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杂志 ›› 2017, Vol. 12 ›› Issue (02): 112-118.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2.004
车锋丽,陈胜云,赵性泉,杜会山,魏建朝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 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 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 结果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 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 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 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 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 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 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结论 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