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6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1-02-20
    当期封面目录
    当期封面目录
    2021, 16(02):  1-4. 
    PDF (33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缩略表
    缩略表
    2021, 16(02):  5-5. 
    PDF (8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编手记
    卒中:回眸2020
    王拥军,熊云云,杨佳蕾,李光硕,闫然,王文洁,瓮佳旭,上官艺
    2021, 16(02):  101-1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01
    PDF (28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肿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付睿
    2021, 16(02):  119-12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02
    PDF (15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者按
    肿瘤与脑梗死
    付睿
    2021, 16(02):  123-123. 
    PDF (14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坛
    肿瘤相关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启舟,付睿,王莉莉
    2021, 16(02):  124-12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03
    摘要 ( )   PDF (16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且肿瘤相关机制和多种传统机制共同参与脑梗死的发 生。在肿瘤相关性卒中病因中,肿瘤的直接作用、凝血功能异常、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感染和 内皮损伤等机制都与肿瘤直接相关;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侵入性治疗等针对肿瘤的治疗也可 通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引起脑梗死的发生。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相互交叉,共同导致了脑梗死 的发生。

    伴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陈英,高亚丽,蔺芳菊,贾伟华
    2021, 16(02):  130-135.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04
    摘要 ( )   PDF (19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应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4月-2020年4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卒中单元进行静脉溶栓的伴有 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溶栓后7 d神经功能好转率(NIHSS评分下 降≥2分)、90 d良好预后率(mRS评分≤2分)、溶栓相关的颅内出血转化率及严重系统性出血发生率; 通过文献回顾,汇总既往报道的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研究数据, 评价此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平均年龄80.2±5.6岁,溶栓后7 d N I HS S评分下降≥2分者5例 (83.3%),90 d mRS评分≤2分者4例(66.7%),发生颅内出血转化1例(16.7%),无严重的系统性出血。 通过文献回顾,收集病例77例,与本研究合并分析共83例。90 d mRS评分≤2分患者44例(53.0%), 发生颅内出血转化9例(10.8%),严重系统性出血1例(1.2%),90 d内死亡16例(19.3%),无溶栓相关 颅内出血转化或严重系统性出血而导致死亡的病例。 结论 对于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排除颅内转移瘤及肿瘤本身的活动性 出血的前提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可能是有效且安全的。

    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继蕊,林梅青,赵久晗,商秀丽
    2021, 16(02):  136-14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05
    摘要 ( )   PDF (20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20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合并恶性 肿瘤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90 d时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 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 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51例患者,平均年龄65.2±9.3岁,男性38例(74.5%);预后良好组14例,预后不良组 37例。多发性梗死33例(64.7%),双侧半球梗死31例(60.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红蛋白 水平为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预后独立保护性因素(OR 0.925,95%CI 0.859~0.994),而高D- 二聚体水平(OR 5.124,95%CI 1.289~20.373)及双侧半球梗死(OR 11.533,95%CI 1.151~115.542) 为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影像学以多病灶、多血管支配区域受累为特点。高血红蛋白水平 为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预后保护性因素,而高D-二聚体水平及双侧半球梗死为预后危险因素。

    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杨启舟,付睿,王莉莉,向思京,高凤莲,张丽霞
    2021, 16(02):  141-14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06
    摘要 ( )   PDF (19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组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0月于首都医 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连续就诊的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前列腺癌无脑梗死组按年 龄匹配(1∶1)同时期泌尿外科住院被确诊为前列腺癌且未曾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分析前列腺癌 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比较两组患者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肿瘤相关治疗间的差 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各纳入43例患者。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年龄71~93岁,平均82.2±4.8岁;腔隙 性脑梗死(病灶<10 mm)占74.4%(32/43),前、后循环同时受累多发性脑梗死占23.3%(10/43)。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OR 7.494,95%CI 1.371~40.971)、D-二聚体升高(OR 1.012, 95%CI 1.003~1.021)、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OR 0.144,95%CI 0.037~0.557)是前列腺癌合并急性 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较大,以小病灶、多发性梗死灶常见。高脂血症和D-二聚 体升高是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前列腺癌合并急性脑梗 死的独立保护因素。

    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程学敏,覃奇雄,卢丽至,全雪梅,陈娅,韦云飞,梁志坚
    2021, 16(02):  147-15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07
    摘要 ( )   PDF (20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纳入2007年1月-201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 收治的30例乳腺癌相关脑梗死患者,按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相匹配等原则分别选择30例单纯脑梗 死和30例单纯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相比两对照组,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组的脑梗死临床及影像 学特征、乳腺癌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组多数患者的梗死灶为位于多支动脉供血区的多 发小病灶,出院时死亡率增高(13.33% vs 0,P =0.048);与单纯乳腺癌组相比,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组 多为晚期癌症(53.33%为Ⅲ、Ⅳ期),且发生远处转移者多见(70.00% vs 43.33%,P =0.037)。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OR 2.341,95%CI 1.013~5.411,P =0.047)和血清癌抗原153 (OR 1.059,95%CI 1.006~1.115,P =0.027)水平升高,以及服用激素(OR 4.557,95%CI 1.009~20.579, P =0.049)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乳腺癌相关脑梗死患者梗死灶特点多为累及多支动脉供血区的多发小病灶,多为晚期癌症, 常发生远处转移,预后不良。而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癌抗原153水平升高,以及服用激素是乳腺癌 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三流域征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胰腺癌1例
    赵振铭,郑福浩,蔄红好
    2021, 16(02):  153-15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08
    PDF (19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轻型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CHANCE与POINT试验联合分析
    潘岳松,J. Donald Easton,李昊,Anthony S. Kim,孟霞,S. Claiborne Johnston,金奥铭,王拥军
    2021, 16(02):  157-16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09
    摘要 ( )   PDF (20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对轻型缺血性卒中与TIA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 方法 提取CHANCE和POINT试验所有的个体数据。这两项试验中,所有纳入患者在症状发作12 h (POINT)或24 h(CHANCE)以内随机接受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或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结局指标为3个 月时功能预后不良(mRS≥2),三等级定义卒中复发[致残性或致死性卒中复发(mRS≥2)、非致残性 卒中复发(mRS 0或1)、无卒中复发]。 结果 共10 01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来自CHANCE试验5132例(51.3%),来自POINT试验4881例 (48.7%);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组4995例(49.9%),单用阿司匹林组5018例(50.1%)。氯吡格雷联 用阿司匹林组3个月时功能预后不良的患者比例低于单用阿司匹林组(11.6% vs 12.6%,校正OR 0.82, 95%CI 0.72~0.94,P =0.005)。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组致残性或致死性卒中复发(4.6% vs 6.1%, 校正OR 0.73,95%CI 0.61~0.87,P <0.001)、非致残性卒中复发(1.9% vs 3.0%,校正OR 0.62,95%CI 0.47~0.80,P <0.001)和卒中复发的整体致残性(校正cOR 0.70,95%CI 0.60~0.81,P <0.001)低于单 用阿司匹林组。 结论 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相比,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 患者3个月时功能预后,减少致残性卒中复发。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周雪姣,陈晴晴,孙金菊,冀瑞俊
    2021, 16(02):  163-16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0
    摘要 ( )   PDF (19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为DVT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方法 连续收集2017年5-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SAH患者的临床 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史、实验室 检查、卒中危险因素及Hunt-Hess分级和世界神经外科联盟评分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 归分析SAH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328例SAH患者,其中26例(7.9%)住院期间出现DVT。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 长(OR 1.051,95%CI 1.012~1.091,P =0.0097)和血小板计数升高(OR 1.008,95%CI 1.000~1.015, P =0.0493)是SAH患者住院期间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增长和血小板计数升高是SAH患者住院期间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相关研究
    郑玉庭,徐玉珠,刘俊艳
    2021, 16(02):  168-17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1
    摘要 ( )   PDF (22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及梗死灶分布部位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连续就诊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DWI显示MCA供血区梗死灶的分布特 点,将梗死分为穿支动脉型、分水岭型、区域型及混合型。利用ASPECT评分对MCA皮层供血区的划分 方法,分别计算MCA各皮层区域FVH,计算FVH评分(0~7分)分值,并分为FVH≥4分和<4分两组。比 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管狭窄程度、入院NIHSS评分及梗死部位差异。应用Spearman分析FVH评分与 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FVH评分对血管闭塞的诊断价值。 结果 共纳入214例患者进行分析,FVH≥4分患者51例,<4分患者163例。FVH≥4分组分水岭梗死 比例(43.1% vs 20.9%)、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比例(41.7% vs 22.3%)、入院NIHSS评分[4(2~6)分 vs 3(1~4)分]均高于FVH<4分组,而穿支动脉梗死型比例(19.6% vs 52.8%)低于FVH<4分组,以上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VH≥4分组血管闭塞比例高于FVH<4分组(54.9% vs 9.2%,P<0.001),血管 轻度狭窄比例低于FVH<4分组(9.8% vs 54.0%,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FVH评分与同侧颈内动 脉颅内段及MCA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0.504,P<0.001)。ROC曲线分析示FVH评分预测血管闭塞的 最佳界值为3分,其诊断血管闭塞的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0.1%。 结论 对于MCA供血区AIS患者,FVH评分可间接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也可反映入院时卒中严重 程度及梗死灶部位。

    丁苯酞联合美金刚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失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于晓辉,张俊良,黄双凤,赵裕君,魏红春,陶曼丽,梁志刚
    2021, 16(02):  175-180.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2
    摘要 ( )   PDF (20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美金刚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失语(post-stroke aphasia,PSA)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 例首次发病的PS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序贯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美金刚10 mg/d口服,治疗90 d。比较两组治疗14 d和90 d时的西方 失语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AQ)评分(包括自发言语、听 理解、复述、命名4个亚项和AQ评分),90 d时NIHSS和mRS评分,以及肝肾功能情况。 结果 治疗前,两组NIHSS、WAB-AQ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时,两组WAB-AQ各项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90 d时,观察组WAB中自发言语(P =0.006)、听理解(P =0.048)、复 述(P<0.001)、命名(P =0.001)亚项及AQ评分(P =0.001)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1.0(0.0~3.0) 分 vs 3.0(1.0~10.0)分,P =0.029]和mRS评分[1.0(0.0~1.0)分 vs 1.5(1.0~3.0)分,P =0.004]均 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90 d时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 结论 丁苯酞联合美金刚治疗可改善PSA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言语功能,且安全性 较高。

    脑实质强化程度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研究
    郑亚利,于瑞晓,于永鹏,白家赫
    2021, 16(02):  181-186.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3
    摘要 ( )   PDF (22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CT平扫脑实质强化程度预测出血转化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价值。 方法 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及兰陵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 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即刻头颅CT显示的造影剂外渗情 况评估脑实质强化程度,分为脑实质无或轻度强化组和中重度强化组,术后24~36 h行头颅CT评估 HT情况。比较两组HT发生率,探讨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CT平扫脑实质强化程度与HT的关系。另外,根 据术前CTP结果,比较中重度强化组术前梗死侧和健侧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的差异, 并比较两组梗死侧相对PS(relative PS,rPS)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30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CT显示脑实质中重度强化组14例,发 生HT者7例(50.0%);无或轻度强化组16例,发生HT者1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 中重度强化组患者梗死侧PS值高于健侧[2.99(2.90~3.10)mL/(100 g·min)vs 2.00(1.97~2.33) mL/(100 g·min),P =0.01],中重度强化组梗死侧rPS高于无或轻度强化组(1.44±0.28 vs 1.10±0.07, P =0.01)。 结论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CT显示的脑实质强化程度可能是预测 HT的一种直观有效的影像学标志物。

    指南与共识
    中国头痛门诊建设规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头痛规范化建设工作委员会
    2021, 16(02):  187-193.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4
    PDF (15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讨论
    弥漫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脑囊虫病1例
    朱运辉,宋萍萍,刘容容,许佳敏,张玉生
    2021, 16(02):  194-19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5
    PDF (32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干梗死致Ondine’s curse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杨叶,霍康,罗国刚,屈秋民,刘晨昱,宋文锋,陈晨,王亮
    2021, 16(02):  200-204.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6
    PDF (21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合并颈动脉蹼和卵圆孔未闭的青年栓塞性卒中的个体化治疗
    崔荣荣,徐晓彤,余莹,姜铃先,马宁
    2021, 16(02):  205-207.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7
    PDF (18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高海拔地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刘著,樊青俐,吴世政
    2021, 16(02):  208-21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8
    摘要 ( )   PDF (16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地区缺血性卒中呈逐年上升趋势,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 病因。高海拔地区低氧、低压的特殊生态环境,导致高原世居人群为了更好适应高原环境而发生血 红蛋白水平升高、肠道微生物生态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等适应性改变,但也带来了血液黏稠度增 加、代谢障碍及血管受损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此外,高原人 群高脂、少蔬果等饮食习惯进一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教学园地
    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课程效果评价
    刘小璇,叶珊,赵海燕,李小刚
    2021, 16(02):  213-218.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2.019
    摘要 ( )   PDF (19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模式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6-2020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完成或正在参加住院医师培训的研究生、 规范化培训的基地学生和住院医师,采取问卷调查或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对目前神经内科的系统模式 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神经内科知识和技能评价以及人文相关内容评价两方面。 结果 共纳入40名医师,培训总体满意度为85%。获益最大的带教方式是“学生为主体”的病例导入 学习(90%),希望培训的内容包括神经影像学(82.5%)、心电图和胸片等内科基础知识(70%)、肌 电图和脑电图(65%)。最需要提升的疾病种类规培生更多希望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八年制 及硕士研究生则把培训的需求放在罕见疾病的认识和提高。人文素质提升较大的方面包括同情心 和爱伤观念(75%)、职业自豪感(65%)、责任意识(62.5%)。 结论 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文素质。