而,研究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至启动二级预防前,仍有症状加重和病情反复的风险。针对静脉溶栓后仍然呈现病情进展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若早期启动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在内的二级预防,有望改善其预后。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内启用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脑微出血分布模式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研究进展
    朱霄宇, 周凡敬, 徐运, 张梅娟
    2025, 20(8):  1051-10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15
    摘要 ( )   PDF (15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是一种亚临床的脑实质病变,也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重要影像学标志。根据分布模式,CMBs可分为脑叶皮质型、脑深部型和混合型。CMBs常伴发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其中,脑叶皮质型CMBs与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易引起IS患者的皮质下认知障碍;脑深部型CMBs与高血压相关小动脉硬化有关,更易引起IS患者的皮质下认知障碍与运动障碍,且与IS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混合型CMBs的病理机制更为复杂,常伴随更严重的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及不良预后。不同分布模式的CMBs对IS患者抗血栓和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是否应将CMBs及其分布模式作为治疗禁忌证仍存在争议,未来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明确CMBs对抗血栓和再灌注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优化。
    泛凋亡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刘嘉, 刘雪梅
    2025, 20(8):  1058-106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16
    摘要 ( )   PDF (15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泛凋亡(PANoptosis)是一种全新的炎症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由泛凋亡体(PANoptosome)复合物调控并激活,具有细胞焦亡、凋亡和坏死性凋亡的主要特征。泛凋亡在病毒、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自我防御功能,在炎症性疾病中则加重疾病损伤。本文介绍泛凋亡的定义及分子调控机制,探讨多种细胞死亡形式的串扰和关联关系,阐述泛凋亡在卒中、脑肿瘤、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BMI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院内结局的关系——基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的分析
    熊俞婷, 程爱春, 尹金风, 李子孝, 王春娟, 张静
    2025, 20(8):  1066-10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5.08.017
    摘要 ( )   PDF (21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住院患者的BMI与其院内结局的关系。
    方法 基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hina Stroke Center Alliance,CSCA)登记数据库,纳入2015年8月—2022年12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BMI及体重的变化趋势。根据患者的BMI,将其分为体重过低(BMI<18.5 kg/m2)、体重正常(18.5 kg/m2≤BMI<24 kg/m2)、超重(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BMI≥28 kg/m2)4组,分析BMI与患者院内结局(缺血性卒中复发和全因死亡)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4 503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住院患者,平均体重为(65.23±12.46)kg,平均BMI为(23.67±4.27)kg/m2,其中,超重和肥胖患者共67 760例(43.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过低是AIS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体重正常患者,体重过低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增高(校正OR 1.160,95%CI 1.057~1.273,P=0.002),超重组和肥胖组与体重正常组的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BMI组的院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研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超重或肥胖率较高,体重过低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