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4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9-07-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19, 14(07):  1-4. 
    PDF (34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走出技术陶醉
    王拥军
    2019, 14(07):  633-63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01
    PDF (38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重视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在卒中诊疗决策中的应用
    刘俊艳
    2019, 14(07):  635-63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02
    PDF (14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磁敏感加权成像不对称皮层静脉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研究
    贾亚南,刘翠翠,刘俊艳
    2019, 14(07):  639-64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03
    摘要 ( )   PDF (19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SWI不对称皮层静脉征(asymmetrical cortical vein sign,ACVS)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急性缺 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梗死的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 d内完成头颅MRI检查中的DWI、 SWI及时间飞跃法(time of flight,TOF)MRA序列,并对ACVS、MCA狭窄程度和脑梗死范围进行评价。 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基线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采用mRS评分对患者发病3个月时预后进行评估。将 患者分为ACVS组和皮层静脉显影对称组。比较两组人口学信息、临床和影像信息,并通过Logistic回 归分析评估ACVS对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在入组的125例患者中,95例(76.0%)SWI表现为显影程度对称的皮层静脉,30例(24.0%) SWI可见ACVS。与皮层静脉显影对称组相比,ACVS组患者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更为常见(76.7% vs 45.3%,P =0.003),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较低 (7.5分 vs 8.0分,P =0.018),入院NIHSS评分较高(4.5分 vs 4.0分,P =0.042);两组患者的3个月不良 预后情况(mRS评分>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3% vs 44.2%,P =0.093)。调整干扰因素后,Logistic 回归显示ACVS不是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ACVS的存在与卒中患者MCA的狭窄程度、DWI病灶大小及入院时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有关, 但不能独立预测患者的3个月预后。

    品管圈降低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的应用研究
    陈霞,侯晓红,李敏,杜艳,殷霞丽,崔新,张振美,宋梅,杨丽娟
    2019, 14(07):  645-6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04
    摘要 ( )   PDF (35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中的应用及维持效果。 方法 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神经内科住院卒中患者便秘发生 率高的原因进行查检、分析及改进,改进措施实施一个月后,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卒中患者便秘 发生率进行比较。半年后将改善措施推广至保健神经内科,比较实施推广一个月后保健神经内科卒 中患者便秘发生率的变化。 结果 改善前调查神经内科17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改善后调查14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内 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由改善前的67.64%降低到改善后的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98, P <0.01),半年后改善效果仍维持,便秘发生率为20.06%。保健神经内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由改善 前的66.50%降低到改善后的2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7.67,P <0.01)。 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可在院内其他科室进行推广。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与卒中复发的关系研究
    孟霞,张星,吕微,张心邈,荆京,谷鸿秋
    2019, 14(07):  653-65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05
    摘要 ( )   PDF (17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 方法 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药物依从性被定义为随访期间规律服 用所有出院时所带的二级预防药物。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因素及出院3个月药物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纳入2768例病例,平均年龄为(62.3±11.4)岁,女性988例(35.7%)。3个月随访 时,药物依从者2016例(72.8%),非依从性者752例(27.2%),药物依从性最高的是抗血小板药物 (95.3%),随后是降糖药物(90.9%)、降压药(90.2%)和降脂药物(85.4%),抗凝药的依从性最 低(73%)。糖尿病史(OR 1.40,95%CI 1.14~1.73,P =0.0016)和降糖药物使用史(OR 1.43,95%CI 1.14~1.79,P =0.0022)可能是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但校正年龄、性别后两者对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吸烟、疾病史、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 结果显示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是出院1年的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36,95%CI 0.14~0.91,P =0.03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药物依从性良好是1年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急性幕上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期痫性发作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刘茅茅,王丹丹,李子孝,赵性泉
    2019, 14(07):  660-66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06
    摘要 ( )   PDF (17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脑出血后住院期间不同时期痫性发作患者临床特点,评价不同时间段卒中后痫性发作 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组人群选自中国卒中登记中既往无癫痫病史的2382例的自发性幕 上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脑出血后伴发痫性发作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无痫性发作组,脑出血 发病同时(发病24 h内)出现的痫性发作(seizures at onset,SAO)组与发病后住院期间出现的痫性发作 (seizures during hospitalization,SDH)组。收集入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入院时GCS评分和出血 部位等临床特点及1年后是否死亡的随访信息,对不同时间段发生卒中后痫性发作与1年死亡率的关系 进行分析。 结果 入组患者中无痫性发作患者共2271例,SAO组61例,SDH组50例。SAO组(55.7%)及SDH组 (44%)患者入院时低GCS评分(3~8分)患者比例高于无痫性发作患者组(21.1%),SAO及SDH组患者 出血部位多数集中在单纯脑叶或脑叶合并深部白质,而无痫性发作组患者出血部位多位于底节区或丘 脑的深部位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001)。无痫性发作患者组1年死亡率最低(25.1%),SDH组 死亡率最高(56.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与无痫性发作患者 相比,SDH是患者一年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145,95%CI 1.084~4.245,P=0.029)。 结论 与脑出血后无痫性发作患者相比,发病后住院期间出现的痫性发作是影响患者1年死亡的独 立危险因素。

    大脑中动脉M2段急性闭塞机械取栓临床疗效评估
    李迪,刘舒鑫
    2019, 14(07):  665-67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07
    摘要 ( )   PDF (20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机械取栓应用于大脑中动脉(midd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2段急性闭塞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MCA M2段急性闭塞并实施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90 d mRS评分分为良好 结局(mRS评分0~2分)与不良结局(mRS评分>2分)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入院NIHSS评分、是 否合并静脉溶栓、闭塞部位、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再通时间等资料 的差异。 结果 共入组行机械取栓术的MCA M2段急性闭塞患者12例(男女各6例)。平均年龄(71.4±8.1)岁, 入院NIHSS评分中位数为18分,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改良的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 nfarcti on,mTI CI )2b~3级]11例(91.6%),出血3例(25.0%),其中SI CH 1例(8.3%),24 h时血管再通11 例(91.6%)。90 d良好结局组4例,不良结局组8例。良好结局组入院NIHSS评分低于不良结局组(中位 数14分 vs 22分,P =0.038),两组间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MCA M2段急性闭塞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观察,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与 90 d预后良好有关。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角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关系的研究
    王琳,王晶,申园,龚浠平,刘艳芳
    2019, 14(07):  671-67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08
    摘要 ( )   PDF (17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RI,HR-MRI)技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 内动脉角(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gle,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探讨ICAA与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 方法 入组2011年11月-2012年6月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HR-MRI 检查,获得每 例患者左右侧ICAA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资料。根据ICAA大小的中位数将颈动脉分为ICAA≥35°组 和ICAA<35°组,比较两组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特点。分别以左右侧颈动脉粥样 硬化各斑块成分总量为因变量,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共有86例患者的162支颈动脉图像纳入最终分析,其中ICAA≥35°组78支,ICAA<35°组84支, ICAA≥35°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支(92.3%)vs 47支(56.0%),P<0.01]及易损斑块检出率 [34支(43.6%)vs 13支(15.5%),P =0.03)]均较ICAA<35°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A≥35°组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坏死核心[59支(75.6%)vs 31支(36.9%),P <0.01)]及斑块内出血[(21 支(26.9%)vs 10支(11.9%),P =0.02)]的检出率高。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钙化成分总量(B 0.35,95%CI 0.21~1.65,P =0.01)及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出血成分总量 (B 0.34,95%CI 0.30~2.32,P =0.01)的危险因素,ICAA非平面角(B 0.37,95%CI 1.23~7.33,P =0.01) 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颈外动脉非平面角(B 0.33, 95%CI 0.20~2.07,P =0.02)是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 结论 随着ICAA角度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ICAA大者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的检出率也高。ICA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成分的含量有影响。ICA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 生有关,但并非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编者按
    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诊断
    刘俊艳
    2019, 14(07):  677-677. 
    PDF (15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赵丹萍,刘俊艳
    2019, 14(07):  678-68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09
    摘要 ( )   PDF (33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 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 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评估血栓长度及血栓渗 透性,并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状态、病变区血管通透性及静脉溶栓效果。本文就mCTA在侧支循环评估、 血管通透性检测及血栓渗透性、血栓长度的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磁敏感加权成像不对称突出静脉征与脑侧支循环的关系
    贾亚南,刘俊艳
    2019, 14(07):  686-6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10
    摘要 ( )   PDF (14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RI的SWI序列显示的不对称突出静脉征(asymmetrical prominent veins sign,APVS)可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新近研究显示,APVS的存在与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存在联 系。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了APV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与侧支循环关系的研究现 状,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帮助。

    指南与共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 前言
    董漪,王伊龙,刘丽萍,徐安定,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委员会
    2019, 14(07):  690-691.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11
    PDF (13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 卒中组织化管理
    楼敏,丁晶,胡波,张玉生,李昊,谭泽锋,万艳,徐安定,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委员会
    2019, 14(07):  692-69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12
    PDF (14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 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
    王伊龙*,韩尚容*,曹勇,等,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委员会(*第一作者)
    2019, 14(07):  700-70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13
    PDF (4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
    刘丽萍*,陈玮琪*,段婉莹,等,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委员会(*第一作者)
    2019, 14(07):  709-72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14
    PDF (94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溶栓后出血评分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刘琪,张玉梅
    2019, 14(07):  727-73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15
    摘要 ( )   PDF (17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静脉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方法。出血转化是静脉溶栓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溶 栓后出血评分是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的预测模型,它的3项评价指标分别为 卒中患者的血糖水平、卒中后临床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数据。本文介绍了溶栓后出血评分的3项预测因 素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并对该评分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颗粒蛋白前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青,张蓓,李亚军
    2019, 14(07):  733-73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16
    摘要 ( )   PDF (15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是一种多功能的分泌型糖蛋白。其表达水平及相关基因 的异常改变与神经系统炎性病变、退行性病变、变性疾病、脑中溶酶体的稳态及血脑屏障完整性密 切相关,参与到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对PGRN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相关神经系统疾病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患者的干预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

    教学园地
    医联体模式下神经内科专科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模式的探索
    孙庆利,宋红松,樊东升,李小刚
    2019, 14(07):  740-74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9.07.017
    摘要 ( )   PDF (1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医联体的建立及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进,医联体内三级医院的医师去社区医院出诊及 指导社区医师成为普遍现象。在上级医院与基层社区医院医师的联系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医联体 内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针对基层神经内科专 业医务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制订针对性培训方案,建立了以基层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多模式神经专科培 训。通过培训,使医联体内基层医务人员独立诊治神经内科常见病的水平的得到提升,对神经内科 少见病、疑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