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1, 16(11):  1-4. 
    PDF (22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1, 16(11):  5-5. 
    PDF (7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未来已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现状
    缪中荣, 霍晓川
    2021, 16(11):  1085-109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01
    PDF (14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
    缪中荣
    2021, 16(11):  1091-1091. 
    PDF (1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自动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在脑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孙大鹏, 霍晓川, 马高亭, 佟旭, 张雪蕾, 缪中荣
    2021, 16(11):  1092-109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02
    摘要 ( )   PDF (15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 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 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性脑大血管闭塞患者。本文就自 动化CTP参数的具体意义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评价自动化CTP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 方向。
    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机械取栓治疗1例——取栓支架内膜剥脱
    霍晓川, 贺红卫, 缪中荣
    2021, 16(11):  1099-11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03
    PDF (31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锌指同源框3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亚型缺血性卒中结局的特异性关联研究
    程丝, 许喆, 左颖婷, 刘阳, 王安心, 石延枫, 李昊, 王拥军
    2021, 16(11):  1102-11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04
    摘要 ( )   PDF (18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中国卒中人群中锌指同源框3(zinc finger homeobox 3,ZFHX3)基因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位点对卒中结局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首 次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病史和卒中结局等相关临床资料。卒中结局 包括随访1年内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 事件)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对3个SNV位点(rs7193343、 rs879324、rs12932445)进行基因分型。对于研究过程中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线性回归 或逻辑回归进行关联分析;对于卒中结局,分别采用Cox或逻辑回归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7674例患者,平均年龄61.7±11.5岁,其中女性2438例(31.77%)。关联分析结果 显示,处于高度连锁不平衡状态(相关系数R 2=0.88)的rs879324和rs12932445位点与心房颤动、入 院时NIHSS评分及卒中亚型有关联。在不同卒中亚型中,3个SNV位点均与1年联合血管事件相关,在 校正年龄、性别及心房颤动协变量后关联性仍然显著。在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患者中,rs7193343位点 的T等位基因与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联(校正HR 1.92,95%CI 1.21~3.05;校正HR 1.95,95%CI 1.26~3.01);rs879324位点的A等位基因和rs12932445位点的C等位基因与联合血管事 件有关联(校正HR 1.58,95%CI 1.10~2.27;校正HR 1.66,95%CI 1.16~2.38)。在原因未明型卒中患 者中,rs7193343位点的T等位基因与卒中复发和联合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联(校正HR 1.34,95%CI 1.09~1.64;校正HR 1.36,95%CI 1.11~1.66)。校正相关因素后未发现3个SNV位点与不良功能结局之 间存在关联。 结论 ZFHX3基因上的变异位点与特定卒中亚型的卒中复发及联合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但未发现与不良功能结局有关。
    发病前口服抗栓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张心邈, 王春娟, 杨昕, 谷鸿秋, 姜英玉, 王伊龙, 赵性泉, 李子孝, 王拥军
    2021, 16(11):  1110-111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05
    摘要 ( )   PDF (17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发病前口服抗栓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8年1-12月的全国、多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登记研究中进行了rt-PA静脉 溶栓的患者。根据患者发病前是否应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发病前口服抗栓药物)和对照 组(发病前未口服抗栓药物)。比较两组的基线信息、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在院全因死亡率的 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病前应用抗栓药物对患者溶栓后住院期间安全性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全国1374家医院的17 587例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其 中,有3313例(18.8%)发病前应用抗栓药物,纳入观察组,14 274例(81.2%)发病前未应用口服抗 栓药物,纳入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年龄较高(67.7±11.1岁 vs 64.8±12.2岁),男 性比例较低(63.6% vs 65.7%),既往血管危险因素比例较高,入院NIHSS>15分的患者比例较高 (16.1% vs 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0.12% vs 0.07%, P =0.156)和在院全因死亡率(1.72% vs 1.16%,P =0.010)均高于对照组,但多因素校正后,两组溶 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HR 1.133,95%CI 0.220~5.822,P =0.881)和在院全因死亡(HR 0.912,95%CI 0.612~1.359,P =0.651)方面的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发病前应用抗栓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短期安全性无显著影响,不增加 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在院全因死亡率。
    机械预防对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效果的meta分析
    杨慕维, 刘高, 和意娴, 郭清源, 蔡恩丽
    2021, 16(11):  1115-112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06
    摘要 ( )   PDF (19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机械预防对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预防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 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机械预防(间歇充气加压泵、弹力袜)联合常规预防对卒 中患者VTE预防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2月。根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 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价等 级(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VTE、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生率和入组30 d死亡率的meta分 析结果进行证据分级。 结果 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研究,59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预防联合常规预防可降低 卒中患者VTE的发生率(RR 0.73,95%CI 0.55~0.98,P =0.03);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常规预防在DVT 的发生率上预防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预防(RR 0.53,95%CI 0.31~0.93,P =0.03),弹力袜对DVT的预防 效果不明显;机械预防联合常规预防对卒中患者入组30 d死亡率和PE的发生率改善不明显。GRADE 评分显示,机械预防对VTE和间歇充气加压泵对DVT发生率的证据级别为低级,机械预防对PE发生 率、机械预防对入组30 d死亡率、弹力袜对DVT的证据级别为中等。 结论 机械预防联合常规预防能降低卒中患者VTE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患者的PE发生率和入组 30 d死亡率。
    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的卒中后语言障碍辅助交流系统的研发与验证
    王琳琳, 李晓阳, 杨晨, 沈晓梅, 马菲菲, 刘心雨, 陈小刚, 赵性泉, 王拥军, 高小榕, 冀瑞俊
    2021, 16(11):  1123-113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07
    摘要 ( )   PDF (22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发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的卒中后语言障碍辅助交流系统,即卒中语言之星系 统,以提高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 根据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应用需求,设计卒中语言之星系统的理论构架。统计 18名健康受试者完成指令及打字任务的系统性能指标(如信息传输速率、准确率、识别时长)评估系 统可行性,采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任务负荷指数量表评估使用负荷,并分析比较男性与女性受试 者的性能评价指标及使用负荷评价指标。 结果 卒中语言之星系统包含紧急呼叫、指令与打字三种模式,通过采集受试者枕叶脑电信 号,采用空时均衡动态窗算法解码,具有语音播报和屏幕反馈功能。验证结果显示,受试者利用 卒中语言之星系统完成打字-单任务平均信息传输速率为79.92±43.55 bits/min,准确率为94.00% (92.00%~97.00%);古诗任务输出速率为1.79(1.49~3.05)字/分钟;指令-单任务输出速率为32.44 (11.73~38.64)指令/分钟,正确率为95.65%(90.76%~98.37%);指令-连续性任务输出速率为 23.66±9.50指令/分钟。女性受试者打字-单任务中平均信息传输速率、正确率,指令-单任务中输出 速率和正确率,指令-连续性任务中输出速率均高于男性受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受试者均能借助所构建系统实现紧急呼叫、指令输出和汉英拼写,该系统有望在临床环境中 提升沟通的效率。
    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分析
    逯青丽, 王静, 刘仲仲, 刘佩, 刘燕, 常乔乔, 蔺雪梅, 史亚玲, 王芳, 吴松笛
    2021, 16(11):  1131-113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08
    摘要 ( )   PDF (18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情况。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4所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伴AF分为非AF组和AF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和1年不良预后[卒中复发(脑梗死和脑出 血)、预后不良(mRS 2~5分)和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F对首发 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 结果 共156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F组113例(7.2%),非AF组1451例(92.8%)。AF 组平均年龄[71.18±12.66岁 vs 63.25±12.46岁,P <0.001]、BMI[24.0(22.0~25.5)kg/m2 vs 23.4 (21.1~24.6)kg/m2,P =0.004] 、目前仍吸烟比例(11.5% vs 26.6%,P =0.002)、入院NIHSS评分 [7(3~12)分 vs 4(2~6)分,P <0.001]、继发肺炎比例(17.7% vs 3.7%,P <0.001)、入院48 h 不能行走比例(54.0% vs 32.9%,P <0.001)、吞咽障碍比例(14.2% vs 6.4%,P =0.001)、LDL-C (2.44±0.71 mmol/L vs 2.65±0.86 mmol/L,P =0.016)、INR(1.21±0.52 vs 1.02±0.13,P <0.001)和 血小板计数[(164.91±47.55)×109/L vs(192.58±59.98)×109/L,P <0.001]等指标与非AF组相 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组患者的1年预后不良风险(OR 2.25, 95%CI 1.10~5.23,P =0.022)和死亡风险(OR 3.28,95%CI 1.48~7.28,P =0.004)较非AF组升高,两 组卒中复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4,95%CI 0.34~3.85,P =0.833)。 结论 西安地区伴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部分临床特征显著区别于非AF组,1年预后不良风险和死 亡风险均显著升高。建议开展区域内AF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以规范高危患者的抗凝治疗。
    25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高煜, 冯雪丹, 王向波, 闫鹤立, 马红梅, 邹璨
    2021, 16(11):  1137-114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09
    摘要 ( )   PDF (33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 对SDAVF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收治的SDAVF患者的病历资料,描述 性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 结果 共纳入25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84.0%),发病年龄40~75岁,中位发病年龄61岁。临床表 现为运动障碍25例(100.0%),感觉障碍22例(88.0%),尿便功能障碍16例(64.0%),腰背部疼痛3 例(12.0%),呼吸费力、构音障碍、吞咽困难2例(8.0%)。脑脊液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升高2例(18.2%, 2/11),蛋白水平升高8例(72.7%,8/11)。MRI均表现为长节段脊髓病变,19例(76.0%)位于胸腰段, 2例(8.0%)位于骶段,4例(16.0%)位于颈段及颅颈交界区。19例(76.0%,19/25)髓周可见血管流 空影,11例(61.1%,11/18)髓质不规则片状强化或伴脊髓表面线样强化,其中5例(45.5%,5/11)呈 现“断层征”。CTA检查的瘘口检出率为93.3%(14/15),供血动脉检出率为80.0%(12/15)。DSA检查 示23例(92.0%)为单瘘口,2例(8.0%)为双瘘口。所有患者均行瘘口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中位随访5(3~6)个月,4例(16.0%)失访,完成随访的21例患者采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评价预 后,其中17例(81.0%)改善,3例(14.3%)无缓解,1例(4.8%)恶化。 结论 SDAVF多发生于脊髓胸腰段,以进行性运动、感觉及尿便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颅颈交 界区SDAVF可出现脑干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脑脊液检查可呈类炎症反应,脊髓增强MR“I 断层征” 有助于SDAVF的早期识别,CTA检查可作为SDAVF的常规筛查手段。SDAVF容易误诊,早期诊治可改善 预后。
    个性化脑认知功能护理与训练在成人烟雾病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赵东红, 张东, 薛锐, 袁巧玲
    2021, 16(11):  1144-114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0
    摘要 ( )   PDF (17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个性化脑认知功能护理与训练在成人烟雾病脑血运重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连续前瞻性入组2018年11月-202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脑血运重建手 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 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脑认知功能护理与训练。比较两组术前和随访3个月时的成人韦氏 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中文版剑桥前瞻性记忆测试(Chinese version of the Cambridge prospective memory test,CAMPROMPT)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e,RBANS)中的中的即刻记忆(immediate memory,IM)分项和延迟记 忆(delayed memory,DM)分项得分。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复发率和预后(mRS 0~1分为神经功能正常,2~3分为轻度残疾,4~5分为重度残疾)。 结果 研究共入组14 0例患者,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两组基线资料和术前认知功能评 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随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WAI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11±11.16 分 vs 95.27±14.83分,P =0.202);研究组的CAMPROMPT评分(22.99±4.11分 vs 20.41±5.69分, P =0.003)、RBANS-DM(89.86±18.96分 vs 79.54±16.12分,P =0.001)、RBANS-I M(84.43±12.35 分 vs 79.61±15.93分,P =0.04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 对成人烟雾病脑血运重建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个性化脑认知功能护理与训练,有利于患者 认知功能,特别是记忆力的康复。
    HR-MRI血管壁成像在不同年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诊疗价值研究
    胡建刚, 廖文楷, 郑勇, 宋建勋, 叶华卫, 黄居科
    2021, 16(11):  1150-115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1
    摘要 ( )   PDF (20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青年和中老年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动脉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HR-MRI血管壁成像 的特点。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确诊并行大脑中动脉急 性闭塞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 比较两组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术后4周和6个月患侧大脑中动脉的HR-MRI血管壁成像特点(管腔狭窄率、 管壁重构指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及斑块强化率)及1年预后情况(mRS≤3分为预后良好)。 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青年组16例,中老年组14例。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术后4周,两组责 任侧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率、重构指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及斑块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术后6个月,青年组治疗侧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率(37.47%±0.04% vs 60.00%±0.11%,P =0.02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0.63±0.18 mm vs 1.56±0.35 mm,P =0.016)及 斑块强化率(0.35%±0.17% vs 0.57%±0.24%,P =0.043)低于中老年组。两组间术后6个月时管壁重 构指数和1年良好预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青年相比,中老年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机械取栓再通术后的管腔狭窄程度、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厚度及斑块强化率更高,提示年龄可能是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影响因素。
    长春西汀注射液在小鼠永久性脑缺血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中的作用研究
    陈青芳, 赵顺英, 温少红, 董雯, 刘文倩, 龚婷, 陈文涛, 刘向荣, 王拥军
    2021, 16(11):  1156-116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2
    摘要 ( )   PDF (62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长春西汀注射液对小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远端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及小胶质细胞表型 转化的影响。 方法 3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永久性脑缺血组6只、生理盐水组12只、长春西汀组12只和 假手术组6只,前三组用高频电刀凝断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制作永久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 仅暴露大脑中动脉远端,不凝断血管。模型成功后,生理盐水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次150 μL, 每天1次,持续14 d;长春西汀组尾静脉注射长春西汀注射液,每次150 μL(4.55 mg/kg),每天1次, 持续14 d。模型成功后3 d、5 d、7 d、9 d、11 d和14 d进行改良加西亚评分和转棒测试评价小鼠感觉和 运动神经功能;模型成功后14 d用免疫荧光标记神经元,评价各组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 梗死周围小胶质细胞表型标志物Iba1、CD16/32和CD206的表达,评价M1型(Iba1及CD16/32阳性)和 M2型(Iba1及CD206阳性)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情况。 结果 长春西汀组小鼠模型成功后11 d和14 d的改良加西亚评分和14 d的转棒测试中的时间及速度 测试结果均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春西汀组14 d时神经元损伤较永久性脑 缺血组(P =0.008)和生理盐水组(P =0.037)减轻。永久缺血组(P <0.001)和生理盐水组(P =0.005) 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高于假手术组;长春西汀组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低于永久缺血组(P <0.001) 和生理盐水组(P =0.038)。长春西汀组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永久性脑缺血组和生 理盐水组(均P <0.001)。 结论 长春西汀注射液可能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表型由促炎向抗炎转变,减少神经元损伤,从而 在小鼠永久性脑缺血后发挥神经保护和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病例讨论
    对比剂脑病1例并文献复习
    姜花花, 宋文锋
    2021, 16(11):  1164-116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3
    PDF (26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中海贫血合并烟雾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黄梦霞, 廖宝
    2021, 16(11):  1169-117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4
    摘要 ( )   PDF (19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中海贫血;烟雾综合征;脾切除术
    综述
    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陆平, 赵性泉
    2021, 16(11):  1172-117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5
    摘要 ( )   PDF (15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头颅MRI F 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 essel s ign,HVS)表现为大脑中动脉近端 点状或条状,外侧裂远端线形或蛇形的高信号影。HVS的形成与颅内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侧支 循环血液顺向或逆向缓慢流动有关。目前研究认为HVS可以作为颅内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标志物,且 提示患者存在良好的脑侧支循环。另外,基线HVS-DWI不匹配可以用来筛选能从再灌注治疗中获益的 缺血性卒中患者。对于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HVS与其预后的关系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多种临床因素,特别是发病至影像检查的时间都能影响HVS的显像,应结合临床特点对其结果进行 综合判断。
    DNA甲基化酶3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
    闫然, 上官艺, 仇鑫, 李子孝
    2021, 16(11):  1178-118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6
    摘要 ( )   PDF (15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来的研究显示,DNA甲基化酶3A(DNA methylase 3 alpha,DNMT3A)在动脉粥样硬化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及缺血性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体细胞DNMT3A 基因突变可能通过多种免疫细胞、作用机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 心脑血管疾病一项尚未明确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重点介绍DNMT3A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 及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超声标志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怡, 何文
    2021, 16(11):  1183-118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7
    摘要 ( )   PDF (24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不仅可以量 化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三维超声可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的体积,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及分布区域,剪切波弹性成像可测定斑块组 织的硬度,反映斑块不同部位的组织成分。颈动脉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其在缺血性卒中诊疗领域中的 应用更加广泛,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管壁的评价更加精确,有助于临床判断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并 进行相应的干预。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齐迎春, 陈雯, 程芮
    2021, 16(11):  1189-119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8
    摘要 ( )   PDF (15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围手术期卒中是非心脏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可导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住院 时间延长及住院费用增加,还可增加致残率及病死率。研究表明,既往脑血管疾病、慢性心房颤动病 史及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全身麻醉手术、血糖异常、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等均可能为非心脏手术围手 术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了解近期关于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临床 医师早期识别及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围手术期卒中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教学园地
    神经重症医学医师临床实践的培训现状与思考
    冯娅, 桂雅星, 王国栋, 冯轶, 吴云成
    2021, 16(11):  1194-119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1.019
    摘要 ( )   PDF (14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神经病学相关技术发展及脑血管病患者数量增加,神经重症监护和管理需求逐年 增加。神经重症医学作为神经病学的亚专业,同时具有重症医学特点。作为一门新兴亚专科,神经重 症医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医护人员参差不齐,其中缺乏系统的临床培训尤为显 著。本文以神经重症医学医师培训为出发点,指出我国神经重症医学尚缺乏统一理论课教材及规范 临床操作指南,并提出“制定培训细则,完善理论体系;加强神经重症医学资质培训;强化实践教学 与基地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与团队激励计划”的具体举措,旨在提高我国神经重症医学医师的临床 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