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9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4-01-20
    主编手记
    他山之石
    王拥军
    2014, 9(01):  1. 
    PDF (2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卒中后抑郁障碍:机制、诊断与治疗
    张志珺,袁勇贵
    2014, 9(01):  5. 
    PDF (14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革创新,开启ASCVD防治新时代
    王拥军
    2014, 9(01):  9. 
    摘要 ( )   PDF (18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与美国心脏 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联合颁布了2013版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SCVD)风险胆固醇治疗指南。该指南聚焦在ASCVD防治的血脂 管理,在颠覆了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成人治疗组第 3版指南(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ATP Ⅲ)中部分传统理念的同时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胆固醇治疗 理念。该指南以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及其Meta分析的数据为依据,强调他 汀类药物在降低ASCVD风险方面的获益,对ASCVD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风险评估、他汀类药物的 管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对神经科的重大更新在于,该指南将缺血性 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纳入了ASCVD范畴,强调了降胆固醇治疗对于 减少缺血性卒中/TIA风险的重要意义。指南一经发布即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由此,特邀本刊 主编王拥军教授针对这一最新指南所阐述的全新观点进行解读,以期指导临床医生理性看待该指南, 合理应用该指南。

    论著
    卒中后抑郁细胞因子蛋白组学初探
    耿磊钰,唐浩,李文平,钱方媛,钱俊峰,李凌江,张志珺
    2014, 9(01):  13. 
    摘要 ( )   PDF (24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120种细胞因子蛋白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的关系。 方法 入组PSD及非PSD患者各12例,均为卒中发生后3 d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至卒中后 2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抑郁、焦虑严重程度评估。患者入院后1 d[卒中后(1.5±0.9) d]清晨6∶30留取空腹时静脉血浆标本,利用人类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微阵列芯片进行120种细胞因子 蛋白组学检测。 结果 与非PSD组相比,PSD组4个细胞因子血浆中点信号强度(spot signal intensity,SIs)显示降 低,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 IGF-I S R)(P =0.02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 beta,MIP-3 beta) (P =0.033),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P =0.0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 =0.015),但均未通过错误发现率多重校正,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 析无阳性发现。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蛋白SIs与患者入院时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 =-0.641, P =0.025),与2周后PS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r =0.478,P =0.005)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 (r =0.674,P =0.016)呈正相关。 结论 本研究的数据尚未发现能独立预测卒中急性期PSD风险的血浆细胞因子,但3种生长因子水 平的异常提示PSD可能存在突触可塑及神经再生障碍。

    丹参酮Ⅱ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
    刘玲玲1,刘红1,尹君玲1,陈惠英1,刘晓蕾1,焦清海1,武一平2
    2014, 9(01):  2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shinoneⅡA,TSA)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顶叶皮质磷酸化环腺苷酸反 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 和CREB1活性调节转导子(transducers of regulated CREB1,TORC1)的蛋白表达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方法 采用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TSA组和大剂量TSA组,每组 各12只。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Longa评分判断动物模型成功与否。小剂量TSA 组和大剂量TSA组在造模后立刻腹腔注射TSA溶液,剂量分别为:10 mg/kg及20 mg/kg,假手术组及 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24 h将大鼠处死,采用2% 2,3,5-三苯基四唑 氮红染色计算梗死体积,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手术侧顶叶皮质梗死灶神经细胞核TORC1和 细胞核p-CREB以及细胞TORC1的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TSA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明显降低(P =0.004),细胞核TORC1 表达显著增加(P <0.001);与对照组相比,小剂量TSA组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减小,无显著差异 (P =0.148),细胞核TORC1蛋白表达升高,也无显著差异(P =0.083),细胞核p-CREB和细胞TORC1的 蛋白表达水平无论在大剂量组(P均<0.001),还是小剂量组(P分别为0.002和0.001)均显著升高。 结论 TSA可以上调脑梗死大鼠病灶侧顶叶皮质神经细胞TORC1-CREB信号通路的表达。

    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再通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
    李志永1,张梦彩1,刘恋2,高峰2,缪中荣2
    2014, 9(01):  26. 
    摘要 ( )   PDF (21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介入再通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股动脉及 桡动脉双入路进行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研究共入选10例患者,双入路介入再通均获得成功,未出现近期手术并发症,随访15 d至6个 月,经血管彩超及颅外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均 显示血流通畅良好,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 结论 对于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再通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微 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简单,患者症状改善快且明显,可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78例儿童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分析
    王桂芬1,张东2,高宝勤1,杨伟力1,王拥军3
    2014, 9(01):  31. 
    摘要 ( )   PDF (24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发育阶段研究首发症状及临床 特征,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内动脉病变的关系。 方法 对2002年1月~2009年3月连续住院的78例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 性分析。分析患儿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特点,首发症状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出血型和缺血型)中的 特点。将脑血管造影(di gi tal subtracti on angi ography,DSA)图像清晰的缺血型烟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比较两组的Suzuki分期差异。 结果 78例患儿中男36例(46.2%),女42例(53.8%)。起病年龄18个月~17岁,平均(8.55±3.80)岁, 5~10岁患儿47例(60.3%)。幼儿期首发症状仅见肢体无力和抽搐,发作性头痛从学龄前期开始出 现,学龄期开始出现视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记忆力下降等。脑缺血型烟雾病72例(92.3%)。缺血 型首发症状多见TIA 31例(43.1%)、肢体瘫痪15例(20.8%)、发作性头痛22例(30.6%)、肢体麻木11 例(15.3%)、抽搐8例(11.1%)、言语障碍6例(8.3%)等。出血型首发症状为头痛伴意识障碍(50%)、 伴肢体无力(50%)、伴言语障碍(16.7%)。CI部位多在额颞顶叶,脑血管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系统。 出血部位多在脑室系统(50%),其次为基底节(33.4%),丘脑和额颞叶各占16.7%。TI A组(27例)和CI 组(27例)脑血管造影Suzuki分期无显著性差异(χ2=1.034,P =0.596)。 结论 5~10岁为儿童烟雾病的发病高峰期,临床以缺血型为主,出血型少见。不同年龄发育阶段临 床首发症状有所差异。以TIA和CI为表现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DSA的Suzuki分期无显著差异。

    编者按
    专题综述:卒中后抑郁
    张志珺
    2014, 9(01):  37. 
    PDF (14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卒中后抑郁新的病因假说——谷氨酸能障碍
    岳莹莹,袁勇贵,张志珺
    2014, 9(01):  38. 
    摘要 ( )   PDF (21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之一,以心境低落、 兴趣下降为主要特征,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而且显著增加卒中病死率。其发病机制尚未 明确,伴随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出现,谷氨酸(glutamate,Glu)能神 经系统在抑郁症及PSD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为抗抑郁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病例讨论
    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一例
    牟晓冬,袁勇贵
    2014, 9(01):  43. 
    PDF (18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欧洲高血压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管理指南(第一部分)
    姚婧璠1,杨骏1,贾娇坤1,滑蓉蓉2,孙海欣3,杨华俊4,陈步星5
    2014, 9(01):  46. 
    PDF (28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单侧烟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张亚男1,2,高培毅1,2,3,薛静1,2,3
    2014, 9(01):  67. 
    摘要 ( )   PDF (18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侧烟雾病是以一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其主要分支进行性狭窄、闭塞以致脑底出现烟雾状 血管的慢性血管病。单侧烟雾病的发病率最高达17.8%,其家族发病率占6.7%。发病年龄的双峰分布、 儿童及成人的两种首发症状均与典型烟雾病基本一致,但成人单侧烟雾病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较高, 且主要为脑室出血。单侧烟雾病进展为典型烟雾病的发生率最高可达58.8%。手术治疗可有效地降低 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提高预后,但其适应证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单侧烟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 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手术及预后等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增强认识,为诊断及治疗打下基础。

    教学园地
    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杨红宾,翟晶,王忠
    2014, 9(01):  72. 
    PDF (14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