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7-05-20
    主编手记
    正本清源,回归血管
    王拥军
    2007, 2(05):  381-382. 
    PDF (19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报道
    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国西部第三届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研讨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分会”聚焦
    陈康宁
    2007, 2(05):  383-383. 
    PDF (21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脑供血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景光明,慎重开展
    杜彬;姜卫剑
    2007, 2(05):  385-386. 
    PDF (1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注卒中,更要关注卒中的血管病变
    陈康宁
    2007, 2(05):  387-388. 
    PDF (14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一步加强阿司匹林在脑梗死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王拥军
    2007, 2(05):  389-391. 
    PDF (17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6个月随访研究
    陈康宁;史树贵;范文辉;刘渠
    2007, 2(05):  392-395. 
    摘要 ( )   PDF (19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尤其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评分及P300的变化。结果 52例患者进行了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水平段24例,椎动脉28例。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的狭窄率为78%±10%,治疗后的狭窄率为7%±5%。在治疗后随访的1、3及6个月,MMSE明显提高而P300明显缩短;而且随随访时间延长P300及MMSE变化越明显;随访期间患者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经TCD随访,没有发现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能有效缓解颅内动脉狭窄并能改善短期认知功能,且是安全的。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帅杰;刘勇;李黔宁;黄华;谷月玲
    2007, 2(05):  396-399. 
    摘要 ( )   PDF (19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在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CW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61例颅脑MRI或CT检查表现为CWI的患者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男性3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2±12岁。结果 CWI责任血管在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C1段24例,C2段3例,C5、C6段10例;大脑中动脉M1段21例;左侧病变37例,右侧病变24例。本组61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65处,手术成功率为98.4%。3例患者术中出现心动过缓,经对症治疗缓解。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支架成形术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的CWI是安全的,可有效地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尚需进行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86例疗效观察
    史树贵;陈康宁;范文辉;陈贞芳;胡冬萍;周燕
    2007, 2(05):  400-403. 
    摘要 ( )   PDF (16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因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后循环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3年3月以来开展的支架成形术治疗因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及随访结果。86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1±5岁。结果 86例患者中2例为左椎动脉V3段夹层动脉瘤所致,1例为左椎动脉开口处夹层所致的狭窄,其余83例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所致;2例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97.7%。平均随访22.5±10.5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前循环脑梗死4例;后循环脑梗死3例,TIA2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5.95%;脑出血2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占3.57%。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与夹层动脉瘤,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组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比较
    李琳;张临洪;徐武平;经屏
    2007, 2(05):  404-406. 
    摘要 ( )   PDF (17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 对64例TIA患者的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对不同年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64例患者中,54例(84%)存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动脉(68.5% vs 64.8%)。在<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54.5%,高于单纯颅外动脉(27.3%)及颅内-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18.2%);而≥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21.9%)低于颅内-颅外狭窄或闭塞(43.8%)及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4.4%),差异具有统计学差意义(P <0.05)。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随年龄变化而呈特征性分布。
    专题论坛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刘勇;段炜;陈康宁;郑健
    2007, 2(05):  408-412. 
    PDF (2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
    申丹丹;陈康宁
    2007, 2(05):  413-417. 
    PDF (18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若干操作经验
    杜彬
    2007, 2(05):  418-420. 
    PDF (17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栓子保护装置应用的研究进展
    马宁;杜彬;姜卫剑
    2007, 2(05):  421-424. 
    PDF (2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特发性椎动脉夹层1例
    史树贵;陈康宁
    2007, 2(05):  425-427. 
    PDF (3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支架成形术1例
    帅杰;李黔宁;刘勇;黄华;谷月玲
    2007, 2(05):  428-430. 
    PDF (28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贫血并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导致癫痫发作1例
    黄河清;陈康宁;陈胜利
    2007, 2(05):  431-432.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规范
    2007年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专家共识
    高峰;杜彬;秦海强;申丹丹;王桂红(编译)
    2007, 2(05):  434-458. 
    PDF (43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刘国军;陈康宁
    2007, 2(05):  459-462. 
    摘要 ( )   PDF (19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睡眠障碍是卒中后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对卒中预后影响大的特点,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而且还会增加卒中复发的危险。因此卒中后睡眠障碍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学界的重视。许多学者对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对此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