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6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1-05-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1, 16(05):  1-4. 
    PDF (3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1, 16(05):  97-97. 
    PDF (8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概述
    娄昕
    2021, 16(05):  423-42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01
    PDF (15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神经影像学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应用
    娄昕
    2021, 16(05):  426-426. 
    PDF (15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脑灌注缺损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韩东山,吕晋浩,林澜,王柳仙,罗春材,张森皓,魏梦婷,王馨蕊,林家骥,娄昕
    2021, 16(05):  427-4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02
    摘要 ( )   PDF (26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脑灌注缺损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连续收治的症状性单侧颈 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M2段闭塞 患者,根据闭塞部位分为ICA闭塞组和MCA闭塞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记录影像学特征,采用定量 分析软件获取患侧脑血流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Tmax)>4 s和 Tmax>6 s的低灌注区容积,并采用多时相CTA 6级评分法对侧支循环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低灌注 区容积与侧支循环的差异,并分析低灌注区容积与侧支循环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最终纳入42例患者,平均年龄54.9±13.9岁,男性29例(69.0%),其中I CA闭塞组19例,MCA 闭塞组23例。ICA闭塞组Tmax>4 s容积(163.1±98.6 mL vs 64.6±54.2 mL,P <0.001)、Tmax>6 s容积 (92.4±87.1 mL vs 13.0±27.6 mL,P <0.001)均大于MCA闭塞组;ICA闭塞组侧支循环评分低于MCA闭 塞组[3(2~4)分 vs 4(3~4)分,P =0.021]。ICA闭塞组Tmax>4 s 、Tmax>6 s容积与侧支循环评分呈负相关 (r =-0.667,P =0.002;r =-0.717,P <0.001);MCA闭塞组Tmax>4 s 、Tmax>6 s容积与侧支循环评分呈负 相关(r =-0.498,P =0.016;r =-0.494,P =0.017)。 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低灌注区容积与闭塞部位及侧支循环相关,ICA闭塞患者较MCA闭 塞患者有更大的低灌注缺损和更差的侧支循环。

    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与灌注特征相关性分析
    魏梦婷,吕晋浩,王柳仙,张森皓,韩东山,王馨蕊,段曹辉,娄昕
    2021, 16(05):  433-4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03
    摘要 ( )   PDF (25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斑块特征和下游血流灌注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8月-2016年1月连续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症状性单侧大脑 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采用ASL双标记后延迟时间(post-labeling delay,PLD)技术测量1.5 s和2.5 s的大 脑中动脉供血区平均脑血流量,获取早达血流比例和迟至逆行血流比例,即前向和侧支血流。同时, 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 VWI)获取斑块特征,包括斑块 强化、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对斑块特征及下游血流灌注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依据斑块负 荷是否≥50%将患者分为高负荷组和低负荷组进行组间比较和回归分析。 结果 共纳入58例患者,平均年龄47.17±11.67岁,男性39例(67.2%)。斑块负荷同早达血流比例 呈负相关(r =-0.362,P =0.005),与迟至逆行血流比例无明显相关(r =-0.008,P =0.951)。与低负 荷组相比,斑块高负荷组年龄更大(50.38±11.33岁 vs 43.23±11.04岁,P =0.019)、早达血流比例更 低(72.13%±14.86% vs 83.00%±15.67%,P =0.00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56,95%CI 1.000~1.115,P =0.050)及早达血流比例(每增加1个四份位数:OR 0.561,95%CI 0.328~0.957, P =0.034)与斑块高负荷独立相关。 结论 斑块负荷与下游前向血流灌注有关,斑块负荷越高,前向血流比例越低,但与侧支血流无明 显相关。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与后循环缺血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边祥兵,林家骥,张森皓,董小楠,刘铁芳,段曹辉,娄昕,吕晋浩
    2021, 16(05):  440-44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04
    摘要 ( )   PDF (21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不同形态类型及不同狭窄程度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2月-2019年12月经DSA确诊的椎动脉颅内 段及基底动脉夹层患者的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数据,利用MRA对后循环夹层的形态进行分组(瘤样 扩张型、线珠型、狭窄-闭塞型),并根据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 VWI)上各病变狭窄率进行分组(无、轻、中、重度),比较不同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的 差异。 结果 共纳入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34例。基于MRA的形态学分组,瘤样扩张型11例(32.3%) (低灌注区容积:18.99±21.63 mL)、线珠型15例(44.1%)(低灌注区容积:78.31±85.64 mL)、狭窄- 闭塞型8例(23.5%)(低灌注区容积:28.91±16.88 mL),不同形态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具有统计 学差异,其中线珠型的低灌注缺损最严重。基于MRA和HR VWI测量的病变血管不同狭窄率分组之间, 低灌注区容积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基于MRA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缺损变化,其中线珠 型夹层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后循环缺血。

    以共济失调发病的儿童小脑半球脑梗死1例
    兰怡娜,吕晋浩
    2021, 16(05):  446-44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05
    PDF (21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脑血管病生物样本库建设标准研究
    林金嬉,梁宪红,李上智,刘丽,孟霞,王伊龙,王拥军
    2021, 16(05):  449-45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06
    摘要 ( )   PDF (20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开发适合我国脑血管病精准医学研究的生物样本库建设及管理标准,为建设可开发共享的 脑血管病生物样本库提供技术保障。 方法 参考国际大型生物样本库建设经验,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的标准化思路,形成我国 脑血管病生物样本库建设标准框架,从场地设施、设备、操作规程、数据标准、信息化等多个维度, 对样本库的建设提出技术要求。 结果 依据本研究提出的建设标准,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天坛脑血管病生物样本库运行及质量 管理体系,建成标准化采集、处理、保藏的10万人次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生物样本资源平台。 结论 天坛脑血管病生物样本库具有样本量充足、多样、多时点采集的生物样本资源,并实现了标 准化的信息存储,可为对接脑血管病多组学研究,脑血管病精准筛查、预警、诊断与干预等精准医学 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不同浓度氧合血红蛋白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王玉妹,唐思魏,张少兰,吴蕾,石广志
    2021, 16(05):  457-46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07
    摘要 ( )   PDF (26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氧合血红蛋白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迟发性 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8例)、动脉血SAH组(8例)、静脉血SAH组(8例),分别用枕 大池二次注血法将0.3 mL生理盐水、自体动脉血、静脉血注入枕大池内,模拟SAH。7 d后处死大鼠, 观察脑组织肿胀情况及基底动脉周围血凝块情况,采用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基底动脉形态(管径 面积和管壁厚度),电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动脉血和静脉血SAH组脑组织肿胀、基底动脉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血凝块。光镜下,与对照 组相比,动脉血和静脉血SAH组管径面积缩小、管壁增厚;与静脉血SAH组相比,动脉血SAH组基底动 脉管径面积明显缩小(40 816.09±10 410.51 nm2 vs 68 480.89±12 687.4 nm2,P <0.001),管壁厚度明 显增加(3.07±0.59 μm vs 2.36±0.25 μm,P =0.007)。电镜下,动脉血和静脉血SAH组均出现平滑 肌细胞排列紊乱和内皮细胞空泡变性,与静脉血SAH组相比,动脉血SAH组内皮细胞空泡变性更严重, 平滑肌细胞排列更加紊乱。 结论 用自体动、静脉血可以模拟不同浓度氧合血红蛋白引起的SAH后DCV,降低氧合血红蛋白浓 度能够减轻SAH后DCV。

    自动ASPECTS评分法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影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荆利娜,高培毅,杜万良,沈宓,秦海强,克德娜,马国锋,周剑
    2021, 16(05):  463-46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08
    摘要 ( )   PDF (26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自动ASPECTS评分法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影像评估中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10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连续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收集影像归档 和通信系统上由RAPID软件评估的基于CT的自动ASPECTS评分,以DWI高信号作为梗死核心标准获得 DWI ASPECTS评分,将自动ASPECTS与DWI ASPECTS评分法进行组内相关系数与Cohen’s kappa分析,并 计算自动ASPECTS评分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结果 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72例,基于分值的自动ASPECTS与DWI ASPECTS 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746(P <0.001)。在ASPECTS≥6分与ASPECTS<6分的二分类分析时,自动 ASPECTS与DWI ASPECTS评分系统一致性较高(kappa=0.742)。基于区域分布的自动ASPECTS评分法 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53.64%、85.99%及73.33%,其中皮层区分别为47.61%、98.47%、 78.94%;脑深部区分别为62.68%、67.27%、64.93%。 结论 基于分值的自动ASPECTS评分法可以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受累范围的大小。基于区域分布的 自动ASPECTS评分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在每个区域存在差异,因此最终诊断需要结合患者 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小血管病总负荷的危险因素分析
    秦伟,胡红梅,李譞婷,王韵,杨淑娜,胡文立
    2021, 16(05):  470-47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09
    摘要 ( )   PDF (20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 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MRI评估腔隙、脑白质高信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及脑微出血四种 CSVD影像学标志物,对所有患者的CSVD总负荷进行评分,并根据该评分将患者分为0分组、1分组、2 分组及3~4分组。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CSVD总负荷评分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272例患者,平均39.55±5.19岁,男性230例(84.6%)。其中0分组146例(53.7%),1 分组71例(26.1%),2分组40例(14.7%),3~4分组15例(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CSVD 总负荷评分组年龄、高血压、肌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OR 1.110, 95%CI 1.048~1.175)和高血压(OR 2.649,95%CI 1.537~4.559)是CSVD总负荷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增龄和高血压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CSVD总负荷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青年与中老年患者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特点比较研究
    杨丹丹,韩永军,李东野,乔会昱,韩华璐,沈睿,宁梓涵,赵锡海
    2021, 16(05):  475-48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0
    摘要 ( )   PDF (27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DWI 影像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 schemi c stroke,I S)患者病变 分布特征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有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颅脑DWI上IS病变的影像学数据。 基于DWI上梗死灶分布特征,将病变分为单发、单区域多发和多区域多发IS病变,同时评估累及前后循 环的情况。患者分为青年组(18~50岁)和中老年组(51~8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数目及位置分 布特征差异。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组与IS病变分布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146例患者,其中青年组69例(47.3%),平均年龄40.5±8.4岁,男性54例(78.3%);中 老年组77例(52.7%),平均年龄62.4±7.1岁,男性42例(54.5%)。两组在病灶数目及分布特征上有 差异(P =0.033),青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区域多发病变(50.7%),中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单区域多发 病变(37.7%)。单因素l 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组相比于中老年组更易发生多区域多发I S病变(OR 2.72,95%CI 1.17~6.29,P =0.020),校正临床混杂因素(高血压史、降压药及他汀的使用情况)和 颅内动脉狭窄率后,两组多区域多发IS病变发生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 2.73,95%CI 1.04~7.12, P =0.041)。在前、后循环病变分布特征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青年和中老年组均以单纯前循环病变 为主(69.6% vs 75.3%),且单纯前循环病变以皮层下分布为主(56.2% vs 55.2%);在单纯后循环病 变,两组均最常见脑干受累(81.2% vs 89.5%)。 结论 对于伴有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青年患者较中老年患者更容易发 生多区域多发性梗死。两组人群均最常见单纯前循环供血域受累,且以皮层下分布为主;在单纯后循 环病变,以脑干受累为主。

    卒中恢复期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李红,马将,史万英,陶晓琳,张俊,梅浩男,杨磊,郭争荣
    2021, 16(05):  482-48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1
    摘要 ( )   PDF (19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卒中恢复期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为认知功能康复提供参考。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卒中恢复期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MSE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损害组和无认知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甲状 腺激素各项指标水平,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 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甲状腺激 素各项指标水平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最终纳入210例患者,平均年龄59.97±7.12岁,男性138例(65.7%),其中认知功能损害组146 例,无认知功能损害组64例。认知功能损害组T3、FT3水平低于无认知功能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T3、FT3水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β=0.389, P <0.001;β=0.237,P =0.014)。 结论 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T3、FT3水平越低,提示认知功能损害越重。临床工作中应积极关注卒 中恢复期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尽早给予全面地康复干预。

    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神经营养指标的影响研究
    刘佳,孙冉
    2021, 16(05):  487-49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2
    摘要 ( )   PDF (19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 ALB)、血清前清蛋白(serum fracti on preal bumi n,PA)、血红蛋白(hemogl obi n,Hb)、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系统 化康复干预,均为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情况以及血清营养学指标 (ALB、PA、Hb、NGF、BDNF)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洼田饮水试验)情况和运动 功能恢复情况(Fugl -Meyer量表)。 结果 纳入统计分析的共80例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干预3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 于对照组(4.14±1.73分 vs 4.59±1.98分,P =0.027);ALB(38.76±5.73 g/L vs 34.13±5.01 g/L, P<0.001)、PA(279.63±35.47 mg/L vs 241.56±30.21 mg/L,P<0.001)、Hb(140.38±18.36 g/L vs 131.57±16.42 g/L,P<0.001)、NGF(68.73±8.92 pg/mL vs 54.28±6.39 pg/mL,P<0.001)、BDNF (7.98±0.95 ng/mL vs 5.84±0.62 ng/mL,P<0.001)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高于 对照组(72.28±22.39分 vs 50.17±16.48分,P<0.001);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 率高于对照组(95.0% vs 80.0%,P =0.001)。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 效改善患者的神经营养情况及吞咽功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中国卒中住院患者早期营养状态的变化
    秦海强,王安心,左颖婷,张亚清,杨波,于丹丹, 魏娜,张婧
    2021, 16(05):  492-49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3
    摘要 ( )   PDF (19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不同营养指标评估卒中住院患者早期营养状态的变化。 方法 多中心连续收集发病7 d内的首次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患者。在入院时利用BMI、上臂中部周 径(mi d-upper arm circumference,MUA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血清白 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入院14 d时重复营养状态的评估,观察14 d内患者营养状态 的变化。 结果 研究共入组760例卒中患者。入院14 d的BM(I 24.3±3.5 kg/m2 vs 24.7±3.6 kg/m2)、MUAC (28.3±13.5 cm vs 28.8±3.3 cm)、TSF(17.0±7.4 mm vs 17.9±7.6 mm)、血清白蛋白水平(39.3±4.7 g/L vs 40.6±4.3 g/L)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均P<0.0001)。分析各指标的异常率,入院14 d时低 BMI(4.0% vs 2.9%,P =0.0455)、MUAC(9.7% vs 6.8%,P =0.0004)、TSF(11.8% vs 10.0%,P =0.0164)、 血清白蛋白(9.2% vs 6.2%,P<0.0001)和前白蛋白(17.6% vs 12.1%,P<0.0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 入院时。 结论 卒中患者早期营养状态呈恶化趋势,不同指标所检出的营养不良率差别较大,应强调早期 利用多项指标观察卒中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性。

    电子巡视单对急诊脑血管病患者输液流程优化中护理质量改善效果的研究
    李楠,杜岳,于秋芸,张春花
    2021, 16(05):  497-5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4
    摘要 ( )   PDF (19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电子巡视单在急诊脑血管病患者输液流程优化中对护理服务质量改善的效果。 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2020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进行静脉输液治 疗的脑血管病患者。2020年6月在急诊护理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中 增加巡视模块优化急诊输液流程,以此为节点,分为优化前流程组(2020年1-6月)和优化后流程组 (2020年7-12月)。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护理工作、业务水平、服务态度等进行调 查和比较。 结果 研究共纳入3000例患者,优化前流程组1400例,优化后流程组1600例。优化后流程组总体 满意率高于优化前流程组(98.75% vs 90.29%,P<0.0001);患者对护理工作(86.21±3.64分 vs 85.84±5.47分,P<0.0001)和业务水平(87.24±3.70分 vs 86.73±5.49分,P =0.0069)的评价均高于 优化前流程组,但两组对护理服务态度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7±3.42分 vs 84.81±4.96分, P =0.4832)。 结论 基于电子巡视单的急诊脑血管病患者输液流程的优化,有利于急诊护理质量的提升,显著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但仍需关注护理服务态度的提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

    正念干预卒中后抑郁症状的meta分析
    李丽君,张宁,陈琦,王春雪
    2021, 16(05):  502-50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5
    摘要 ( )   PDF (19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正念训练干预改善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BMJ、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 2021年1月20日公开发表的关于正念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结局指标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或者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评估。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用RevMan 5.3软件 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RCT研究,5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HAMD评分[加 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4.06,95%CI -4.70~-3.42,P<0.000 01]及SDS评分 (WMD -6.32,95%CI -7.75~-4.90,P<0.000 01)均较对照组降低。 结论 正念训练结合常规护理及治疗更有利于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缓解。

    指南与共识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
    门雪娇,陈玮琪,许玉园,朱以诚,胡文立,程忻,柏峰,王丽华,毛玲,曲辉,吕佩源,刘军,孙中武,孙莉,李玉生,吴中亮,吴丹红,吴波,谷文萍,范玉华,周国钰
    2021, 16(05):  508-5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6
    PDF (29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1例颅内动脉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反复形成的思考
    王小雅,吴宇伦,坚雅婷,李涛,赵莉莉,陆家梁,路子微,党美娟,李也,张益恒,王何莹,张磊,张桂莲
    2021, 16(05):  516-51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7
    PDF (35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传导束型感觉障碍为单一表现的延髓外侧梗死1例
    刘芳,任瑞芳,张平,贵永堃,闫海清,宋景贵
    2021, 16(05):  520-52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8
    PDF (26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高尿酸血症相关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陆皓璇,马笑笑,娄昕
    2021, 16(05):  524-5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19
    摘要 ( )   PDF (16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尿酸血症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高尿酸 血症与卒中发生及预后相关研究的结论存在争议,更多的研究倾向高尿酸血症增加了卒中发生风险, 而在卒中患者预后方面,近期研究表明尿酸水平升高可改善其预后,主要得益于尿酸的抗氧化及神 经保护作用等。同时,高尿酸血症可增加脑小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从而引起认知功能下降。

    教学园地
    脑血管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思考——基于北京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结业技能考核影响因素分析
    霍墨菲,袁雪姣,王宇晴,任依
    2021, 16(05):  529-5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5.020
    摘要 ( )   PDF (19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北京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技能考核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脑血 管病住院医师培训方案的改进。 方法 收集2017-2020年北京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结业技能考核成绩,对技能考 核是否通过,以及辅助检查、病例考核、技能操作及人文沟通等分项成绩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 素分析。 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历、专业基地规模是技能考核通过与否的影响因素。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专业基地规模、学员类型、学历是辅助检查成绩的影响因素;专业 基地规模是影响病例考核成绩的影响因素;学员类型是技能操作成绩的影响因素。 结论 女性、大的培训基地学员及博士学历学员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技能考核率更高。 在制订脑血管病学员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人员特点,针对其短板进行重点培训,并努力提高专业 基地的质量和同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