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9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20
    上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4, 19(9):  0. 
    PDF (2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4, 19(9):  1. 
    PDF (9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曹黎明, 任力杰
    2024, 19(9):  983-9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01
    摘要 ( )   PDF (19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成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对诊疗方法的创新,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从多模态影像到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从静脉溶栓到机械取栓,从免疫调节到神经保护策略,从干细胞疗法到纳米医学,从最初的单纯药物治疗发展到药物结合机械取栓的综合性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领域正朝着个体化、精准化、有效和全面管理的方向发展。应用多样化的先进诊疗技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专题论坛
    卒中诊疗技术新进展——精准诊断与有效治疗
    任力杰
    2024, 19(9):  990-990. 
    PDF (17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卵圆孔未闭诊断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朱佳倩, 曹黎明
    2024, 19(9):  991-99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02
    摘要 ( )   PDF (19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卵圆孔未闭存在于约1/4的成年人群中,是公认的隐源性卒中、偏头痛的危险因素。精准诊断卵圆孔未闭对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卵圆孔未闭的主要诊断方法与技术,主要涵盖增强TCD、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了各检测方法的发展历史、优劣,并指出了发展方向,即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增强TCD同步检查卵圆孔未闭,强调了该同步多模态联合超声造影检查的优劣、改进办法及重要临床价值。

    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试验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王静祎, 李华, 曹黎明
    2024, 19(9):  998-100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03
    摘要 ( )   PDF (19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可维持正常脑血流灌注,对确保人正常生活及工作至关重要。CA障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脑血管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TCD卧立位试验是一种运用TCD评估CA的无创、便捷方法,其关键在于监测患者从卧位到立位过程中脑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的变化。TCD卧立位试验在脑血管病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标准化操作、结果解读和个体差异等挑战制约着其临床推广。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TCD卧立位试验有望在个体化医疗和早期诊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价值提供参考依据。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符鹏程, 曹黎明, 朱佳倩, 赵桂玉, 徐格林
    2024, 19(9):  1004-101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04
    摘要 ( )   PDF (19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对策,如优化急救流程、革新操作技术、加强损伤防护等。本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讨论。
    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张丽苹, 曹黎明, 肖楠, 廖雨琦, 池枫, 余艳妮, 任力杰
    2024, 19(9):  1012-101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05
    摘要 ( )   PDF (20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是中国居民致死和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药物受限于血脑屏障阻碍、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低载药量,治疗效果可能欠理想。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可实时控制的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卒中的诊疗。纳米药物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靶向性,并延长药物的半衰期,从而有效改善传统药物的疗效。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临床转化等挑战。本文主要综述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和挑战,旨在继续推动纳米材料在卒中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论著
    五种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姜河, 王珵, 陈祥华, 许春香
    2024, 19(9):  1018-102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06
    摘要 ( )   PDF (21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并分析5种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2月,因非卒中相关疾病收入东台市人民医院并在住院期间因疑似卒中症状激活院内卒中绿色通道的所有患者。采用ROC曲线评估筛查量表对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5种筛查量表分别为卒中现场评估和分类转运量表(field assessment stroke triage for emergency destination,FAST-ED)、快速动脉闭塞评估量表(rapid arterial occlusion evaluation,RACE)、洛杉矶运动量表(Los Angeles motor scale,LAMS)、辛辛那提院前卒中严重程度量表(Cincinnati prehospital stroke severity scale,CPSSS)和院前急性卒中严重程度量表(prehospital acute stroke severity scale,PASS)。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74例患者,其中54例(31.0%)患者诊断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RACE(AUC0.888,95%CI0.849~0.928)和LAMS(AUC0.859,95%CI0.812~0.905)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效能最高,其次是FAST-ED(AUC0.820,95%CI0.768~0.872)、CPSSS(AUC0.810,95%CI0.756~0.863)和PASS(AUC0.786,95%CI0.727~0.844),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在预测院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其中RACELAMS的预测效能最高。

    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价值研究

    王晓蕊, 骆嵩, 邹良玉, 屈洪党, 崔雪, 赵玉洁
    2024, 19(9):  1025-10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07
    摘要 ( )   PDF (22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eosinophil-to-monocyte ratio,EMR)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1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个月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组,根据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MR与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对E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的预测准确率进行比较。依据ROC曲线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EMR组与低EMR组,分析EMR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MR(OR0.406,95%CI0.277~0.597,P<0.001)与AIS静脉溶栓患者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ROC曲线显示EMR的AUC为0.773(95%CI0.711~0.836,P<0.001),优于NLR、PLR,最佳截断值为0.435,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55.8%。高EMR组(81例)的预后不良率(P<0.001)和死亡率(P=0.009)与低EMR组(130例)相比均降低。

    结论  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中,较低的EMR3个月不良预后独立相关。
    血清组织蛋白酶L联合ABCD3-I评分对TIA患者短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研究
    种亚楠, 尤雪梅, 狄海莉, 孟林, 孙岭岭
    2024, 19(9):  1034-10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08
    摘要 ( )   PDF (20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以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双重TIA和影像(age,blood pressure,clinical features,duration,diabetes,doubl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image;ABCD3-I)评分联合血清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CatL)水平预测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6月西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TIA患者资料,根据发病后90 d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ABCD3-I评分、血清CatL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ABCD3-I评分、血清CatL水平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115例TIA患者,脑梗死组22例,对照组93例。脑梗死组的ABCD3-I评分[7.0(6.0~7.0)分 vs.5.0(4.5~6.0)分,P<0.001]、血清CatL水平[(6.1±0.9)μg/L vs.(4.8±0.9)μg/L,P<0.001]及LDL-C水平[(3.6±0.5)mmol/L vs.(3.4±0.6)mmol/L,P=0.039]均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CD3-I评分高(OR4.843,95%CI2.301~10.193,P<0.001)、血清CatL水平升高(OR2.099,95%CI1.332~3.308,P=0.001)是TIA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BCD3-I评分、血清CatL水平预测TIA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AUC值分别为0.829(95%CI0.749~0.909)和0.867(95%CI0.796~0.938),对应截断值分别为7.0分和5.3 μg/L,两者联合预测的AUC值提升至0.911(95%CI0.848~0.974)。

    结论  ABCD3-I评分联合血清CatL水平对TIA患者短期发生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与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王铄, 余苹, 张宁, 王春雪
    2024, 19(9):  1040-10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09
    摘要 ( )   PDF (28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热点。

    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使用RStudio的bibliometrix软件包和VOSviewer软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期刊、文献引用、关键词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

    结果     共检索到798篇文献。以通信作者分析,中国发文199篇,居全球首位,且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发文196篇,位列第2。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共34篇。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中5位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相互合作较密切,其中美国学者Devin L Brown发表文章数量为28篇,被引频次236次,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均居首位。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Sleep Medicine(74篇),发表文章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Stroke(3542次)。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发现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出现频次最高。在卒中与睡眠相关性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分析提示失眠、抑郁作为基础课题对该领域发展非常重要,卒中预防、功能结局、脑血流主题研究需要努力开发。

    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缺血性卒中和睡眠之间的关联性,中国和美国在该领域发表文献较多,睡眠呼吸障碍是主要研究热点。未来在卒中和睡眠领域可探索失眠、抑郁、卒中预防、功能结局、脑血流等主题。
    和厚朴酚调节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对脑出血小鼠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李阳阳, 方建, 王晓雪
    2024, 19(9):  1048-10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0
    摘要 ( )   PDF (41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和厚朴酚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小鼠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以及和厚朴酚+抑制剂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小鼠均通过自体血注入右侧基底神经节构建ICH模型。于ICH前15 min和ICH后1 h,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10 mg/kg、20 mg/kg、40 mg/kg和厚朴酚,和厚朴酚+抑制剂组腹腔注射40 mg/kg和厚朴酚与5 μg/kg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抑制剂K252a,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的二甲基亚砜和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估小鼠神经功能;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计算逃避潜伏期、跨越原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3个指标用于评估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学改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BDNF、TrkB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BDNF、TrkB、CREB、磷酸化CREB(phosphorylated CREB,p-CREB)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mNSS、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升高,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血清BDNF、TrkB及海马组织BDNF、TrkB、p-CREB/CREB水平降低(均P<0.001),海马神经元结构模糊、排列紊乱、数量减少、体积变小,且细胞核固缩;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小鼠mNSS(均P<0.01)、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均P<0.001)依次降低,逃避潜伏期(均P<0.001)依次缩短,跨越原平台次数(P=0.007、P<0.001、P<0.001)依次增多,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P=0.004、P<0.001、P<0.001)依次升高,血清BDNF(均P<0.001)、TrkB(P=0.001、P<0.001、P<0.001)及海马组织BDNF(P=0.008、P<0.001、P<0.001)、TrkB(P=0.001、P<0.001、P<0.001)、p-CREB/CREB(均P<0.001)水平依次升高,海马神经元损伤有所改善;与和厚朴酚高剂量组小鼠相比,和厚朴酚+抑制剂组小鼠mNSS、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升高,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血清BDNF、TrkB及海马组织BDNF、TrkB、p-CREB/CREB水平降低(均P<0.001),海马神经元损伤加重。

    结论  和厚朴酚可能通过激活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减轻ICH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损伤,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病例讨论

    Sneddon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郭鸣, 张通, 李冰洁, 赵军, 刘凯
    2024, 19(9):  1058-106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1
    摘要 ( )   PDF (45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neddo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典型临床表现为广泛的皮肤网状青斑,伴随反复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本病例是一位青年女性,在近10年多次经历小卒中事件,并伴有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多发颅内动脉瘤。基因检测提示腺苷脱氨酶2adenosine deaminase 2ADA2)基因杂合突变(c.1240GA)。患者曾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停止该治疗。对于卒中反复发作的青年患者,医师应密切观察并详细询问皮肤病变情况,同时建议进行脑血管造影和基因检测,以便更全面地评估和管理这类病例。
    综述
    基于影像组学预测大脑年龄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周宏宇, 李子孝, 王拥军
    2024, 19(9):  1066-107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2
    摘要 ( )   PDF (16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脑年龄作为一种个体化的脑健康影像学表型,是衡量大脑衰老程度的新型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个体大脑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偏差,即脑年龄估值差,反映了大脑衰老的轨迹和速率。既往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年龄估值差升高与其预后不良存在显著关联。此外,缺血性脑损伤加速了卒中患者的大脑衰老过程,提示大脑衰老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本文就大脑年龄预测的方法学框架、影响大脑衰老速率的因素、大脑年龄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及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卒中相关的衰老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急性缺血性卒中磁敏感血管征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阿娜古丽·阿不拉尼压孜, 吴晓欣, 李骄星, 李竹浩, 盛文利
    2024, 19(9):  1077-10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3
    摘要 ( )   PDF (20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疗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因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各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南推荐的Ⅰa级证据,但可能会引起血管再通失败和较严重的并发症。磁敏感血管征是T2*WISWI上,责任血管走行区域出现的低信号血管影。这种成像可以反映含铁血黄素含量,对血栓高度敏感。因此,磁敏感血管征可用于推测急性缺血性卒中亚型、血栓负荷、症状发作时间,以及与血管成功再通相关的因素。这有助于指导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治疗方案的选择,评估疗效和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由于磁敏感血管征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临床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磁敏感血管征的影响因素,如症状发作时间、卒中亚型、血栓位置、MRI扫描仪和磁敏感血管征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杨金波, 张聪
    2024, 19(9):  1086-109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4
    摘要 ( )   PDF (16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是一种新的脑血管病诊断技术。与以往只能观察血管狭窄程度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ADSA等)相比,该技术可以在血管狭窄发生前早期发现血管壁存在的结构改变,并对斑块的生物学形态(如斑块的大小/厚度、斑块内出血、脂质核坏死或破裂纤维帽等)进行清晰的观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诊断率。本文通过介绍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脑小血管病、颅颈动脉夹层以及其他特殊病因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阐述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防治的重要意义。
    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时间窗影像学评价及应用进展
    吴春艳, 尹雅诗, 王广志, 岳奎涛
    2024, 19(9):  1094-11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5
    摘要 ( )   PDF (16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特征,早期识别AIS和准确评估AIS的时间窗,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模态影像技术指导的治疗时间窗评估在AIS的个体化精细管理中越来越被重视。明确AIS不同发病时间的影像特征,对早期识别AIS、评估AIS患者发病时间、判断病情动态变化以及指导再灌注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单一成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AIS精细化管理的临床需求,通过合理的多模态影像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实现AIS的早期诊断、发病时间评估和预后评价。本文分别对AIS不同发病时间CTMRI的影像学特征,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和进展,以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在AIS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进行综述。
    教学园地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卒中绿色通道培训中的应用
    王也, 魏宸铭, 李秀丽, 武剑
    2024, 19(9):  1102-11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4.09.016
    摘要 ( )   PDF (20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文以大学附属教学医院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培训医师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提高新进医疗岗位医师的学习效率,改善临床工作的多种质控指标。

    方法   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临床案例式协作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翻转课堂、一带一学习、情景模拟及临床疗效反馈等,以一家教学医院区域性高级卒中中心的绿色通道患者和医师为调查对象,收集多环节时间点的质控指标以及教学互评反馈来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     纳入2021年6月—2023年7月急诊卒中绿色通道诊疗环节中符合条件的患者194例,其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者171例(88.14%),桥接治疗或者直接机械取栓者23例(11.86%),纳入观察学员为低年资住院医师10名,高年资住院医师5名。培训前收治患者88例(45.36%),培训后收治患者106例(54.64%),人口学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缩短了4 min(44 minvs.48 min,P=0.150),DNT≤60 min比例分别为73.86%、65.09%(P=0.188)。培训后,中位知情同意谈话时间缩短了3.5 min(6.5 minvs.10min,P=0.001);溶栓相关出血事件减少(培训前:牙龈出血1例,硬膜下血肿1例,消化道出血1例;培训后:无相关事件);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比例提升(16.98%vs.5.68%,P=0.015)。高年资与低年资住院医师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绿色通道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对绿色通道学习方式的兴趣程度、病例质控环节提升满意度、影像库对解决问题适配度、文献指南库对解决问题适配度和自我学习能力提升6个方面的满意度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多元化培训方案可以提高绿色通道医师的卒中急救应对能力、谈话沟通技能及诊疗水平,改善工作质量和教学满意度,而且对低年资和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学习均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