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4, 19(3):  0. 
    PDF (2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4, 19(3):  1. 
    PDF (9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关注血管神经眼科疾病——概念、诊疗方法及策略
    吴松笛
    2024, 19(3):  245-25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01
    摘要 ( )   PDF (49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神经眼科疾病泛指因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的神经眼科疾病,涵盖所有因血管因素导致的视功能障碍、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是神经眼科学与血管神经病学的交叉领域。此类疾病患者多首诊于眼科或急诊,临床表现具有血管病(卒中)急、危、重的特点,由于是交叉学科,诊疗常迟滞和延误。提高对血管神经眼科疾病新概念的认识,聚焦这一交叉领域的新诊疗方法和策略,通过专科建设和学科协作,提升早期识别和精准诊疗能力,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专题论坛
    血管神经眼科疾病
    吴松笛
    2024, 19(3):  255-255. 
    PDF (16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神经眼科急症的研究进展
    逯青丽, 吴松笛
    2024, 19(3):  256-26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02
    摘要 ( )   PDF (49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眼科急症是指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就会严重威胁患者视力甚至危及生命的神经眼科临床疾病谱,其中血管性原因所致的神经眼科急症(血管神经眼科急症)占绝大部分。由于交叉学科的特点,血管神经眼科急症患者多首诊于眼科或急诊,首诊医师往往对疾病认识不全面,易导致该类患者诊断滞后、误诊或漏诊;当患者转诊于神经科时,神经科医师如果对疾病的诊断不能及时确定,易导致治疗延迟。本文对血管神经眼科急症疾病谱主要疾病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疾病的快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雷震, 张欢, 吴松笛
    2024, 19(3):  266-2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03
    摘要 ( )   PDF (19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血管神经眼科急症,表现为急性无痛性单眼视力丧失,是中老年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关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具体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筛选尤为重要。本文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精准诊疗提供依据。
    动脉内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功能性视觉恢复单中心研究
    逯青丽, 刘仲仲, 刘彤, 刘佩, 张咪, 常乔乔, 刘燕, 孙超, 彭林娜, 刘国正, 蔺雪梅, 吴松笛
    2024, 19(3):  273-27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04
    摘要 ( )   PDF (25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功能性视觉恢复情况。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3年8月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连续收治的非动脉炎性CRAO患者,根据入院后是否进行IAT治疗分为IAT组和非IAT组。功能性视觉定义为
    视力≥20/100。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时间段(入院、出院时和出院1个月时)功能性视觉恢复情况。 
    结果 共纳入131例(131只眼)非动脉炎性CRAO患者,男性93例(71.0%),平均年龄为(61.6±12.6)岁,
    其中IAT组57例(43.5%),非IAT组74例(56.5%)。与非IAT组患者相比,IAT组患者年龄更低[(58.4±12.5)岁 vs.(64.1±12.2)岁,P=0.011]、合并卒中病史者比例更低[10(17.5%)vs. 25(33.8%),
    P=0.037]、发病至就诊时间更短[10.0(6.0~24.0)h vs. 55.0(20.2~162.0)h,P<0.001]、醒后发病者比例更高[26(45.6%)vs. 15(20.3%),P=0.002]和患侧颈内动脉血管状态更佳(无狭窄∶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闭塞=41∶7∶7∶2 vs. 32∶11∶21∶10,P=0.006)。IAT组患者出院1个月时功能性视觉比例较非IAT组患者更高[25(43.9%)vs. 18(24.3%),P=0.018],而入院和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T组患者出院1个月时的功能性视觉较非IAT组患者显著改善(OR 3.24,95%CI 1.08~9.69,P=0.036)。IAT组患者术中发生眼动脉痉挛2例(3.5%)、穿刺部位皮肤出血2例(3.5%)和新发脑栓塞(均为无症状性栓塞)事件4例(7.0%)。
    结论 是否进行IAT治疗的CRAO患者部分临床特征存在差异,IAT治疗可显著提高CRAO患者出院1个月时的功能性视觉,且手术安全性较好。提示临床医师需重视CRAO患者的IAT治疗,以期改善患者的视觉功能。
    头面部美容填充物致眼动脉及其分支动脉阻塞的临床特征和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孙传宾
    2024, 19(3):  280-28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05
    摘要 ( )   PDF (52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头面部美容填充物注射引起的眼动脉及其分支动脉阻塞的临床特征和视力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共纳入头面部美容填充物注射后立即出现视力下降、视物重影或上睑下垂等眼科症状的患者26例,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 26例患者中,注射透明质酸者23例,注射自体脂肪者2例,注射干细胞制剂者1例。注射点位于额部8例、额部+眉间4例、眉间3例、眉间+鼻根1例、鼻根4例、鼻翼1例、眼睑4例、颞侧头皮1例。临床表现:眼动脉阻塞2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7例(其中不完全性CRAO 1例),睫状后短动脉阻塞12例[其中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6例、非动脉炎性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例、局限性脉络膜水肿3例],眼外肌麻痹5例(其中眼动脉肌支阻塞4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上睑下垂4例,瞳孔散大2例。其中6例患者同时发生2种眼部受累表现,包括CRAO+局限性脉络膜水肿2例,NAION+局限性脉络膜水肿1例,NAION+肌支阻塞1例,NAION+动眼神经麻痹1例,上睑下垂+肌支阻塞1例。头颅MRI检查显示新发性脑梗死灶3例。18例视网膜或视神经受累患者中,11例患者表现为完全性CRAO或弥漫性视神经缺血,治疗前后患者视力无改变;7例患者表现为不完全性CRAO或节段性视神经缺血,治疗后患者视力有明显改善。
    结论 头面部美容填充物注射引起的眼动脉及其分支动脉阻塞视力预后差,不完全性CRAO、节段性视神经缺血和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0.02的患者视力预后较好。
    表现为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巨细胞动脉炎1例报道
    符书昊, 肖以钦, 韩翔, 杨仕林
    2024, 19(3):  288-29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06
    摘要 ( )   PDF (31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系统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侵犯颞浅动脉和眼动脉。以新近出现头痛、视觉症状和下颌运动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巨细胞动脉炎可对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是神经眼科急症,激素冲击疗法为其主要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1例罕见的表现为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巨细胞动脉炎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提示对于严重视力下降伴有疼痛的老年患者,视神经无水肿、萎缩表现的,应考虑此诊断。
    论著
    高水平空腹血糖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功能结局的关系分析
    丁则昱, 李光硕, 赵性泉
    2024, 19(3):  293-2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07
    摘要 ( )   PDF (20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与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静脉溶栓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相关研究数据(包括空腹血糖等)。研究结局设定为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即mRS评分0~1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空腹血糖与功能结局的关联性。 
    结果 共入组20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21±11.67)岁,其中153例(74.63%)患者为男性,入院NIHSS评分为5(3~9)分。其中117例(57.07%)患者出院时功能结局不良,88例(42.93%)患者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功能结局良好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功能结局不良的患者[5.10(4.46~7.06)mmol/L 
    vs. 6.33(5.09~7.79)mmol/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NIHSS评分后,空腹血糖水平与接受静脉溶栓功能结局相关(OR 0.876,95%CI 0.774~0.991,P=0.035);校正年龄、性别、NIHSS评分、桥接取栓后,关联性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OR 0.891,95%CI 0.791~1.004,P=0.058)。
    结论 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高水平空腹血糖可能会增加静脉溶栓后出院功能结局不良风险。
    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meta分析
    陈思嘉, 潘培炎, 陈思琪, 彭菲, 米东华
    2024, 19(3):  299-3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08
    摘要 ( )   PDF (25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
    方法 以“普罗布考”“他汀”“颈动脉”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以“carotid artery”“probucol”“statin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筛选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12月17日。以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为对照组,他汀类药物联合普罗布考治疗为联合治疗组。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主要结局指标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次要结局指标包括TC水平、hs-CRP水平、卒中事件发生等。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325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在降低IMT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0.93,95%CI -1.66~-0.20,P<0.001];
    在降低TC水平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SMD -1.08,95%CI -1.60~-0.55,P<0.001);在降低hs-CRP水平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 -1.22,95%CI -2.48~0.04,P=0.060);在减少卒中事件发生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R 0.34,95%CI 0.17~0.65,P=0.001)。
    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疗效更优,可降低患者的TC水平,并减少卒中事件发生。
    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张莉, 刘志广, 傅新民, 张洋, 宗海亮
    2024, 19(3):  310-3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09
    摘要 ( )   PDF (22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院内发生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及预后,为制订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信息。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因非缺血性卒中原因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期间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45例患者(院内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入院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100例作为对照(院外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血管内治疗相关资料,比较两组人口学信息、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院内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首诊住院科室主要有脑外科(10/45,22.2%)、心脏外科(9/45,20.0%)、血甲疝外科(9/45,20.0%)及胸外科(5/45,11.1%)等,23例(51.1%)与外科手术有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烟酒史比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及既往卒中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院外组患者相比,院内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53.3% vs. 19.0%,P<0.001)、恶性肿瘤(15.6% vs. 1.0%,P=0.002)、其他动脉栓塞(15.6% vs. 1.0%,P=0.002)以及围手术期(51.1% vs. 1.0%,P<0.001)的比例更高,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21.0(14.5~35.0)分 vs. 18.0(13.5~24.5)分,P=0.019]。院内组的白细胞计数(U=1385.000,P<0.001)、D-二聚体(U=654.500,P<0.001)及IL-6(U=1376.000,P<0.001)水平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U=1758.000,P=0.035)、收缩压(t=-2.766,P=0.006)和舒张压(U=1317.500,P<0.001)水平低于院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院内组与院外组卒中在前后循环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其他原因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分别有7例(15.6%)、22例(48.9%)、16例(35.6%),院外组分别有63例(63.0%)、
    26例(26.0%)、11例(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2,P<0.001)。两组行血管内治疗前缺血区与梗死区的体积比以及术后TICI血流分级、出血转化/造影剂渗出及死亡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院外组比较,院内组发病到血管内治疗时间及再通时间更短,术中使用补救措施更少
    (P<0.05)。在校正了发病时NIHSS评分、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缺血区与梗死区的体积比后,院内卒中与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良好预后结局仍呈负相关(OR 0.213,95%CI 0.063~0.711,P=0.012)。
    结论 院内外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较严重,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病因机制复杂,易预后不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预防及控制感染、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可能会减少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发生。
    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
    项志颖, 尹志科, 沙丽娟
    2024, 19(3):  319-32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10
    摘要 ( )   PDF (20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分析影响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的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招募2018年12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144例卒中后失语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评估失语程度,采用中文版心理一致感量表(sense of coherence-13 scale,SOC-13)、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version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评估患者的心理一致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和知觉压力。分析中文版SOC-13总分与SSRS、GSES、CPSS总分的相关性。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的因素。 
    结果 卒中后失语患者中文版SOC-13总分为(57.96±12.11)分,心理一致感处于低水平。卒中后失语患者中文版SOC-13总分与SSRS总分(r=0.592,P<0.05)、GSES总分(r=0.470,P<0.05)呈正相关,与CPSS总分呈负相关(r=-0.410,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抑郁(β=1.006,P=0.001)、日常生活能力(β=1.124,P=0.003)、CRRCAE评分(β=1.325,P<0.001)、SSRS总分(β=1.123,P=0.009)、GSES总分(β=0.341,P=0.015)、CPSS总分(β=-0.402,P=0.023)是卒中后失语患者低中文版SOC-13总分的影响因素。
    结论 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偏低。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失语程度、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知觉压力是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的影响因素。
    病例讨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桥接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内囊预警综合征病例报道
    郑剑华, 崔燕玲, 曹莹, 戴建武
    2024, 19(3):  326-33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11
    摘要 ( )   PDF (22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e warning syndrome,CWS)是一组罕见的临床症状,具有反复发作刻板样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易进展成完全性卒中的特点。本研究报道1例表现为发作性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的CWS,该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仍反复发作刻板样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经评估风险后,静脉溶栓后24 h内予以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 d后桥接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患者未再发作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静脉溶栓治疗后启动抗血小板聚集时机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方案,仍需大规模数据进一步探讨。
    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补救性治疗方法——股-颈动脉转流术报道
    闫喜格, 王国玲, 张博刚, 彭敏, 董中君, 申晓平, 陈秀晓, 贾倩, 董会格, 程莉
    2024, 19(3):  331-3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12
    摘要 ( )   PDF (38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发病时间窗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则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当使用常规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扩张等方法未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时,支架置入是有效的补救方法。部分患者支架置入后可能出现血管再闭塞,如不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可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本文报道了1例股-颈动脉转流术补救性治疗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患者的诊疗过程,为快速解决这种不常见却又非常棘手的临床情况提供思路,该术式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手术方式。
    延髓“心”形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道
    郝先泽, 刘国庆, 姜英, 吴晓娟, 张小乔
    2024, 19(3):  337-3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13
    摘要 ( )   PDF (34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均属于缺血性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两者可能同时或相继发病。延髓梗死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心脏神经,梗死后的应激反应也会导致心肌缺血梗死。本文报道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疾病早期MRI检查未显影,数天后复查才呈现“心”形梗死灶,经过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仍有肢体偏瘫。本病例强调了脑梗死患者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并全面评估心脏指标,防止误诊、漏诊。
    综述
    血管超声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潘希娟, 邢英琦, 刘玉梅
    2024, 19(3):  343-34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14
    摘要 ( )   PDF (16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已逐渐应用于脑小血管病领域。本文汇总了超声在脑小血管病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概述了脑小血管病与血管超声各类评估指标之间的关系,并描述了超声在与脑小血管病并存的心、脑、肾等多系统疾病中的评估、诊断作用,为应用超声对脑小血管病进行全面有效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核心体积的影像学评估应用进展
    刘亚飞, 吴亭亭, 闫世曦, 贾崇, 张邯菲, 张忠波, 武一平
    2024, 19(3):  349-35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15
    摘要 ( )   PDF (1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核心体积(infarct core volume,ICV)的形成是由脑血管闭塞导致的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可对卒中的预后以及治疗选择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基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ICV可以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显示出来,但应重视当前成像存在的局限性。本研究对不同影像评估ICV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选择治疗策略提供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基于Roy适应模式的程序式护理对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和负面情绪的影响研究
    于丹, 杨兰, 王垚
    2024, 19(3):  356-36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3.016
    摘要 ( )   PDF (24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Roy适应模式的程序式护理对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负面情绪的影响效果。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入组2020年6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卒中偏瘫患者,按不同入院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020年6月—2021年12月)和观察组(2022年
    1—7月)。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Roy适应模式引导的程序式护理。两组患者总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干预前后采用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lf-efficacy questionnaire,SSEQ)、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偏瘫患者90例,其中男性48例,年龄45~82岁,平均(67.66±6.53)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4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SSE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SSE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5.32±11.60)分 vs.(79.54±8.79)分,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82.13±14.09)分 vs.(157.05±11.75)分,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11.89±4.51)分 vs.(174.58±7.49)分,P<0.001]。
    结论 对卒中偏瘫患者开展Roy适应模式引导的程序式护理,可有效激发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克服负面情绪,从而积极参与到康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