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6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1-06-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1, 16(06):  1-4. 
    PDF (3369KB) ( )   PDF(mobile) (3369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支架辅助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曹毅
    2021, 16(06):  533-5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01
    PDF (1536KB) ( )   PDF(mobile) (153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曹毅
    2021, 16(06):  537-537. 
    PDF (1432KB) ( )   PDF(mobile) (1432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胡航, 曹毅, 鲍娟
    2021, 16(06):  538-54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02
    摘要 ( )   PDF (1614KB) ( )   PDF(mobile) (161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材料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的产生,新技 术新材料使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方向发生了转变,由既往针对动脉瘤的治疗转变成重 建载瘤动脉血流。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已应用多种血流导向装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本 文主要对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 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
    陈柏宇, 曹毅, 鲍娟, 杨勇涛, 景睿, 李云飞, 胡佳怡, 赵青
    2021, 16(06):  544-55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03
    摘要 ( )   PDF (3031KB) ( )   PDF(mobile) (303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2016年7月-2020年7月经DSA诊断 的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评价支架 辅助栓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技术指标采用术后即刻DSA 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 疗效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动脉瘤情况及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安全性指标 包括缺血、出血等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 结果 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22例;未破裂动脉瘤10例。22例破裂动脉瘤中Hunt-Hess 分级3~4级10例(45.45%)。32个动脉瘤最长径中位值4.98(3.00~8.13)mm。术后即刻栓塞程度 Raymond Ⅰ级28例(87.5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9.38%),术后动脉瘤再出血1例(3.13%), 死亡2例(6.25%),其中1例因术后再出血,另1例因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余30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 DSA,动脉瘤均无复发,预后良好26例(81.30%)。 结论 根据前交通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 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血管内治疗床突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何宜轩, 王冰, 邓剑平, 于嘉, 赵振伟
    2021, 16(06):  551-55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04
    摘要 ( )   PDF (1972KB) ( )   PDF(mobile) (197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床突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床突旁UIA 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统计动脉瘤栓塞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 不良(mRS>2分)比例;分析与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6例床突旁UIA患者,年龄23~74岁,平均54.7±9.6岁,其中男性32例(18.2%)。184 枚接受血管内治疗动脉瘤Raymond Ⅰ级151枚(82.1%),Raymond Ⅱ级31枚(16.8%),Raymond Ⅲ级2 枚(1.1%)。176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11例(6.3%);151例随访患者中预后不良5例(3.3%);影 像学随访114例患者中复发8例(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完全栓塞与动脉瘤术后复发存在一 定关系(P=0.004)。 结论 床突旁UIA血管内治疗总体为安全和有效的,在治疗床突旁UIA时,应尽量完全栓塞。
    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单中心经验
    徐伟东, 陈如东, 厉华, 曾令成, 杨洪宽, 于加省
    2021, 16(06):  556-56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05
    摘要 ( )   PDF (2197KB) ( )   PDF(mobile) (219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行支 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应用替罗非班对支架辅 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血栓的治疗效果,包括血栓是否溶通、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及出院时 mRS评分。 结果 177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患者中,12例(6.8%)发生围手术期血栓事件,年龄中 位数56.5岁,女性11例(91.7%),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前循环动脉瘤10例(83.3%),后循环动脉瘤2 例(16.7%)。4例(33.3%)选用了激光雕刻支架,8例(66.7%)选用了编织支架。术中发生血栓事件 者9例(85.0%),术后发生血栓事件3例(15.0%)。应用替罗非班后,12例支架内血栓均成功溶通,其 中1例发生颅内出血事件,出院时预后不良(mRS 4分);其余11例(91.7%)均无相关并发症,预后良好 (均mRS 0分)。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出现支架内血栓时,应用替罗非班是一种安全、有 效的治疗方法。
    侧支循环对非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药物治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李涛, 赵莉莉, 吴宇伦, 王小雅, 王何莹, 坚雅婷, 江毓, 党美娟, 李也, 张益恒, 张磊, 王虎清, 张茹, 张桂莲
    2021, 16(06):  561-5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06
    摘要 ( )   PDF (2049KB) ( )   PDF(mobile) (204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侧支循环对非急性期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决 策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7月-2015年12月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积极药物治疗的非 急性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根据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ASITN)/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SIR)侧支血流分级系统标准评估每位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良好组(ASITN/SIR 分级0~2级)及侧支不良组(ASITN/SIR分级3~4级)。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责任血 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及相关血管性死亡情况;采用Cox回归法分析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危 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302例患者,其中222例为侧支良好组,80例为侧支不良组,随访2~8年,中位随访时 间为4.0(3.0~5.0)年。随访期间,共45例(14.9%)发生了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侧 支良好组缺血性血管事件2年累积复发率及死亡率均低于侧支不良组(血管事件复发率:14.3% vs 23.8%,P =0.008;死亡率:4.4% vs 10%,P =0.006)。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冠心病史、侧 支循环差(RR 1.86,95%CI 1.03~4.53,P =0.041)和出院时mRS>2分(RR 3.43,95%CI 1.69~6.96, P =0.001)是影响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非急性症状性单侧颈内/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尤其侧支循环不良者,即使经过严格的 药物治疗,2年内仍存在较高的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和血管性死亡风险。高龄、冠心病史、侧支循环差 和出院时mRS>2分是其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论著
    中国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库建设模式探讨
    林金嬉, 梁宪红, 李上智, 刘丽, 孟霞, 李子孝, 王拥军
    2021, 16(06):  567-57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07
    摘要 ( )   PDF (1834KB) ( )   PDF(mobile) (183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开发适合我国的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及管理模式,为提高脑血管病 专病队列研究生物样本质量、促进资源共享提供技术保障。 方法 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的标准化思路,参考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经验,结合脑血管病专 病队列研究实际需求,形成我国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库建设及管理模式。从场地、设 施设备、操作规程、质量控制等多个维度,建立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管理流程。 结果 依据本研究提出的建设要求,开发了天坛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管理系统,建立 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质量管理体系。 结论 天坛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库实现了各中心统一、标准、实时、全流程的质量管 理,可以保障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生物样本质量水平,为脑血管病筛查、预警、诊断与干预等精准医 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生物样本资源。
    血小板功能实验预测氯吡格雷用于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程越, 邵腾飞, 黄丽丽, 杨丹, 徐运
    2021, 16(06):  574-5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08
    摘要 ( )   PDF (2015KB) ( )   PDF(mobile) (201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透射光法血小板聚集实验(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 etry,LTA)、血栓弹力图 (thromboelastography,TEG)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PFA)三种血小板功能实验 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5月-2019年2月诊治为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且长期服用氯吡格雷进 行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分别采用LTA、TEG和PFA三种方法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5 d后的血小板反 应性。2019年8月进行统一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卒中复发,安全性结局为抗血小板药物相关 的出血事件。比较缺血性卒中复发与未复发组、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间LTA、TEG、PFA分别测定的血小 板反应性差异及CYP2C19基因型分布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小板反应性对缺血性 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 研究共纳入7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其中5例(6.58%)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17 例(22.37%)患者发生出血事件。LTA[82.00%(76.00%~85.00%)vs 44.00%(27.00%~60.50%), P =0.005]和TEG[43.30%(34.40%~61.60%)vs 69.00%(52.45%~86.10%),P =0.032]检测的复发 组血小板反应性显著高于未复发组;LTA和TEG检测结果对缺血性卒中复发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 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95%CI 0.73~1.00)和0.79(95%CI 0.61~0.97)]。 CYP2C19基因型和PFA检测结果均与缺血性卒中复发无关。三种血小板功能实验的结果与出血事件的 发生率无关。 结论 当氯吡格雷用于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时,LTA和TEG实验对一年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一定预测 价值,但PFA预测能力欠佳。三种血小板功能实验结果与出血事件的发生无关。
    儿童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脑积水危险因素研究
    常贺生, 张贵涛, 王誉博, 于淼欣, 王晓宇, 徐娟玉, 邓亚仙, 刘改芬, 赵成松, 秦选光
    2021, 16(06):  581-58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09
    摘要 ( )   PDF (1763KB) ( )   PDF(mobile) (1763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儿童脑出血患者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儿童脑出血患者发生脑积水 的风险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纳入北京市4家医院2018年度诊治的脑出血或非创伤颅内出血 的儿童患者资料。从病案资料中收集患儿年龄、性别、医疗保险类型、影像检查结果、住院期间并发 症(脑积水、癫痫和肺部感染)、住院时长和住院总费用等信息。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 童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140例脑出血儿童患者,其中17例(12.14%)发生脑积水。与未发生脑积水患者相 比,脑积水患者脑室内出血比例更高(64.71% vs 20.33%,P<0.01),住院发生肺部感染的比例也更 高(41.18% vs 4.8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龄(OR 1.15,95%CI 1.01~1.31, P =0.03)、脑室出血(OR 9.77,95%CI 2.99~31.87,P <0.01)是儿童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积水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直接抽吸取栓术与机械支架取栓术在急性颅内血管闭塞中的疗效对比
    简能日, 周轩, 罗一纯, 高荣慧, 胡航佳, 胡发云
    2021, 16(06):  585-5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10
    摘要 ( )   PDF (1973KB) ( )   PDF(mobile) (197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直接抽吸取栓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ADAPT)与机械支架取栓术治 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3-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根据采 用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血流mTICI≥2b级,治疗技术相关 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时间、一次完全再通比例、一次完全再通手术时间、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比例;主 要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mRS≤2分)比例;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为术中血栓逃逸与术后症 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06例患者,年龄24~90岁,平均69.6±13.5岁,男性51例(48.1%);其中 ADAPT组46例,支架组60例。ADAPT组中43例(93.5%)患者实现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支架组中52例 (86.7%)患者实现全部闭塞血管再通。ADAPT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52.5(31.5~87.7)min vs 64.0(51.0~98.7)min,P =0.036];一次完全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37.2±12.4 min vs 59.5±21.4 mi n, P<0.001);两组一次完全再通、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APT组90 d预后良好患 者比例高于支架组(63.0% vs 36.7%,P =0.007);两组术中血栓逃逸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支架组比较,采用ADAPT技术较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患 者临床预后更佳。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周围动脉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牛松涛, 王安心, 吴建维, 王玉, 赵性泉
    2021, 16(06):  590-59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1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不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水平与周 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0年6月-2011年6月年龄≥40岁、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的社区人群,收集人口 学信息、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生化相关检查等资料。PAD定义为踝臂指数<0.9;non-HDL-C水平分为: 正常<4.1 mmol/L,边缘升高4.1~4.9 mmol/L,升高≥4.9 mmol/L;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析non-HDL-C水平与PAD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5132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5.13±11.80岁,男性3214例(60.07%),平均non-HDL-C水平 为3.42±1.00 mmol/L,其中PAD患病率为3.39%(174/5132)。PAD受试者non-HDL-C水平高于无PAD受 试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1.03 mmol/L vs 3.42±1.00 mmol/L,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边缘升高(OR 1.23,95%CI 0.78~1.93,P >0.05)和升高non-HDL-C水平(OR 1.24,95%CI 0.60~2.55,P>0.05)与PAD患病风险无关。 结论 本研究中未发现non-HDL-C与PAD的相关性。
    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王建晖, 马静丽, 王云龙, 刘阳, 司艳琴
    2021, 16(06):  596-6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13
    摘要 ( )   PDF (1984KB) ( )   PDF(mobile) (198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卒 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9月在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PSCI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在此 基础上,观察组予阳极tDCS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对照组予假刺激联合多奈哌齐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 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MoCA、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ivermead behaviour memory test,RBMT)及改 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 结果 最终纳入80例患者,观察组39例,对照组41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MoCA总分及各子 项评分、LOTCA、RBMT、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MoCA、LOTCA、RBMT、MBI评分均高 于治疗前(均P<0.001);对照组MoCA(P <0.001)、LOTCA(P=0.020)、MB(I P<0.001)评分高于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MoCA(P<0.001)、LOTCA(P=0.016)、RBMT(P=0.024)、MB(I P<0.001)评分均高于对 照组;MoCA子项语言(P =0.006)、延迟记忆(P =0.020)、定向力(P=0.001)评分高于对照组。 结论 阳极tDCS联合多奈哌齐治疗PSCI患者,可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忆水平及日常生 活能力,临床疗效较好。
    指南与共识
    卒中后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管理专家指导意见
    董漪, 叶婷, 董强
    2021, 16(06):  602-61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15
    PDF (1986KB) ( )   PDF(mobile) (1986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重症卒中并发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1例并文献复习
    曾文晶, 霍康, 陈晨, 刘福德, 宋文峰, 周青青, 韩建峰, 罗国刚, 屈秋民
    2021, 16(06):  611-61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16
    PDF (2584KB) ( )   PDF(mobile) (2584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负荷剂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超时间窗无影像错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1例报告
    王璐瑶, 熊云云, 王上
    2021, 16(06):  616-6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17
    PDF (18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颅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余莹, 娄亚柯, 崔荣荣, 姜玲先, 马宁
    2021, 16(06):  619-62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18
    摘要 ( )   PDF (1614KB) ( )   PDF(mobile) (161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架内再狭窄(i n-stent restenosis,ISR)是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闭塞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与晚期卒中复发密切相关。颅内 ISR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与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密切相关,炎症在其中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ISR的危险因素包括血管狭窄部位、糖尿病、支架直径、快速球囊扩张及长病变等。目 前靶血管血运重建是治疗ISR的主要方法,包括单纯球囊扩张、金属支架植入、药物涂层球囊及药物 洗脱支架。药物涂层球囊有望成为预防颅内ISR的主要方法,术前识别高危ISR患者可为ICAS患者血管 内治疗设备的选择提供依据。
    白蛋白尿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陈霜霜, 周亦伦
    2021, 16(06):  625-63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19
    摘要 ( )   PDF (1638KB) ( )   PDF(mobile) (163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病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颈部或颅底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 卒中的首要病因。既往研究提示,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是全身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标志,还可能是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标志。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蛋白尿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存 在密切联系。本文旨在对白蛋白尿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教学园地
    神经学科青年医师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赵桐, 康帅, 王安心, 黄义炳, 吕寿祝, 高晓艳
    2021, 16(06):  631-6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20
    摘要 ( )   PDF (1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神经学科青年人才培养策略。 方法 以2015-201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学科入职的青年医师为研究对象,收 集其年龄、性别、工作经历、学习经历、职称等资料,对其入职后科研成果(科技论文、纵向课题)进 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75人,神经学科青年入职人员以国内院校博士学历和临床型毕业生为主,入职后共 发表文章153篇,其中SCI论文98篇,发表SCI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5分的论文有10篇,为论文 发表量的6.5%,SCI发表量的10.2%。入职后共20人(26.7%)获批课题,其中9人为初级职称,11人为 中级职称;获批课题2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项。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论文总量随入职时间增加 而增加;SCI论文数量与入职时间和学历有关,入职时间每增加一年,SCI发表量增加0.56篇(β 0.56, 95%CI 0.03~1.08,P =0.039),八年制博士与非八年制博士相比,SCI论文少发表1.54篇(β -1.54, 95%CI -3.05~-0.02,P =0.047);纵向课题与职称和入职时间有关,中级职称较初级职称课题 量增加0.55项(β 0.55,95%CI 0.18~0.93,P =0.005),但课题数量随工作年限增加而减少0.17项 (β -0.17,95%CI -0.31~-0.03,P =0.020)。 结论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学科青年人才具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及能力,但高分文章比例较低,应加 强青年人才对院内神经学科资源的利用,加强医院相关科研平台的利用。相比非八年制博士,八年 制博士科研基础较薄弱,医院应多关注八年制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推进导师制,进行系统培训。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培训模式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培训班经验介绍
    李晓青, 高原, 高峰
    2021, 16(06):  635-63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6.021
    摘要 ( )   PDF (1597KB) ( )   PDF(mobile) (159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培训介入医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方法和模式。 方法 对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办的“急性缺血 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培训班”学员进行血管内治疗技术理论和实践培训,并通过实践工作后1年进行毕 业答辩,对学员的培训成果进行检验。 结果 完成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1年以上且参加公开毕业答辩的有 193名学员,全部通过答辩考核,答辩通过率100%。经规范化培训后,学员中位年手术量增加112%,中 位年独立完成手术量增加136%,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30%(10.2% vs 7.2%)。 结论 理论培训、实践培训与个性化培训相结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规范化培训能有效 提高学员血管内治疗的技术。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1, 16(06):  638-638. 
    PDF (906KB) ( )   PDF(mobile) (906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