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8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3-07-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3, 18(07):  1-4. 
    PDF (2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3, 18(07):  5-5. 
    PDF (9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谷鸿秋, 杨凯璇, 姜英玉, 杜柯瑾, 饶蓁蓁, 杨昕, 王春娟, 熊云云, 荆京, 李子孝
    2023, 18(07):  731-7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01
    摘要 ( )   PDF (21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预测模型在大数据与精准医学时代对精准风险分层、个性化诊疗和管理愈发重要。现有的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在开发队列人群、预测因子、预测结局、开发方法以及预测性能上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开发方法上的缺陷、报告内容上的不完整以及外部验证和模型影响研究的缺失,使其临床应用效果受限。因此,后续的临床预测模型研究,一方面,应重视现有模型的验证和评价;另一方面,在开发新预测模型时,在预测因子的选取、模型的选用和拟合、展示方式及结果报告上,应遵循相应的方法学规范,以提高预测性能。
    专题论坛
    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学
    谷鸿秋
    2023, 18(07):  740-740. 
    PDF (1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基因风险评分的构建及其在卒中领域的应用
    陈思玎, 姜勇, 许喆, 石延枫, 程丝, 谷鸿秋, 王拥军
    2023, 18(07):  741-7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02
    摘要 ( )   PDF (21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人类遗传学的发展为卒中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机会。多基因风险评分是根据个体的基因型和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对一种性状或疾病的遗传倾向进行估计,是遗传学研究中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补充方法。多基因风险评分可以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以进行个性化管理,从而有助于卒中等复杂疾病的精准预测和防控。基于此,本篇综述阐述了多基因风险评分的构建及其在卒中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机器学习在脑血管病基因组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姜英玉, 陈思玎, 仇鑫, 谷鸿秋
    2023, 18(07):  751-7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03
    摘要 ( )   PDF (22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在脑血管病领域,基因组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因组学数据的高维复杂性,使得机器学习成为分析基因组学数据的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本文对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主要步骤、算法分类以及各算法在脑血管病领域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以期为未来脑血管病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临床预测模型研究中的常见误区
    王昊玥, 王俊峰
    2023, 18(07):  758-76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04
    摘要 ( )   PDF (19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结合临床预测模型领域专家指出的现有研究中的不恰当做法,介绍了临床预测模型研究中的常见误区,解析了为什么特定的做法会对模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同时,通过评价ChatGPT给出的答案,探讨ChatGPT用于提供方法学指导的可行性。
    基于贝叶斯加性回归树的个体化治疗效应估计方法及应用
    梁宝生, 周江杰, 王胜锋
    2023, 18(07):  770-77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05
    摘要 ( )   PDF (33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化治疗效应指对于同一例患者,无论其实际接受治疗与否,在接受治疗和未接受治疗状态下所呈现出的效果差异。整合患者特征开展对个体化治疗效应的评估,可以辅助实现对每一例患者精准化施加获益最大的治疗方案。本文基于贝叶斯加性回归树的个体化治疗效应估计和统计推断,介绍其进行因果效应显著性评价、因果效应异质性亚组识别等要点,并结合阿尔茨海默病案例进行应用展示。
    论著
    BAT评分联合CTA点征对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研究
    李娜, 姬泽强, 文心瑜, 吴蕾, 赵性泉
    2023, 18(07):  780-78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06
    摘要 ( )   PDF (23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BAT评分联合CTA点征对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4月连续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就诊且发病至一站式CT检查时间在6 h内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资料,根据发病后24~48 h复查头颅CT与基线CT的血肿体积对比,分为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CTA点征及非增强CT(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sign,NCCT)特点(低密度征、混合征等)影像资料、BAT评分(blend sign,any hypodensity,timing of NCCT score,BAT)。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BAT评分、CTA点征及两者结合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97例患者,血肿扩大组28例,非血肿扩大组69例。血肿扩大组患者CTA点征,NCCT低密度征、混合征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血肿扩大组,BAT评分中位数和BAT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血肿扩大组,发病至基线影像时间短于非血肿扩大组,基线出血体积和基线随机血糖水平高于非血肿扩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A点征阳性(OR 31.828,95%CI 5.350~189.337,P<0.01)、BAT评分≥3分(OR 71.976,95%CI 5.391~960.899,P<0.01)、基线出血体积(OR 1.029,95%CI 1.003~1.055,P=0.03)和基线随机血糖(OR 1.355,95%CI 1.070~1.714,P=0.01)可独立预测血肿扩大。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出血体积预测血肿扩大的AUC为0.762,BAT评分≥3分预测血肿扩大的AUC为0.716,CTA点征阳性预测血肿扩大的AUC为0.756,BAT评分≥3分联合CTA点征阳性预测血肿扩大的AUC为0.833。De Long检验提示两者联合预测效力优于单独预测效力(P<0.05)。
    结论 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6 h内,BAT评分≥3分及CTA点征阳性都可有效预测血肿扩大,两者联合预测的效力更佳。
    伴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6个月焦虑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王琰, 李佳树, 方瑞乐, 刘改芬, 鞠奕
    2023, 18(07):  787-79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07
    摘要 ( )   PDF (20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性研究伴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2020年9月—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伴发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卒中危险因素、发病前mR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卒中类型和部位。评估住院期间及卒中后6个月HAMA和HAMD评分。根据卒中后6个月HAMA和HAMD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焦虑抑郁组和非焦虑抑郁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卒中后6个月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同时随访mRS以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共纳入患者230例,平均年龄(56.2±11.9)岁,全部患者发病6个月均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卒中后6个月时30例患者(13.0%)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OR 3.734,95%CI 1.659~8.400,P=0.001)是卒中后6个月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
    结论 伴前庭症状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整体神经功能预后良好,住院期间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患者更易在卒中后6个月继发焦虑和(或)抑郁状态。
    卒中患者入院体重指数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研究
    王垚, 秦海强, 王安心, 张晓丽, 左颖婷, 张亚清, 杨波, 于丹丹, 魏娜, 张婧
    2023, 18(07):  793-7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08
    摘要 ( )   PDF (20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BMI对首次急性卒中住院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
    方法 基于多中心、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研究——中国卒中患者营养调查(investigation of nutrition status in stroke patients of China,INSIS),连续收集首次急性卒中(发病7 d内)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等一般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入院时BMI、NIHSS评分、住院期间肺炎等临床资料。随访发病3个月后mRS评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根据入院时BMI将患者分为4组: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及肥胖组(BMI≥28.0 kg/m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MI对卒中发病3个月结局的影响。 
    结果 共73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3.5±12.8)岁,女性259例(35.3%),脑出血者181例(24.7%),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7.85±6.45)分,平均BMI为(24.67±3.59)kg/m2。低BMI组22例(3.0%),正常BMI组303例(41.3%),超重组291例(39.7%),肥胖组117例(16.0%)。4组间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受教育程度、高脂血症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是否存在吞咽障碍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4组间整体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校正混杂因素之后,与正常BMI相比,低BMI、超重或肥胖均对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没有独立影响。
    结论 在本研究人群中,与正常BMI相比,入院时低BMI、超重、肥胖对3个月卒中结局无显著影响。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视神经鞘直径与颅内压相关性研究
    陈必耀, 陈征, 雷燕妮, 徐玢, 单凯
    2023, 18(07):  799-8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09
    摘要 ( )   PDF (19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相关性,评估ONSD对ICP升高的诊断效能。
    方法 连续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住院治疗并接受有创ICP监测的sICH患者。在入抢救室0 h、4 h、8 h、12 h、24 h、48 h分别通过床旁超声测量ONSD并记录同时刻ICP数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ONSD与ICP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ONSD对ICP>20 mmHg(1 mmHg=0.133 kPa)的诊断效能。
    结果 共纳入12例患者,年龄59(42~76)岁,共计采集72对ONSD和ICP数据。ONSD与ICP间相关系数为0.768(95%CI 0.578~0.886,P<0.001)。应用ONSD诊断ICP>20 mmH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 0.727~0.921,P=0.007)。以ONSD≥5.35 mm为阈值诊断ICP>20 mmHg的灵敏度为0.947,特异度为0.796,阳性预测值为0.667,阴性预测值为0.972。
    结论 在sICH患者中,超声测量的ONSD与ICP呈正相关,ONSD≥5.35 mm可以诊断ICP增高。
    妊娠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梁竹巍, 冯力民, 高婉丽
    2023, 18(07):  805-81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10
    摘要 ( )   PDF (20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与非妊娠CVST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妊娠合并CVST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的妊娠期和产褥期(产后6周内)CVST患者(妊娠合并CVST组),以同期住院的非妊娠期或产褥期女性CVST患者为对照(非妊娠CVST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根据妊娠合并CVST组患者出院3个月复查时的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合并CVST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纳入妊娠合并CVST患者43例,非妊娠CVST女性患者44例。妊娠合并CVST组高凝状态(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小板增多症)、贫血、首发症状出现肌力下降、癫痫、意识不清的比例高于非妊娠CVST组,mRS评分高于非妊娠CVST组,视力受损、血管内溶栓和机械取栓的比例低于非妊娠CV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症状为癫痫(OR 1.08,95%CI 1.06~1.12,P=0.01)、合并脑出血(OR 6.46,95%CI 2.50~16.69,P<0.01)和妊娠高血压(OR 9.01,95%CI 2.27~35.70,P<0.01)是妊娠合并CVST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症状为癫痫、合并脑出血和妊娠高血压是妊娠合并CVST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影像学改变及意识障碍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霍洁, 陈必耀, 张初吉, 徐玢, 冀瑞俊
    2023, 18(07):  811-81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11
    摘要 ( )   PDF (20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学改变及意识障碍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心综合征的关系及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抢救室诊治的18~7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病例来诊后即时完成头颅CT检查评估改良Fisher分级,出血当天同时采用GCS进行评估。入院第1、3、5、7、14天均采集心电图及血标本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入院后第1、14天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cTNI、BNP、LVEF计算多次平均值作为分析数据。根据有无脑心综合征分为脑心综合征组及非脑心综合征组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纳入261例患者,其中脑心综合征组146例(55.9%),非脑心综合征组115例(44.1%)。脑心综合征组的中位cTNI[3.214(1.125~6.101)ng/mL vs. 0.009(0.005~0.015)ng/mL,P=0.014]、中位BNP水平[589.12(426.19~695.42)pg/mL vs. 78.47(55.25~102.34)pg/mL,P=0.009]均高于非脑心综合征组。脑心综合征组平均LVEF(42.57%±3.52% vs. 53.24%±3.14%,P=0.012)、平均GCS评分[(9.12±2.26)分 vs.(12.85±1.58)分,P=0.038]、改良Fisher分级[(2.84±0.72)级 vs.(1.75±0.34)级,P=0.045]均低于非脑心综合征组。GCS评分与cTNI水平(r=﹣0.458,P<0.001)及BNP水平(r=﹣0.724,
    P<0.001)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r=0.687,P<0.001)。改良Fisher分级与cTNI水平(r=0.542,
    P<0.001)及BNP水平(r=0.429,P<0.001)均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0.721,
    P<0.001)。GCS评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心综合征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对应的AUC值为0.813(95%CI 0.728~0.898),最佳截断值为0.628(此时灵敏度为68.3%,特异度为94.6%);改良Fisher分级对应的AUC值为0.820(95%CI 0.730~0.910),最佳截断值为0.542(此时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62.2%)。
    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者GCS评分越低,继发脑心综合征可能性越大;改良Fisher分级越高,继发脑心综合征可能性也越大。改良Fisher分级及GCS评分能及时早期预判脑心综合征。
    指南与共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1章 概述
    谭泽锋, 刘丽萍,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2023, 18(07):  817-8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12
    摘要 ( )   PDF (2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是中国卒中学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脑血管病领域研究的新进展、获取的新证据,对2019年第1版《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的修订、补充和完善。该版指南涵盖脑血管病的全方位临床管理,包括卒中的组织化管理、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以及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管理、卒中的康复管理等,旨在为从事卒中防治、护理、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2章 卒中组织化管理推荐意见
    楼敏, 丁晶, 张玉生, 胡波, 万艳, 张珂萌, 费贝尼, 徐炳东, 谭泽锋,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楼敏, 丁晶, 张玉生, 胡波, 万艳, 张珂萌, 费贝尼, 徐炳东, 谭泽锋,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2023, 18(07):  822-8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13
    摘要 ( )   PDF (17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给患者及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组织化管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卒中医疗质量,但医疗机构后勤服务支撑能力的异质性为卒中组织化管理的效果带来不确定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提升卒中治疗的科学性及系统性,本指南就院前急救系统及卒中急诊的组织化管理、急诊多学科协作团队的管理、绿色通道的持续质量改进、卒中单元及卒中门诊的组织化管理、卒中中心的区域协同网络建设、医疗质量评估与改进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推荐意见。
    综述
    1-磷酸鞘氨醇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萍, 付胜奇
    2023, 18(07):  829-8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14
    摘要 ( )   PDF (27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组织缺血坏死后释放出炎性因子诱发炎症反应,并激活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损伤后的级联免疫反应,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代谢与缺血性卒中具有相关性,神经胶质细胞在炎症状态下上调1-磷酸鞘氨醇受体(sphingosine 1-phosphate receptors,S1PRs)的表达,S1PRs发出S1P信号参与脑组织中炎症介质的上调,S1P与S1PRs结合参与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和免疫反应、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血管生成以及改善血脑屏障功能。本文就S1P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及其与S1PRs结合后改善缺血性卒中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寻找缺血性卒中相关药物新靶点提供依据。
    永存动脉的超声诊断思路与进展
    安立澌, 邢英琦
    2023, 18(07):  837-84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15
    摘要 ( )   PDF (28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永存动脉是永久性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是一种较罕见的脑血管变异。通常,永存动脉具有供血功能,不引起任何特殊临床症状,但若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和其他血管变异,会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化。目前,超声是临床评估头颈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正确诊断永存动脉,可以更准确地解释与其相关的临床表现,在进行相应手术或介入操作时,可避免不当操作的风险。永存动脉多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目前,国内外不乏对永存动脉的影像学诊断报道,但缺乏超声对永存动脉分型及其血流动力学的评估报道。本文结合文献,创新性地提出永存动脉的超声诊断思路和分型,旨在提高对永存动脉的早期准确诊断率。
    医管园地
    2019—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脑血管病领域面上项目结题情况分析
    邓柳丽, 肖世华
    2023, 18(07):  844-85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7.016
    摘要 ( )   PDF (27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脑血管病领域面上项目结题情况,探讨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预测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门户网站获得2019—2021年申请代码为H0906(脑血管结构、功能异常及相关疾病)结题面上项目的基本信息,采用Excel软件、Power Query组件对结题项目的成果产出、依托单位分布、地域分布、研究方向分布进行分析,使用VOSviewer软件对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结果 2019—2021年申请代码为H0906的结题项目有177项,依托于51家单位(其中14家承担110项,占62.15%),产出学术论文1532篇,培养人才324名。依托单位中综合类院校承担96项(54.24%),每项产出论文9.52篇,较医科类院校多1.91篇。依托单位所属19个省(直辖市),其中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市、广东省、湖北省、重庆市等6省(直辖市)结题113项(63.84%),授权专利数30项(90.91%),参加国际会议27人次(75.00%)。H0906下设18个研究方向,涉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107项(60.45%)。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脑血管病领域基础研究热点是炎性反应、小胶质细胞、神经保护及神经再生等。
    结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脑血管病领域面上项目成果产出类型多样,以论文和人才培养为主,依托单位以综合性院校为主,地域分布不均衡,研究方向相对集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