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9-10-20
    主编手记
    我们能做什么?——写在2009年世界卒中日即将来临之日
    王拥军
    2009, 4(10):  779-781. 
    PDF (36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展现我国卒中研究的风采——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09侧记
    刘丽萍
    2009, 4(10):  782-783. 
    PDF (2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外速递
    致中国西宁市医师
    Luois R Caplan
    2009, 4(10):  784-786. 
    PDF (18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加强卒中康复的普及工作
    张通
    2009, 4(10):  787-789. 
    PDF (17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卒中后左侧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陈巍;芦海涛;张琦;张通;纪树荣
    2009, 4(10):  790-794. 
    摘要 ( )   PDF (20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影响左侧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康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评测下肢步行能力的预后预 测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对64例卒中导致左侧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个月,治疗前对其采用简易认知功能评 定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运动保持困难(Motor Impersistence,MI)、 Schenkenberg等分线段量表、Albert划线、字母删除试验等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测。并于治疗前和治疗 后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Berg平衡量表中的独立坐、立位平衡项目、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改良 的Barthel指数等量表,对患者肢体功能等进行评分。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治疗前的上述因素与 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步行能力的恢复程度与训练前的LOTCA的思维运作能力评分及立位平衡能力呈正相关 (P <0.01);与运动保持困难量表评分及注意力的障碍程度呈负相关(P <0.01)。 结论 训练前LOTCA的思维运作能力、立位平衡能力、注意力、运动保持困难量表评分对卒中后左 侧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的预后预测有帮助。

    不同侧别脑损伤患者失算症的特点分析
    逄辉;恽晓平
    2009, 4(10):  795-798. 
    摘要 ( )   PDF (19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脑损伤组与对照组的数字加工和计算测验(Number Processing and Calculation,NPC)成绩, 探讨不同侧别脑损伤患者失算症的特点。 方法 对40例脑损伤患者(左脑20例,右脑9例,双侧11例)和4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NPC测验,对所 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脑损伤组NPC测验的数字序列、数字理解、数字编码转换、计算成绩和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1)。左脑损伤组的数字编码转换、计算成绩和总分低于右脑损伤组(P <0.05)。双侧脑损伤组 分别与左脑损伤组、右脑损伤组的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脑损伤患者的数字加工和计算能力较正常人下降。左脑损伤患者的受损表现与言语能力密切 相关。右脑损伤患者的受损表现与视空间等非言语认知能力有联系。

    他汀类药物对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的影响
    陈雅玲;董强
    2009, 4(10):  799-804. 
    摘要 ( )   PDF (2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梗死的患者肱动脉血流 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的影响。 方法 入选30例首次发病且发病2周内的MCA供血区梗死的患者,其中服用他汀类药物者20例,未 用药者10例,观察发病3个月时FMD与发病2周内的变化,并且研究FMD与通过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估的双侧MCA血流速度和PI的相关性,以及FMD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用药组3个月后的FMD显著改善[(9.10±2.56)% vs(6.13±1.60)%,P <0.01],且FMD的提高 与健侧MCA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值的改变呈显著负相关(rs =-0.432,P =0.031),即患者FMD提 高越多,健侧MCA的血管顺应性改善越多;非用药组FMD较基线时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发 病3个月时FMD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 <0.05),且FMD的变化与血脂的改变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提高肱动脉FMD改善MCA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且FMD的改善可能 与健侧MCA血管顺应性的改善及良好的预后有关,这种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不同严重程度血管性痴呆与老年性痴呆的神经心理特点
    赵洁皓;黄智恒;王硕;张玉虎;王丽娟
    2009, 4(10):  805-808. 
    摘要 ( )   PDF (20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与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 的神经心理学特点。 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病房的252例痴呆患者(VaD组127例,AD组125例),和正常对 照组159例进行一组神经心理量表检查。神经心理量表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uld物体记忆测验(fuld object memory,FOM)、言语流畅性测验(rapid verbal retrieve,RVR)、数字广度测验(digit span,DS)和积木测验(block design,BD)。分析这两种类型不同 严重程度的痴呆患者认知障碍的特点。 结果 两种类型的轻、中、重度痴呆患者神经心理检查有统计学差异(P <0.01)。轻度痴呆患者MMSE、 RVR评分在VaD、AD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在中、重度痴呆患者,神经心理评分在VaD、AD组 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 神经心理量表评估有助于VaD、AD的严重程度分级,RVR测验可辅助鉴别诊断轻度VaD和AD。

    小脑梗死的分型与后循环血管病变
    赵莹莹;王得新;徐忠宝;孙金梅;李继梅
    2009, 4(10):  809-812. 
    摘要 ( )   PDF (2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有无大血管病变患者小脑梗死灶的特征,探讨小脑梗死分型与后循环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 收集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3月期间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共3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具备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大血管病变组20例,小血管病变组15例,分析两组小脑梗死的分型和后循环血管病变(包括狭窄或闭塞)的关系。 结果 ⑴大血管病变组20例中,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最多见(10例,50%),梗死类型多为分水岭梗死(7例,70%);其次为颅外血管合并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外段合并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8例,40%),梗死灶多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的区域性梗死(7例,87.5%);单独颅外血管(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少见(2例,10%),梗死分布无明显倾向性。⑵小血管病变组15例中,梗死灶亦多位于分水岭区(9例,60%)。 结论 由于小脑血液供应特点,小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较区域性梗死更为常见。小梗死灶(直径≤2cm)可能存在后循环大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予积极的治疗和干预,以防病情加重。

    卒中后癫发作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于丹丹;杨世兵;赵性泉;丁成赟
    2009, 4(10):  813-816. 
    摘要 ( )   PDF (47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卒中后癫发作及其复发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将122例卒中后癫发作患者分组:单次癫发作(随访至少6个月只出现1次癫发作)组26例,癫发作复发(卒中后出现≥2次癫发作)组96例。观察患者的基础情况、卒中的危险因素、卒中的类型、癫发作的类型、发作频次、治疗等情况与复发的关系。 结果 性别、年龄、卒中的类型、卒中危险因素、卒中的部位以及脑电图改变在两组间无差异。晚发性癫发作、部分性癫发作以及接受治疗情况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Logistic多元回归提示晚发性癫发作是癫发作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比值比为3.628;95%置信区间为1.237~10.638,部分性癫发作患者较全面性癫发作患者更易复发,比值比为10.50,95%置信区间为1.35~81.97。 结论 晚发性癫发作是癫发作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部分性癫发作患者倾向于复发。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宋彦彦;王少石;陈真理
    2009, 4(10):  817-820. 
    摘要 ( )   PDF (20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0例,两组予相同的基础治疗,但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0.15PNA单位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14d,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进行病因治疗及神经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伤残或严重程度,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伤残或严重程度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结论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社区患者血糖水平与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刘春艳;李维洋
    2009, 4(10):  821-823. 
    摘要 ( )   PDF (19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合并卒中患者病情及转归与血糖(Glucose,Glu)水平关系。 方法 收集社区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3组:7.8mmol/L≤Glu≤11.1mmol/L组41例,11.1mmol/L<Glu≤16.7mmol/L组34例,Glu>16.7mmol/L组45例,观察分析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轻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11.1mmol/L<Glu≤16.7mmol/L组与7.8mmol/L≤Glu≤11.1mmol/L组患者相比,病情无明显加重(P=0.023),预后无明显差异(P=0.316)。Glu>16.7mmol/L组较11.1mmol/L<Glu≤16.7mmol/L组相比,病情明显加重(P<0.01),预后无明显差异(P<0.01)。 结论 社区糖尿病合并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严重升高者,患者的病情严重,预后差。加强血糖控制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运动再学习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其认知电位P300的影响
    余茜;李晓红;覃波;许嘉;段小东;肖宗欣
    2009, 4(10):  824-827. 
    摘要 ( )   PDF (20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运动再学习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其认知电位P300的影响。 方法 52名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再学习前后,对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观察在运动功能改善的同时认知电位P300是否有改善。共治疗12周。 结果 运动再学习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显著改善,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平衡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认知电位P300潜伏期比训练前明显缩短(P<0.01),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 结论 运动疗法在改善缺血性卒中者运动功能的同时对认知功能的有积极的恢复作用。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颈内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
    邬冬芳;何文;颜丹
    2009, 4(10):  828-831. 
    摘要 ( )   PDF (28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例右侧ICA颅外段闭塞的住院患者作为ICA闭塞组,20例ICA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右侧颈总动脉管壁运动轨迹,得出血管的收缩期内径(diameter of systolic,Ds)、舒张期内径(diameter of diastole,Dd)、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Ep)、硬度指数(stiffness parameter,β)、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脉搏波放大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和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one-point pulse wave velocity,PWVβ),对两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相比较,ICA闭塞组Ep、β、AI及PWVβ明显升高;AC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对ICA闭塞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参数改变无明显影响。 结论 应用E-Tracking技术可评价血管功能改变,它是评价血管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简便实用的方法。

    妊娠相关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冯碧波;温庭如;翟建军
    2009, 4(10):  832-835. 
    摘要 ( )   PDF (27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母婴结局。 方法 收集我院1999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7例妊娠相关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4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例患者中5例伴有重度子前期/子,合并脑血管畸形、肾脏损害、贫血、感染各1例。3例孕产妇死亡,1例胎儿死亡。 结论 妊娠相关脑血管病发病危急,子前期/子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如诊疗及时,母婴可能获得较好结局。

    病例讨论
    脑梗死分型诊断思路和分层治疗依据
    陈新平;于逢春
    2009, 4(10):  836-839. 
    PDF (29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卒中策略--急性卒中患者住院医疗指南
    郭旭;车锋丽;栾璟煜
    2009, 4(10):  840-842. 
    PDF (17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卢利萍;恽晓平
    2009, 4(10):  843-849. 
    摘要 ( )   PDF (1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记忆中的启动效应和技能学习领域的测验方法及其理论基础,为临床选择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提供了依据。内隐记忆的各研究领域既互相联系而又相互区别,故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多只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领域中的某一具体类型,在临床应用选择时应全面考虑而有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方法。
    无症状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周娟;秦海强;王春雪
    2009, 4(10):  850-853. 
    摘要 ( )   PDF (15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无症状性卒中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无症状性卒中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其病因、发病机制、检查手段、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等研究日益加深,但是对其危害性特别是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关注仍显不足。应给予无症状性卒中更多关注,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治疗。
    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
    临床研究中样本含量计算的意义、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董芬;李超;彭晓霞;秦海强
    2009, 4(10):  854-859. 
    摘要 ( )   PDF (20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在研究设计初始,样本含量估算具有重要意义,合适的样本含量有助于研究者用最合理的资源获得最可靠的研究结果或发现有意义的临床差异。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样本含量的要求也就不同。但在估算样本含量时,均需要参考的3个标准是:研究个体的变异度、研究结果的精确度(抽样误差)和把握度。此外,对常用的样本含量估算方法(公式计算法、查表法和文献法或专家咨询)进行归纳,并提出在以上基础上,还需考虑研究成本、可行性与伦理学要求对样本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以脑血管病研究为例,介绍样本含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园地
    对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教学探讨——探究式学习结合文献检索复习法
    李伟;李桂林;王拥军
    2009, 4(10):  860-862. 
    摘要 ( )   PDF (25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是脑小血管病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是一组累及颅内直径<300μm血管的动脉血管病,以单基因遗传方式发病,病理学表现为小血管纤维素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出血和狭窄或闭塞,而非粥样硬化性改变。由于临床发病率低,典型病例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实践,应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结合文献检索复习方法,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有助于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