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OA政策
期刊指南
学习资源
联系我们
English
杂志信息
月刊 2006年创刊
ISSN: 1673-5765
CN: 11-5434/R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主 编:王拥军
2025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2025-04-2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天坛医院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SVN(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中国卒中学会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更多>>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3-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3, 18(8): 1.
PDF
(26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语表
本期缩略语表
2023, 18(8): 5.
PDF
(5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刘亘梁, 冯涛
2023, 18(8): 853-8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1
摘要
(
)
PDF
(43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一种继发性的帕金森综合征。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VP患病率有可能进一步增高。V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对VP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等新进展予以总结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专题论坛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冯涛
2023, 18(8): 858-858.
PDF
(5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及脑白质高信号差异性研究
陈柏希, 王婉仪, 詹翠京, 高玉元, 聂坤, 张玉虎, 王丽娟
2023, 18(8): 859-86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2
摘要
(
)
PDF
(66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临床特征及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的差异,为研究VP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
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健康受试者人数以1∶2的比例匹配,回顾性筛选符合入排标准的VP患者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其相匹配的PD患者、健康志愿者,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评估患者临床症状,采集头颅MRI参数并对3组受试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纳入26例VP患者、26例PD患者及13例HC,与PD组相比,VP组的整体认知、精神状态更差:HAMA得分(P=0.025)更高,MMSE得分(P=0.001)、MoCA得分(P=0.008)更低;血管危险因素更多:有高血压病史(P=0.012)和卒中病史(P<0.001)的患者比例更高;运动相关脑区白质受损更严重:WMH总分(P<0.001)、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总分(P=0.001)、脑室旁周围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ies,PVH)总分(P=0.002)、运动相关脑区PVH评分[额角帽状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2)、侧脑室带状白质高信号评分(P=0.018)]、运动相关脑区DWMH评分[额叶深部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1)、顶叶深部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7)]、基底节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2)、壳核白质高信号评分(P=0.029)更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和运动相关脑区白质损伤在V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张冬玲, 吴涛
2023, 18(8): 867-87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3
摘要
(
)
PDF
(47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目前VP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影响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在临床实践中,影像学常用于VP的诊断。近年来多模态MRI和分子影像成像及分析技术等影像学技术的进展为提高V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准确率提供了客观手段。本文就前沿影像学技术在VP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以及其他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V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论著
血清淀粉酶升高对急性卒中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价值
霍洁, 徐玢, 张初吉, 陈必耀, 冀瑞俊, 袁靖
2023, 18(8): 873-87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4
摘要
(
)
PDF
(44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卒中患者短期内死亡与血清淀粉酶升高的相关性,早期评估患者病情,预测预后。
方法
连续回顾性收集2020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诊治的急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CRP、血清淀粉酶、乳酸、糖化血红蛋白、TC、TG),计算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根据血清淀粉酶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淀粉酶组和正常淀粉酶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差异。采集患者28 d全因死亡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28 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对血清淀粉酶预测28 d全因死亡的效能进行ROC分析。
结果
高淀粉酶组CRP[(56.24±14.55)mg/L vs.(12.25±2.21)mg/L,P=0.029]、血乳酸水平[(4.25±1.13)mmol/L vs.(1.56±0.21)mmol/L,P=0.018]高于正常淀粉酶组,28 d全因死亡率[63(38.41%) vs. 21(5.80%),P=0.037]高于正常淀粉酶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高(OR 2.79,95%CI 1.71~4.55,P=0.003)、APACHE-Ⅱ评分高(OR 3.98,95%CI 3.26~4.86,P<0.001)、CRP>10 mg/L(OR 3.01,95%CI 2.16~4.19,P=0.001)、血乳酸>2.0 mmol/L(OR 2.92,95%CI 1.77~4.82,P=0.002)、血淀粉酶>125 mmol/L(OR 3.78,95%CI 2.44~5.86,P<0.001)是卒中患者28 d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当最佳截点值为193 mmol/L时,血清淀粉酶水平预测28 d全因死亡对应的AUC为0.754,敏感度为0.912,特异度为0.789。
结论
急性期血清淀粉酶升高与卒中患者短期全因死亡密切相关,血清淀粉酶对卒中患者28 d内卒中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较高。
卒中患者足底压力特点及其与躯干、平衡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郭帅, 张玉梅, 赵依双, 刘利鹏, 公维军, 王淑荣
2023, 18(8): 879-88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5
摘要
(
)
PDF
(51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卒中患者足底压力特点及其与躯干、平衡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卒中患者。入院时采用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lower extremity,FMA-LE)分别评定患者的躯干功能、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对双侧下肢进行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足底压力评估,比较患者健侧和患侧下肢睁眼和闭眼状态下的足底压力特点[负重、包络椭圆面积、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路径长度和COP运动平均速度],并对TIS、BBS和FMA-LE与双侧下肢睁眼状态下的足底压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45例患者,男性35例(77.8%)。健侧与患侧足底压力特征比较显示,健侧下肢的整体负重在睁眼(58.6%±11.1% vs. 41.4%±11.1%,P<0.001)和闭眼(59.0%±11.8% vs. 40.9%±11.8%,P<0.001)状态下均高于患侧下肢整体负重。睁、闭眼状态下足底压力特征比较显示,闭眼状态时的包络椭圆面积[(408.1±172.1)mm2 vs.(241.9±143.1)mm2,P<0.001]大于睁眼状态、COP路径长度[(227.8±110.4)mm vs.(130.7±62.4)mm,P<0.001]长于睁眼状态,且COP运动平均速度[(23.5±11.3)mm/s vs.(13.7±6.4)mm/s,P<0.001)]高于睁眼状态;睁眼状态下,健侧前足负重(41.7%±12.8% vs. 38.2%±12.0%,P=0.015)、患侧前足负重(39.0%±12.5% vs. 36.5%±12.1%,
P=0.020)高于闭眼状态,健侧后足负重(58.3%±12.8% vs. 61.7%±12.1%,P=0.015)、患侧后足负重(60.7%±12.8% vs. 63.4%±12.1%,P=0.018)低于闭眼状态,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TIS、BBS和FMA-LE与睁眼状态下的包络椭圆面积(r=-0.472,P=0.001;r=-0.537,P<0.001;r=-0.485,P=0.001)、COP路径长度(r=-0.427,P=0.003;r=-0.561,P<0.001;r=-0.424,
P=0.004)、COP运动平均速度(r=-0.436,P=0.003;r=-0.563,P<0.001;r=-0.425,P=0.004)及健侧下肢整体负重(r=-0.326,P=0.029;r=-0.446,P=0.002;r=-0.551,P<0.001)呈负相关,而与患侧下肢整体负重(r=0.326,P=0.029;r=0.446,P=0.002;r=0.551,P<0.001)呈正相关。
结论
卒中患者下肢负重偏向健侧;在去除视觉的情况下,患者静态站立的平衡功能下降;TIS、BBS和FMA-LE与安静站立时身体摇摆的程度及健侧下肢整体负重呈负相关,而与患侧下肢整体负重呈正相关。
卒中后感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
程实, 李静, 郭军平, 胡爱香, 于鑫玮, 韩玮, 梁瑛, 冀瑞俊, 张越巍
2023, 18(8): 885-89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6
摘要
(
)
PDF
(47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不良出院结局的影响因素,以及感染对出院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AIS患者,根据出院结局分为结局良好组(mRS评分<3分)和结局不良组(mRS评分≥3分或住院期间死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卒中后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指标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不良出院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AIS患者1024例,平均年龄(60.3±12.4)岁,其中男性788例(77.0%),出院结局良好组761例(74.3%),结局不良组263例(25.7%)。85例患者出现卒中后感染,总体感染发生率为8.3%,其中69例(6.7%)为肺部感染,16例(1.6%)为尿路感染,3例(0.3%)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后出现肺部感染(OR 2.522,95%CI 1.318~4.828,P=0.005)、合并糖尿病(OR 1.486,95%CI 1.048~2.106,P=0.026)、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 1.286,95%CI 1.233~1.342,P<0.001)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OR 1.094,95%CI 1.014~1.180,P=0.020)为AIS患者不良出院结局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肺部感染可显著增加AI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
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方晓萌, 袁巧玲, 王硕
2023, 18(8): 891-89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7
摘要
(
)
PDF
(54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经手术治疗的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风险判断和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的94例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后30 d内下肢深静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间的临床特点和术前影像学特点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94例患者中,19例(20.2%)术后出现DVT。DVT组有糖尿病病史患者比例(42.1% vs. 4.0%,P<0.001)、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患者比例(47.4% vs. 6.7%,P<0.001)、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史患者比例(47.4% vs. 20.0%,P=0.034)、术前Caprini评分[3(2~5)分 vs. 2(1~2)分,P<0.001]和术前血肿扩大患者比例(36.8% vs. 16.0%,P=0.044)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病史(OR 7.23,95%CI 2.80~18.66,P=0.025)、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史(OR 2.52,95%CI 1.28~4.98,P=0.019)和术前Caprini评分高(OR 3.19,95%CI 1.62~6.27,P=0.007)是脑出血患者术后出现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出血前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史和术前Caprini评分高是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出现DVT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在术后早期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尽早开始相关预防和治疗。
指南与共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3章 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
王伊龙, 陈玮琪, 刘欣如, 王文志, 王永刚, 王婷婷, 王蓬莲, 刘改芬, 江滨, 许予明, 许玉园, 许杰, 孙冬玲, 孙海欣, 李子孝, 李姝雅, 杨沫, 杨晓萌, 杨营营, 周梦圆, 郑华光, 宗黎霞, 单舒乙, 赵璟妍, 茹小娟, 姜勇, 秦海强, 贾茜, 高远, 梅延亮, 曹勇, 盖思齐, 焦玉明, 谢雪微, 潘岳松,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2023, 18(8): 898-90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8
摘要
(
)
PDF
(86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是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本章节介绍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的推荐意见,包括对不可干预和可干预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以及首次卒中风险评估等方面。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4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推荐意见
刘丽萍, 周宏宇, 段婉莹, 霍晓川, 聂曦明, 刘慧慧, 李子孝, 徐蔚海, 李淑娟, 缪中荣, 王拥军,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2023, 18(8): 910-93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09
摘要
(
)
PDF
(198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的卒中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在我国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类型的86.8%。自2019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发布以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及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多项进展。本指南就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评估及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其他治疗、常规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管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早期评估和诊断、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干预、危险因素管理及长期干预更新推荐意见。
病例讨论
椎动脉支架术后Miller-Fisher综合征叠加Bickerstaff脑干脑炎1例
姜季委, 李子孝, 董可辉, 濮月华, 徐俊, 龚浠平
2023, 18(8): 934-9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10
摘要
(
)
PDF
(48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 syndrome,MFS)和Bickerstaff脑干脑炎(Bickerstaff brainstem encephalitis,BBE)临床较为罕见。近两年,国外可见散在病例报告MFS叠加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n-Barré syndrome,GBS)或BBE,共同影响外周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并伴有单相症状。然而,三种疾病叠加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十分罕见,迄今为止国内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报告1例64岁男性椎动脉术后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典型的对称性四肢无力、眼外肌麻痹、双下肢腱反射消失,同时伴有嗜睡等意识障碍表现,病程在2周时到达高峰。肌电图检查结果呈神经源性损害,脑脊液和血清学结果提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GQ1b抗体(anti-GQ1b IgG antibody,GQ1b-IgG)和GT1a抗体(anti-GT1a IgG antibody,GT1a-IgG)阳性,临床确诊为MFS叠加BBE。本研究结果强调了MFS、BBE、GBS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亚型,GQ1b和GT1a抗体进一步揭示了这些疾病亚型的共同免疫相关病理生理机制。临床上,遇到MFS、BBE和GBS叠加、交叉的临床表现,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受累时,要考虑到GQ1b抗体综合征可能,尽快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综述
脑小血管病与头晕症状关系的研究进展
朱小鸳, 郝贵生
2023, 18(8): 940-9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11
摘要
(
)
PDF
(57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导致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和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以小血管结构或功能病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病理和影像学改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患者常以头晕为主要症状和主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SVD可导致头晕,但其机制还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头晕与CSVD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头晕患者发生CSVD的识别和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肠道菌群与卒中后肺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隋冉冉, 山要中, 赵兴军, 陈南南, 刘凤荣, 逄锦晶
2023, 18(8): 947-95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12
摘要
(
)
PDF
(44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肠道菌群被认为与卒中后肺炎有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神经-免疫影响卒中后肺炎,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如粪菌移植、补充益生菌/益生元有望成为控制卒中后肺炎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肠道菌群对卒中后肺炎的影响、可能作用机制及肠道菌群调节在卒中后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阐述了卒中后感染的一个易被忽视的重要传染源,以期促进卒中后肺炎靶向治疗策略的发展。
影像组学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进展
范萍, 岳奎涛, 李爱媛, 赵喆, 谢海, 吴春艳(第一作者)
2023, 18(8): 952-95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13
摘要
(
)
PDF
(50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影像组学可以提取和量化医学图像中的信息,获取反映病变的特征,帮助解决临床问题。基于CT和MRI的影像组学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诊断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影像组学的工作流程主要有图像采集、感兴趣区和感兴趣体积的分割、高通量影像组学特征提取以及统计学分析和预测模型建立。影像组学在AIS中的应用侧重于诊断卒中及其亚型、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以及预测AIS的预后等方面。目前,影像组学在AIS中的应用和研究尚存在序列相对单一、缺乏与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比较、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等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专栏
卒中医疗质量管理
李子孝
2023, 18(8): 958-958.
PDF
(4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制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陈义彤, 武美茹, 苗亚杰, 魏文宇, 李子孝
2023, 18(8): 959-96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14
摘要
(
)
PDF
(53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定制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卒中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0年1—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病区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8—12月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方式,干预组采用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定制的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形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卒中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
共纳入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44例,干预组46例。干预组出院时卒中相关健康知识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82.1±10.6)分 vs.(54.3±6.7)分,P<0.001],干预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分出院后3个月[(3.5±0.4)分 vs.(3.3±0.3)分,P=0.009]、6个月[(3.7±0.4)分 vs.(3.4±0.3)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8,MMAS-8)评分出院后1个月[(7.2±0.6)分 vs.(7.5±0.5)分,P=0.005)、3个月[(6.6±0.8)分 vs.(7.0±0.8)分,P=0.013]、6个月[(4.9±1.2)分 vs.(6.2±1.4)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卒中专用生活质量(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评分出院后1个月[(135.9±38.6)分 vs.(173.4±29.9)分,P<0.001]、3个月[(147.0±39.5)分 vs.(187.3±28.3)分,P<0.001]、6个月[(153.2±40.7)分 vs.(197.4±27.7)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
定制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可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卒中防治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为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规范实施提供参考。
教学园地
神经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评估初探
姚明, 杨英麦, 董立羚, 周立新, 倪俊
2023, 18(8): 966-97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3.08.015
摘要
(
)
PDF
(45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沟通技能是神经科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神经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现况,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提升方式。
方法
选择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25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年度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考核时,同期采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set elicit give understand end,SEGUE)量表评估其医患沟通能力,SEGUE量表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问诊准备”“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及“结束问诊”,共计25分。分析神经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常见薄弱环节、表现方式,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提升措施。
结果
25名住院医师均接受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平均分为(20.78±3.85)分,不同性别住院医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1±3.68)分 vs.(20.50±4.29)分,P=0.86]。各评估维度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问诊准备”“理解患者”“信息收集”“信息给予”及“结束问诊”。其中,“进一步说明下一步诊疗方案”单项得分最低,“询问患者是否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探讨”和“解释诊断性操作的理论依据”两项得分也较低。按照住院医师入职年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虽然随着入职年限增加而升高,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各组间不足之处相仿。
结论
神经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存在欠缺,且这种不足并未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得到显著提高。提高神经科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需要持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还要积极倡导开设系统、专业的医患沟通培训课程,从医疗技术和沟通技术两方面提高医患沟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