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OA政策
期刊指南
学习资源
联系我们
English
杂志信息
月刊 2006年创刊
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主 编:王拥军
2025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2025-04-2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天坛医院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SVN(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中国卒中学会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5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0-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手记
十 年
王拥军
2010, 5(07): 509-511.
PDF
(17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2010年欧洲卒中大会会议纪要
LIU Li-Ping;WANG Wen-Juan;DENG Yi-Ming;et al
2010, 5(07): 512-516.
PDF
(16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台湾卒中医学的现状
翁文章
2010, 5(07): 517-518.
PDF
(15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高血压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李宗海
2010, 5(07): 519-523.
摘要
(
)
PDF
(2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血压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部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使用正常血压的WKY大鼠以及有高血压的SHR大鼠制作双侧总颈动脉永久阻塞的慢性脑缺血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DNF在缺血后第1~4周的变化,H&E染色比较缺血后第4周脑梗死范围的大小。结果 慢性脑缺血后,在SHR大鼠海马CA1和大脑皮质,BDNF的mRNA及免疫染色密度在缺血后第1~4周皆有显著的减少(P <0.05),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实验也呈现了相同的结果。而WKY大鼠,只在缺血后第1周有短暂的减少(P <0.05)。在第4周,HE染色显示SHR大鼠比WKY大鼠有较大范围的脑组织受损([ 12.40±4.26)% vs(0.41±0.17)%,P =0.026]。结论 在慢性脑缺血的情况下,长期的高血压会加重脑损伤,并且影响BDNF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尤其在缺血耐受性低的海马CA1及大脑皮质部位。
台湾医学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经验
黄柏颖;陈俊鸿;杨渊韩;林瑞泰;林峰正;刘景宽
2010, 5(07): 524-528.
摘要
(
)
PDF
(20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于台湾一医学中心的使用率。方法 针对送到医院的卒中患者我们制定了一套超急性期卒中评估流程。于2004年6月到2005年10月这段期间,入组了182例到院时适用超急性卒中评估流程的患者。依据台湾卒中学会在2003年7月所订立的静脉注射r-tPA准则确定是否给予r-tPA治疗。结果 在182例到院时适用超急性卒中评估流程的病例中,只有11例患者(6.04%)可以接受静脉注射r-tPA,4例(2.2%)可以接受动脉注射r-tPA。患者排除注射r-tPA的原因通常是多重因素的,而其中最主要的排除因素包括:症状过于轻微或自行缓解的卒中(46.15%),血压过高(35.16%),无法在3h内完成整套评估流程或从卒中发生时到再次确认的时间已经超过3h(24.17%),颅内出血(15.93%)。结论 在17个月的入组期间,只有11例患者(6.04%)接受静脉注射r-tPA,4例(2.20%)接受动脉注射r-tPA。整体而言,r-tPA使用率过低,而这跟r-tPA应用准则过于严格可能有关。目前台湾卒中学会已制定新版的r-tPA应用准则,期望能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17β-雌二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与其可能机制
林志隆;刘安祥;苏裕峰;洪纯隆
2010, 5(07): 529-535.
摘要
(
)
PDF
(17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别的差异是否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预后,仍未有定论,雌性素对于血管扩张的可能作用也尚未确定。本研究评估17β-雌二醇(estradiol,E2)在大鼠两次出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中,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与可能机制。方法 以0.3 mg/ml E2混合玉米油填充于30 mm长的硅胶管(Silastic tube),于雄性大鼠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 h,包埋于动物皮下。测量包埋的第0、1、2、3、4及7天大鼠血中E2浓度。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以第一次出血后7天的基底动脉横切面平均面积来评估。同时检查基底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现。结果 以E2治疗大鼠的血中浓度维持在生理浓度(56~92 pg/ml),与给予赋形药物的溶剂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E2浓度的增加有统计学上的意义。E2治疗能有意义的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P <0.01)。E2治疗能有意义的减少脑血管痉挛后基底动脉iNOS-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增加,而对照组无此作用。脑血管痉挛后eNOS-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受压抑,但可经E2治疗而减缓。结论 建议持续性给予E2,维持其于生理浓度,可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E2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益,部分与E2可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iNOS的表达及保留eNOS的表达有关。因此,E2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法。
椎动脉发育不全与卒中
庄毓民
2010, 5(07): 536-538.
摘要
(
)
PDF
(2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先天的椎动脉发育不全是一种后循环罕见的胚胎变异。从尸体解剖和血管造影中发现这种先天变异的频率为2%~6%。此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椎动脉发育不全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我们收集了195位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57±13岁),并对每位受试者进行脑梗死类型(TOAST分型)的分类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并于卒中后72h内完成颈动脉超声及椎动脉血流量测量。结果 单侧的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总的发生率是11.79%;脑干、小脑梗死患者中发生率特别高。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与TOAST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子类型相关。结论 基于我们的结果,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特别在后循环上的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似乎是一种脑梗死的加重因素。
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以氧气面罩供应高流量氧气的血氧分析研究
蔡明谚;张谷州;苏茂昌;吕镇中;陈廷耀;刘嘉为;黄裕净;邱显学
2010, 5(07): 539-544.
摘要
(
)
PDF
(20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在严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一个大气压下连续使用高流量氧气的安全性和血气分析情况。方法 根据我们先前研究的方法学,从2005年8月到2007年2月收集48h内16例严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2:1(面罩对套管)随机化分配成使用面罩组或者套管组,各使用10d。入组标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得分≥17分且梗死面积超过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布区2/3的患者。分别在入院初、入组的隔天及第11天上午6点采集患者的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研究。结果 在连续18个月中有57例严重的MCA灌流域梗塞形成的患者,其中16例符合纳入与排除的入组标准,有11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氧气口鼻面罩组,5位患者被分配到氧气鼻管组。两组存活患者动脉血气体分析和APACHE II得分在入组最初、入组后隔天及第11天没有统计上的差别;NIHSS得分最初都是22分,出院时均为16分。但研究发现干扰因子如颅骨移除术和插管过度换气,可能对于患者的存活分析有影响。结论 这次小规模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氧气的连续性使用,对于患者安全与存活结果有无影响,并补足先前研究未做血氧分析的缺陷。面罩式给氧与鼻管给氧的前后气体分析与患者存活基本上无统计的差别,可能和干扰因子的影响有关,需要通过更大型的临床研究来验证那些不完全收集的数据。
专题论坛
卒中的预防——台湾神经科医师之观点
胡汉华
2010, 5(07): 545-545.
PDF
(14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预防心房颤动及其造成的卒中
许弘毅
2010, 5(07): 546-547.
PDF
(15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RB降血压药物与卒中的预防
刘嘉为
2010, 5(07): 548-552.
PDF
(2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与卒中
陈志弘
2010, 5(07): 553-554.
PDF
(18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经皮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
林宽祥;钟芷萍;张丰基;翁文章
2010, 5(07): 555-557.
PDF
(20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台湾脑中风学会高血压治疗指南
卢玉强;林清煌;翁文章;胡汉华;陆仁安;陈昌明;傅维仁;刘祥仁;王宝玉;叶守正;柯德鑫;赵雅琴;林瑞泰;陈伟熹;刘嘉为
2010, 5(07): 558-562.
PDF
(19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心血管疾病及卒中患者的用药失误——一份来自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第二部分)
白莹;王春育
2010, 5(07): 563-572.
PDF
(20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研究进展
李宜中;宋秉文;翁文章
2010, 5(07): 573-578.
摘要
(
)
PDF
(17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在成人时发病且以显性方式遗传的小动脉血管病变。它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反复性的脑皮质下梗死及痴呆症,在少数的患者身上同时可见先兆性偏头痛及精神疾病方面的症状。它的致病基因是NOTCH3。CADASIL是最常见的因为单基因变异所造成的遗传性脑血管病变。该文简单介绍CADASIL的临床症状、分子遗传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在台湾的现况以及治疗与预防建议。
台大医院脑中风中心
郑建兴
2010, 5(07): 579-582.
摘要
(
)
PDF
(16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中风中心或卒中单元可明显降低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功能恢复、降低住院天数,对于急性卒中患者的监护可提供显著的疗效。台大医院于2002年11月成立卒中中心,提供卒中患者的跨科整合医疗、推展急性卒中团队、卒中的重症治疗、提升血栓溶解与其他特殊治疗、卒中处置的标准作业流程及临床路径、民众及医疗人员卒中继续教育、建立卒中患者登录库、早期康复治疗、卒中患者长期预后随访等,以建构卒中由预防、治疗、监护至长期护理转介及随访的全程规划。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新进展
韩菲;杨中华
2010, 5(07): 583-590.
摘要
(
)
PDF
(16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房颤动患者具有很高的血栓栓塞的风险。近几年,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特别是预防卒中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主要体现在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介入治疗等方面。本文将对心房颤动抗栓治疗进展进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