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5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0-09-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0, 15(09):  1-4. 
    PDF (34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药物的发展和展望
    杜万良
    2020, 15(09):  925-9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01
    PDF (19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
    杜万良
    2020, 15(09):  929-929. 
    PDF (14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航空旅行诱发脑空气栓塞1例报道
    丛衡日,丁则昱,闫婧,杜万良
    2020, 15(09):  930-9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02
    PDF (21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
    刘慧慧,姜倩梅,戴婧,刘春风
    2020, 15(09):  934-94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03
    摘要 ( )   PDF (20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静脉溶栓时间窗从3 h扩展到了9 h,研究重点也从时间窗理念扩展至组织窗理念。对 于发病时间不明、醒后卒中或者一定时间内的超时间窗患者,需完善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权衡利弊 后决定是否静脉溶栓治疗。本文重点梳理了近年来根据组织窗寻找静脉溶栓获益患者的各种不同 筛选方法及静脉溶栓的药物选择,希望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急性穿支动脉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现状
    吴娅,李玮
    2020, 15(09):  942-9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04
    摘要 ( )   PDF (16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穿支动脉梗死是脑梗死的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部位及病理机制不同而多样化。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可不进行溶栓治疗,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症状易反复和波动的临床特点,对单纯溶栓治疗反应不佳,但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也相对较低。本文对穿支动脉梗死溶栓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评价穿支动脉梗死静脉溶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索优化急性穿支动脉梗死溶栓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论著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血管源性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李恩静,于凯,冀瑞俊,张广波,张一达,高素颖,刘东亮
    2020, 15(09):  947-95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05
    摘要 ( )   PDF (20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6 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 0 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 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 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 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 =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 P <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 <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 95%CI 1.031~1.159,P =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 =0.006)、血肌 酐(OR 1.004,95%CI 1.001~1.007,P =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 95%CI 0.208~0.686,P =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 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欧茹,唐亚梅
    2020, 15(09):  955-95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06
    摘要 ( )   PDF (20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 活质量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2017年11月广东同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 根据颅脑MRI结果分为ePVS组及非ePVS组。记录其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发病 90 d时通过门诊随访,使用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神经功能恢复不良(mRS评分>2分)的可 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使用欧洲五维健康(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5 dimensions with 5 l evel s,EQ-5D)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对生活质量低劣(EQ-5D评分≤0.5分)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共纳入48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ePVS组患者208例(43.1%),非ePVS组患者275例(56.9%)。 随访中死亡47例,其中ePVS组内有38例(18.27%)患者死亡,而非EPVS组有9例(3.27%)患者死亡,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中有256例(53.00%)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ePVS组154(74.04%) 例,非ePVS组102(37.0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436例患者完成生活质量分析,生 活质量低劣者共202例(46.33%),ePVS组110例(64.71%)和非ePVS组92例组(34.59%),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PVS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OR 1.124,95%CI 1.033~1.223,P =0.006)、生活质量(OR 1.425,95%CI 1.115~1.820,P =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ePVS是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及生活质量低劣的独立影响因素。ePVS组脑出血患者 90 d内死亡率较高。

    基于表面肌电技术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时躯干肌用力疲劳程度的研究
    张潇雅,郑海清,陈曦,马可,张璇,陈彦,于松
    2020, 15(09):  960-9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07
    摘要 ( )   PDF (22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卒中患者上肢运动过程中躯干肌用力疲劳情况。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4-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卒中患者作为卒中 组,并招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木插板分别让卒中患者的健侧和患侧上 肢、健康志愿者利手侧上肢进行前后向置物-返回运动各15次,分3组完成,每组5次,组间间隔30 s。 受试者在运动前后根据改良版Borg自觉用力程度量表对其自身疲劳程度进行评价,对比受试者运动 前后的量表评分结果。利用表面肌电技术采集进行前后向置物-返回运动时躯干肌(运动侧斜方肌、 双侧腹直肌、双侧腹外斜肌、双侧胸段及腰段竖脊肌)的肌电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平均值,分别比较卒中患者健侧、患侧运动时与健康志愿者利手侧肌肉MPF的差异。 结果 卒中组患侧和健侧上肢运动后改良版Borg自觉用力程度量表评分均较运动前升高(均P <0.001),而对照组运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表面肌电图技术分析发现,在前后向置物-返 回运动过程中,相比对照组,卒中组患者不论用患侧还是健侧上肢运动,其健侧腹直肌、患侧腹直 肌、健侧腹外斜肌、患侧胸段竖脊肌的MPF均较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肌肉两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卒中患者双上肢活动时躯干肌群容易出现疲劳。在进行上肢前后向置物-返回动作过程中, 双侧腹直肌、健侧腹外斜肌和患侧胸段竖脊肌的疲劳程度更加明显。

    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
    祝刚,杨沙,李爱华
    2020, 15(09):  967-97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08
    摘要 ( )   PDF (19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2018年5-6月由孝感市中心医院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孝感市城乡各1个社区居民 进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筛选卒中高危人群纳入研究。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卒中高危人群分为非斑块组和斑块组(颈动脉)。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并根据年龄(60岁)、BM(I 24 kg/m2)、是 否有高血压对研究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研究不同特征的卒中高危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 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卒中高危人群629例,男性338例(53.74%),平均54.85±8.97岁,糖化血红蛋白平 均浓度为4.70%±1.02%。其中斑块组患者215例(34.18%),非斑块组患者414例(65.82%)。与非斑 块组患者相比,斑块组患者男性、卒中、TIA、高血压、超重患者比例更高,年龄更大,BMI、血压、空 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水平更高(均P<0.01)。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每升高1%,OR 1.16,95%CI 1.01~1.31,P =0.018)。分层分析显 示,年龄≥60岁(OR 1.48,95%CI 1.09~2.01,P =0.016)、BMI≥24 kg/m2(OR 1.97,95%CI 1.07~3.64, P =0.030)、高血压人群(OR 1.31,95%CI 1.06~1.62,P =0.013)中糖化血红蛋白均是颈动脉斑块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年龄≥6 0岁、 BMI≥24 kg/m2和高血压人群中。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马灿灿,张熙斌,李晓波,陈蓓蕾,李军,景坚
    2020, 15(09):  972-97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09
    摘要 ( )   PDF (20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白细胞介素-10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Meta分析
    黄晶,吕学锋,张晋欣,张春艳
    2020, 15(09):  978-98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0
    摘要 ( )   PDF (22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IL-10启动子基因(IL-10-1082A/G、IL-10-819T/C )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i s chemi c stroke,I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发表的有关IL-10启 动子基因多态性与IS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2月,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 与排除标准选择研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12篇文献研究了IL-10-1082A/G 基因多态性与I S的易感性,6 篇文献研究了IL-10-819T/C 基因多态性与I S的易感性。结果显示,在总体人群中,IL-10-1082A/G基因多 态性与I S发病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G vs A:OR 0.71,95%CI 0.59~0.86,P<0.001;GG vs AA:OR 0.61, 95%CI 0.49~0.76,P<0.001;AG vs AA:OR 0.72,95%CI 0.55~0.94,P =0.020;GG+AG vs AA:OR 0.68, 95%CI 0.53~0.87,P =0.002;GG vs AG+AA:OR 0.68,95%CI 0.52~0.89,P =0.005);而IL-10-819T/C 基因多态性与IS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P>0.05)。对中国人群进行亚组分析后,Meta分析结果与总 体人群一致。 结论 IL-10-1082A/G基因的多态性与IS风险显著相关,该基因是卒中易感基因;而IL-10-819T/C基因 多态性与IS的发病风险无明显关联。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取栓结局及相关因素研究: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聂曦明,温淼,杨中华,缪中荣,刘丽萍
    2020, 15(09):  988-99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1
    摘要 ( )   PDF (20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 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 (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 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 (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 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 0.06~0.71,P =0.01)。 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 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初期血流动力学特征
    刘杰昕,杜嵩,王跃,赵性泉,金泽宁,黄泽民,吴越阳,樊志奇,陈章煌,杨晓萌,吴斌
    2020, 15(09):  993-9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2
    摘要 ( )   PDF (20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 初始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6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心脏病学中心就诊 并进行HUTT的VV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HUTT结果阴性及不同阳性类型患者在HUTT平卧期和倾 斜初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每搏量、心输出量、系统血管阻力的差异。 结果 研究共入组VVS患者303例,其中HUTT阴性组102例(33.7%),HUTT阳性患者中混合型组67例 (22.1%)、血管减压型组132例(43.6%)、心脏抑制型组2例(0.6%)(例数过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混 合型组在平卧期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每搏量、心输出量均显著低于HUTT阴性组(均P<0.05),在 倾斜初期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每搏量、心输出量均低于HUTT阴性组;血管减压型组在平卧期舒张 压、平均动脉压低于HUTT阴性组,在倾斜初期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低于HUTT阴性组。混合 型组平卧期和倾斜初期心输出量均低于血管减压型组,系统血管阻力均显著高于血管减压型组(均P <0.05)。 结论 不同HUTT结果的VVS患者在倾斜试验初始阶段已存在了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差异。

    静止性脑梗死风险预测量表的构建和验证
    郑华光,张蔚韡,张龙友,王瑞青,孟庆颖,刘晓楠,段芸芸,刘亚欧,王拥军
    2020, 15(09):  999-100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3
    摘要 ( )   PDF (21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调查与静止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SBI风险预测量 表并验证。 方法 在单中心横断面研究中,前瞻性连续纳入无神经系统疾病既往史的体检者,收集其人口学 信息,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化验结果录入数 据库。采用标准影像学操作规范进行头颅MRI扫描,并由影像学医师盲法判读,将受试者分为SBI组 和无SBI组。将所有受试者按照3∶1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SBI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SBI预测量表。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应用ROC曲线检验量表 的区分度,应用Hosmer-Lemeshow分析检验量表的校准度。 结果 共有633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2.0±10.5岁,女性272例(43.0%)。训练集(475 例)和验证集(158例)两个样本集合的基线特征均衡。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 岁(OR 8.37,95%CI 1.12~62.80,P =0.039),高血压(OR 2.30,95%CI 1.08~4.90,P =0.032),同型半 胱氨酸(Q2~Q3:OR 6.89,95%CI 0.89~53.10,P =0.064;Q4:OR 13.6,95%CI 1.74~105.87,P =0.013) 与SBI风险独立相关。根据OR 值构建SBI危险评分(SBI risk score,SBI-RS)量表,量表赋值为:年龄 ≥45岁赋值8分;有高血压赋值2分;同型半胱氨酸根据四分位分层分别赋值为0分、7分和14分。SBIRS 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5%CI 0.69~0.84,P<0.001)和0.76 (95%CI 0.63~0.88,P<0.001),区分度良好。Hosmer-Lemeshow相关分析提示SBI-RS具有较好的校准度 (P>0.05)。 结论 在健康体检人群中,SBI -RS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以帮助识别SBI高危人群。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评价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马鹏程,邬刚,刘楠,王晋,董小林,彭桂兰,孙桂芳,冯煜森
    2020, 15(09):  1006-10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4
    摘要 ( )   PDF (19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MRI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技术观察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方法 纳入60例非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 (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疗程为14 d。治疗前 后均进行头颅3D-ASL检查来测量梗死灶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rCBF高于对照组(0.97±0.45 vs 0.35±0.15,P =0.003)。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急性缺血性卒中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静脉溶栓研究
    陈忠伦,张杉杉,张献文,李肇坤,浦明军,都泓材,段劲峰
    2020, 15(09):  1010-10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5
    摘要 ( )   PDF (19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文献导读
    Neurology:静脉溶栓前双抗预治疗的结局
    杨中华
    2020, 15(09):  1015-101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6
    PDF (15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roke:0.6 mg/kg阿替普酶更适合发病时间不明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杨中华
    2020, 15(09):  1017-101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7
    PDF (15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椎动脉压迫延髓锥体交叉致四肢轻瘫1例
    李向哲,许攀攀,赵晓萌,吴勤峰
    2020, 15(09):  1018-10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8
    PDF (18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卒中样起病的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微脑病1例
    姚棉璇,屈剑锋,陈仰昆,肖卫民
    2020, 15(09):  1022-102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19
    PDF (18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VN 亮点解读
    从时间窗到组织窗——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机遇和挑战
    方琪
    2020, 15(09):  1025-10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20
    PDF (15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VN研究生论坛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案例分享
    郑丽娜,刘丽萍
    2020, 15(09):  1028-1029.  DOI: 10.3969/j.issn. 1673-5765.2020.09.021
    PDF (15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园地
    以脑血管病为特色的神经病学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储备策略研究
    吕寿祝,黄义炳,徐贝贝,康帅
    2020, 15(09):  1030-10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22
    摘要 ( )   PDF (16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业技术人才是现代医院竞争力的核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依托脑血管病 重点学科的建设,建立了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策略。在结合引进人才需求、创建良好的吸引人 才环境、加强引进人才评估和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做好自由人才储备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5-2019年期间,随着脑血管病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储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完成的脑 血管病课题数量逐年稳步上升,其中,国家级课题逐年升高的趋势最为显著,科研的产出也逐年增 加,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发表SCI文章数量分别为67篇、72篇和82篇,总的影响因子分别为274.712 分、337.753分和398.195分,国际影响力也有显著的提升。

    基于卒中组织化管理需求的医院后勤服务支撑体系框架构建综述
    张琳,赵博琛
    2020, 15(09):  1033-10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9.023
    摘要 ( )   PDF (19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并为社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通过组织化管理的方法能够一定程 度上提升卒中医疗质量,但医疗机构后勤服务支撑能力的异质性为卒中组织化管理的效果带来不确 定影响。本文以《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为参考依据,从卒中组织化管理对后勤服务的需求出 发,从信息系统、交通物流系统、空间规划配置3个角度,综述了后勤服务支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结构 框架。另外,本文结合建筑信息系统与物联网系统的发展,展望了后勤服务支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发 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