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0, 15(11):  1-4. 
    PDF (4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卒中报告2019(中文版)(2)
    王拥军,李子孝,谷鸿秋,翟屹,姜勇,赵性泉,王伊龙,杨昕,王春娟,孟霞,李昊,刘丽萍,荆京,吴静,徐安定,董强,David Wang,赵继宗
    2020, 15(11):  1145-115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01
    PDF (19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新型冠状病毒与脑血管病
    吴祥波,梅斌
    2020, 15(11):  1156-116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02
    PDF (15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新型冠状病毒与脑血管病
    梅斌
    2020, 15(11):  1161-1161. 
    PDF (14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弗雷明汉卒中高风险增加新型冠状病毒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及不良预后
    刘明珠,孙冬,李华钢,李曾,梅斌,刘煜敏
    2020, 15(11):  1162-116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03
    摘要 ( )   PDF (20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弗雷明汉卒中危险因素负荷对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 循环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58例就诊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区的COVID-19患 者。根据弗雷明汉10年卒中风险评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卒中低危组(风险<10%)、中危组(风险 10%~20%)和高危组(风险>20%)。收集患者住院后每周的血清炎症指标检查结果,包括CRP、IL-6 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连续4周。预后指标定义为病程4周内死亡、病程4周时仍需住院治疗 和痊愈。比较3组间预后和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指标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弗雷明汉卒中风险 与COVID-19患者4周预后的关系。 结果 发病第1周内的炎症指标在3组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第2周、第3周和第4周血清I L-6和PCT 水平在3组间有显著差异,第2周和3周的血清CRP水平也有显著的差异。低危组患者的血清CRP 和IL-6自第2周开始逐渐降低,PCT水平相对平稳,而高危组患者的IL-6和PCT水平在第4周明显上 升。多元Logi sti 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弗雷明汉卒中高危组相比,低危组的死亡风险降低(OR 0.062,95%CI 0.004~0.772,P =0.031),低危组(OR 0.117,95%CI 0.031~0.396,P =0.001)与中危组 (OR 0.108,95%CI 0.025~0.501,P =0.004)患者病程第4周仍需要住院治疗的风险也均降低。中介效 应模型分析显示当纳入第2周IL-6水平为协变量时,弗雷明汉卒中低危组与死亡和第4周仍需住院治 疗之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下降(死亡:β下降13.7%,OR 0.071,95%CI 0.005~0.815;仍需治疗:β下降 19.1%,OR 0.128,95%CI 0.034~0.452)。 结论 与弗雷明汉卒中高风险相比,卒中低、中风险COVID-19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较低,不良预后 的风险较低。

    新型冠状病毒导致脑血管疾病相关机制探讨
    顾聪,吴雪纯,曹勇军,刘春风,张霞
    2020, 15(11):  1168-117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04
    摘要 ( )   PDF (16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面临的 最大挑战之一,具有传播广、重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现有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脑血管病发病率为 0.5%,发病机制以栓塞和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大血管病变似乎在COVID-19相关卒中患者中更常见。 病毒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的相互作用、炎症反应和凝血紊乱等在COVID-19相关卒中发病中可能 发挥作用。因此本文对COVI D-19患者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 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康志明,聂创,吴祥波,梅斌
    2020, 15(11):  1175-118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05
    摘要 ( )   PDF (16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出现并造 成大流行的冠状病毒,主要侵犯呼吸系统,但由于其受体分布广泛,也会可以感染其他系统,包括中 枢神经系统。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直接侵犯、激活炎症反应、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等机制影响中枢 神经系统,并导致脑炎、急性脊髓炎、脑病、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对上述并发症进行综合阐述,以供临床同道借鉴参考。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论著
    镜像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疗效的Meta分析
    刘高,周鹭,王蕾,和意娴,蔡恩丽
    2020, 15(11):  1183-119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06
    摘要 ( )   PDF (21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镜像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疗效。 方法 在APTA、PEDro、Embase、PubMed、CINAHL、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维普及中 国知网系统检索2004年5月-2019年5月关于镜像疗法对改善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 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 件对符合标准RCT研究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态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项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治疗,镜像疗法可提高Fugl-Meyer下肢评 分[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3.20,95%CI 1.52~4.88,P<0.001],提高患者踝 关节活动度(SMD 1.20,95%CI 0.71~1.69,P <0.001),提高下肢Brunstrom分期[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0.55,95%CI 0.28~0.82,P <0.001]。尚无证据表明镜像疗法可改善下肢肌张力。镜像疗法可提高 10 m步行测试分数(SMD 0.08,95%CI 0.03~0.13,P<0.001),但在提高功能性步行量表未显示明显 优势。镜像疗法可提高Berg平衡量表评分(SMD 0.98,95%CI 0.42~1.53,P<0.001),但无法改善下肢 平衡的总体稳定指数。 结论 镜像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但平衡能力的改善仍需临床 研究证实。

    高同型半胱氨酸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陈黔妹,刘芳,盛灿,吴大鹏,刘佳琪
    2020, 15(11):  1192-119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07
    摘要 ( )   PDF (20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 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 内住院。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发病90 d时临床预后,良好预后 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患者112例,男性46例(41.1%),年龄45~92岁,平均76.23±9.02岁。其中良好预 后患者53例(47.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1.632,95%CI 1.185~2.250, P =0.03)、高血糖(OR 1.360,95%CI 1.052~1.758,P =0.019)、高Hcy水平(OR 1.702,95%CI 1.133~2.557,P =0.010)是影响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Hcy是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椎动脉形态学异常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金戈,王军伟,陈亮,杨涌涛,郑方硕,张余,展群岭
    2020, 15(11):  1198-120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08
    摘要 ( )   PDF (20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形态学异常对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头颈部DSA 或CTA的后循环TIA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10 min组、10~59 min组和≥60 mi n组, 比较椎动脉形态异常各亚型在3组间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动脉形态异常与后 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组109例(45.99%)、10~59 min组71例(29.96%) 和≥60 min组57例(24.05%)。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显示,性别、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 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形态异常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狭窄(狭窄 率1%~99%)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而一侧迂曲、双侧迂曲、一侧优势、一 侧优势合并迂曲和起源异常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 狭窄(OR 2.500,95%CI 1.381~4.525,P =0.002)、基底动脉狭窄率≥50%(OR 12.066,95%CI 1.446~100.668,P =0.021)是TI 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率≥50%是影响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评分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李芳,徐丽华,冀瑞俊,于凯,杨红娜,颜应琳,高素颖
    2020, 15(11):  1204-12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09
    摘要 ( )   PDF (20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验证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评分(Acute Ischemic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core,AISAPS) 对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的预测效果,为临床早期发现卒中相关性肺炎提供适合的筛查工具。 方法 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二级预防相关登记研究数据库中选取2014年 1月20日-2016年8月31日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AIS-APS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应用ROC 曲线下面积确定AIS-APS对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验证该量表的有效性,同时 验证ISAN[prestroke Independence(mRS),sex,age,NIHSS]、A2DS2(age,atrial fibrillation,dysphagia,sex, stroke severity)、Kwon等评分量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作用。 结果 共纳入310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有100例(3.2%)发生肺炎;AIS-APS的ROC曲线下面 积为0.737(95%CI 0.721~0.753),敏感度0.800,特异度0.611,Youden指数0.411,最佳界值为5分。与 其他评分量表相比,AI S-APS量表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最高,但ISAN量表特异度最高(0.759)。 结论 AIS-APS量表对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有一定价值,可指导临床早期筛查卒中相关性肺炎。

    一种氯化铁诱导血栓生成的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缺血模型
    陈青芳,赵顺英,董雯,龚婷,陈文涛,刘向荣
    2020, 15(11):  1210-121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10
    摘要 ( )   PDF (35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稳定的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氯化铁血栓模型,评价其造成的脑损伤及神经功能损伤程 度。 方法 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假手术组。脑缺血组用10%氯化铁(ferric chloride, FeCl3)溶液诱导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形成血栓。在术前、术后10 mi n、术后1 d和7 d观测术侧脑血流 和手术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术后1 d观察脑组织梗死率。术后1 d、3 d、5 d、7 d用3种神经学评分[改良 加西亚评分(modified Garcia score,mGS)、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和15分神经学评估表(15-point neurological evaluation scale,NES)]和胶黏纸测试评价小 鼠神经功能。术后7 d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神经细胞核观察脑组织损伤,标记CD16/32、CD206和Iba1观 察胶质细胞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组术后10 mi n、1 d、7 d脑表面血流和手术动脉血流下降,术后1 d脑 皮层梗死明显,术后7 d仍有明显脑组织损伤;脑缺血组术后1 d、3 d、5 d和7 d时3种神经学评分及胶 黏纸测试均提示小鼠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损伤。术后7 d脑缺血组梗死周围皮层M1和M2型胶质细胞表 达增加。 结论 FeCl3溶液可诱导形成稳定的小鼠脑缺血模型,该模型可造成手术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及脑表 面血流量降低,皮层脑梗死,小鼠神经功能受损,梗死周围胶质细胞表达上调。本研究建立了稳定 氯化铁诱导血栓形成的小鼠脑缺血模型,为脑血栓形成和抗栓药物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研究工 具。

    特发性高颅压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
    陈洁,刘嘉,董培,董可辉,莫大鹏,王伊龙,赵性泉,龚浠平
    2020, 15(11):  1218-122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11
    摘要 ( )   PDF (16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 方法 连续入组2018年12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IIH患者,并选取年 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传递函数的算法分析TCD显示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动脉 血压的自然波动以评估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 结果 入组IIH组10例,对照组13例。所有入组者均完成了双侧大脑半球的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测,共 检测了20个高颅压半球及26个正常对照半球。与对照组相比,IIH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增益显著降 低[(0.64±0.35)%/% vs(0.37%±0.20)%/%,P =0.004];相位也显著降低(58.80±20.86°vs 39.16±23.79°,P =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H组每秒钟脑血流速度的恢复率较对照更低,但差 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26.34±43.29)%/s vs(38.81±20.16)%/s,P=0.240]。 结论 IIH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显著受损。

    指南与共识
    欢迎人工智能临床研究的新指南
    译者:熊云云,李子孝,丁玲玲,谷鸿秋,王春娟,王春雪,王拥军
    2020, 15(11):  1223-122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12
    PDF (19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工智能干预措施的临床试验方案指南:SPIRIT-AI扩展
    译者:熊云云,李子孝,丁玲玲,谷鸿秋,王春娟,王春雪,赵性泉,王拥军
    2020, 15(11):  1228-123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13
    摘要 ( )   PDF (20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预试验方案报告标准》(Standard Protocol Items: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ventional Trials,SPIRIT)2013通过为试验最小条目集的确定提供基于证据的建议,旨在改善临床试验方案报告 的完整性。该指南有助于促进新干预措施的透明评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涉及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rlligence,AI)的干预措施需要经过严格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评估,以证明其对健康结局的 影响。《人工智能干预试验方案报告标准(Standard Protocol Items: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ventional Trials-Artificial Intelligence,SPIRIT-AI)扩展》是一份新的评估AI干预措施的临床试验方案的报告指 南。它与配套的《人工智能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Artificial Intelligence,CONSORT-AI)是同步编制的。这两项指南的编制通过分阶段的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等过 程达成共识,产生26项候选条目。由国际多方利益相关小组在两阶段德尔菲调查(103个利益相关者) 中对这些条目进行了咨询,并在共识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31个利益相关者),通过34个试点参与进 行了改进和优化。SPI RI T-AI扩展包括15项对AI干预的临床试验方案非常重要的新条目。除SPIRIT 2013 的核心条目外,这些新条目也应定期报告。SPIRIT-AI建议研究人员提供关于AI干预的清晰描述,包括 使用AI所需的说明和操作技能、AI干预集成环境的设置、输入和输出数据处理的注意事项、人-AI交 互和错误案例分析。SPI RI T-AI将有助于提高AI干预临床试验方案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也有助于编辑、 同行评审以及普通读者理解、解释和严格评估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偏倚风险。

    综述
    尼麦角林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陈晨,汪凯
    2020, 15(11):  1239-124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14
    摘要 ( )   PDF (16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尼麦角林是一种麦角生物碱衍生物,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治疗。多项临 床前研究显示,尼麦角林对于认知障碍的改善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尼麦角林除能够改善脑循环, 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外,还具有营养神经及抗氧化等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尼麦角林能够改善患者 卒中后抑郁相关的情绪障碍以及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尼麦角林具 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暂无尼麦角林治疗导致纤维化或麦角中毒的研究报道。本文就尼麦角林在神 经系统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教学园地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评价脑血管病住院医师人文沟通能力中的应用
    袁雪姣,任依
    2020, 15(11):  1244-12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15
    摘要 ( )   PDF (19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在评价脑血管病 在培住院医师人文沟通能力中的应用,为评价脑血管病在培住院医师人文沟通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OSCE对脑血管病在培住院医师进行专业年度考核,设计6个考试站点(理论、辅助检查、 接诊、病历书写、技能操作、人文沟通),分析在培住院医师各站点的成绩。 结果 共102名在培住院医师参加考核,15名为住院医师,87名为并轨研究生,第一年、第二年、第 三年在培住院医师分别为32名、31名、39名。根据年级不同,第三年在培住院医师的总分[256.3 (95%CI 246.9~261.4)]高于第一年[236.5(95%CI 227.3~244.9)]、第二年住院医师[246.6(95%CI 232.8~256.2)]总分,第二年住院医师考核成绩在接诊患者项目中高于第一年住院医师,以上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人文沟通成绩得分率低于其余5项考核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人文沟通成绩与 实践、技能操作、病历书写成绩正相关。 结论 OSCE能较好地评价脑血管病住院医师的人文沟通能力,住院医师人文沟通能力不足,需要 加强培训。

    脑血管病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成绩分析
    蒙世佼,吴均,肖佳琳,任依
    2020, 15(11):  1248-12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11.016
    摘要 ( )   PDF (19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考试现状和问题,以及灰色关联在博士招生考试成绩分析中的 意义。 方法 分析2014-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方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 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初试成绩、复试成绩与总成绩的灰色关联度。 结果 与初试成绩相比,2014-2018年度脑血管病研究方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博士研究生复试 成绩均与普通招考总成绩灰色关联度更大。 结论 复试综合能力对博士普通招考影响更大,各高校应重视复试阶段的科学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