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OA政策
期刊指南
学习资源
联系我们
English
杂志信息
月刊 2006年创刊
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主 编:王拥军
2025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2025-04-2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天坛医院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SVN(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中国卒中学会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2021, 16(12): 1-4.
PDF
(38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困局与破局:聚焦大动脉炎并发脑梗死
赵义
2021, 16(12): 1199-120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01
PDF
(15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系统性血管炎的脑损害
赵义
2021, 16(12): 1203-1203.
PDF
(15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br#
廖秋菊, 赵义, 李霞
2021, 16(12): 1204-12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02
摘要
(
)
PDF
(25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parenchymal neuro-Behçet syndrome,p-NBS)的临床表现、影像 学特征、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p-NBS患者的临床资料,选 择年龄和性别与p-NBS匹配的无神经白塞综合征(neuro-Behçet syndrome,NBS)的白塞综合征(Behçet syndrome,BS)患者为对照组,比较p-NBS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 CRP、纤维蛋白原)、2006版白塞综合征疾病活动度量表(Behçet’s disease current activity form 2006, BDCAF2006)评分的差异。 结果 p-NBS组和对照组各纳入22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p-NBS组患者眼部受累的比例(31.8% vs. 4.5%,P =0.046)更高,BDCAF2006评分(4.5±0.9分 vs. 2.8±0.9分,P <0.001)更高。头颅MRI 检查显 示p-NBS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脑桥(45.5%,10/22)。22例p-NBS患者中,男性13例(59.1%),平均年龄 34.8±9.9岁;锥体束征(54.5%,12/22)、肌无力(50.0%,11/22)和共济失调(45.5%,10/22)是最 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11例(50.0%)患者脑脊液中细胞总数增加,5例(22.7%)蛋白含量增加。所有 p-NBS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在24(3~72)个月的中位随访期中,2例(9.1%)死亡。 结论 p-NBS好发于青年男性,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脑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与无NBS的BS患者相比,更易出现眼部受累,疾病活动性更高。
以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大动脉炎15例临床特点分析
孔芳, 黄旭, 魏廉, 赵义
2021, 16(12): 1210-121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03
摘要
(
)
PDF
(20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收治的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 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分为缺血性卒中发病组和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两 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以缺血性卒中发病的TA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 最终纳入59例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TA发病年龄8~51岁,平均29.7±13.1岁,男性7例 (11.9%),缺血性卒中平均发病年龄35.8±14.1岁。15例(25.4%)患者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首 次卒中平均年龄低于其他症状发病患者(27.2±9.6岁 vs. 38.8±14.2岁,P =0.005)。缺血性卒中发 病组患者与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BMI较低(21.4±3.9 kg/m2 vs. 24.2±4.6 kg/m2,P=0.039),合 并高血压比例偏低(6.7% vs. 34.1%,P=0.048),非特异性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偏低(0 vs. 27.3%, P=0.026),关节炎/关节痛比例较高(20.0% vs. 2.3%,P =0.047),血压不对称的发生率偏高 (73.3% vs. 36.4%,P=0.018),偏瘫发生率较高(93.3% vs. 59.1%,P =0.023),印度大动脉炎临床活 动度评分2010(Indian Takayasu clinical activity score 2010,ITAS-2010)较高(12.2±5.4分 vs. 7.1±5.8 分,P=0.004)。 结论 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TA患者,较其他症状发病的患者,卒中年龄早10岁左右,BMI较低, 高血压和非特异性系统症状发生率低,关节炎/关节痛、血压不对称和偏瘫发生率高,ITAS-2010较高。
临床观点
脑出血信号改变机制与磁共振影像表现
刘欣瑶, 毕京凤, 张英魁
2021, 16(12): 1217-122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04
PDF
(48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大脑脚非对称性比例与非优势半球出血性镜像卒中后语言、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杜秀玉, 翟晓东, 刘志, 杨静, 任惠敏, 陈静, 胡鸿鹏, 戈蕾, 杨金水
2021, 16(12): 1222-122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05
摘要
(
)
PDF
(32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优势半球出血性镜像卒中(hemorrhagic mirror stroke of non-dominant hemisphere, HMSNH)前后患者语言功能、非优势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以及大脑脚非对称性比 例(asymmetry rate of cerebral peduncle,ARCP)与这些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6月16例HMSN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MSNH后1周内最早的 MRI数据测量ARCP,根据首次卒中后1周内的功能MRI数据测量双侧大脑脚层面传导束各向异性分 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比较HMSNH发生前后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AQ)、非优势侧肢体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 -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变化, 分析ARCP与HMSNH后AQ、FMA评分、BI及FA值的相关性,以及ARCP与HMSNH前后AQ、FMA评分、BI差值的 相关性。 结果 首次卒中后同侧大脑脚FA值低于对侧(0.35±0.19 vs. 0.87±0.10,P <0.001),且与ARCP 呈负相关(r =-0.871,P <0.001)。HMSNH前后AQ分别为77.59±7.00分、39.31±14.46分,FMA评分分 别为90.38±5.16分、58.13±16.08分,BI分别为94.69±4.99分、53.75±14.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RCP与HMSNH后AQ(r =-0.739,P =0.001)、FMA评分(r =-0.807,P <0.001)、BI(r =-0.757, P<0.001)呈负相关,与HMSNH前后AQ(r =0.717,P =0.002)、FMA评分(r =0.885,P <0.001)、BI(r =0.722, P =0.002)差值呈正相关。 结论 ARCP与HMSNH发生后患者语言功能、非优势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关系密切, ARCP与HMSNH发生后上述功能评分呈负相关。
RECO支架与Solitaire支架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刘福德, 陈晨, 宋文锋, 袁兴运, 韩建峰, 王建懿
2021, 16(12): 1229-12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06
摘要
(
)
PDF
(20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采用RECO支架与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 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行血管内支架取 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选用的支架类型将其分为 RECO支架治疗组和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有效性指标(血管成功再通 率、首次取栓再通率、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及90 d良好预后率),以及安全性指标(术后24 h症状性颅 内出血,术后24 h和90 d的全因死亡率)的差异。 结果 最终纳入81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0±12.0岁,男性57 例(70.4%);RECO支架治疗组42例,Solitaire支架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基线NIHSS 评分、ASPECTS评分,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或TIA病史比例,随机血糖、血小板计 数、入院时Hcy、收缩压水平,以及闭塞部位、串联病变、桥接治疗比例和全身麻醉比例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RECO支架治疗组与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88.1% vs. 82.1%)、首次 取栓再通率(28.6% vs . 38.5%)、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95.6±12.3 min vs . 92.5±14.2 mi n)、术中 血栓逃逸率(11.9% vs . 15.4%)、夹层样病变发生率(4.8% vs . 2.6%)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 (14.3% vs. 10.3%)、24 h全因死亡率(7.1% vs. 5.1%)、90 d全因死亡率(19.0% vs. 17.9%)及90 d良好 预后率(57.1% vs. 4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ECO支架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 Solitaire支架无明显差异。
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张冉, 蔡卫新, 董丽丽, 祝琴, 牛明芳, 肖倩, 孙卫格, 张春花
2021, 16(12): 1235-124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07
摘要
(
)
PDF
(21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 检索建库至2020年2月关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危险因素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 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纳入该量表≥7分的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先对各影响 因素进行异质性评估,如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如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 析,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合并MD 值或OR 值及95%CI。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合计样本量为4095例,其中发生吞咽障碍患者981例(23.96%)。经 m 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D 4.98,95%CI 3.84~6.11,P <0.001)、高血压(OR 2.21,95%CI 1.44~3.38,P <0.001)、糖尿病(OR 1.79,95%CI 1.36~2.36,P<0.001)、脑干卒中(OR 2.07, 95%CI 1.31~3.26,P =0.002)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增长、高血压、糖尿病及脑干卒中是发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 因素,临床中应注意评估和早期干预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
既往卒中病史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卒中结局的影响研究
程丝, 胥芹, 许喆, 石延枫, 刘阳, 李子孝, 孟霞, 李昊, 王拥军
2021, 16(12): 1242-124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08
摘要
(
)
PDF
(22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 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 管危险因素、既往用药史及病因分型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等临床资料,记录随 访3个月和1年时卒中结局。卒中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 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依据患者既往是否 有卒中病史分为有卒中病史组和无卒中病史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卒中结局差异,并分析卒中病 史与卒中结局间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15 166例患者,平均年龄62.2±11.3岁,其中女性4802例(31.7%);有卒中病史患者 3355例,无卒中病史患者11 811例。有卒中病史组患者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心 房颤动比例,既往用药史比例、入院NIHSS评分、住院期间降糖和降压治疗比例均高于无卒中病史组, 目前吸烟和重度饮酒比例、入院时LDL-C水平及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低于无卒中病史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CS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卒中病史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 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无卒中病史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是随访3个月不良功能结 局(校正OR 1.25,95%CI 1.09~1.44,P =0.002),随访1年卒中复发(校正HR 1.44,95%CI 1.25~1.67, P<0.001)、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43,95%CI 1.24~1.64,P<0.001)、脑血管病源性死亡(校正 HR 1.42,95%CI 1.12~1.80,P =0.004)、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63,95%CI 1.42~1.88,P<0.001)的 危险因素。 结论 有无卒中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局差异较大,尽管患者进行卒中二级 预防治疗,卒中病史仍然是患者1年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的 危险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同部位脑白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政宇, 陈国芳, 陈彤, 马冬娇
2021, 16(12): 1248-12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09
摘要
(
)
PDF
(19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 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患者不同部位脑白质疏松 (Leukoaraiosis,LA)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 且发病在4.5 h以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 S患者。依据患者入院后72 h内完善的头颅MRI影像 结果,采用Fazekas评分量表评估LA部位及严重程度,根据深部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深部LA组及 无或轻度深部LA组;再根据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脑室旁LA组及无或轻度脑室旁LA组。分 别比较脑室旁与深部LA患者中组间临床特征(年龄、高血压,肌酐、Hcy水平等)差异,并应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脑室旁和深部LA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318例AI S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总体患者年龄41~91岁,平均 65.4±11.6岁,男性211例(66.4%)。在深部LA分组中,中重度深部LA组89例,无或轻度深部LA组229 例;在脑室旁LA分组中,中重度脑室旁LA组160例,无或轻度脑室旁LA组15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 示,在脑室旁LA分组中,中重度脑室旁LA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比例,纤维蛋白原、肌酐及Hcy水平均 高于无或轻度脑室旁LA组,LDL-C水平低于无或轻度脑室旁LA组;在深部LA分组中,中重度深部LA 组年龄、高血压比例,纤维蛋白原及肌酐水平均高于无或轻度深部LA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脑室旁白质区域,高龄(OR 1.058,95%CI 1.034~1.082,P<0.001)、 高血压(OR 1.900,95%CI 1.129~3.197,P=0.016)及Hcy水平升高(OR 1.053,95%CI 1.003~1.105, P =0.039)是AI S静脉溶栓患者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深部白质区域,高龄(OR 1.050, 95%CI 1.025~1.075,P <0.001)与高血压(OR 2.851,95%CI 1.514~5.369,P=0.001)是AIS患者中重度 LA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龄与高血压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cy水平升高则是此类患者 脑室旁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影响因素分析
曹双双, 张晓燕, 王建伟, 赵磊, 陈红兵, 汪明玉
2021, 16(12): 1253-125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10
摘要
(
)
PDF
(19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 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9月连续住院的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 溶栓后24 h内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静脉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或死亡)分为 END组和无END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和吸烟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史);发病后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到溶栓时间、入院时血压、 入院24 h内血压最大差值、入院时随机血糖、发病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HDL-C、LDL-C、尿酸水平)、梗死部位(前循环和后循环)、TOAST分型、溶栓 前和溶栓24 h时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颅内出血等指标。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END组和无 END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6例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组30例(16.1%),无END组156例(83.9%)。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END组比较,END组空腹血糖(OR 1.199,95%CI 1.051~1.367, P =0.007)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OR 1.401,95%CI 1.055~1.819,P =0.020),前循环梗死 (OR 3.121,95%CI 1.266~7.296,P =0.013)和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更高(OR 4.365, 95%CI 1.768~10.773,P =0.001),溶栓前NIHSS评分更高(OR 1.129,95%CI 1.061~1.202,P <0.001)、 溶栓后24 h颅内出血比例更高(OR 7.600,95%CI 1.910~30.244,P =0.004);高血压病史比例更低 (OR 0.417,95%CI 0.188~0.926,P =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高NIHSS评分(OR 1.079, 95%CI 1.004~1.164,P =0.048)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 (OR 0.392,95%CI 0.160~0.962,P =0.041)是其保护性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NIHSS评分高的患者发生END的风险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者发生END的风险相对较低。
缺血性卒中患者预防肺栓塞的最佳证据总结
杨慕维, 刘高, 和意娴, 郭清源, 蔡恩丽
2021, 16(12): 1259-126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11
摘要
(
)
PDF
(20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缺血性卒中患者预防肺栓塞的最新、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BMJ最佳实践(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指南库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等21个 数据库和指南网站关于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肺栓塞的指南、临床决策、最佳实践、证据总结、系统 评价、专家共识和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2021年7月。采用临床指南研究 与评价系统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Ⅱ,AGREE Ⅱ)、系统评价评估系统 (assessment of multiple systematic reviews 2,AMSTAR 2)和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循证卫生保健中心 (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相应文献进行评价,并采用JBI的证据分级系统对 纳入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证据推荐。 结果 共纳入28篇文献,其中指南17篇、系统评价4篇、专家共识4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证据总结1 篇。分别从入院评估、健康宣教、基本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病情监测6个维度总结了共计28条 最佳证据。 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预防肺栓塞的证据总结涵盖了自入院评估至出院宣教的全过程,证据生成 过程科学,针对性强,可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病例讨论
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2例
凌一童, 张晓宇, 辛华, 张文婧, 董丽华
2021, 16(12): 1268-12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12
PDF
(24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细菌性脑膜炎为病因的合并脑小血管病影像表现的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薛晶, 张广, 孙宏巍, 翟蕴, 孙艳艳, 汤颖
2021, 16(12): 1273-127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13
PDF
(31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脑淀粉样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吴娟娟, 倪俊
2021, 16(12): 1278-128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14
摘要
(
)
PDF
(16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的主要致病物质是β淀粉样蛋白,其 产生异常、清除障碍导致异常沉积,引起管壁破坏、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CAA。目前CAA的 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的成分复杂。本文介绍了β淀粉样蛋白产生及清除的三种过程及其平 衡破坏的后续效应和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从病因分类的角度阐明CAA的类型。
卒中后情感不稳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爱民, 王宪苓
2021, 16(12): 1284-12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15
摘要
(
)
PDF
(16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情感不稳(post-stroke emotional instability,PSEI)是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症 状,目前针对其发病的机制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都可能对其发病有影响。其 中生物因素中与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相关的基因多态性,5-HT、多巴胺等多种神经 递质的变化,脑桥、额叶、丘脑等多个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可能是介导PSEI发生、发展的核心影响因 素。社会支持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PSEI的发生。另外,抑郁、认知功能障碍、易怒倾向等均可能与PSEI 相关,但这些因素与PSEI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尚无定论。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结合多领域的技术进一步 探究分析,为PSEI的防治手段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中的应用
李嘉华, 蔡婧婧, 任力杰
2021, 16(12): 1290-129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16
摘要
(
)
PDF
(20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数量庞大,传统的二级预防策略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类人群的健康管 理需求。可穿戴医疗设备可无障碍跟踪穿戴者的健康信息,如果能采取穿戴式医疗技术将个体健康 状态数据化,并监测健康状况、控制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可进一步避免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但目前这类设备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文总结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中的 应用,分析目前存在的如设备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穿戴的舒适度等问题,并对其未来进一步促进远 程医疗的发展进行展望。
小脑与卒中后运动学习关系的研究进展
林丽珍, 范杰诚, 朱新蕊, 贾凡, 郭培武, 王昱凯, 张淑云
2021, 16(12): 1296-130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17
摘要
(
)
PDF
(16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学习强调引导患者主动练习缺失的运动功能,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这 种学习过程由小脑和大脑皮层的共同作用来完成。卒中后的功能恢复是运动再学习的过程,康复锻 炼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基于细胞可塑性的运动学习,而小脑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小脑中参与运动学习最主要的细胞是浦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小脑-皮质通 路涉及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使得小脑成为神经调节和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重要靶点。本文就小 脑运动学习的细胞机制和针对小脑的刺激技术对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进行综述。
教学园地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鲁悦, 陶涛, 庄宗, 李伟, 杭春华
2021, 16(12): 1302-13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12.018
摘要
(
)
PDF
(19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 em-based learning,PBL)在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的医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BL教学法和以授课为基础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进 行1个月的基础知识、临床实践和手术策略教学。教学完成后统一组织考核,比较两组学员以上3门 课程的平均成绩。 结果 共纳入32名规培生,PBL组和LBL组各16人。PBL组与LBL组的基础知识考核成绩无显著差异 (77.3±1.2分 vs. 76.9±1.0分,P =0.310);PBL组临床实践(84.7±3.1分 vs. 81.8±2.9分,P =0.011)和 手术策略(73.0±2.6分 vs. 70.5±2.9分,P =0.015)的考核成绩较LBL组增高。 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教学,PBL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规培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培 养手术策略选择的辩证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