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3-04-20
    主编手记
    实践让理论闪光
    王拥军
    2013, 8(04):  237-239. 
    PDF (16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炎性因素与缺血性卒中
    李继梅,刘水乔
    2013, 8(04):  241-245. 
    PDF (16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应用他汀的新证据与新启示
    王拥军
    2013, 8(04):  246-249. 
    PDF (14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大脑中动脉闭塞或狭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炎性标志物变化
    邓丽,谢聃,张拥波,李继梅
    2013, 8(04):  250-254. 
    摘要 ( )   PDF (19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 因素及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超敏 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 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62例缺血性卒中 患者,其中98例MCAO(闭塞组)、23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70%~99%(重 度狭窄组)、60例MCA狭窄率50%~69%(中度狭窄组)和81例MCA狭窄率<50%(轻度狭窄组)。比较四 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入院24 h血WBC、ESR和hs-CRP等指标。 结果 闭塞组、重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分别为0.008、0.044和 0.018),其他危险因素在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闭塞组WBC、ESR和hs-CRP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 组(P分别为0.005、0.002和0.001);重度狭窄组ESR亦高于轻度狭窄组(P =0.026)。 结论 MCA闭塞和重度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WBC、ESR和hs-CRP水平高于MCA轻度狭窄患者。

    三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现状调查
    茹小娟1,2,戴红3,江滨1,2,吴升平1,2,李宁华4,赵性泉5,洪震6,何俐7,王文志1,2
    2013, 8(04):  255-260. 
    摘要 ( )   PDF (19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知晓和接受康复治疗状况,为制订适宜的康复知识教育 和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方法 在北京、上海和成都3个城市社区,以问卷调查形式对964例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知晓、接受康 复治疗情况以及康复需求的现况进行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964例卒中患者中,325例(33.7%)社区卒中患者表示接受过康复知识教育,仅 有100例(10.4%)表示对康复治疗比较了解和很了解。714例(74.1%)患病后进行了住院治疗,294例 (30.4%)住院期间接受过康复治疗,其中198例(20.5%)只接受过针灸治疗和按摩、推拿治疗,178例 (18.5%)接受过运动疗法治疗。出院后,仅有250例患者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不接受康复治疗的原因中, “从来就不知道康复治疗”是最主要的原因,占65.2%。74.3%的患者表示如果社区医院能够提供康复 治疗服务,愿意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现实中却只有8.3%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接受继续康复治疗。 结论 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的状况总体较差。在社区人群中建立康复宣传措施以 及康复治疗计划非常必要。

    儿童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和影像分析
    张谦,王嵘,张东,张岩,赵元立,赵继宗
    2013, 8(04):  261-265. 
    摘要 ( )   PDF (19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探讨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儿童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大脑半球分为无脑梗死半球32侧和脑梗死半球22侧,将患者性别、年龄、造影特点(包括54侧半球 的Suzuki分期、大脑后动脉分期,眼动脉、颞浅动脉、脑膜动脉、枕动脉、上颌动脉和后循环向前循 环代偿)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性别和年龄与脑梗死的发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性别χ2=2.095, P =0.148;年龄χ2=4.286,P =0.453)。根据半球计算:皮质脑梗死17侧(17/22),额叶梗死14侧 (14/22),皮质下脑梗死9侧(9/22)。无梗死侧半球和梗死侧半球Suzuki分期以及大脑后动脉分期 的差异具有显著性(Suzuki分期Z=-3.054,P =0.002;大脑后动脉分期Z=-4.557,P <0.001)。眼动脉、 颞浅动脉、脑膜动脉、枕动脉、上颌动脉和后循环向前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的发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结论 本研究显示儿童缺血型烟雾病皮质脑梗死较皮质下脑梗死常见。在皮质脑梗死中,额叶脑 梗死最常见。脑梗死的发生与Suzuki分期和大脑后动脉受累程度有关。

    酒精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王彬,刘志辉,张培,李健
    2013, 8(04):  266-270. 
    摘要 ( )   PDF (20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酒精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皮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ed factor, AIF)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5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缺 血-再灌注后酒精治疗组(治疗组)。以改良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形成缺血-再灌注,治疗组立即腹腔注射1.5 g/kg酒精(无水 酒精稀释成50%酒精),对照组与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的 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AIF及HIF-1α的表达。 结果 治疗组大鼠脑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35.33 6.06)mm2 vs (55.50 3.62)mm2, P <0.001];对照组大鼠脑皮质区AIF及HIF-1α表达分别为(36.75 8.99)个/HP和(49.25 12.04) 个/HP;治疗组大鼠脑皮质区AIF及HIF-1α表达分别为(20.75 7.46)个/HP和(70.25 11.12)个/HP; 治疗组大鼠脑皮质区AIF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01),而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01)。 结论 1.5 g/kg酒精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而减轻脑 损伤。

    编者按
    专题综述:炎性因素和卒中
    李继梅
    2013, 8(04):  271-271. 
    PDF (1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炎症与脑出血的靶向治疗
    刘晓静,张拥波,李继梅
    2013, 8(04):  272-276. 
    摘要 ( )   PDF (16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炎症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涉及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基 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 介素(interleukin,IL)及补体等多种炎症细胞及因子。目前对脑出血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针对脑出 血后炎症反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抑制剂、MMP抑制剂、血管紧张素1 (angiotensin1,AT1)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干细胞移植等,可能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卒中相关炎性生化标志物的种类及作用
    张芹,王云峰,张拥波,李继梅
    2013, 8(04):  276-280. 
    摘要 ( )   PDF (16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炎性机制在卒中的发生及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卒中的炎性生化标志物可为临床 医师提供关于卒中诊断、预后和治疗相关的信息。目前,国内外对卒中炎性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越来越 多,本文主要对卒中相关炎性生化标志物的种类及其作用做一综述

    病例讨论
    鼻眶脑型毛霉菌病致急性脑梗死1例
    于会艳1,董敏2,曹素艳2
    2013, 8(04):  281-284. 
    PDF (17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
    黄家星,林文华,刘丽萍,濮月华,谭泽峰,徐安定
    2013, 8(04):  285-293. 
    PDF (15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动脉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指南(第二部分)
    沈东超1,齐冬2,边立衡1
    2013, 8(04):  294-300. 
    摘要 ( )   PDF (18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本指南旨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的诊断与 治疗提供最新和全面的建议。 方法 对MEDLINE(2006年1月1日~2010年5年1月)进行了规范的文献检索。通过证据表对数据进行 综合分析。写作组成员通过电话会议对数据源性的证据进行讨论。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 证据水平分级的运算规则对每项建议进行分级。指南初稿经7位同行评议专家及卒中委员会核心组 成员与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审阅。计划每3年对本指南进行一次全面更新。 结果 为aSAH患者的医疗护理提供循证指南。本指南着重于阐述以下几个方面:发病率、危险因素、 预防、自然史与结局、诊断、预防再出血、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破裂动脉瘤、诊疗系统、手术与血管内治 疗期间的麻醉管理、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缺血的管理、脑积水的管理、痫性发作的管理以及临床并发 症的管理。 结论 aSAH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积极、专业的治疗可对其结局产生显著影响。本指南为aSAH患 者的目标导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框架

    海外速递
    椎动脉颅内段:一个被忽视的区域
    Louis R.Caplan(作者);王晶(翻译);刘丽萍,赵性泉(审校)
    2013, 8(04):  301-310. 
    摘要 ( )   PDF (20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相对于颈内动脉,针对后循环的研究一向较少,而在后循环血管中,椎动脉颅内段又是 最容易被忽视的。获得2012年Johann Jacob Wepfer奖的Louis R. Caplan教授的这篇综述介绍了椎动脉 颅内段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对临床工作会有帮助,我们在征得Caplan教授同意后将其翻译成中文,以 飨读者。在此感谢Caplan教授的授权,也感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 刘丽萍教授和王晶医师的沟通、审校和翻译工作! 【摘要】 在后循环所有的动脉中,我们对椎动脉颅内段关注最少,特别是在闭塞病变的治疗方面。 早期的临床病理研究表明,在延髓外侧及小脑后下动脉分布区梗死的患者中经常发现椎动脉颅内 段闭塞。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 NEMC-PCR)408例患者中,严重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其中椎动脉远端最易受累,有 时还累及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常累及双侧,并且常伴有基底动脉及颈部椎动脉闭塞。双侧 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症状有突发眩晕/视物模糊及共济失调等,病程迁延数月或者数年,但很少 会发展成致残性卒中。大多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的梗死灶多位于后循环供血区的中央及远端, 吻侧可以到达延髓及小脑下部。虽然目前的诊断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椎动脉颅内段及梗死部位,但 对不同的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却少有研究报道。椎动脉颅内段疾病的治疗仍是一 个未知的领域,亟需关注及解决。

    综述
    自噬在缺血性卒中后的作用
    孙金梅,张拥波,李继梅
    2013, 8(04):  311-315. 
    摘要 ( )   PDF (15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自噬是机体清除过量、老化蛋白质及受损细胞器的重要途径。作为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 自噬在病理、生理条件下均具有重要作用。缺血性卒中后存在明确的自噬现象。了解自噬激活途径及 调控位点,对其进行定位、定性以及定量检测,有助于理解自噬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 作用。

    缺血性卒中与免疫反应
    王继先1,张博爱2,杨国源1,3
    2013, 8(04):  316-321. 
    摘要 ( )   PDF (16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免疫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卒中病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都参与 这一过程。免疫反应不仅仅造成炎性损伤,引起外周血和免疫器官出现相应的免疫调节,还在缺血 性脑损伤后的脑组织修复和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缺血诱导的炎症反应和进行免疫调节具有脑 保护和脑组织修复/重建作用,可能是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目前关于缺血性脑损伤 的免疫治疗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功能和脑缺血损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免疫 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教学园地
    浅谈以图式理论指导神经科医师提高
    脑血管病医学英语阅读能力
    汤劼1,2,马军1,3,隋滨滨1,3,袁菁1,3,黄佳1,4,赵元立2
    2013, 8(04):  322-324. 
    PDF (14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